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 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重点关注:(1)侧重再现1840年至194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的基本史实,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和19311945年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不同影响等,要在深化知识、理解教材和构建知识体系上深下功夫。(2)注意从区域史的角度来反思相关问题,尤其是列强重点侵略的山东、东北、长江流域、东南沿海等地区的发展演变,突出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的辩证关系。关注热点(1)年度间(从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发生的“逢十”大事。如2007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200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50周年等等。对于这
2、些重大事件,我们需要深刻领会,认识热点问题的内涵和反映的本质。如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需要认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2)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梳理近现代史上中英、中法、中俄(包括苏联)、中美、中日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尤其是当前的中日关系。日本领导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试图为侵略历史翻案、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举动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知识整合(一)近代列强侵华1、军事侵略:1840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两次从广州北上,第一次打到天津白河口,第二次兵临南京城下。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将侵略
3、触角伸向内地。1857年底攻陷广州,设立联军委员会进行殖民统治;1858年攻陷天津;1860年攻陷天津和北京,焚毁圆明园。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先后攻占旅顺、大连和威海卫等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旅顺大屠杀,北洋海军全军覆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先后攻占天津和北京,分别设立都统衙门和联军司令部进行殖民统治。1931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华南的大片领土;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2、政治侵略:(1)破坏主权:以南京条约为代表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
4、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外国还攫取了治外法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使列强取得了公使驻京、北部沿海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公使驻京以及后来总理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马关条约使日本取得割占大片领土、巨额赔款、内陆四口通商和开办工厂等特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贷款长期控制清政府。辛丑条约中列强要求建立领事馆、京畿要地驻兵、惩办反帝官吏等,对清王朝实施“武装监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15年,袁世凯基本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旨
5、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四个阶段。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来阐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的过程。(2)干涉或镇压革命:以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发生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先武装干涉,后“严守中立”,积极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帮助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
6、的果实。国民大革命期间,英美等武装干涉,制造一系列惨案,如“五卅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等,破坏中国工人反帝斗争和北伐战争;后又积极扶植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为代理人,支持其叛变革命,篡夺胜利果实。在国共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支持蒋介石的内战政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等等。3、经济侵略:从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前,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对中国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便疯狂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如提供奴役性贷款、抢夺铁
7、路修筑权、开办厂矿等),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资本输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的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等进行野蛮掠夺,其总方针是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美国商品大量涌人,独占中国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打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清除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 4、文化侵略:(1)宗教麻醉:鸦片战争后,列强依据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中允许其建立教堂、自由传教的条款,向中国派遣大量传教
8、士;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是文化侵略,为本国政府侵华出谋划策,起到了炮舰政策所起不到的作用。(2)奴化教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对沦陷区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企图摧残和消磨中国人民你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5、列强侵华过程中的勾结与争夺: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 勾结:(1)原因: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原因一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在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是相互勾结的根
9、本原因。(2)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进行的,但法美也从中分享到许多侵略权益;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英美等国暗中协助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门户开放”政策促成列强组成宰割中国的同盟:八国联军共同发动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1922年签订九国公约,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等。以上这些战争不管由谁发动,西方列强都可以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从中分享权益。(3)影响:它们的相互勾结增强了侵略力量,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压力使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争夺:原因
10、: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更加激烈。同时,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列强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另外,侵华国家数目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在侵华过程中,列强都想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侵略势力和权益,限制和削弱它国势力和权益,相互争夺不可避免。表现:“三国干涉还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府院之争”和日本出兵山东;华盛顿会议后,英美压制日本,日本被迫归还胶州湾,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美国逐步
11、实行和扩大对中国抗战的援助等。影响:西方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利权,如辽东半岛、山东主权及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等;列强各自扶持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列强的争夺加深了中国的灾难,但也导致了侵华势力的消长。 【思维拓展】强侵华的不同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英、法、美、俄等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列强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因而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满足商品输出、开拓世界市场的要求。这个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形式是商品输出,主要手段有发动战争、强占领土、开辟商埠、建立租界、控制
12、关税、控制航运等。英国是这一时期侵华的最主要的国家。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华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军事上,列强趋向联合,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日、俄在华势力发展迅速。列强侵华方式不得不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治华”,极力扶植清政府。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第三阶段从辛亥革命到国民大革命(19121924年)。这是列强在华利益冲
13、突激烈的时期。列强以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再用“分而治之”政策,扶植各派军阀。列强一方面趁中国政治混乱之机加紧侵华;另一方面采取了隐蔽的政治经济侵略方式,促使中国政局呈现内战局面,中国政治进入最黑暗的时期,美国成为在中国争夺最激烈的国家。日本利用一战之机,暂时取得了独霸中国的地位。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这种局面,中国重新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第四阶段从大革命到抗日战争胜利(19241945年)。国民革命的发展触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他们加紧干涉中国革命,阻挠北伐战争,又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30年代,日本侵华步步加紧,迫使国民政府签
14、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接侵占中国领土,又一次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在迅速扩大在华势力的同时,对日本侵华先是纵容,继而遏制,美日矛盾激化。第五阶段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对华基本政策,继续以蒋介石为其代理人,进而攫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商品大量涌人,逐渐形成独占中国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侵华的阴谋一一破产。整个近代百年,除了政治、经济侵略外,列强从未放松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奴役。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列强在中国设立教堂、开办学校,其目的就是为其侵略做舆论宣传,培养所需要的代理人,如基督教会势力在中国的扩张,日本
15、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等。【归纳总结】近代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略及历史启示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1840年,英国舰队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20年后,英法联军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驱兵北京城。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年后,八国联军的炮舰又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的中国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恣意横行。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百余年间,西方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队达1860多舰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也就是说,一部列强侵华史,就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这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必须从经济上确保
16、海防经费的充足投入;必须变革旧制度,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更新落后观念,树立现代海权战略意识;必须立足实际,增强综合国力。(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2)第二次鸦片战争:广州人民同清朝爱国官兵奋勇抵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军在大沽重创英法联军。(3)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击毙了外国侵略者华尔,严惩洋枪队。(4)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5)甲午中日战争中,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
17、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在廊坊等地抗击侵略者,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给帝国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北伐战争期间,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8)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特点:国共两党携手合作抗日)(9)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国内和平与民主进行了积极斗争。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美蒋反动统治。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任人宰割、受尽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的结束。(三)主要阶级
18、的探索1、地主阶级的探索迟钝的反应(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2)洋务运动: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统治危机,内外交困: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国外有资本主义侵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或者“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人物: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目的:镇压人民反抗,维护清朝统治。内容:先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还举办新式学堂,
19、派遣留学生等。(3)清末“预备立宪”与“新政”2、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提出了自己的斗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资政新篇中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义和团运动是在北方民间秘密结社基础上,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而发展起来的一次自发的、分散的农民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异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相同点主体以农民为主体斗争形式采用暴力为斗争手段缺陷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的一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
20、失败不同点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压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反帝爱国运动,也打击了清政府,加速其灭亡规模14年,18省1年,3省领导方式有政权,有纲领没有统一的组织、政权纲领【归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21、。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3、资产阶级的探索渐进的觉醒(1)维新派掀起维新运动: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在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主张:实行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西方科技文化。评价:他们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一次由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2、,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他们提出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爱国的意义。由于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群众,因此被顽固派镇压。他们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2)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背景: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20世纪初,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人物:孙中山、黄兴等。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作用:推翻了清朝
23、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因此,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启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3)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有利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
24、脑。一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等。主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评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它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4、无产阶级的探索(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掌握:背景;经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嘉兴召开,确定了党的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还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意义。)(2)建立革命统一
25、战线:背景:军阀混战使人民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愿望。经过:1924年,中共参加国民党“一大”,使国民党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1924年5月,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这三个军阀,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评价: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从此,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大革命风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普遍的革命洗礼。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开始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
26、中的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3)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背景: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使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起义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革命均遭到失败。过程: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有,毛泽东决定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后来,由于博古、李得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4)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背景:从1
27、93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社会各阶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蒋介石却不断围剿红军。经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有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评价:领导全民族的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5)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背景:军事上,解放
28、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组织上,新政协的召开获得空前广泛的支持。经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继续追歼国民党的残余军队;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革命。评价: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新中国的诞生,是继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6)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探索(19561976年):背景: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
29、会主义的时期。内容: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探索中的错误:1958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果:十年探索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十年经济建设屡遭挫折;但是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好干部焦裕禄等;十年“文革”的动乱更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损失。(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1978年至今):背景:“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左”的错误;思
30、想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内容:A、1978年底,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是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同时,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新步伐。B、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D、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E、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评价: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也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