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86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二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的国际关系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日本矛盾与问题(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2.能力指要(1)掌握两极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史实,提高综合分析能力。(2)掌握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

2、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情况。(3)了解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分化概况,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成效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能力。(4)分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演变和基本特征。(5)正确分析亚洲各类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时限是1945年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在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对立和争斗。1945年8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雅尔塔体系形成和两大阵营形成对峙局面、美苏“冷战”对峙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形成由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各社会主义国家推

3、行改革,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国际局势出现美苏争霸的局面。2.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当时,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美苏两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直接原因在于美、苏之间的矛盾。当时,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苏联作为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巩固社会主义的成果。它们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发生尖锐的对立,使得雅尔塔体系成为一种两极格局。(2)形成过程:二战结束后,审判战犯等雅尔塔会议决议的实施,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开始建立。

4、随着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北约、华约的先后建立则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演变: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出现动荡,各种国际势力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两极格局出现新的特点。首先,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1960年起中苏关系恶化,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事实说明,两大阵营分裂了,三个世界的分化初露端倪。其次,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关系出现争霸局面。随着它们力量对比的变化,历经美国占优势、苏攻美守、美国强硬苏联

5、收缩三个阶段,是当时世界形势不稳定的根源。再次,广大的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组成了第三世界,作为新的国际政治力量,它们反殖、反帝、反霸,冲击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以上特点表明,两极格局内部出现局部调整和演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因此两极对峙的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改变。(4)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思考讨论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为什么是两极格局?决定世界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提示:先回答美、苏的实力状况,再回答美、苏必然形成对立。决定世界格局形成和演变的基本因素是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力量对比变化的因素还有世界大战等。3.两大阵营的存亡(1)两大阵营:战后

6、初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统称两大阵营。它们各以苏联和美国为核心,形成紧密一致的整体,所以称为两大阵营。(2)20世纪50年代,两大阵营处于对立状态,表现为双方在处罚德国、占领日本、联合国运作、朝鲜问题、军事集团等方面针锋相对。这是雅尔塔体系的表现,是两极格局的反映,这种对立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3)20世纪60年代两大阵营相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是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1948年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欧洲工人党和共产党情报局是第一次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它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裂痕;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导致了社会主义阵

7、营的解体;1968年,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是其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大暴露,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是由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由于各国或者国家集团的实力接近美国,所以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先是西欧国家组成欧洲共同体,接着日本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它们不仅在经济上与美国展开竞争,而且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资本主义世界遂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思考讨论 决定国家集团形成和分裂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从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国际矛盾、地缘政治、社会制度等因素考虑。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大都经历了“恢复发展滞胀发展”的曲

8、折过程,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相应的起伏变化。(1)各国经济发展美国:经历了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稳定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滞胀”、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经济繁荣等阶段。西欧: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已经恢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其中联邦德国经济发展最突出,在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迅速,198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

9、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演变战后初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处于绝对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思考讨论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提示: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政策调整、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社会危机等正反两方面认识。5.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共同原因:盛行一时的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本身存在严重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更加明显。改革历程: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南斯拉夫在困境中率先改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0、,首先从苏联开始,接着波及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诸国,形成改革浪潮;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也走上了改革之路。改革的模式:一是南斯拉夫式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模式;三是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果: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没有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许多社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而相继遭受挫折。中国吸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思考讨论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应吸取哪些

11、经验教训?提示:从改革的目的、内容、手段、实质、作用等方面思考。6.美苏争霸(1)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2)阶段及特征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双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苏联暂居战略优势。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重新采取强硬对策,苏联全面收缩。(3)美苏争霸结束:1991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美苏争霸最终结束。(4)认识:是两极格局新的表现形式;体现了美苏之间的“冷战”状态;都以称霸世界为目的,双方

12、都是非正义的;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是世界形势不安定的根源之一。思考讨论在美苏争霸过程中,影响双方攻守态势的因素有哪些?提示:从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战略任务的调整等方面考虑。7.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基本史实: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发展异军突起。印度建立起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西亚产油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地区特色:东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适时更新换代,发展外向型经济。东南亚较多地依靠外国资金、技术和市场,具有较大的经济风险。西亚形成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经验:首先立足于本国的实际

13、,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其次善于抓住国际机遇,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再次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最后注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避免单一经济,发展新兴产业。思考讨论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有何世界意义?提示:从地区形势、世界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等角度分析讨论。疑难突破1.关于雅尔塔体系(1)定义: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依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已经确立的各项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建立起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2)特点: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发展的产物;倡导和平、民主和进步;具有大国强权的色彩;实质是美苏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互相让步与

14、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标志着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世界主要力量处于“冷战”状态。(3)影响: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再加上世界人民强大的反战和平运动,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另一方面,两强对峙相争,为争夺优势展开疯狂的军备竞赛,尤其是核武器的发展使战争的破坏力可多次摧毁地球上的文明和毁灭人类本身;局部战争不断,与两强争霸密不可分,如美国为推行霸权政策而发动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这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思考讨论两极格局与雅尔塔体系有何关系

15、?提示:可从现象与实质、基础与具体表现、过程的一致性等方面认识两者的同一性。2.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它们之间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有: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它们的不同之处有:(1)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中东和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雅尔塔体系涉及世界上

16、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力。(2)中心力量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宰作用;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3)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两年内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4)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了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经济恢复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初爆发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

17、止。表现: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特别快。其中,联邦德国在西欧各国中发展尤其迅速,曾创造“经济奇迹”;日本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并超过美国。主要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广泛开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新兴工业不断涌现。(2)各国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3)注意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4)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给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5)美国复兴欧洲,扶持日本,发挥了重大作用。(6)各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居于有利地位。世界影响:(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把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2)

18、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加深,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开始出现,其中欧洲各国联合成立了欧洲共同体。(3)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如何认识:(1)本身存在着不平衡现象。(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仍然存在。(3)对发展中国家的盘剥,使得世界发展更加不平衡。(4)197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经济发展中的内在矛盾依然存在。4.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内外政策(1)出发点二战后初期,苏联始终把保卫国家的安全放在内外政策的首位。对内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国家的安全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19、。对外则着重于巩固已有的成果。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对内政策方面在国家体制方面,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由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破坏,造成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在开展思想批判运动中,又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给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3)对外政策方面战后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两极格局,这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是一个打击。在不会导致美苏直接冲突的前提下,顶住西方威胁,给各国革命运动以一定的支持,这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如柏林危机、华约组织的建立等,也带有维护

20、其势力范围的意图,特别是把苏联模式强加给东欧各国,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严重隐患。5.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正确认识(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苏联军事援助和各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东欧七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主阵地,亚洲四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侧翼。社会主义阵营就是欧亚12个社会主义国家所组成的地跨欧亚的政治军事集团。(3)社会主义阵营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很大作用。它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奠定了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两大阵营全球对

21、峙为内容、以“冷战”为特点的世界格局。(4)19481949年的所谓“南斯拉夫事件”是第一次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它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控制的又一次反抗,它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的大辩论和两国关系的破裂,是对苏联大国主义的强烈反抗和斗争,它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968年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其大国霸权主义的大暴露,从此,社会主义阵营已完全崩溃而不复存在。(5)历史告诉人们,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不是偶然的,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苏联的战略利益,而随着苏联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恶性发展,它的解体是不可避免的。6.关

22、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各国为了尽快结束危机,纷纷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战争的特殊作用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经济危机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需要国家投巨资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发展。(2)国家财政收支在国

23、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高。(3)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调节作用。(4)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新形式,它和私人垄断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它在当时具有一些积极性。首先,它突破了私人垄断的局限性,是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以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市场问题得到缓解,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在

24、发展过程中会使矛盾进一步加剧,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特别提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在学习中可联系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系统认识。7.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变化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出现动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分裂,各种国际势力发生新的分化和组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中出现新的趋向:(1)美国和苏联发展为超级大国,开始进行争霸活动。美苏争霸不仅是两极格局的最新表现,而且成为世界形势不稳定的根源。(2)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纷纷涌现,它们组成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3)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

25、主地位发生动摇,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8.关于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问题(1)柏林危机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问题上,苏联同美英发生严重分歧,这既是苏、美、英战时同盟发生裂痕的导火线,又是战后美苏“冷战”的引爆点。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需要,极力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苏联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由此引发了“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它也是德国走向分裂的开始。这标志着美苏对德政策的性质开始由处置法西斯向推行强权政治转变。(2)德国分裂美苏对抗的最后结果,便是美国一手扶植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则支持东德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走上分裂的道路。这是

26、美苏推行强权政治、发生对抗、进行“冷战”的结果,其中主导的一方是美国,是美国推行的霸权政策。两个德国的出现,是战后两极格局、东西对峙、美苏对抗的一个缩影,对于战后欧洲和整个国际形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问题(1)原因: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的缺点是根源;西方社会道德的沦落是主要原因。(2)主要表现:阶级矛盾的存在,如美国麦卡锡主义的一度盛行;社会危机的普遍加深,如种族歧视、毒品猖獗、贫富悬殊等;极右势力的沉渣泛起,如日本的军国主义等。(3)认识:从来源看,既有原有社会问题的遗留,也有随着社会发展新产生的丑恶现象。从其实质来看,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既有文明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

27、,反映着世界的复杂性。从影响来看,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极大威胁,值得认真对待。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美国的霸权政策二战后,美国基于国家实力的极大提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从手法上看,包括确认了美元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位、控制联合国推行扩张政策、推行对苏联的“冷战”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全面控制西欧,实施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视亚非拉地区为“中间地带”,力图加以控制。战后美国独占日本,在中国“扶蒋反共”,后来相继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都是全球战略在亚洲的实施。从阶段性看,二

28、战后初期美国极力向全球扩展势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以战略防御取代战略进攻;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事务中重新强硬,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建立单极世界。2.新中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对外活动1949年底,新中国诞生了,这是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事件。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许多对外政策的走向。20世纪5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就是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由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和发展,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倒向社会主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就体现了“一边倒”的政策,抗美援朝则维护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利益。由于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的遏

29、制,尤其是美国的敌视和封锁,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以打破封锁为出发点,通过各项活动,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积极步入国际舞台。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不仅说明新中国的积极作用,而且具有打破封锁的特殊意义。3.亚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亚洲国家根据其社会发展状况,分成三种类型:(1)日本代表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类型。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滞胀”再发展四个阶段,存在吸毒、暴力、军国主义势力等社会问题。日本自身还具有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对侵略战争的态度、争取政治大国地位等特殊问题和现象。(2)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主要的是代表了改革中的社

30、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类型。所以,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在内政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以及西亚产油国代表了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自身国情出发,发挥劳动力或者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工业化。以上三种类型,从纵的方面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反映了二战后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日本为代表;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第三次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为代表。亚洲各国的不同类型,充分说明了当今世

31、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各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亚洲,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4.欧洲的联合欧洲是从战争的铁砧上锻炼出来的,战争造成的危害促使欧洲各国设想以统一的方式避免战争。最初,各国依靠武力,通过战争手段来实现统一,其结果是导致更大规模的战争出现,造成更大的灾难。拿破仑与反法同盟各国的战争、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战争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统一特点。二战以后,欧洲通过吸取教训,开始谋求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实现欧洲的联合。先是成立了欧洲共同体,从单一的经济合作向多领域的合作发展。后来发展为欧洲联盟,实现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联合。前者是典型的区域经济联盟,后者则是典型的地区一体化。无论是欧洲共同体还是

32、欧洲联盟,都有着反对超级大国控制,谋求欧洲发展的特殊意义。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关系格局的变化战后初期,由于国家实力方面的差别,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日本均受美国的控制。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为了把它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对日占领状态,大力扶植日本经济。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建立北约组织,参加国包括英法等西欧国家。这时,各国在外交上不得不以惟美国马首是瞻。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欧、日本在经济上赶上或接近美国,资本主义世界出

33、现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随着西欧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同美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欧共体的成立和扩大,使西欧终于成为一支能与美苏抗衡的举足轻重的力量。相比较而言,日本更贴近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多次重大行动中,日本一直是美国的亲密盟友,而欧洲强国越来越多地发出反对和抵制美国的呼声。典例剖析【例1】(2004年江苏,23)以下关于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都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B.总部都设在美国C.都曾经受大国的操纵D.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剖析:国际联盟是一战的产物,联

34、合国是二战的产物,因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项应排除;因国际联盟的总部设在日内瓦,故B项也应排除;国际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了绥靖政策,联合国成立初期也曾发动过对某些国家的侵略,如侵朝战争等,因此不能说“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D项也可排除;国联成立后被英法所操纵,联合国成立后一度被美国所操纵,故C项是正确答案。答案:C特别提示 国联与联合国的比较题已经两次出现于高考题中,这反映了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即不回避热点、重点,提醒同学们重视已考查过的一些重点、热点知识点。【例2】(2004年广东,24)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B

35、.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的改革开始于南斯拉夫,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并使苏联的实力增强,可以排除C、D两项,故本题应选B项。答案:B【例3】(2004年北京文综,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杜鲁门主义C.实施马歇尔计划D.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剖析:A项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标志,B项是“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D项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达不到从经济上控制整个西欧的目的。答案:C【例4】(2

36、003年江苏,31)20世纪中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冷战”初期(19461955年),美国是如何逐步确立并巩固其霸主地位的。剖析:首先要明确时间界定,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要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入手分析,集中落脚到有利于美国实力增强并确立和巩固其霸主地位的措施。一战中美国利用同交战各国做军火生意的时机,大发横财;后期,利用有利时机参战,成为战胜国。二战中美国是反法西斯的主力,军事上掌握了原子弹,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大增。“冷战”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各国实力下降的时机,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一系列措施巩固了霸主地位。参考答案:第一次世界大

37、战中,美国于1917年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大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为战胜法西斯势力的主力之一;掌握原子弹;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雅尔塔体系为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首屈一指。“冷战”初期,在欧洲各国实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巩固了霸主地位。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本单元涉及二战结束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世界现代史的重点内容,理应是高考的重点。近十年高考几乎每年都有本单元的题目,考试题型全,涉及知识多,给出本阶段的经济、科技

38、、社会方面的材料,来考查相关能力的题目几乎年年出现。在文科综合考试中,以巴勒斯坦为重点的中东地区、巴拿马所在的中美洲地区、非洲大陆的非殖民化进程都曾作为综合考查的重点。本单元复习的重点是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演变、美国霸权政策的内容及影响、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内部格局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等。主要疑难问题包括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及原因、美国霸权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美苏双方在争霸不同阶段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等。本单元的复习宜采用点线结合、纵横交错、突出角度的策略,具体说就是:首先,应理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际关系三个专题内容的发

39、展脉络。将它们在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内划分为各个小阶段(一般都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是不完全一致的),列举每一阶段的历史事件,理解它们反映的阶段特征,是为纵向的点线结合。其次,要注意每个阶段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关系各方面的具体知识点,特别注意关注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为横向的点线结合。例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高速发展、内部格局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内部矛盾、形成改革浪潮;国际关系领域则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这一系列变化,说明国际局势在变化,雅尔塔体系在发生着局部的调整,也反映了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的新趋势。再次,注意观察

40、历史问题的不同角度。本单元的许多历史现象,多以不同的用语,从多个角度反映其特征,要理解这些用语,牢固掌握其特定含义。例如,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国际关系的格局;因为苏联、美国处于对立状态,起着主导作用,故称两极格局;因为苏联、美国为首的阵营分别处于东西半球,故称东西方对峙;对峙的双方动用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故又称“冷战”格局。只有突出了各种角度,才会对历史现象形成全面认识。本单元建议使用10课时,其中复习主干知识6课时,测试2课时,试卷讲评2课时。拓展题例【例1】(2002年全国文综,22)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

41、的国际组织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剖析:本题属于判断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再认历史知识的学科能力。判断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历史的实际。A项不符合,至少在联合国之前的国际联盟是“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C项不符合,它把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安理会相混淆了。答案:D【例2】(2003年全国文综新课程,2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的表现不包括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B.美国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对苏全面强硬政策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D.日本、西欧成为强

42、大竞争对手剖析:本题主要从简单的历史事实切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主要指美国对有关国际问题的控制和影响减弱了,其表现必须与美国发挥其影响力有直接联系。由此来看,本题的唯一选项就是A项。答案:A【例3】(2003年全国春季,32)在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卓有成效并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的国家是日本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A. B. C. D.剖析:本题把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与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放在一起进行思考,体现了学科内综合的倾向。解答时,可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正面肯定日本和匈牙利,或者排除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从而选出A项。其实,只要记住捷克斯洛伐

43、克的改革当年被迫中断,不会产生明显的积极成果,排除,此题即可迎刃而解。答案:A【例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20世纪)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

44、88%。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技术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20世纪)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20世纪)60年代降至24%,(20世纪)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三: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19521955195819601963196619681970197219741976产值173239320431682102614381969294245455544国外经济统计

45、资料(19491976)请回答:(1)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2)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剖析:本题属于经典高考试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第(1)问时,要注意题目中“各有什么特点”的答题要求,分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三方面分别列出;要理解材料中哪些是教育内容、哪些是科学技术内容、哪些是经济发展内容,将其概括提炼、全面列出。解答第(2)问时,既要注意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注意材料所反映的客观实际,要从两者之间的结合上作出正确的解答。参考答案:(1)教育:政府重视

46、、推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结合。科技:由引进外国技术到依靠本国力量。经济: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高速发展。(2)表现:教育的发展为依靠本国力量搞科研打下了基础。影响:教育、科技面向经济,为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科技成果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学术动态1.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性质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1)一般认为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是大国之间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2)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对雅尔塔体系不能用帝国主义划分范围的观念简单地对号入座,它与凡尔赛体系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苏联是它的主体之一,具有强烈的反法西斯民主进步性质。它把国际民主原则与和平共处原

47、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它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了国际社会,形成新的世界格局。2.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评价问题(1)主张以肯定为主。二战期间,包括雅尔塔会议在内的三次大国首脑会议及其达成的协议,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安排比凡尔赛体系进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比国联有效。战后半个多世纪世界没有发生大战,雅尔塔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还确立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原则。(2)主张基本否定。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导致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战后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战后之所以未爆发大战

48、,并非是雅尔塔体系在起作用,而是美苏核军备对抗异化的产物。(3)既要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否定其消极影响。进步作用的表现:对战胜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维护并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确立了法西斯国家非军事化;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消极作用的表现:大国强权政治,大国主宰世界,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危及世界和平;侵犯中小国家领土、主权合法化,苏军和美军分别长期进驻东欧和西欧各国;不尊重国家间的平等互利原则。3.日德两国对二战历史不同态度的原因战后日德两国政要对二战历史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国对侵略战争性质和罪行坦率承认,编写

49、合格的历史教科书教育下一代,主动向受害国和受害民族支付巨额赔款。日本不承认战争的侵略性质,篡改历史教科书,拒不赔偿。日德对二战采取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四种观点。(1)由战后盟国对日德法西斯的不同处理造成。纽伦堡审判比较彻底,使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美国对日本法西斯分子进行审判时,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予起诉。美国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2)由受害国对法西斯的不同态度造成。欧洲受纳粹侵略和奴役的国家从未放弃对德战争索赔和追捕漏网战犯。亚洲受害国家对日本过于宽大,不仅宽恕日本战犯,而且基本放弃对日战争索赔。(3)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德国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徒不

50、但不把“认罪”视为可耻,而且要求认罪者必须真诚“谢罪”,用行动“赎罪”。日本人主要信仰神道教,视“认罪”“谢罪”为耻辱。(4)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德意志民族富于思想、善于思辨,能对给本民族和整个人类闯下巨祸的法西斯思想及其引发的侵略战争进行理性的思考。日本在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思想的影响下,对二战的认识十分短浅,缺乏应有的政治远见。4.关于美国对日改革影响的评价史学界传统观念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美国为适应战后它在全球的扩张需要,把日本扶植成为美国侵华反苏与对付共产主义的战略堡垒。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史学界对此评价出现了新的认识,认为美国占领日本并进行改革,在当时日本的情况下具有客观的进步

51、性。首先,修改宪法,革除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因素,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建立了与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宪制,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其次,在经济上解散财阀的措施,革除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因素;在农村消灭了地主阶级,从而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5.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评价传统观念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完全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推行霸权政策服务的。史学界有人对此提出新的意见,认为对待马歇尔计划,既要看到它有控制、掠夺西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支持、援助西欧的一面。美国考虑西欧问题时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苛刻地勒索赔

52、款,助长了德国复仇主义的抬头;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及其统治集团认识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整体,一处崩溃将殃及全局。二战后,西欧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迫使美国必须考虑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利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是把西欧的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6.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时,中共中央发表“九评”认为赫鲁晓夫改革是反对斯大林的,是修正主义,使社会主义苏联变修变质,成为社会帝国主义,给予全盘否定。这个基调为历史学界所沿用,成为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传统观点。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学术界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有所突破

53、。新观点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上有开创性贡献。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由此起步;第一次改革浪潮由此兴起;多元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得到承认,社会主义开始具有人道的意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同时新观点也指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局限性:由于时代和主观因素的局限,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的体制。7.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评价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代表开会,作了题为关

54、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此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地归纳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这个报告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思想混乱,并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利用,成为攻击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工具。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借此掀起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一度造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动荡不安。(2)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践踏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及其危害,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有利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55、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创造了条件。8.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根本原因20世纪60年代,世界发生了大动荡、大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在这个过程中随之解体,不复存在。关于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根本原因,苏联、中国以及西方学者的看法是不同的。过去,苏联把责任推在中国身上,诬蔑中国企图统治世界,充当世界革命的领袖。西方史学界认为,中苏双方都有责任,由于中苏双方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破裂。中国史学界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真正原因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所致。社会主义阵营是适应苏联对外政策需要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苏联就推行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控制和干涉,这就埋下了日后

56、冲突、分裂的种子。9.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联合国建立之初,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一度控制和操纵了联合国,把它当成自己称霸世界的工具。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已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是根本原因。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后盾。中国作为第三世界中最大的国家,经过建国后20多年的发展,国力增强了,在世界尤其在第三世界中的影响扩大了,从而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广泛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