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124.63KB ,
资源ID:255624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562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6讲.docx

1、专题概览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内容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

2、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主旨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易错提醒“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

3、,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主题一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讲史料史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吠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二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

4、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一一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导读史料一中“吠亩之勤”说明牛耕技术的出现。史料二中的“整地”等信息说明了农业技术非常细致。练史料史料(2012四川高考,节选)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回答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耕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探究:精耕细作是中

5、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答案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主题二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

6、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讲史料史料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任,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导读史料中农夫“耕稼树艺”;妇人“纺绩织任”及“此其分事也”这些信息说明了男女分工劳作的情况,由此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练史料(2014广东高考,节选)史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史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

7、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探究: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答案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史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史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1.(2014福建高考)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C解析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

8、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选C项;A、B、D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故排除。2.(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河南辉

9、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3.(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解析图表反映了从汉至唐的水利兴修,除隋朝存在时间较短,水利兴修较少外,水利兴修总体呈发展趋势,而水利兴修是农业发展水平的体现。4.“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

10、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土地的平均分配”“避免土地兼并”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应是均田制。5.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A.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B.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C.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D.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朝以法律形式保护耕牛和马,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这种保护本质上说明了明朝的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故选D。

11、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2)冶铸业(3)制陶业(4)制瓷业归纳总结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四大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

12、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讲史料史料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导读史料表明明代中后期,伴

13、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练史料史料(2014四川高考,节选)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

14、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探究:据史料概括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答案主要因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需求的扩大;政府的重视,如创建御器厂、改革工匠制度。注重借鉴和改进技术,不断细化分工;注重核心产品的开发,如青花瓷。1.(2014海南高考)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

15、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D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2.(20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起,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答案B解析结

16、合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加,改变了丝、棉、麻的纺织品比例。3.2015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5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的是()A.三省长官与他商议国事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答案C解析从材料时间信息可判断利玛窦在中国的时间是15831610年,都是在中国明代,可知选择C项。4.“5000年中国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

17、的文明现象是()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答案C解析活字印刷出现于宋元时期,与唐玄奘生活的唐初时间不符。5.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据此可知()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D.

18、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清朝乾隆年间,吴江地区居民都从事“绫绸之业”,富裕的家庭雇人加工,贫寒之家自己加工。据此可知,“绫绸之业”成为当地最主要的产业,说明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故选C项。1.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农业上很少使用,冶铸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

19、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5.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6.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7.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皇室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国外,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8.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

20、窑遍布全国各地;元代:进入彩瓷生产阶段;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9.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10.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了“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11.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热考视角视角一生态史观看“刀耕火种”押题1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C.耜耕 D.耦犁答案A视角二历史思维看现实

21、关注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押题2回顾历史,中国农民以勤劳勇敢著称,他们中间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曾经创造和支撑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大的群体,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却长期处于受剥削、受欺压的弱势地位,其根本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封闭、分散和缺乏组织性B.地主阶级拥有武装力量,对农民进行镇压C.国家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D.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答案A解析分散的小农经济结构是公共意识缺乏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封闭性和分散性,这种封闭性和分散性不利于公共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民众很难产生主人翁意识,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押题3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

22、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答案B解析无论是私人之间的文契还是国家的产权证明文件,都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选B。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相当频繁”;C项错在“耕者有其田”;D项错在“完全”,当时还存在自耕农经济。视角三史学研究方法注重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押题4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各类农具中占主要地位。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最有力证据是()A.古籍文献中关于“铁”的记载B.史记等史学著

23、作记载流传的故事C.战国时期的历史遗迹中出土的铁农具远远多于其他材质农具D.当代学者运用技术手段进行的验证答案C解析历史遗存是第一手资料,是最可靠的佐证材料;A、B、D三项均带有主观色彩。押题5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这些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C解析从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绝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A项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故选C项。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诗经

24、:“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项为正确选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D项也是与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相对应,排除B、D。土地兼并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并且与材料信息无关联,故排除A。2.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A.小农经济盛行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C.商品流通不畅

25、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节俭思想的根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正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选择A项。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答案C解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两项错误;D项并不能全面归纳,故D项错误。4.

26、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答案A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5.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答案C解析民谣反映

27、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兵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A、B、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C。6.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答案A解析从材料“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

28、内部使用而不是投放市场,结合所学可知是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正确。7.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白瓷出现青瓷出现瓷器大量出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B.C. D.答案B解析汉代时期已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而白瓷要稍晚出现,故排除A、D项;相比较,瓷器大量出口应是在唐朝,故排除C项,B项正确。8.19世纪30年代松江棉布大量行销欧洲,英国绅士风行以中国杭纺做衬衫,以天然棕色的松江紫花棉布做裤子。紫花布以南京为集散地,外商称它为南京布。上述材料反映当时()A.南京是政府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B.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尚有竞争优势C.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缓慢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从材料

29、可以看出,在鸦片战争前(19世纪30年代),中国土布热销欧洲,表明了中国传统手工业品的竞争优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南京为集散地并不能表明南京为开放口岸,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棉纺织业,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我们知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而不是19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深化训练9.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

30、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10.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C.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要注意限制词“根本原因”,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D两项

31、是对灾民实施救济的具体举措,没有指出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故排除,选择B项符合题意。11.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材料反映出宋代的民营手工业()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答案D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候人请唤”,表明出现了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故D项为最佳选项;A项中“明显的行业分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中“产品与市场联系加强”同样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观点错误

32、,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属民间手工业,两者是并列关系,故排除。12.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答案A解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是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两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

33、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

34、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答案(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

35、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属实或不属实。法律和制度阻碍了发展。(3)同意者讲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轻视技术等。不同意者举理由: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等。(4)中国富有,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闭关锁国。解析解题关键是对小农经济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题的难点是对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国富论的理解,把握亚当斯密的观点:法律和制度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

36、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3)材料三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答案(1)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不同。材料二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萌芽。起阻碍作用。(3)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赋役和地租的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割裂农工商业的联系,阻碍农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