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5 ,大小:65.50KB ,
资源ID:25591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591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doc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井田制的崩溃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材料三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年材料四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左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经的主要著作,其中左传以记事详细、议论

2、精辟见长,相传作者为鲁史官左丘明。以上史料描述与周王室争田事件和鲁国实行初税亩的赋税政策,对了解井田制的崩溃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周时,土地属周王所有。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大不如从前,诸侯势力膨胀,周天子控制土地和人民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用地的事件经常发生,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屡见不鲜。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把官司打到晋侯那里。由于晋侯的支持,才承认属“王室之邑”。这些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经丧失。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侵田夺土,一再破坏井田的封疆沟洫,井田制在这一过程中,日趋解体。春

3、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明显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私田增加。统治者为了剥削收入,开始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多少、地力的贫富美恶,作为征税的标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影响和意义重大。在税亩之前,鲁国田赋仅出于藉田,公田,即十取一也。在税亩之后,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于民私田。原来私田之收全归自己,现在也要按亩纳税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收赋税,这表明公田私田之间的界限,被取消了,即鲁国正式承认私田存在的合法性,也反映出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井田制崩溃了。(1)晋大夫卻至与周争鄇田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不起作用,已不复存

4、在土地王有的概念。(2)郑子产扩大井田的封疆沟洫日趋解体。(3)鲁国实行初税亩,打破公田私田界限,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彻底崩溃了。【注释】卻音。鄇音,温之别邑。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章、服,指制度。封,田界,田有封洫指扩大封疆沟洫。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履亩,按实际亩数。2王室衰微材料一隐公三年夏,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

5、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解读】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春秋的三传之一,相传为鲁史官左丘明所作。以上三则史料分别描述“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问鼎中原”,对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很有参考作用。郑武公因护平王东迁有功,武公、庄公父子相继担任周平王卿士(执政大臣)。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平王欲使虢公参政,引起庄公不满。平王惧而否认其事,为

6、保证互相信任,周王室与郑国互派了人质。平王死后,王室打算任用虢公,郑庄公为此进行报复,抢收了王室的庄稼,周郑的关系由此恶化。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王收回郑庄公的执政权,同年秋,周王调动诸侯军队伐郑。郑庄公率军与王战于葛,郑将祝聃射王中肩,王师败。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荡然无存。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60年),楚庄王率军队攻打已经迁徙到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随后来到洛水,在周的疆土上陈兵示威。楚庄王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欲取而代之。(1)周郑关系由“交质”到“交恶”,周王室已丧失“天下共主”的权威,周郑最后兵戎相见,战斗中郑祝聃射王中肩,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2)楚庄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

7、极轻视王室,欲取而代之。以上两则史料,集中显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与一般小诸侯国无异。【注释】卿士,指王卿中执政的人。贰,动词,有贰心。交互相。质,人质,以太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畀,给予。祭音。温地名。成周,地名,洛阳市东。交恶:互相憎恨,恶。,即长葛。楚子,楚庄王,春秋贬之为“子”。陆浑之戎,古族名,原居甘肃一带,春秋时迁至伊洛河一带。观兵,检阅军队以示军威。九鼎,象征王权。3诸侯士大夫崛起材料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

8、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解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卷,52万余字,分为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种体制,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分为20篇,486章,内容丰富、广博,直至今天仍有广泛的用途和较高的价值。以上两则史料描述了春秋时期兼并战争的情况和王室衰微,诸侯、大夫势力增长情况对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很有参考价值。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一个大动荡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出现了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的兼并战争。出现“诸侯不能保其社稷

9、者不可胜数”。另一方面诸侯大国之间开始出现争霸战争,先后做霸主的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孔子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这样说:西周时期,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期。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专征伐,很少有维持十世的;政归大夫,出不了五世就会变成了“陪臣执国命”;陪臣势力能维持三世的已是很稀少的。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先是诸侯势力的增长,王室衰微;接着是大夫势力的增长。诸侯、士大夫的先后崛起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了。(1)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争霸战争,说明了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实际情况。(2)各国内部内乱不止,出现了“政归大夫”、“

10、政归陪臣”这样的情景,即士大夫的崛起。【注释】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代国家。希,同稀,少有。4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材料一秦师过周北门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材料二简子誓曰:“克故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三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富者皆称陶朱公。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解读】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以工商业致富的货殖大家立传,着重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以上史料集中反

11、映社会各阶层地位变化商人的出现,即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政治上的动荡,井田制度破坏了,从而使一个新的阶层商人诞生了,而且弦高矫命犒秦师,足见商人的作用日见重要。战国时期,大商人往来列国之间,陶朱公(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邯郸人郭纵从事冶铁,富比王侯。春秋时晋国赵简子战前宣布:参与战斗的老百姓及工商业者可以当官,免除一切奴隶。这虽然是战争前的动员令,但能够推动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1)商人的出现,显示出阶级关系的新变化;(2)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注释】乘,四。韦,熟牛皮。犒,犒劳。遂,指进仕。人臣、隶、圉,都是奴隶。免,免做奴隶。陶

12、,山东定陶。抗礼,为宾主之礼。埒,比。5“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重用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二下令国中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三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孰隗以招贤者。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材料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材料五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

13、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解读】上述史料都记述了各国喜士,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赵简子发布战争动员令:能战胜敌人士可以授予十万田,意即对士的重视。秦孝公、燕昭王、齐宣王都非常重视士,这些都缘于国家积弱,宗族人臣不能自振。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都是养士“三千人”,可见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因此,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如侯赢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扮演重要角色。各国君主喜士,士在社会活跃起来,各国养士之风大盛。【注释】卑秦,瞧不起秦国。与之分土,裂地封之为侯。6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材料一天子命

14、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材料二师氏掌以诏王。以王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地官师氏材料三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保氏材料四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周礼春官乐师材料五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

15、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解读】周礼是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所记大部分为西周旧制,同时也加入作者的政治理想,因保存有大量古代制度方面的资料,有很高史料价值。以上史料描述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的情况。古时,学在官府,即官府掌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官府教化是合二为一的,受教育的对象只能是“国之贵族子弟”,主管教育的官吏分制是师氏、保氏、乐师,各司其职。到周宣王时,周朝已经衰落了,掌管周朝的史官司马氏离开周地去晋国,因此王朝的典籍、图册有的散落在卫国,有的散落在赵国,有的散落在秦国。所以孔子才说:天

16、子失官,典籍图册失散在四夷,学术学问在四夷开展起来。这表明学校教育,已经逐渐下移。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他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意思是大约在其15岁时有志向于学习知识,在其30岁时,已经开始收受门徒,讲授私学了。(1)古时“学在官府”,受教育对象只能是贵族子弟;(2)到春秋时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学在四夷”;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注释】媺,美,善。去,离开。适,到达。或,有的。7诸子百家材料一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庄周庄子天下篇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

17、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解读】庄子是记录战国时庄周思想的著作。以上资料描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由于道德的标准不一致,许多人以自己观察的某一方面为“自好”,于是出现众多的学术派别,号称“百家”。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好

18、长幼之别”,即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强本节用,发展生产。法家不别亲疏,主张“严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无为”。这些学派以发展学术为宗旨,互相攻击,开展“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荡是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2)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开展“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运动,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源头,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注释】一,一致、统一。一,一方面。六艺,即儒家经典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材料二子曰:泛爱众,而亲仁。论语

19、学而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四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材料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材料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解读】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语言精深、简练,全书只有12 000多字,字字珠玉,句句格言,分为20篇,486章,内容丰富广博,直到今天仍有广泛的用途和较大的价值。论语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思想最直接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以上几则资料集中反

20、映孔子“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不是私爱,而是很宽泛的,能够爱众人,就接近“仁”了,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周代制度,即符合“礼”,礼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了。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就是不符合礼的原则,不去听它,不去看它,不去想也不说它,要在思想上保持冷静克制,即就是在主观上尽量克制约束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克制和相互妥协呢?孔子提出实行“仁”的基本原则就是: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到;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再强调,实行“仁”并不难,只要你思想上想实行“仁”,“仁”就立刻会到来。(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2

21、)“爱人”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3)礼和仁互为表里,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主观上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也是十分必要的;(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的集中体现。【注释】亲,接近。目,具体内容。2孔子的政治主张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材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材料四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解读】以上几则资料集中体现孔

22、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取得“民信”,怎样才能取信于民呢?就是要求统治者认认真真地做事,爱护百姓,节俭财物,并且无夺农时,只有做到使老百姓有饭吃,才算把国家治理好。另一方面治理国家,要以德服人,即“为政以德”,用政令法度治理人民老百姓,虽免于刑罚,却从不感到内心羞耻;如果用“德”治理国家,辅之以礼仪教化,那么老百姓不仅心服口服,而且做事有羞愧之心。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那么天下的人民好像众星围拱北极星一样归附他。孔子还认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方法必须符合周礼,即做君主要像做君主的样子,忠心爱国;做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像做儿子的样子,做到父慈子孝。(1)治理国

23、家,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取信于民,这是孔子民本思想的反映;(2)“为政以德”,以德服人,以礼仪教育化治理国家是孔子政治思想另一大特点;(3)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符合周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释】道,治理。乘,四马拉一战车,千乘之国,指诸侯大国。敬事,认认真真地做事。北辰,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之中枢。共,同拱。政,政令法制。刑,刑罚。齐,使之齐、整顿。耻,羞愧羞耻。格,正。3孔子的教育思想材料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材料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材料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24、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材料四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材料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材料六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材料七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材料八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众。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解读】司马迁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学传世久远,所以特别推崇。列入“世家”之中。以上所选资料集中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学习应和思考相结合,光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犹豫不决。学习应该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能不懂装懂。学习还应该有兴

25、趣。在对待老师学长的态度上,不迷信老师。同时孔子在教学中的基本方法是因材施教。孔子在承认人的智力水平在先天上存在差别,“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强调因人施教。孔子还主张“有教无类”,使受教育的范围扩大了,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大约在其30岁时,开始收徒讲学了,他的学生多达3 000人,得意门生72人。学生之中,有贵族,有平民,还有商人,甚至还有颜浊邹这样的大盗也曾经从学于孔子。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1)孔子主张学思结合,学习要有老实的态度,学习要有兴趣;(2)孔子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的范围。这是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的一大贡献。【注释

26、】说,同悦,高兴;罔,迷惑不解;殆,犹豫不决;当仁,以仁为己任;让,谦让;类,类别,指身份不同;颜浊邹(),子路妻兄,梁父之大盗。4孟子的“仁政”思想材料一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轲孟子离娄上材料二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27、,未之有也。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庖有肥田,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休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轲孟子梁惠王上【解读】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主要是孟子语录,全书14卷,261章,34 685字,主要反映孟子的思想。以上所选资料能集中反映孟子“仁政”的主要思想。孟子认为,不借助工具,即使是离娄、公输班那样的能工巧匠,也不能画出规整的方和圆。不借助六律,虽然有师旷那样耳朵灵的人也不能校正五音。同样的

28、,在社会治理方面即使是尧舜时期的治理,如果不推行仁政,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太平。怎样才能推行“仁政”呢?孟子认为:首先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即分配土地给人民。他设想,每一家都应该有100亩土地,其中主要用来种植粮食,留出五亩盖房和种桑养蚕,再养些猪、狗、鸡。这样,这家人便可以不饥不寒,50岁的老人能穿丝绸衣服,70岁老人还可以吃到肉食,老百姓有恒产,便会有恒心,安居乐业过上稳定的生活。同时作为统治者,还应该对老百姓实行轻徭薄赋,省减刑罚,并且不再有意侵夺农时。在这个基础上,使之能够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最后就能达到天下大治。为此,孟子非常憎恶“暴政”。他指出统治者厨房里放满酱肉,马圈里养的都是肥马,而

29、广大人民却面有饥色,到处都有饿死人的这种现象。孟子痛斥统治者是在“率兽而食人”,无疑是国君率领一群野兽在吃人!(1)孟子主张施行“仁政”;(2)“仁政”的主要内容是让人民有“恒产”同时统治者应轻徭薄赋,无夺农时,减轻刑罚。这表现孟子民本思想;(3)孟子反对“暴政”。【注释】明,眼力好;规,画圆工具;矩,画方工具;聪,耳朵灵;六律,截竹为筩阴阳各六,以调节五音;五音,宫、商、角、徵、羽;放,放纵,放任自己的行为;辟、邪、侈,指不轨行为。5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

30、,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轲孟子离娄上材料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孟子尽心下【解读】以上所选资料主要反映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桀纣之失天下是因为失掉了人民,失掉了民心。汤武由于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得天下。在当下社会中,只有相信老百姓依靠老百姓,实行仁政,那么天下老百姓像潮水一样归附他,谁能阻挡他称王于天下?因此孟子得出更为科学更为惊人的结论,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1、(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可见能否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是统治者执政能力的关键;(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注释】圹,同旷,旷野;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代国家。6孟子的性本善材料一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孟轲孟子告子上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轲孟子告子上材料三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32、,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轲孟子公孙丑上【解读】以上所选资料集中反映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至于人为不善之事,不是由于本性不善,而是由于自己不努力,被环境形势所左右,如水向下流,遇到山石阻挡而向上行进,并非水性如此。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四心”;仁、义、礼、智即“四德”,“四心”“四德”都是“我固有之”,即头脑中固有,先天俱备。同时,这“四心”“四德”仅仅是拥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能够扩充这些善端,就能成为“保有四海”的君主;如果不加扩充,就会使这些“善端”失掉,恐怕连父母都赡养不起。孟子认为:(1)人性

33、皆善;(2)性善“四心”“四德”是先天俱备的;(3)只有行仁政不断扩充“善端”才能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注释】搏:击。跃:跳。颡:额。7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材料一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况荀子王制材料二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况荀子议兵【解释】荀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是记录荀况思想的主要著作。荀子认为,如果明君以仁爱高于天下,礼义高于天下,由礼义

34、、仁爱而产生的威严高于天下,天下的人民没有不尊重和不归顺他的。这位人君是知道并了解王道的。用“仁义”“王道”治理国家,可以不战自胜,不攻而得,不用武力天下就归顺他了。荀子认为让人服从有三种办法,以德服人为上策,应该是人君采取的方法,以力服人和用财物收买的办法让人服从是不会长久的。(1)荀子主张施行“仁义”“王道”;(2)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注释】眇,高。兼,兼并,兼人,让人服从。8荀子主张“人性恶”材料一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

35、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况荀子性恶材料二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况荀子正名【解读】以上资料集中反映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饱,冷了要穿衣,耳目爱好声色,人情有所嫉恶,如果顺从其“性”,必然发生争夺、混乱等罪恶行为。荀子又认为人类行为有“性”“伪”之分,“性”是天生的,“伪”是后天学习改造的,“性”本来是恶的,但可以通过学习和改造,才可能变善,即“化性起伪”,因此荀子

36、认为人们必须用贤人和法律来纠正错误,必须用礼义来加以教导,使人们恶的“性”能够化为善的“伪”。这样才能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荀子认为:(1)人性皆恶;(2)通过后天学习改造,使恶变善到“化性起伪”;(3)礼义法制,可以把小人培养成君子。9荀子改造了原来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材料一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荀况荀子天论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况荀子天论材料三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况

37、荀子大略材料四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失是之谓兼术。荀况荀子非相材料五故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况荀子天论【解读】以上所选材料反映荀子思想中综合吸取了道、法两家的合理成分,改造和加工了儒学,对了解荀子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荀子认为:天的具体作用表现在星辰运转、日月普照、四时变化及刮风下雨,也就是说,自然界就是天,而且自然界的变化运动是有规律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荀子这种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其实就是吸取了先秦道家的思想。但荀子不是停止在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提出了一个非常光辉的主题“制天

38、命而用之”。即对于“天”,如果只是推崇、思慕、顺从、赞颂,则丝毫无益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最重要的是使“天”为己所用,这样又把儒家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对待自然界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同时,荀子认为,当时统治者应当“隆礼重法”,即重礼治,又重法治,儒法并用的思想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较切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为人处世方面:荀子认为君子应当懂得了解宽容,这和现代社会多元思想不谋而合。总之荀子改造了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1)“天”就是自然界,自然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2)人在自然界应当是积极主动,即制天命而用之;(3)宽容

39、的为人处世观。【注释】罢,疲惫。知,智。道家和法家1老子的主要思想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材料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

40、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材料四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第二十二章材料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解读】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间,曾做

41、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

42、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庄子的有关思想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冀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而反,腹犹果然;

43、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材料二庄子之楚,见空髑髅,消然有形,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庄子至乐材料三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蜩冀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解读】

4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隐士,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庄子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52篇。现在版本的庄子只有33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内容思想接近老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庄子注释版本较多,郭象的庄子注最有名。庄周深切地感受过社会变革和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而提倡仁义又造成虚伪。所以是仁义礼乐损害了人的天性。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

45、活安逸。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庄周宁可贫穷,也不愿去做官,认为那会丧失本性和自由。但庄周又不主张遁入山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他鄙视名利,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差别都没有意义。只有“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所以庄周在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战国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说理,但仅仅作为比喻的材料,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仅如此。从理论意识来说,庄子这一派本有“言不尽意”的看法,即逻辑的语言并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章,如逍遥游等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

46、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只好寄希望于心灵的纯净,追求逍遥的内心境界。(1)逍遥游的宗旨,是说人的精神摆脱一切世俗羁绊,化同大道,游于无穷的至大快乐。所以文章开头,即写大鹏直上云天,飘翔万里,令人读之神思飞扬。(2)至乐的宗旨,是以死为痛苦人生的解脱。这种厌世思想,实际是因为对人生有完美的期望,所以所见皆是痛苦。这一节写庄子对髑髅的一连串发问,便是充满了人生的伤感。(3)材料三选自庄子齐物论,“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

47、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

48、。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注释】罔两:影子之外的微阴。景:影子;这个意义后代写作“影”。曩():以往,从前。特:独。操:操守。待:依靠,凭借。():蛇肚腹下的横鳞,蛇赖此行走。蜩:蝉。胡蝶:亦作蜩蝶。栩()栩然:欣然自得的样子。喻:通作“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俄然:突然。蘧()蘧然:惊惶的样子。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根据本段文意,所谓变化即外物与自我的交合,推进一步,一切事物也都将浑而为一。3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材料一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

49、,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重人也者,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听用,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直到劲直,听用,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韩非子孤愤材料二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故曰明主。夫有材

50、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韩非子功名【解读】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

51、公元前234年,韩非来到秦国,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55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韩非还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