1、梁河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6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陈姓,即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许姓源于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以上材料中西周分封的对象是A. 王族子弟B. 功臣C. 先代贵族D. 平民百姓【答案】C【解析】西周分封主要涉及姬姓子弟(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在题干中涉及舜及神农氏的后代,因此C项正确。2.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
2、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 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
3、家国一体。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C明显表述错误;D开始于夏朝,因此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 秦国在从西陲小国到并褥天下的过程中,舍弃了其他国家实行的已不合时宜的贵族世袭制,而实行了在当时来说带有创新性质的官僚制。秦朝制度中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A. 皇帝制度的确立B. 郡县制的实行C.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D. 郡国并行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标志着从贵族世袭制向官僚政治的转变,B正确;皇帝制度与官僚政治无关,排除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D。4. 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
4、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B. 实现了国家统一C.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 创立三公九卿制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5. 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郡国并
5、行制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根据“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即分封与郡县制度并行,故A正确;三公九卿制仅仅是秦朝的制度,不符合“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故排除B;皇帝制度在西周没有,故C错误;材料中周指的是分封、秦代指郡县制,宗法制度不联系,故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结合西汉的政治制度分析即可。6. 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
6、得到更改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故B项正确。其他选型金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7. “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A. 丞相制度B. 刺史制度C. 察举制度D. 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丞相是中央官制,丞相在秦朝是三公之一,是百官之长,位高权重, 负责帮助皇帝处理
7、全国政事;察举制度是始于西汉汉武帝,是一种选官制度;内阁制度形成于明成祖;ACD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制度是始于西汉代表皇帝监察地方的监察制度,故B正确。点睛:通过审题可知,选项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汉朝创新的制度,二、是监察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8. “君主近臣,代起朝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如果这种情形是说汉武帝时代的话,下列史实可以论证这一看法的A. 三公决策,辅助皇帝B. 推恩诸侯,维护统治C. 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D. 攘夺相权,形成中朝【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关键信息“汉武帝”,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朝时的三公九卿制,故A项错误;B项中的推恩诸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
8、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君主近臣”不符,故B项错误;设立中书门下是北宋时期实行的限制相权的措施,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故C项正确。9.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 君主专制被颠覆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 君权至上的后果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
9、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10. 南朝宋约曾有这样的论述,“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以贵役贱”指的是A. 世袭贵族力量强大,士族和庶族界限鲜明B. 官僚特权现象严重C. 九品中正制造成世家大族垄断政权D. 从世卿世禄到举荐制,政权的开放性增强【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1. 元朝行省有权
10、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A. 地方享有自治权B. 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C.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D. 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答案】B【解析】元朝行省长官虽然对地方管理权力很大,但仍然受中央节制,中央集权仍在加强,故在地方上的管理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双重性,故B项符合;根据所学,元朝行省是代表中央的中书省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不是实行地方自治,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故AC项错误;材料中“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
11、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体现了行省在地方管理上有较大的权力,D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根据“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结合所学,元朝行省是代表中央的中书省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分析解答。12. 文渊阁是阁臣入直办事之所,并随着明代政治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事实上的秘阁禁地。自明成祖始,成为臣僚们进出最为频繁的地方,这表明A. 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变得亲近B. 国家权力进一
12、步集中到君主手中C. 中枢权力由武将转到文官手里D. 太监掌握的权力超过朝臣的权力【答案】B【解析】明初,皇帝选用身边侍从人员,组成皇帝的侍从顾问,六部官署逐渐冷清,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皇帝通过这些措施使国家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他一人手中,故B正确;A不是材料现象反映的本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文渊阁是阁臣并非都是太监,D错误。13.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 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A【解析】费正
13、清的上述观点把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即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故A正确,D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源是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后,亟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此进行殖民扩张,故B错误;C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14.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方式之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侵略。传教、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医院等都是其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西方的文化侵略在客观上A. 助长西方侵略中国的气焰B. 摧毁中华传统文化C. 传播西方先进
14、的技术和思想文化D. 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从史观上来考察西方侵华的影响,较为中等。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本题主要考察精神文明的范畴。西方的入侵损害了中国政治、经济上的主权,但是客观上促进西方科技、民主观念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所以A、B、D属于西方入侵带来主观上的侵害,C属于客观的影响。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观文明史观15. 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
15、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A. 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C. 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D. 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沙市”、“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该条约签订之后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义和团运动爆发是民教冲突,不是马关条约,排除A项;B项是指辛丑条约的影响,C项中的“开始”表述错误,排除。16. 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A.
16、 曾国藩B. 左宗棠C. 李鸿章D. 张之洞【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新疆”、“晚清名臣”、“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可知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故B项正确;ACD项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新疆”无关,排除。17. 日本人竹野与三郎曾说:“我们的对手十分顽强,丝毫不怕死等一有机会就发动进攻。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他所描述的场景发生于A. 鸦片战争期间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期间D. 义和团运动期间【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新竹的村民是
17、以顽强和勇敢著称的”中的“台北”、“新竹”可以知道,地点是在台湾,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反割台斗争,故C正确;鸦片战争期在台湾比较少,不符合“不仅台北的情况是这样,而且整个新竹的四郊也是这样”,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义和团没有涉及台湾,排除BD。18.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 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C.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相关进步
18、意义的认识。要抓住关键信息“反帝爱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导致了”,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阻止了”,不符合史实;D项针对的是“打击清政府”,与题干“反帝爱国”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9. 以下是太原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材料可以说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侯锡A. 国民党军队全力承担太原会战的作战任务B. 日军占据战略优势C. 八路军在两
19、个战场都曾作出重大贡献D. 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合作【答案】D【解析】材料中太原会战的布置上,除了国民党军队外,还包括了中共的军队,表明在太原会战中国共联合抗战,故D项符合;材料表明,有中共的第18集团军参加会战,故不能说是国民党全力承担,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日军的战略优势,也没有体现敌后战场的信息,故BC项排除。20. 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此役是指A. 百团大战B. 太原会战C. 台儿庄战役D. 淞沪会战【答案】A【解析】1940年下半年,由于日军的政治诱降政策,国内出现了投降的倾向,八路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在华
20、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克服了投降的危险,故A正确;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发动的战役,不符合“英帅朱彭筹此役”,排除BCD。点睛: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晴天霹雳太行头”“英帅朱彭筹此役”判断得出是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21. 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该著作是A. 海国图志B. 资政新篇C. 天朝田亩制度D. 临时约法【答案】B【解析】根据 “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等,结合
21、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具有进步性,故B正确;A是魏源的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与“近代民主色彩”无关,排除;C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革命纲领,与“近代民主色彩”无关,排除;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的宪法,有利于中国民主化,但不符合“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资政新篇,根据“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结合所学资政新篇的影响分析解答。22.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22、,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 革命性: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B. 空想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C. 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D. 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在当时无法实现,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体现在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制度在当时无法实施,是一种空想,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3.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农民战争史上,太平天
23、国会聚英才之众,动员民众之多,斗争规模之大,扩展疆域之广,纲领之完整,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太平天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A. 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B. 提出了具有革命性的土地纲领C.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 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减少了阻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A正确;B是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的措施之一,B属于A,排除B;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并没有实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不大,排除C;太平天国政权是农民阶级的政权,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不大,排除D。24. 1
24、912年3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的。它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这表明该法A. 是当时各政治派别妥协的产物B. 旨在确保各政治派别和各阶层的利益C. 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D. 具有典型的因人设法的工具主义倾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与颁行”“既规定了总统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广泛的权力和实际的责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而设立的。孙在卸任临时大总统后给袁世凯设置了
25、三项条件之一,把原来的美国式的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责任内阁制。A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BC说法错误。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25. “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 辛亥革命期间C. 新文化运动期间D. 抗日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从“人间处处倡民主”可以提炼出关键词“民主”,从“一朵红云旗五色”可以提炼出关键信息“五色旗”,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这应该发生于辛亥革命时期,因为这与民主有关,更因为中华民国的旗帜即为五色旗,故选B;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时间不符合题
26、意,排除A;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抗日战争是1937年,CD不符合“最早”,排除。26. 孙中山认为“袁氏可为善,勿逼他为恶”,“他不承认共和则已,即已承认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将失信于天下,外国人也有不能答应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A. 革命派在政治上还不成熟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充分C. 幻想帝国主义制衡袁世凯D. 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从所给材料看,孙中山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其直接原因在于革命派缺乏足够的实力, 而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因此答案为 B。政治上不成熟不是根本原因,
27、故A项排除;幻想帝国主义的帮助还是因为自己的弱小,发展不够充分,故C项排除;D项的实力不足也是因为经济发展不足造成的,故D项排除。考点: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特点 【名师点睛】关于辛亥革命,是高考重要考点。要把握住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性。关于局限性的根本原因,要作出准确归因,要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导致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是根本原因。另外,还要结合相关史观来认识辛亥革命,诸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以及文明史观等。做题的时候,要明确题干要求,不要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从而作出“误判”。27.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28、。这说明五四运动A. 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 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D. 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爆发。 所以答案选C。28.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中“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
29、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说明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符合中国的实际革命需要,故A正确;B项出现在中共三大会议之上,故排除;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不符合题意,排除C;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共革命纲领演变的情况,关键信息是“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结合中共二大的纲领分析解答。29.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关于国民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的反思(见下表)与当时中国革命实践相背离的是社会性质革命性质中心任务总任务A分析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B明确中国的革命性质是资
30、产阶级民主革命C反帝反封建,实行土地革命D争取群众,准备中心城市暴动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决定了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故ABC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排除;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敌人的力量强大,而革命的力量相对弱小,实践证明井冈山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而“准备中心城市暴动”与该道路、国情不符,符合设问,所以选D。30. “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重大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
31、党A. 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B. 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C. 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D. 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将他们轰下了台,这样重大的决定,不是经共产国际提出,而是由中国共产党自己做出,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结合所学判断是1931年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2、新民主主义革命遵义会议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其中31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
33、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内外朝制度或中朝制度);(2)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解析】(1)秦始皇:
3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是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武帝:根据“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依据所学汉武帝加强君主站址的措施组织答案即可。(2)说明:根据“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结合唐朝和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
35、十八省之豪杰檄文,文中提到:“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据维基百科(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批驳这一错误论调。材料二见下表抗日战争前夕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项目国力军力工业总产值(亿美元)生铁产量(万吨)钢产量(万吨)石油产量(万吨)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总兵力(万人)有训练的后备兵源(万人)军舰(艘)军舰总位(万吨)飞机(架)中国13.695.955.60.02
36、10%202.950665.9600(作战305)日本60239.763539.380%60余409.720077.12625据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一教参(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劣势。在此等劣势下,中国为什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材标题(即“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理解。【答案】(1)日本宣称出兵中国的目的是帮助中国人民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大片领土给日本,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赔款白银2亿两,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等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分析条约危害两点即可)(2)敌强我弱。全民族抗战的实现,持久抗战方针的制定,世界反法
37、西斯同盟的形成。(3)它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它也是一次以弱抗强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争,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或者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一“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可以总结出日本出兵中国的目的。批驳:结合材料二“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所学可以总结出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2)劣势:根据材料三图表信息可以概括出抗日战争中敌强我弱的形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国共两党组
38、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帮助等。(3)根据材料和所学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分析总结,结合全民抗战特点、以及国际意义分析思考。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应运而生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并使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在五四运动开启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党应
39、运而生。李长春同志在纪念五四运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继承与超越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辛亥革命100周年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材料三走什么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经历了一个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
40、的过程。(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条件。(2)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3)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分别指的是什么?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答案】(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内条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2)超越: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斗争理论指导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纲领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
41、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以城市为中心,在大城市进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走自己的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1)注意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分别从国际条件和国内条件分析回答。(2)超越:根据所学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别从理论指导和政治纲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3)根据所学可知,所谓“走俄国人的路”是指向苏联学习,“走自
42、己的路”是指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分析总结;认识:根据“走俄国人的路”体现了学习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实事求是,可概括为:既要借鉴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选做题(20分)各位考生请注意:267班、268班的考生必做,其余各班考生选做。34. 选做题: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
43、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1)据材料一
44、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主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1)内容:依据材料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原因:结合察举制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归纳即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依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放宽录取标准”等信息归纳其特点。(3)主要作用:由题中材料“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可知寒门子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选拔权利由地方收归中央,也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