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52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 模块一专题八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八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考情动态分析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曲折前进,构成了1920世纪历史画卷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学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指国际无产阶级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早期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列宁主义的诞生、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基本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本专题内容考查的角度、所占分值明显增多,主要涉及了苏联(俄)农业政策的调整、社会主义国

2、家的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从时政热点看,20052006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开播重走长征路节目;2007年是邓小平逝世10周年等等。这些无疑使本专题成为2007年高考备考的重点所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理清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曲折发展的历程,突出各阶段的重大历史现象,尤其突出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从而历史地、全面地评价社会主义运动;从主观、客观方面,分析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原因,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其次,应把重点放在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以及它的四次飞跃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

3、就、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和东欧的剧变等知识点上。考点核心整合一、发展概况和阶段特征(一)社会主义运动兴起(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1.基本史实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人阶级产生并逐步壮大,为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其斗争矛头由最初的破坏机器、厂房逐步转向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斗争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分散性特点。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工人运动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高涨局面: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体现出了国际团结的

4、特点;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19世纪初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总结,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基本认识(1)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工人运动创造了阶级、物质等条件。(2)工人运动在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到联合。(二)社会主义运动纵深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国际工人运动表现出新的特点:(1)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素质普遍提高,但成分日趋复杂化。(2)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组织性大大加强。(3)工人运动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如芝加哥工人1886年“五一”大罢工。(4)通过

5、和平改良途径和议会斗争夺取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思潮流行,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泛滥。(5)发展不平衡,欧洲工人运动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很快又从德国转移到俄国,在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基础上,在与修正主义斗争中,诞生了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链接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采取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事实证明,这不是正确的途径。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困难形势下,列宁提出了“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即新经济政策。对于新经济政策,我们必须从背景、内容及结果等方面认真评价。(三)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20世纪初至

6、二战)1.基本史实(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国际共运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突破。苏俄(联)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和五年计划战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但在经济方面存在着忽视轻工业和农业而片面追求重工业、在政治方面存在着个人崇拜、破坏甚至践踏民主与法制等严重缺陷。(2)20世纪3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点工作是反法西斯。共产国际七大制定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苏联也对一些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给予过实际的帮助。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

7、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2.基本认识(1)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俄国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2)苏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3)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使轻工业、重工业和农业等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和民主建设。(四)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二战后初期至今)1.基本史实二战后,国际共运经历了迅速发展分化动荡暂时挫折探索发展的曲折历程。(1)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的影响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继十月革命以后世界无

8、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胜利。(2)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针对苏联模式的影响都进行了改革,但改革都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各国对本国国情也未能客观把握,加上苏联的粗暴干涉和“冷战”格局的不利影响,社会主义改革纷纷受挫。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社会主义阵营中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逐渐尖锐,中苏关系于20世纪60年代恶化,社会主义阵营趋于瓦解,社会主义处于动荡时期。(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各国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

9、重大挫折。但是,中国在历经曲折之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结合基本国情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和可贵经验。链接思考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提示: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应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认识:第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二,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多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第三,社会主义革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都要彻底,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第四,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

10、遏制和颠覆,势必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带来严重影响。第五,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第六,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并加以完善。2.基本认识(1)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对本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高潮也有低潮,呈波浪式前进、曲折的发展,主旋律基本不变。每一次高潮都前进一步,取得高出以往的新成就。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兴起和发展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5)社会主

11、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事关革命的成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二、主要的国际组织1.基本概况(1)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在伦敦成立,这是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2)第一国际:1864年在伦敦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3)第二国际:1889年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内的修正主义进行斗争。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瓦解。链

12、接思考比较第二国际建立同第一国际建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示:相同点:它们都是国际性的工人组织。它们的建立都处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都积极参与了对两个国际的领导。不同点: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主要由工人政党组成。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只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组织上,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4)共产国际: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又名第三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它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贡献。

13、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2.认识这一系列国际组织是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反过来,它们又极大地推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及完善1.发展完善(1)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吸收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此后,在1848年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的斗争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和发展。第二国际建立后,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派同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2)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创立并实践了马

14、克思主义能在一国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3)在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认识(1)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在实践和斗争中产生、发展和完善。(2)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是教条。必须

15、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四、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1.基本概况(1)战后初期(19461952年):巩固战争胜利成果,加强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同时片面强调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要求和迫使别的国家服从它的利益和安全,任意干涉他党他国的内部事务;强制推行苏联模式,1948年的苏南冲突就是突出的表现。(2)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加紧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干涉社会主义各国的内政外交;成立华沙条约组织;1956年波匈事件;撤走在华苏联专家,中苏关系破裂。(3)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10月至1982

16、年11月):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导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失败。2.基本认识(1)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2)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3)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能将一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考题名师诠释【例1】 (2005广东高考,21)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17、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四大信息:“斯大林”“保卫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外部环境”。这样,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答案:B【例2】 (2006江苏高考,22)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是由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

18、导致苏联局势动荡加剧,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答案:D【例3】(2004江苏高考,31)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解析:本题以苏联农业政策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归纳、概括、分析、评价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时间限制为“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以此为线索,先划分相应的发展时期,再依据时期回想其农业政策,然后再依次分析每项政策产生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十月革命胜利,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三年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内忧外患。实施余粮收集制。保障军事胜利,

19、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1年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在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3+X综合向导一、科内综合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转移(1)19世纪前期以英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工人捣毁机器厂房、宪章运动等。(2)19世纪30年代到1872年以法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两次里

20、昂工人起义、第一国际成立和巴黎公社等。(3)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共运中心转移到德国。主要事件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9年德国无产阶级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自己的政党社会民主党。(4)19世纪末国际共运中心又转移到了俄国。主要事件有列宁主义的诞生、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共产国际成立、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等。2.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划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按其斗争水平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阶段。(1)19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工人运动以自发的、暴力手段为主。在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工人阶级,在没有认识到自己受苦受难的根源时,误认为机器使用导致贫困,他们以捣毁机器厂房的手段反对资产阶级,摆脱贫困。随着资本主

21、义的发展,工人阶级不断成熟,觉悟不断提高,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斗争矛头也开始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战斗。(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工人运动进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觉斗争阶段。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以及理论、文化素质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工人运动更具有理论性、组织性,充分利用合法地位而以合法斗争、经济斗争为主。到20世纪以后,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2、从此以后,各国共产党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迅速发展,并走向胜利。3.关于工人阶级的斗争方式马克思主义主张暴力革命,但不是把暴力革命当成唯一的斗争方式。马克思主义同样主张尽量避免直接的流血牺牲,主张采取灵活的、多种多样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显示的科学技术的威力,终于使资产阶级看到,效率才是最好的生财之道。因此在西欧和北美,资本家致力于科技改革和提高质量,改变以暴力手段压榨工人的剥削方式,工人的生活状况改善,政治上享有比较充分的公民权,凡此种种,使工人运动逐渐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世纪末,马克思曾热情称赞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的议会道路,还谆谆教导德国党的领导人采取

23、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策略,领导广大群众去斗争。马克思反对的是过分夸大议会斗争的作用,反对把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绝对化,而完全抛弃暴力革命道路的思潮和做法。4.对第二国际的评价第二国际由于机会主义滋长、蜕化、变质,最终陷入破产,史家过去的评价是贬多褒少,近年来又有如下看法:(1)对国际共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其创立和发展,顺应了国际共运的形势,制定了基本正确的方针、策略,在组织社会主义力量方面起了积极作用。(2)不能低估其后期的历史作用。它团结和领导群众,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组织建设、领导工人罢工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保卫和平及战争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5.如何认

24、识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东欧的剧变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社会主义模式既然是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它就不可能只有唯一的一种苏联模式。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苏联模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迅速实现工业化,使苏联成为抗击和战胜法西斯的最主要的力量,等等),赢得过巨大的声誉。但是,历史已经表明,它无可挽回地失败了。其失败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僵化了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损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声誉。二、跨科联系1.运用政治学科发展的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运

25、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我们要从以下方面来认识曲折的原因。第一,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第三,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第四,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事关革命的成败。东欧的失利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2.从生产力与

26、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来论述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3.运用政治学科的认识论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具体认识都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也必须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它是开放的,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没有出路的,这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

27、建设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是教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注:加号为教师拓展内容。三、综合演练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据此并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1)概要指出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改革调整”的含义。(2)俄、美、中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指出各次改革调整的积极作用。(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

28、制的认识。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问答题,以改革为切入点,引用材料创设问题新情境,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旨在考查阅读能力、综合认识、归纳和理解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答准第(1)问,这是答好后两问的基础。第(1)问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要注意题干中的“特点”“积极作用”和“各有”等词语,答题时应简明概括。第(3)问谈“认识”,关键是从两种制度的“经济体制”角度思考,答题时,要注意第(2)问的内容。参考答案:(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实施新政。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2)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积极作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并促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作用: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3)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