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惊人巧合:日地震与汶川地震日期数学公式日本东北部地区11日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目前已造成1万多人死亡或失踪,其中有3373人确认死亡。世界各地民众纷纷祈福,希望日本受灾民众平安。图为3月15日,在白俄罗斯明斯克,民众为日本地震受灾者祈福。日本强震牵动全世界的神经,而就在此间,互联网上一道 “2019+3+11=2019+5+12”的数学公式也“震”惊无数网友。细心的网民不难发现,等号左边的数字是日本地震发生的日期,而右边则是中国汶川地震发生的日期。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发生的强震,其日期数字相加结果竟然都等于“2025”,如此蹊跷的联系,顿时引发网友大猜测。许多网友将这一数字巧合称为“魔鬼
2、巧合”。一些网友受“2019世界末日”电影的影响,产生“末日情绪”,并同理加出“2019年12月1日”,称其“预测世界末日时间”。相对理性的网民表示:“完全是巧合”。有网友发表评论称:“中日自古一衣带水,巧合的联系,或许提醒人们,在灾难面前,我们更应该互相关心。”2019年,智利发生地震后,就有网友发现,“512汶川地震”、“122海地地震”、“227智利地震”的日期竖着排列,横看竖看都是三个地震日期,这种神秘联系当时就引发网友热议。此次又出现奇特数字联系,更多的网友认为诡异。有些人甚至同理开始推算下一次发生地震的时间。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
3、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对此,记者电话
4、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孙士鋐表示:“这确实是一种巧合,但仅此而已。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地震的发生日期,在数字上都有一些有意思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仅仅是数字上的。并不能预测下一个自然灾难。”“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
5、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不过,孙士鋐表示,从近一段时间地壳活动的情况来看,地球确实处在地震活跃期。1933年,在距此次日本地震震中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也发生过8.9级强震。从宏观来看,在地震活跃期,日本发生强震有着一定的必然性。“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脾气,确实知之甚少。地震、火山喷发等灾难常常令人类始料未及。因此,对于人类来说,
6、重要的是从灾验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孙士鋐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