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364.50KB ,
资源ID:25598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59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届高考二轮复习臻品资源-历史》 专题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届高考二轮复习臻品资源-历史》 专题8: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WORD版含答案.doc

1、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向预测本专题考试大纲: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非常频繁,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题型上,非选择题的形式占有较高比重,难度相对较大。近代列强侵华的表现、影响及中国的抗争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命题多运用图文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列强侵华战争及其影响、评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从民族觉醒角度命题也会成为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命题角度以国共联合革命或抗战为主,强调

2、民族团结和民族复兴。政治史,一要注意综合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总结民主革命的特点;二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历程、影响关系变化的因素及国共关系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等。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社会各阶级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题时可从民族精神和国际地位等方面思考。本专题内容与“中国梦”等社会热点问题关系密切,复习备考时要特别关注。知识与技巧的梳理本专题分为以下三条主线:主线一 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1)18401900年: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9011945年

3、: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主线二 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主线三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考点一 近

4、代列强的侵华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商品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三、甲午中日

5、战争(18941895年)1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3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2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3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五、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1原因:根本原因是日本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直接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击。2表现:军事侵略,经济侵略。3结果:日本战败投降,是百年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考点二

6、 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2纲领(1)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2)后期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进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4作用: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二、辛亥革命1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3成果: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

7、法;以美国民主政治为蓝本进行政权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评价(1)进步性: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局限性: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考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1919年)1原因:(1)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2)导火索: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条件:(1)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3主要活动:(1)1

8、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2)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5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1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2内容:确立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3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党领导。4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1922年的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国民大

9、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四、国

10、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工农武装割据”:1927年,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红军战略转移(1)1934年10月,由于领导人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新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五、抗日战争(19311945年)1日本的侵华罪行:制造了许多大屠杀,组建“七三一部队”,研制并使用化学、细菌武器,对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2中国军民的抗日战争(1)国民党

11、正面战场:初期积极抗战;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2)中共敌后战场:坚持敌后抗战,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相持阶段后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3抗战胜利的意义(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六、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2)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3)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通过了有利

12、于人民的政协协议。2人民解放战争(1)防御: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反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1949年初,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3)胜利:1949年4月,长江防线突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并向全国进军。限时训练(45分钟)经典常规题1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有人认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也有人认为它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是一次有限革命。这说明A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B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C同一

13、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2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称:“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一宣言意在强调A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的罢课B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C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革命运动D工人阶级给北洋军阀政府以强大压力3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B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C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D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41917年至1919年,介

14、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1919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B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C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51939年2月通过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放弃了工农民主,对选民参选资格明确规定无阶级区别的条款,实现普遍的公民权。该条例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B突出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C使得边区普选制真正确立D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高频易错题 6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

15、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7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的情况,这一变化说明了图1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图2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中国革命性质的重大改变C中共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D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尝试8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张骞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

16、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侧面反映了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C列强支持清政府D国家面临着分裂9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10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在“剿夷”与“抚夷”的问题上曾摇摆不定。如果说(清政府)对外的“抚”字在鸦片战争初起时还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让步,而到19世纪末几乎已成“

17、降”的同义词。“抚”字含义的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东西方文化观念的博弈B民族危机的加剧与深重C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D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精准预测题11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1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A仍坚持

18、天朝上国传统体制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13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14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

19、了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15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B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C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D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

20、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材料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全,呈

21、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参考答案经典常规题1【解题思路】从材料信息来看,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说明对于同一历史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故答案为C项。历史评价没有历史叙述客观,排除A项;历史事件的多元化影响是指某

22、一历史事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材料反映的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突出体现其主观性,排除D项。【答案】C2【解题思路】由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可知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加入,给北洋军阀政府施以强大压力,使得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故D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学生、商人、工人三者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不同影响,未体现各地学生纷纷响应北京的罢课,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故B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重点体现工人阶级的力量,故C错误。【答案】D3【解题思路】A突出的是

23、艺术创作的素材优势,没有揭示戏剧的社会根源,排除;七七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服务于宣传抗日的戏剧得到发展,故选B;C属于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反映的是戏剧的内容特点而非原因,排除。【答案】B4【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各地出版的刊物数量猛增,并且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说明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反映的是时局变动对思想变化的影响,与一战无关,故A错误;B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的主要原因,排除;新文化运动1915年已经开始,并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的最主

24、要原因,故D错误。【答案】C5【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建设。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没有突出中共的核心领导地位,故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的颁布,为边区实施普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不能说普选制真正确立,故排除C项;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在题意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无阶级区别”,这种变化有利于巩固并扩大抗日民主政权,故选A。【答案】A高频易错题 6【解题思路】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

25、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答案】D7【解题思路】由图片信息看出,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农民占76%,结合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共产党走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共产党员中农民占比例最高;1938年是抗战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抗日是社会主题,共产党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共产党主要成分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地主和中小商人;所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6、故A正确;1933年和1938年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B错误;C项无法说明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发生的变化,并非民主政权建设,排除D。【答案】A8【解题思路】材料中分析了南方和北方对于辛亥革命的局势都感到不安,急需一个人物进行稳定局面,显然这里只有袁世凯可以稳定当前局面,这也反映出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资产阶级软弱性,故A项错误。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此时不是国家分裂问题,是局面需要掌控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9【解题思路】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

27、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答案】B10【解题思路】“抚”体现出清政府居高临下态度,“降”说明清政府已经被列强打败,说明此时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体现出东西方观念的博弈,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是清政府对于列强态度

28、变化,并不能说明清政府国际地位的下降,故C项错误。不平等条约的发展延伸不是材料体现出的实质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B精准预测题11【解题思路】近代中国在国民革命期间的中国“留苏热”是要学习了苏联的革命经验和苏联的革命支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苏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排除C,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主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新中国时期,国共分裂对峙,排除D。【答案】B12【解题思路】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目的是将对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让外国人进京,以符合中国传统体制,在清朝政府观念里,中国仍然是“天朝上国”,那些外国人只能与

29、中国地方政府打交道,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清政府不愿意与外国人打交道,故B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故C项错误;清政府此时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涉外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A13【解题思路】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答案为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年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

30、原则,排除D项。【答案】B14【解题思路】“双减双交”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为完成反帝任务实行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和“耕者有其田”均是为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采取的措施。因此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随着不同时期需要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答案】A15【解题思路】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大改造措施,说明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是建国之后;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是平

31、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答案】B16【解题思路】(1)第一小问,关于英国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由材料“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可见英国由工业资产阶级主导;由材料“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可见得到广泛支持。关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由材料“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可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由材料“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可见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小问,英国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而清朝,由“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

32、立宪”,可见预备立宪的开展是契机,除此之外,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2)英国议会改革运动取得成功可以从阶级、政治同盟和任命群众和政党等方面归纳,可见是社会发展的合力。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其逻辑思路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具有软弱性,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由材料“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可见清廷的镇压。除此之外,当时由于立宪派的阶级局限性,请愿运动脱离人民群众。【答案】(1)特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得到广泛支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规模不断扩大。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得分)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清未,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预备立宪的开展。(2)原因: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执政党的赞成。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绝大多数群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清廷的镇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