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56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6教学参考》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版历史必修3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1建国后对旧有学校的接管和改造材料一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材料二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二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这是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四新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此外,必须维持原有学校,逐步改善。五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

2、教育。六积累经验,逐步改革旧教育制度。七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用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材料三接办私立中、小学的主要方针:第一,先接办外资举办的学校,后接办中国人自办的学校。第二,先接办办理成绩坏的,后接办办理成绩好的。第三,先接办经费情况困难的,后接办经费还能维持的。第四,大体上先接办中学,后接办小学。第五,对少数民族的团体或私人举办之私立中、小学,可暂缓接办;其经费有困难者应予补助。但在自愿原则下,政府可予以接办,接办之后须尊重少数民族学校的特点。全国现有私立中等学校1 400余所,教职员工34 000余人,学生53万3千余人

3、,私立小学8千9百余所,教职员工5万5千余人,学生160余万人。拟自今年至明年全部完成私立中等学校接办工作;至1954年全部完成接办私立小学工作。教育部党组关于大中小学教育和扫盲运动等问题的报告(1952年8月20日)【解读】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对旧教育体系实行接管和改造。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采取了“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

4、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1950年12月,按照政务院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接管了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 500所,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威胁与封锁,甚至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财产。1950年底以后,开始首先接收和处理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随后接受和处理了接受其他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自办。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维护了我国作为独立民主国家的教育主权。1952年9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1956年这项工作基本结束时,共接

5、办了私立中等学校1 412所、小学8 925所。还有65所的私立高等学校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全部改为公办。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2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材料一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材料二共同纲

6、领第一条指明了我们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同整个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一致的,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要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欲速则不达”,如果急于求成,形式上好像肃清了,而实质上仍然存在。所以,我们在原则上一定要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在具体步骤上则必须一步一步地求其实现。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1950年6月8日)材料三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全国解放以后,有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绩十分显著。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7、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一九五八年,党中央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就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有了一个更明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接着开展了蓬蓬勃勃的教育革命,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性质和面貌。中共中央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1963年3月23日)【解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条件。所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地规定了新中国

8、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指出了教育方法和改造旧教育的步骤。同时,共同纲领还规定了国民道德标准。这对培养新社会需要的新人,无疑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根据共同纲领确定的教育政策,即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部召开了一系列的教育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的文件草案,进一步具体确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任务。通过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为新学制的制定和颁布,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建设和教育任务的确定指出了正确的方向。(1)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地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建立起了人民的教育事业。(2)党和人

9、民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3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材料在全国范围的建设任务面前,我们的教育必须根据共同纲领,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改造旧教育和建设新教育是两个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开的过程。前者要在后者的指导下进行;而新教育的建设也必须从旧

10、教育吸取合理的成分。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中国的新教育,正和中国的新政治、新经济一样,开始于二十多年前的老解放区(即当时的土地革命根据地),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多解放战争,在毛主席的文教政策领导下,有了重要的发展,并积蓄了不少的经验,尤其在民众教育、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教育、农村小学教育等方面。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1949年12月30日)【解读】1949年12月2331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着重讨

11、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问题。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必须坚决正确地招待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钱俊瑞(19081985),时任教育部副部长。(1)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由武装斗争转为国家建设。这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重点转移带来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也使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缺乏大量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十分

12、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2)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材料一我想,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这是主要的。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相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刘少奇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1958年5月30日)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哥达纲领批判)没

13、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文化革命不能实现。文化革命,对于我们的国家,对于工农群众,对于知识分子,都是有利的。列宁说过:“如果不把青年一代的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我们不可能把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把脱离相应的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提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那种高度。”(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载教育译报一九五六年第六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然提高教育的质量,不仅仅在智育方面是如此,在德育、体育方面也是如此。劳心与劳力分离的教育方针,不能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8月16日)【解读】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社

14、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当时的教育体制、教育结构,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工农群众普遍要受教育的迫切需求。这种不适应集中表现在中小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问题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限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全体青年学生继续升学的愿望;另一方面则由于教育工作中出现了只注重升学,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等倾向,使受教育者不能正确处理升学、就业等问题。1958年4月和6月,中共中央分两段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讨论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等问题。会议确定,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

15、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时并行:“一种是现在全日制的学校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一种是8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一种是4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此前,在刘少奇直接关怀下创办的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国棉一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全国相继办起各种类型半工半读学校。在刘少奇的积极倡导下,中央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说:“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在中国共产党第一

16、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刘少奇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和措施,为改革教育体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5新教育体系的形成材料一第四十七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材料二旧的学制的改革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各级教育的不断改革,积累比较成熟的经验之后,才能有比较全盘的改革。我们不能性急。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

17、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1949年12月30日)材料三在目前,全国学制的完全统一虽然还有一些困难,但是确定原有的和新创的各类学校的适当地位,改革各种不合理的年限与制度,并使不同程度的学校互相衔接,以利于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工农干部的深造和国家建设事业的促进,却是必要的和可能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材料四第九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并且逐步扩大各种学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机关,以保证公民享受这种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读】1951年3月19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着重讨论了普通中学的问题。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必须符合全面发展

18、的原则,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自觉的积极成员。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作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制度的确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此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在结构、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建立的教育体系,在教育结构

19、上,主要是推行了初等、中等教育的三轨制,即普通中小学、工农速成初中级学校和业余初中级学校同时并举的方针。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教育事业在艰难探索中前进,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

20、支持。教育的复兴1高考恢复材料一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在大专院校中先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院校。重点院校除了教育部要有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和各个业务部门也要有一点。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要树立好的风气。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具体问题。一个是学制问题。一个是恢复放假制度。在假期,要把学生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多样化。一个是高等院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问题。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

21、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年8月8日)材料二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

22、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三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材料四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是一项战略性措施,对于推动教育战线的整顿工作,迅速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尽快改变教育事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严重不相适应的状况,是完全必要的。因此,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不仅是

23、教育部门的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部委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对有关院校的领导,积极支持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工作。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发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的通知(1978年2月17日)【解读】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在“文革”结束前的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整顿的问题。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特

24、别讲了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其中涉及教育体系恢复与重建等重大问题。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招生的范围、文化水准、数量、标准等条件,恢复高考招生。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关闭10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创下共和国教育史上近30年的最高纪录。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至1979年底,全国共有重点高等学校90所。到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体系的恢复与重建的使命基本完成。【注释】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实行统一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基本上符合中国的国情,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966

25、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当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废止现行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1966年到1971年,大学停止招生;1972年到1976年,大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至此,招生的基本原则遭到破坏,教育质量严重滑坡,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2)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3)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

26、天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材料一科学技术和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中央将专门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84年10月20日通过)材料二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用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

27、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解读】发展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类人才。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巩固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深远的意义。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28、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决定还在教育体制上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领导四方面的基本政策,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这是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确立。3教育法制化材料一第三条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

29、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材料二第十三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材料三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

30、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解读】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1986年,我国第一部教育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教育法以宪法为依据,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这是一件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事件。

31、之后,我国陆续颁布了有关教育方面的重要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教师法(1993年)、教育法(1995年)、职业教育法(1996年)、高等教育法(1998年),等等。教育,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重要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来,全社会保护未成人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给予了更高的关注、更多的保护。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法律建设得到了不断的加强。(3)完备的教

32、育法规体系可以使教育管理和运行有法可依,可以保证教育方针的有效贯彻和教育质量、办学效益的稳步提高。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材料一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第19卷第239页材料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材料三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33、第2卷第105页【解读】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既是对现代教育功能与发展最科学的概括,又是其教育思想最集中的表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强调了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教育要面向世界。强调了教育的改革、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而且要放眼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1)现代科学技术使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得更紧密,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深越大。

34、不论哪个国家,要想自我封闭起来,独处于世界之外,是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的。我们要想发展,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面向世界,关注世界发展,走向世界。(2)教育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必须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要从“三个面向”出发,确定教育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使教育的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从“三个面向”出发,深入改革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5教育改革材料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35、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用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解读】建国40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已经基本确立;教育事

36、业有了很大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上千万人的教师队伍;办学的物质条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教育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的战略地位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此,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教育包的过多、统的过死等弊端,提出了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高等学校和中等

37、专业学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进行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明确了到20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提出了到20世纪末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最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性文件。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本出路在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不改革,中国教育就没有希望。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是教育工作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6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材料一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38、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材料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

39、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解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还不能适应现

40、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为此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明确提出了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1999年6月15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41、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会议的主题是: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奋斗。这次全教会和决定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并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人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7提高教师地位材料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

42、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下决心,采取重大政策和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大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材料二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第六条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材料

43、三第十四条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读】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关于教师节的决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给全国教师写信祝贺教师节。同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青团中央、全国教育工会等单位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庆祝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万里在会上发表讲话,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烈祝贺节日。从此,9月10日这个普通的日子

44、就成为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盛大节日,教师节也成为国家和全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当这个时候,广大学子都会把赞美和祝福献给最尊敬的老师们,各级学校都要把鲜花和荣誉授予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也会把尊敬的目光投向人民教师这个神圣而光荣的群体。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教师法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教师法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45、,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从法律上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8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材料一在今后二十年内,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了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

46、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邓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为了完成党的十四大确定的九十年代的主要任务,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

47、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解读】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从此,确立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把坚持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1992年9月2325日,党的十四大召开,江泽民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提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政府要增加教

48、育投入,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开幕。江泽民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1)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2)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