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第13课辛亥革命知识点一 武昌起义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2)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2.酝酿:(1)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大力宣传革命思想。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宣传革命的中心:上海和日本东京。(2)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地点),孙中山。其他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3)同盟会的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
2、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 :民报。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知识点二 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2)性
3、质及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知识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袁世凯窃取胜利的果实:(1)原因:袁世凯武力威胁、政治讹诈。列强支持袁世凯,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孙中山的妥协退让。(2)经过: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功绩:(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4、,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3)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考点一 武昌起义【例1】1908年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指出:“排满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若夫列为编氓,相从耕牧,是满人者,则岂欲倳(用刀刺)刃其腹哉?”材料的核心观点是()A. 争取民族平等 B.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C. 驱除满洲民族 D.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剖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排满者,排其皇室也,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无从体现,C项与题干观点相佐。【答案】B【例2】(2013武汉调研)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
5、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剖析】由“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可知,在谣言的背景下,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三项题干材料无从反映。【答案】D考点二 中华民国的成立【例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
6、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A. 民族团结意识增强 B. 革命阵营达成妥协C.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主平等成为共识【剖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国旗、陆军旗、海军旗分别是五色旗、十八黄星旗和三色旗,注意这些旗帜原先分别是属于沪军都督府、共进会及孙中山战友陆皓东的设计,这说明革命阵营内部存在斗争,终达成妥协,B项正确; A项易错选,因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的意义等,但这并不能从题干中反映;C、D两项也不能从题干反映。【答案】B【例4】(2013保定摸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 建立了类似西方的政治体制 B.
7、强调国家的主权独立C. 详细规定了人民的权利 D. 通过立法,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剖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就以法律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和共和政体的确立,故答案选D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故A项不正确。【答案】D考点三 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例5】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 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 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C. 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D. 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剖析】本题考查
8、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说明存在一定的封建残余,因此答案选C项。【答案】C武昌起义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武昌起义之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武昌起义发生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袖都不在现场,没有统一领导;起义发生在清政府统治的华中地区中心武汉。起义前夕,清政府调集兵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的局面,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极为有力的条件,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但武昌起义的成功决非偶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发动武装起义,使清朝封建统治动摇,并造就了新军革命党人的自主精神;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预备立宪”的破产,使清政府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窘境,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