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高考必备】全国重点名校2014高考语文试题精选分类汇编(第二期)9. 现代文阅读(选择题)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的古老文字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最近公布了一个重大发现: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就有了“原始文字”。虽然,它与之前别处发现的一些原始文字处于同一时期,尚不能断定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但它与甲骨文乃至汉字的关系依然值得深入研究。 这一发现出自庄桥坟遗址。它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林壤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遗址。 庄桥坟遗址2003年5月被发现,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说,十年来
2、考古人员持之以恒地对出土器物进行研究整理,最终发现,在出土的 3000余件(组)器物中,有244件器物或碎片上有刻画符号。在良渚文化的各处遗址中,庄桥坟遗址是发现带有刻画符号的器物最多的。最重要的是,在这批器物中,有两件残石钺两面均刻有“原始文字”。 著名古文字学者曹锦炎说,之前在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中,考古人员都曾在一些出土陶器上发现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像在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就有11个刻画符号。有学者就以为它们是“文字”。 “我们知道,虽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从严谨的学术角度看,良渚文化以往的发现尚未有足够证据能界定它们是文字,所以浙江的考古工作者称它们为刻画符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3、。”曹锦炎说。 曹锦炎告诉记者:这次平湖的发现则截然不同,两件石钺上所刻的已不是刻画符号,而是属于“原始文字”:首先从构形上说,它们不是由简单的几何形线条所组成,而是已经具备了象形文字的构形要素,稍具古文字知识的学者一看就能分辨。其次从功能上说,它们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在这两件残石钺中,一件的A面是由刻有四至五个不同形体的原始文字组成一个短句,另一件的A面则是由重复的两个字构成六字短句,而两件石钺B面也各刻有一个字或两个字。 曹锦炎说:“尽管我们目前尚不能准确识读石钺上面所刻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但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尽管其显得有些原始性。”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甲骨文是中
4、国最古老的文字,但是这一传统认识在考古界却认知各异,山东省的丁公遗址和江苏省的龙虬庄遗址都先后发现了原始文字。从年代上看, 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上述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因此,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曹锦炎说,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山西的陶寺文化,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和著名的殷墟一脉相承,代表中原文化包括汉字这一支文字体系。而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则不同,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至于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目前尚不能断言它是甲骨文乃至汉字的源头。曹锦炎强调,应
5、该看到,与“满天星斗”的中国史前文化一样,“中国文字的起源同样也是多元的”。1下列对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即印证了早在五千年前居住在长江下游的良渚先民已在使用原始汉字。B历经十年的发掘整理,研究人员在庄桥坟遗址的出土器物上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但对古文字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的则是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C之前在良渚文化多个遗址中发现出土器物上有刻画符号并不鲜见,但均未有足够证据界定它们是文字,但此次庄桥坟遗址两件残石钺上所刻的已是原始文字。D庄桥坟遗址所发现的原始文字不但已经突破了刻画符号的简单的几
6、何形线条构形,而且功能上已具备了作为记录语言的必需条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余杭南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的11个刻画符号是不是文字,学者们存在争议,但对此次庄桥坟遗址的发现属于“原始文字”则无异议。B因为此次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先后发现的原始文字处于同一历史阶段,所以尚不能断言它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C考古界本已对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传统认识认知各异,庄桥坟遗址“原始文字”的发现更是御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D山西的陶寺和河南的二里头、二里岗所发现的刻画符号或文字与段墟甲骨文一脉相承是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的事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
7、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 )A庄桥坟遗址所出土的两件残石钺上有多个不同原始文字组成的短句,而正是这个特点使人们认定它已具备了记录语言的功能。B石钺上的象形文字虽然还很原始,且目前尚无法准确识读,但这些丝毫不妨碍我们认定其属于“文字”范畴的事实。C学术界目前通常认为,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片上的文字在构形上与汉字系统毫无关联,它们应该是代表着东夷的一支文化体系。D新发现的良渚文化“原始文字”从构形上看确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但良渚文化又地处与丁公遗址和龙虬庄遗址所代表的东夷文化相近的地点,可见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复杂多元的。【答案】:1A 2C 3B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
8、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海峡传声木心访谈录 (记者)问:从今年四月您在“联副”发表一九九六年后第一篇作品以来,短短几个月,已经引起国内文坛及读者的轰动,人人争问:“木心是谁?” (木心)答:当有人问:“木心是谁?”我的本能反应是“哪一个木心?”福楼拜先生的教诲言犹在耳:“呈现艺术,退隐艺术家。”文稿上具名的“木心”,稿费背面签字的“木心”,是两个“木心”。在远远的前代,艺术家在艺术品上是不具名的。艺术品一件件完成,艺术家一个个的消失了。 问:目前写作的环境、习惯、进度如何? 答:去年与林肯中心为邻,太现代文明,不适意。今年搬到琼美卡,秀木葱茏,芳草鲜美,还不够称心
9、。还要搬。写作习惯呢,说来真怕人见笑,地下车中写,巴士站上写,厨房里一边煮食一边写,并非勤奋,我想:不写又作什么呢,便写了。最喜欢在咖啡店的一角,写到其他的椅子都放在台上,还要来两句:“即使我现在就走,也是最后一个顾客了。”进度一天七千字,到半夜,万字,没有用的,都要反复修改,五稿六稿,还得冷处理,时效处理,过一周、十天,再看看,必定有错误发现。如果把某一文的改稿放在读者面前就可知道,我有多窝囊。 问:在你的文章中,呈现古今中外丰富的涵养,令读者赞叹折服,可否谈谈您的学习过程? 答:我所有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有时四顾茫然,苦笑自己成了“文学鲁滨逊”。少年在故乡
10、,一位世界著名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又想想,又觉得几乎全是那时候看的一点点书。可见我是属于“反刍类”的。中国的古典文学呢,家庭教师无疑是饱学鸿儒,师生各得一“顽”字,师顽固,生顽劣,日本轰炸机在头上盘旋,先生要我写“忧国伤时”的诗,写不出,忽成一首七绝,三四两句“大厦渐倾凭擎柱,将何良法挽神州。”老夫子摇头道:“束手无策,徒呼奈何?”我说:“有策。”“什么策?”“将何、良法,萧何、张良的办法呀。”我心不在焉,想去开高射炮。抗战胜利之后,与诗词名家夏承焘先生成了忘年交,诗词往返间,我才野性稍戢。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方面,夏先生无论如何比我懂得多。他手
11、抄圣经的箴言给我,“主呀,兄弟得罪我,原谅他七次够了么”他用来解释儒家的“恕”道,因为夏先生准备原谅我七十七次,所以我一次也没有得罪他。“像对待书一样的对待人,像对待人一样地对待书,我是这样学习的。” 另外,公开一则我的写作秘籍心目中有个“读者观念”,它比我高明十倍,我抱着敬畏之心写给他看,唯恐失言失态失礼,他则百般挑剔,从来不表满意,与它朝夕相处四十年,习惯了谢谢各位读者所凝契而共临的“读者观念”与我同在,“以马内利”! 问:你对青年人有什么忠告? 答:现代文明进步了,电视越来越大,可是心越来越小,脑子越来越小。回归朴质的书斋,回归人真实的心灵。 节选自木心鱼丽之宴 7. 下列叙述,正确地反
12、映原文内涵的一项是( ) A. 当被要求介绍木心时,木心先生委婉地要求人们关注其作品,而不是艺术家。 B. 木心先生写作习惯很有趣味,他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创作,原因是他除了写作之外无事可做。 C. 木心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谦虚的作家,为了证明自己不窝囊,他总是把稿子改了又改。 D. 木心先生称自己天性顽劣,和夏承焘先生成忘年交后,野性更表现淋漓。 8. 下列关于“读者观念”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中有个“读者观念”是作家木心获得灵感的写作秘籍。 B. “读者观念”的存在,使得作家对待自己的作品,百般挑剔,不断修改,臻于成熟。 C. “读者观念”的存在,作家就会对自己的作品永
13、不满意。从这个角度上说,世界上没有经典的作品。 D. “读者观念”是在读者阅读作品之后而凝契共临的。 9.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木心先生如果在搬家的话,可能搬到更加僻静优美的环境中。 B. 所谓时效处理,大致是把文章写出来后,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在去看看,再去修改。发现文章的错误,就改正。 C. 从夏承焘先生和木心先生那里,我们知道用宽恕的态度对待别人会获得别人对你同样的尊重。 D. 现代文明的进步促使了我们心灵的狭小,头脑的简单。青年应该回到朴质的书斋,回归真实的心灵。【答案】:7. A(B项不能把第二问中“不写我又做什么呢,于是便写了”理解成选项的意思;C
14、. 对文中第二个问题最后一句的理解有误;D项“戢”的意思是“收敛”,也可从后文发现。)8. B(A. 不是获得灵感的时候;C. “从这个角度上说,世界上没有经典的作品”是错误的;D. 读者阅读之后这是错误的,是作者存有“读者观念”。)9. D(“不是现代文明促使的”作者只是说明一个现象。)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
15、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
16、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
17、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
18、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B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C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
19、他显得十分淡定。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D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
20、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B在大自然的“春天”降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答案】:1C【解析】项,这只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并不是原文的看法。2. D【解析】“从地质史上火山爆发和气候的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不对,
21、而是以“大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中心展开论述。3. A【解析】“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不对,原文只是说“他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事件尺度”。4. (2014上海“十二校”联考2)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堂堂书阵百重关王充闾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
22、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
23、堂堂书阵百重关。”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
24、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61
25、3年,一直到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31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31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76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
26、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
27、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1(2分)第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2分)第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 。3.(3分)第段中,黑格尔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 请说明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2分)第段中“腹笥”一词,其中的“笥”字,“从竹,从司,司亦声。司意为专职、专事”。据此,可推断出“笥”的字义是 ;“腹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5.(3分)下列各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
28、B.哲学是关乎智慧、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C.第段中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正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6.(4分)请你举一实例,简要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要的道理。 【答案】:1.(2分)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2(2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3(3分)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是在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此项工作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需要人沉静下来思考。因此,这种“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意思接近就给分。)4(2分)专用类竹制容器 肚
29、子里的学问5(3分)B(A第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C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D与第段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6.(4分)举例(2分),阐述(2分)。示例:一个单位的领导,单从技术知识层面上来说,这位领导是不如专职员工的。但他有智慧,懂得如何处理协调好人际关系,知晓怎样让企业生存发展。这种能力和学问,不是单靠读书能读出来的,它显然要比“知识”胜出一筹。5. (2014黑龙江仿真模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
30、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
31、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m,平均直径为12 m。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2、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
33、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1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
34、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C在逆温层中,较冷而重的空气位于较暖而轻的空气下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
35、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
36、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答案】:1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B项只是解释“雾霾天气”目前的存在现状;C项对于“霾”形成的条件列举的不够充分;D项强调“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雾霾”这一概念。2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有误,与原文不符;B项“大多是在湿度为”原文表述为“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D项“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过于武断,原文表述为“甚至引发交通事故”。3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的内容不具备递进关系,“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
37、文中并无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6. (2014湖北天门4月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朱良志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工具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
38、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园林创造“虽叨人力
39、”,但“全由天工”。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
40、然图画”。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
41、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有删改)6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度轻视
42、,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西方传统园林都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
43、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在工具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答案】:6D。7C。8C。7. (201
44、4广东韶关4月模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电视剧仍需直面现实的勇气张德祥电视剧,作为影响范围最广泛的大众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实共振,为社会发展与改革提供助推力。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能够做到直面现实,揭示矛盾,呼唤改革,鼓舞人心,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力量推进,文艺理应发挥它的鼓舞作用。电视剧不只是娱乐工具,它是艺术,就应当承担艺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在今天,具体说来就是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以文艺的力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中国梦”
45、的实现,这对我们的电视剧创作来说还任重道远。近些年来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固然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对受众的分流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想有营养,就得接地气;想有力量,就得扎根现实土壤,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感。在经过了“雷剧”、“神剧”、“闹剧”之后,电视剧在情节的“离奇古怪”上几乎走到了尽头。见怪不怪的观众,要看的不是你如何“雷”与“神”,而是你是否关心着他们的关心。可惜的是,许多作品不接地气。所谓“雷”、“神”、“闹”,都是以荒唐求刺激,以离谱求娱乐,因而绕着现实走。这从来就是艺术创作的末路。离开了生活之源,离开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与思考,你的故事
46、再天花乱坠,也不过是假花而已。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怎能动人?从数量上看,现实题材电视剧也不少,甚至很多,一些作品也反映了社会敏感问题,比如养老机制、教育方向等,但还是有许多作品在绕着社会现实走,很少切入社会现实的内核。怎么绕呢?首先,故事限定在家庭之中,不涉及家庭之外的社会现实;其次,在家庭里,讲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为要不要生孩子、孩子吃什么牌子的奶粉争吵不休,或者是财产分割、利益争夺之类“家斗”;再次,这类家庭伦理剧,多是喜剧定位,吵吵闹闹,大家看得热热闹闹,最后误会消除,皆大欢喜,家和万事兴了。这是很好的娱乐,也是很好的抚慰。于是,在现在的电视剧中,你很难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遑论社会内在
47、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有意无意地绕开了现实,也就离观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远了。一种艺术的活力,首先来自于其感应与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一旦这种能力下降了,那么,这种艺术就会逐渐失去进取性和创造性。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不仅是素材的源泉,也是感情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如果不能感应生活、不愿响应生活,那么,从哪里获得源泉呢?艺术的活力与激情又从何而来?所以,回到现实,脚踏实地,与现实对话,用艺术思考回应现实,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把握社会的新状态,是电视剧获得精神力量、也是电视剧推动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唱响时代主旋律,表
48、达人民的心声,才能获得更多的观众。这一切,都只能从现实出发。电视剧介入现实、关注社会能力的下降,跟市场有关系。谁都知道,市场是变化的,变化的东西难以把握,过深地介入现实,投资制作的风险较大。所以,历史题材可以一拍再拍,而捉摸不定的变化着的现实题材却令人却步。但是,艺术的发展是没有退路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克服困难、战胜风险中推进,电视剧也是如此。长时间徘徊在一个平台期的电视剧,迫切面临着突破,不是技术或技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正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政治勇气一样,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艺术勇气。时代在召唤!(选自 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03日 24 版,有删改)12.下列说法,
49、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电视剧应当紧扣时代脉搏,与现实共振,但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B目前有些电视剧能够取材现实,也切入到了社会现实的内核。C电视剧不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就谈不上体现社会内在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D电视剧只要跟上了时代步伐,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就不会被社会淘汰。E电视剧真正面向现实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突破精神与思想。13对近些年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决定了电视剧收视群的流失。B其根本原因是电视剧本身不能提供人们期待的精神营养。C观众已对离奇古怪的电视剧情节见怪不怪。D电视剧缺少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不能动人。14当
50、今很多电视剧为什么要绕着现实走?请结合文意分点概括其原因。(4分) 15抗日神剧女子炸弹小队有一情节:一女兵为打下日本飞机,用炸药炸岩石,炸飞的石头果真将日机击落。此类神剧令观众反感不已,面对这类问题,今后的电视剧制作需做怎样改进?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答案】:12B、C(A“时至今日都未曾落实”不对,上世纪80年代就有过落实。D观点绝对,把文中的必要关系改成充分关系。E文中“不是技术或技巧的突破,而是精神与思想的突破”明确表明不需要突破技术或技巧。)13A(“新媒体的发展”是电视剧收视群流失的原因之一,但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故选项中用“决定”一词不正确。)14很多电视
51、剧所追求的是满足观众刺激和娱乐,而切入现实很难达到这一目的。电视剧制作难以把握多变的市场,投资制作过深介入现实的电视剧风险大。(每点2分,共4分。照抄原文,没有概况,扣1分。)15(1)改进: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关心大众的关心,表达百姓的情感愿望。(2)理由: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电视剧素材、感情、力量的源泉。回到现实,与现实对话,电视剧就可获得精神力量,推动自身发展,承担起社会责任。(改进1分,答出“需直面现实,反映现实”就可得分。理由3分,答一点2分,两点3分。)8. (2014四川成都七中“一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通过读书仕进而成为官僚士大夫,这是自汉代以来形成的重要
52、的中国文化传统。汉代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了是整个社会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要求外,与汉代儒生的自我改造也是密不可分的。客观上讲,由于先秦的儒生以学习六经、传授知识为主,在秦汉官僚政治社会里是缺少从政的技能与本领的。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走向仕途,他们就必须进行自我改造,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改造过程,实际上从汉初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几位著名儒生,如陆贾、叔孙通、贾谊、晁错、公孙弘,其思想和政治主张,已超出儒家学派的界域。汉武帝为儒生们开启了一条通向仕途之路,这在中国政治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这为儒生们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儒生们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
53、社会理想化,其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而统治者则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因此,一个儒生如何才能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是对他们的一个严峻考验。汉武帝在当时虽号称重儒,所重视的也不是那些腐儒,而是像董仲舒、公孙弘、兒宽那样“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治”的儒家。儒生和文吏在汉初属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儒生有时候可以称之为“文学”,而文吏之俗称则为“刀笔吏”。由王充在论衡程材可知,即便是在东汉,世俗仍有轻儒生而高文吏的习气。王充为此而为儒生抱不平,但在客观上也说明,儒生在事功方面确有不如文吏之处,他们在走入仕途时必须要改造自己,在坚持自己的政
54、治理想和道德操守的同时,一定要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真正由读书出身而在政治上又居高位的优秀官僚,必须是二者的结合。据宋书百官下:“汉武帝纳董仲舒之言,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这四科当中,前两项是对文化修养与道德操守的要求,后两项是对管理才能的考量。事实也是如此,自汉以后的儒生在中国的政治领域之所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经过了这样的改造,符合以上四科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过程也是与文吏融合的过程。在汉代政治舞台的较量中,经过自我
55、改造的儒生最终打败了文吏。之所以如此,除了汉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之外,文吏们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是其最为致命的缺陷。文吏们以商鞅、韩非的法家理论治国,排斥礼义、仁爱、孝悌等人文道德关怀,严刑峻法,刻薄少恩。由此而反观儒生之从政,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们经过自我改造后也具备了吏治之才干,而在于他们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一个真正优秀的儒家出身的官吏,不仅要使其民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做到“移风易俗”,其代表人物就是蜀守文翁。文翁的意义,不仅在于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移风易俗,为汉代树立了一个儒生出身的官吏的正面形象,而且还在于他的事迹从深层次上说明了儒家士大夫政治所以优于法家文吏
56、政治之处。它使得这个社会的官僚体系不是仅仅停留在事功的层面上,而是把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深深地融注其中,使这个士大夫官僚体系具有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器相通的政治文化模式。(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19期,有删改)5对汉代“儒生打败文吏”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吏们虽在事功方面比儒生强,但缺少崇高的人文关怀。B.儒生们能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渗透到国家的政治管理当中。C.朝廷令郡国限四科举孝廉,引导了儒生自我改造的方向。D.统治者需要的是务实的治国人才,文吏未通过严峻考验。6下列关于汉初儒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生在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可能
57、缺少优秀的管理能力。B.儒生属于与文吏有着严格区别的社会群体,世俗有轻儒生高文吏的习气。C.儒生都缺少把自己通过经书学习而得到的文化知识变成政治智慧的能力。D.儒生往往从书本出发,把现实社会理想化,处世或议论常不免宏阔迂腐。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称儒生为“文学”,称文吏为“刀笔吏”,表明了儒生地位高于文吏。B.儒生读书仕进之路的形成,除社会原因外,儒生自我改造是根本原因。C.蜀守文翁,做到了“安居乐业”“移风易俗”,是儒家士大夫的代表。D.到汉代,儒家士大夫政治终于取代法家文吏政治,形成官僚士大夫体系。【答案】:9. ( 2014河北衡水中学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58、完成13题。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
59、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
60、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
61、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B. 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人的生存的实践。D. 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62、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D. 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就不会是审美客体。B.
63、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逻辑确定者。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很难建立和发生的。【答案】:1.B【解析】理解错误,该项表述中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与世界不一定产生审美关系”。2. A【解析】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缺少“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这个“自由想象和联想”的前提。3. D【解析】根据原文,“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
64、”强调的审美关系生成的条件或前提,和“审美活动很难建立和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10. ( 2014浙江宁波模拟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中国文化中的“超越”因素比世界上任何文化都少。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中国的知识阶层里纵有对世俗采取批判的态度,也只是用一个放在古代的被理想化了的人间关系,来批判眼前的世俗关系。士大夫阶层可以将对一般人来说是外在的人间关系内省化,由“格物致知”出发,经“正心”“诚意”“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士大夫阶层没有真正推翻按等级与层次“做人”的方式,只是透过内省的过程,给予它一个理论基础而已。因此,孔子说
65、:“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显然地,这种“由己”而不是“由人”出发的“为仁”,仍然是为了成全“仁”这个“二人”关系的。这种情形,与站在“自我”的基地上超越外在的世俗关系的情形是不同的。后者的范例莫如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借娜拉说的:“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我首先是一个人。”易卜生是具有新教文化背景的,因此才会产生个人可以超越世俗及为世俗所负累的旧“自我”的思想。中国文化却反其道而行之。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他如果要作自我提升,也必须通过同样的渠道去进行,亦即用由内而外的“致良知”的方式,将这种世俗关系重新肯定一遍,并使之臻于完善。当然,士
66、大夫阶层的思潮中还有逃遁世俗的倾向,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这种倾向到了道家的手里就变成了全面性的生活形态。然而,后者亦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其表现方式主要是“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以及在艺术方面的灵感。至于道家思想的其他功能,如“退隐终南”的仕宦之术,在不测的世道面前的“明哲保身”之术,在人情磁场中“利吾身”的阴谋术,则基本上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节选自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有删改)8 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少有“超越”因素的一项是 A. 中国人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上帝观念,也没有来世观念。B. 中国知识阶层只是用古代被理想化的人间关系来批
67、判眼前的世俗关系。C. 中国文化中的个人只有进入世俗关系中才能成其为“人”。D. 道家具有“独善其身”的超脱飘逸状态和在艺术方面的灵感。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士大夫阶层的修身内省不仅没有产生超越世俗的自我,反而提供了个人等级与社会层次同构的理论基础。B. 孔子所谓“为仁由己”中的“己”并非人格独立自足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与他人相互依存。C. 娜拉说“我首先是一个人”,意味着她拥有超越世俗关系的纯粹人格,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D. 中国文化中自我的提升依然以外在的世俗关系为旨归,自我的完善程度与世俗关系的完善程度基本一致。10为什么说道家思想中逃遁世俗的
68、倾向“基本上仍是适应这个世界的态度”? 【答案】:8 D.原文是“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恰好说明中国文化有难得的有限的“超越”因素。9C. 原文“在我是女儿和妻子之前”,说明C项“完全脱离了外在的社会角色和人伦关系”错误。10道家逃遁世俗的倾向并不能使“个体”在世俗中全面盛开,它只提供了有限的个人天地。道家思想中“退隐终南”“明哲保身”“利吾身”之术皆为求官而暂时抽身,其深层追求仍与世俗关系连在一起。(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满分3分。)11. ( 2014上海闵行区教育质量调研【二模】)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裴毅然 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
69、: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新文学运动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
70、析一二。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
71、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谁身上还能
72、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三代文武”,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一九八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
73、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
74、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填入第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A. B. C. D.2.第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3.第段,作者列举
75、“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分) 4.第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5.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6. 作者对未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5分) 【答案】:1、C2、作家写作中可以被用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3、中国学者有厚古薄今、拒绝接受新事物
76、的审美传统(1分);审美上喜欢“向后看”(1分);而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嘲笑(1分)。4、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1分),把新派人物比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夏瑜”(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或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1分),把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孤掌难鸣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的现状进行对比(1分),突出地表达了“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或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1分),通过例举人们熟悉的鲁迅作品中“夏瑜”的结局(1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的观点(1分
77、)。5、B6、作者认为(1分),只要知识分子还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的关注点(1分),中国文学拿知识分子“开涮”还会继续下去(1分)。我同意作者的观点(1分),因为中国文学历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现实生活中许多知识分子就有虚伪猥琐等性格特点(1分),所以,它还可以成为人们继续写作的资(1分)。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1分),因为尽管中国文学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但历史上和现实中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这些特点被人们认识到以后(1分),人们会改变过去的做法,在文学中赞美知识分子(1分)。12. (
78、2014重庆万州区考前模拟)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语言是心灵的折射,技术对世界的改变常常从语言开始。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语言的标准化与滴彳亍化,现代I语言丧失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个性和丰富性,不再活跃而富有生命力,说话的人也变得缺少味道语言像没有个性的产品一样成批地被生产,出现了“_T-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当我们用这些被“标准化”了的语言表达我们自己时,一个尴尬的景象产生了:“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入”,我们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语言不再是“存在的家园”,而是遮蔽我们心灵的“牢笼”。我们自以为在思考,在表达,其实只不过是在重复那些早已为我们规划好了的思想和习惯。一位英国语
79、言学家说:“普通话是军队的语言”所有的普通话都具有暴力性、压迫性、统制性,不过是因偶然的机缘,把某一种方言上升为法定的官方语言,甚至变成了国语,它剥夺了很多方言书面化的权利,使很多方言词语有音无字a我们也可以说,英语正在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在网络化时代,英语之所以成为全世界的“普通话”,是因为曲微软、IBM康柏等跨国公司所支配的这个虚拟世界是以英文为格式和标准的,英语是进入网络世界的通行证,目前英语占了网络流通中所有语言的百分之八十七。 语言标准化代表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的同一化。现代人的病就是没感觉,有感觉也是“感觉都一样”。关于自由落体,伽利略比亚理士多德“正确,是因为现代物理学
80、不再相信感觉。现代人精于算计,不会感受世界,只会测量世界。西美尔认为,现代,I土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什么东西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被“值多少钱,的问题所取代,当一切都必须用金钱和数字来衡量时,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事物的微妙差,异和超然不凡被隐没不彰,人们越来越迅速得同事物中那些经济和实用性上无法表达的价值擦肩而过甚至连美与不美,我们也要借助三围和其他种种“科学公式”。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感觉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一切的解放都从感觉开始。商人、政客没有人性是从他们没有感觉开始的。人们对美的忽视也是因为没有感觉的自由,所以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农民连最美的田园风光也无动于衷,而利欲熏心的商人却看
81、不到黄金灿烂的色彩。人与人的冲突也是从感觉开始的,有的人就因为他不对别人的“胃口”,就丢了工作,失去了尊严,甚至生命。美国人看日本人“就像许多人看到蟑螂耗子那种感觉”,所以,他们认为两颗原子弹炸的不是人,而是“畜生一。感觉、趣味、格碉已经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志,据说现在小资女人的包里除了口红、镜子、化妆品外,必须有一本余秋雨的散文。当我们感觉单一化、雷同化时,世界纯净了,但那要么是一个集权时代,要么是一个高度技术统治的时代。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语言标准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标准化是伴随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语言趋I司现象。B语言标准化能够让人们交流方便
82、,但也使人们的表达缺失了个性和丰富。C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表现是“工业化语言”和“媒体语言”的出现。D语言标准化在网络时代的影响较农耕时代范围更加广泛、传播更加迅猛。6下列说法中,符合“语言是心灵的折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语言的标准化、流行化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单一和肤浅。B标准化的语言表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经验同一化。C人们被标准化的语言控制而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D“标准化”的语言表达使人们自己成为语言规定的对象。 7 第三段中,“感觉的钝化意味着人的不自由”有哪些具体的表现?(5分)答: 【答案】:5 D(农耕时代语言并未标准化。)6 B(A是语言对人们的影响,而非语言折射心
83、灵。C并非难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思想被格式化。D是语言对人们的影响。)7 使人无人性;使人忽视美;导致冲突;使人的趣味、格调趋同。(答出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4点给5分)13. ( 2014甘肃天水一中阶段考试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大
84、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到现在,人类已经处于“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间,“秋季”才会来临。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繁、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
85、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为什么要一万年的时间尺度?因为人类现在所处的地质时代开始于一万年以前;地质学的知识也告诉我们,类似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温暖期一般不会超过一万年;大约一万年前爆发的火山目前都处在活动期等等。与地质学应用的时间尺度相比,人类的尺度就不那么适用了。这也难怪他要嘲讽因为气候变暖、
86、海平面上升而变得异常焦虑的人民,“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围着小周期内出现的现象团团转”?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这本书的观点有助于提升人类面对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挑战的勇气,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穿着熊皮、拿着石斧的石器时代的人类尚且知道如何在冰期生存下来,我们难道无法运用现代高科技去解决海平面上升一米带来的后果吗?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即使人类的活动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微不足道,我们也不能从此以后就不加节制地去排放温室气候,大量地消耗资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以保护有限的资源。(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
87、人类的活动无关吗?)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成为大多数环境学论著的观点,但是克罗宁博格对此并不认同。B全球变暖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例如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这给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C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D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克罗宁博格并没有使用“人类的尺度”来衡量这一问题,所以他显得十分淡定。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会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88、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所以克罗宁博格也表示“我们应该节约能源”。B克罗宁博格认为,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的尺度,从一个漫长的周期来观察温室效应的话,那么可能就不会如此焦虑了。C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向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暖二者密切相关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思考气候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D克罗宁博格对地球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并以此为基础,从地质史上的火山爆发以及气候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克罗宁博格却改变了研究的视野: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万年以后。B在大自然的“春天”降
89、临之前的远古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广大区域都覆盖着冰层,因此人类的祖先当时并没有采取定居农业的生活方式。C克罗宁博格采取一万年的时间尺度来观察、分析地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学上的时间尺度都是以一万年为单位的。D石器时代的人类能在冰期中生存下来,与今天我们试图解决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问题相比,虽然形式不同,实质都是积极利用知识应对危机的表现。【答案】:1. C【解析】项,这只是克罗宁博格的观点,并不是原文的看法。2. D【解析】“从地质史上火山爆发和气候的变化等自然进程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不对,而是以“大自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中心展开论述。3. A【解析】“他不考虑明年,也不考虑一百年后的事
90、”不对,原文只是说“他在看待这一问题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事件尺度”。14. ( 2014安徽蚌埠教学质量检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崔树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的倪妮,因参演金陵十三钗而一夜走红,这再一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而在一些家长看来,参加“艺考”,就读艺术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报考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2010年安徽省艺术考生报考人数为3万人,2012年增加到4万左右。作为“艺考”大省,山东的情况更为可观,2012年山东全省共有89594人报考艺术类专业。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
91、人数整整扩大了60倍。而提供艺考机会的院校,也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拓展到数百所大学,甚至东北、河南的一些农业大学也开设表演系,且一届就招收300名本科生。但考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在一次艺术高考的面试考场里,当怀揣明星梦想的考生被问及“四大发明有哪些”、“五星红旗的意义是什么”、“听说过巴金没有”等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而同样在一次艺术类研究生面试中,当被问及关于八大山人的艺术时,一考生竞以“不知道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作答,弄得考官哭笑不得。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明星秀”的影响下,娱乐无标准,炒作无底线,“一夜
92、成名”成为了很多艺考生的成功梦想。他们通过“文化课百日冲刺”等速成的培训方式应付考试,其结果是,连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不在少数。可以说,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生源的文化素养状况堪忧。很多艺术类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的。艺考成了他们高考的捷径,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一个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了文化缺乏者的避难所。这无疑成为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瓶颈。,我们知道艺术作品是人造产品,所以,艺术创作需要技巧,它和技艺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神精神产品,它是人的精神灌溉的结果,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
93、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都有一颗伟大的心。孔子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以音乐为人生修养之资,以完善人格境界为目的加以追求;庄子虽然在他思想起步之初无心艺术,也没有以某种具体艺术为追求对象,然而他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却不期然地回归艺术的精神。他提出的“心斋”、“坐忘”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正是中国伟大的艺术家所必需的修养功夫。所以,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技之锤炼,更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在中国,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有没有这个根本,就是士画和匠画、文人画和画工画、书法家和写字匠的大分水岭所在。今天,由西方启蒙精
94、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而来的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统治了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蜕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而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并不是超过或提升,而是否定和消解。只有否定了“技”,才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当中国传统艺术虚静空明、平淡天真的精神,不知不觉中涵融了自然,并且当主体精神和客体自然互相融合升华为浑融一体的世界时,这对现代人的偏激乖戾的心灵,正是一种极好的救赎。而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恰恰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中实现理想人格。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
95、,在对与人类生命有密切关联的自然的思考方面有更好的作为,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正平实、雅淡素朴。然而,我们注意到,当今的艺术教育一开始就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学生过多地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尤其是受到商业诱惑和市场刺激,艺术的学习日益沦为技巧的卖弄和精巧的制作,这样就逐渐偏离了“诗言志,歌咏言”、“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这种艺术根植人心的传统。现在,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去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把我们的灵魂从
96、单一的物质和技术申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中国的艺术要求平衡、壮大、健康、充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被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格,也自然是完满的、充实的。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尤其要努力避免由于机械工业合理化、社团组织规范化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等带来的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等所有可能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艺术创造的最后动力,一定是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来自于人的自由感和充实感。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艺术为什么能让人快乐?因为艺术是自由的、
97、创造的、充实的、圆满的。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它使人成为一个活得有意思的人、一个有活力的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人、一个人性得到和谐发展的人,总之,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艺术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真正的“文而化之”的过程。然而,目前艺术类学生普遍的文化素养,却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这样,就很容易使艺术教育蜕变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而这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南低,又在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原因的一项是(3分)A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门槛的降
98、低,导致生源文化素养状况堪忧。B当今的艺术教育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C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竞争激烈等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D艺术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段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考成了考生高考的一条捷径,导致当前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遭遇瓶颈。B段由艺术作品的内在特点人手,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学习绝不是一技之锤炼,应该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C段先指出中国传
99、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技近乎道”,进而强调当前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D段紧承第段,先明确艺术能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最后表达了对当前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的担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倪妮的一夜走红,再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一些家长也认为参加艺考,就读艺术类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一条有效途径。B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一颗伟大的心。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C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就是否定和消解,只要否定了“
100、技”,就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D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答案】:1(3分)D(答非所闻)2(3分)B(原文是“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技之锤炼,更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3(3分)C(原文是“只有否定了技,才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15. ( 2014江西南昌一中、十中联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常言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谎者一旦把谎言编造出,哪怕编造得再“天衣无缝”,理论上讲,最终也逃不脱科学家犀利的透视谎言的“神眼”。谎言能不能被
101、识破,关键在于说谎行为的发生是否能被证实。经过长时期艰苦的探索,现在科学家对谎言甄别和确认的手段已经相当配套和完备了。从贴身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等生理指标,到远距离测量声音、人体气味、心理压力等生理变化指标,在科学家的“神眼”面前,谎言制造的迷雾已经难掩其身,无法躲藏了。但这些手段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由于人的情绪、意志、身体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使测谎仪发生误判。为了弥补这些细小的缺陷,科学家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劳伦斯法韦尔发现,在遇到熟悉的声音、物体或姓名大约1秒钟后,大脑特有的意识活动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他将这种意识变化产生的特殊信号命名为“门莫尔”,意思
102、是“记忆和相关译码多层面脑电图仪回答”。也就是说,如果将与案件牵涉到的犯罪武器展示给犯罪嫌疑人,如果他确实是罪犯,这些实物信息就会引发他的回忆,这时,对他进行跟踪的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上就会出现“他曾经使用过”之类的表示“曾经经历”的特殊信号。这个信号之所以那么珍贵,关键是它的出现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换言之,它只讲“真话”,不会“撒谎”。如果一个人在历史上曾经对另一个人比较熟悉,那么当他看见另一个的照片以后,不管嘴上是否承认熟悉此人,也不管他以多么镇定的姿态否认“曾经熟悉”的事实,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上都会客观地显示“曾经亲历”的特殊信号。这个记忆跟踪技术的发明,可以帮助测谎者直接到
103、说谎者的大脑中去发掘事实真相,提取说谎证据。最近,还有一些神经科医生认为,既然欺骗是一种智力表现,那么,大脑中应该有专属于它的区域撒谎区域,就像大脑中也有专门的语言区域一样。如果能够让仪器识别这些区域,那仪器就会用图像显示出大脑的谎言编制片断或过程,这样,谎言就完全无处藏身了。(选自科学之谜2005年第12期)7. 以下对“记忆跟踪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与案件牵涉到的犯罪武器展示给犯罪嫌疑人,如果他确实是罪犯,这些实物信息就会引发他的回忆。B犯罪嫌疑人的大脑意识活动被记录图仪跟踪着,如果他确实是罪犯,有关实物信息就会使他说出事实真相。C记忆跟踪技术可以帮助测谎者直接到说谎者的大
104、脑中去发掘事实真相,提取说谎证据。D记录图仪对犯罪嫌疑人的大脑意识活动进行跟踪,如果他确实是罪犯,有关实物信息就会使记录图仪上出现他“曾经亲历“的特殊信号。8. 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实践证明,说谎者一旦把谎言编造出来,哪怕编造得再“天衣无缝”,最终也逃不脱科学家犀利的透视谎言的“神眼”。B说谎者在遇到熟悉的声音、物体或姓名大约1秒钟后,大脑特有的意识活动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而诚实者不会产生这种特殊信号。C科学家能从贴身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等生理指标,到远距离测量声音、人体气味、心理压力等生理变化指标,对谎言甄别和确认。D如果一个人看见一个熟悉者的照片以后,不管嘴
105、上是否承认熟悉此人,也不管他以多么镇定的姿态否认“曾经熟悉”的事实,测试仪都会确认他在撒谎。9. 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记忆跟踪技术已经帮警方破了许多案子,谎言在它面前已经难掩其身,无法躲藏了。B特殊信号的出现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换言之,它只讲“真话”,不会“撒谎”。C动物实验证明,所有生物的大脑中有一处专门的撒谎区域,这表明欺骗是一种智力行为。D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能够识别撒谎区域,用图像显示出大脑的谎言编制片断或过程。【答案】:7.B (“使他说出事实真相” 错, “他”不会说出来,并且用记忆跟踪技术测谎也不需要“他”说 )8.C (A项,“实践证明”错,应该是“理论
106、上”。 B项,任何人的大脑中都会产生这种特殊信号。D项,“测谎仪都会确认他在撒谎”应该改为“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会确认他在撒谎”)9.B (A项,“已经帮警方破了许多案子”原文无据。C项,“动物实验证明”属于无中生有。D项,“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并不能“用图像显示大脑的谎言编制片段或过程”) 16. ( 2014安徽安庆一中、安师大附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与史识:如何享用历史资源南 帆 所有过往的事件都可以通俗地称之为历史,历史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人们时常潜入堆积如山的陈年旧事,修复记忆,提炼传统,并且以史为鉴,认定自己的楷模和规范。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107、还是个人,历史无不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因此,如何享用历史资源时常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
108、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
109、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
110、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文学兴趣不衰的探索表明,历史从未关闭。每一种探索的视角都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即使是“大话”、“戏说”式的解构。然而,解构存在的后续问题在于,哪些更为深刻的历史阐释脱颖而出?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乏味的想象又有多少真知灼见?如果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无非是博得一笑如果历史仅仅被视为
111、炮制笑料的作坊,那不啻于双重的辜负:既辜负了解构主义的理论锋芒,也辜负了历史隐含的真正价值。1结合文本,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历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巨大而庞杂的矿藏,它为民族、国家还是个人提供了自我认识的参照坐标。B历史从未关闭,对历史即使是“大话”“戏说”式解构,也是有理由期待自己的发现的,这是文学兴趣不衰探索得出的结论。C我们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历史学与文学是浑然一体的。D相对历史学而言,文学在创作中享有“虚构”这样一个特权,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收到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2下列对
112、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历史的叙事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的特点,所以当孔子写好了春秋这本书之后,一些乱臣贼子都非常恐惧害怕。B有些鸿篇巨制,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C大话、戏说李白轻功卓绝,关云长拔剑自刎,宋江与李逵存在同性恋关系,这些想象是乏味的,是在践踏已有的历史解释。D杜甫是“诗史”,巴尔扎克要做历史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都表明历史对于文学很重要。3文中画线句说“历史学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学是另一种”,请问它们是怎样再现历史的?请你分条陈述。(4分)答: 【答案】:1
113、C (从文中内容看,应该是“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2B (“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还有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错,应该星“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3(1)对象;历史写的主要是帝王将相,文学写的主要是普通大众;(2)方法:历史学再现历史时,是精确地提供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而文学则是通过想象塑造人物、虚构情节故事来表现历史;(3)范围:历史学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具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文学表现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台。(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17. ( 2014
114、河北冀州中学期末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题2分)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鲁枢元 “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
115、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
116、当囚犯。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诗人陶渊明则不同。陶渊明的一声长啸“归去来兮”,实乃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应该说这是一种诗人的哲学,或曰:回归诗学。 现代人一心期盼乘着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甚至宇宙飞船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
117、此的“飞速发展”,现代人果真距离幸福美满的天堂越来越近了吗?那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我们急促前进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标,但当我们走近看到它时,它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 一线希望在于: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即所谓希望正在于绝望之中。正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说过的:“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实际上就必然会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1下列关于“牢笼”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牢笼”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与陶渊明所说的“樊笼”本质意义相同。B在“新世界”中,现实“牢笼”容易冲破,想冲破思想“牢
118、笼”却难办得多。C现代社会的“牢笼”是指人类自己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状态。D工业时代的“牢笼”变成了“铁笼”,是一种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的非人格化文明。2下列不属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项是(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B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是对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C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了,科技发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态这一尺度去衡量,却并不是真正的进步。D现代人一心期盼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美满却与我们更加疏远了。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对自然的控制力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
119、断加大,与此同时,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B现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笼”的自觉意识,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心甘情愿地陷入其中。C现代人一概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所以他们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D新时代的灾难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将会再度把人们逼上回归之路,当人类走到现代性的尽头,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答案】:1、B(解析:B项理解错误,由第二段结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可知。) 2、B(解析:B项是说陶渊明的思想值得现代人借鉴,并不是说“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120、3、A(解析:B项,强加因果。“所以”说法不当。C项“一概”说法绝对,原文是“普遍”。D项“必然会恢复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当,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开始就面临的问题上”。) 18. ( 2014福建南侨中学、永春三中、永春侨中、荷山中学、南安三中统一摸底)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现代碑学的建设与可能 碑和碑学是两个概念。碑是书法的一种存在形态,而碑学则是关于碑的理论学说或背的学问。碑的历史可以上溯于秦石鼓及秦诸石刻。汉、魏、北朝、唐无疑是碑的大兴时代。碑学的兴起可追溯于宋欧阳修集古录。它虽不全言碑,但其大量收集记录各种碑刻古物,为就单纯的金石之发展研究开了先河。赵
121、明诚金石录则是其滋润下诞生的杰出结果。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碑学兴起。在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有学术著作成就,而且在创作上,苏轼撇捺舒展结字紧结,明显有受北碑的影响;黄庭坚则孜孜于瘗鹤铭,造就了其长枪大戟的行楷书艺。碑学的再次复兴即清代碑学,随着清代文人对碑拓片的大量掌握,提出了唯北碑或魏碑独尊。清代碑学达到了彻底地推翻帖学一统局面,使北碑获得了全面解放。但实际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积极和消极作用交织。晋唐书法是由名家递相传承而成的,它的发展传延,有着极大的崇祖宗法特征,书法的传承寄希望于书斋经典秘本或得道名师的真传。清代碑学的贡献就在于文人书家们在这一狭隘的师法传
122、承体系之外,寻找到了一个更加阔大的书法师法、取法视界和领域。这不仅打破了书法的师法传统,而且在审美取向、笔墨图式、风格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清代碑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场自我解放运动,文人书家们以其理性的眼光、思考与实践终结了文人书法一统天下的书法传承史,而为碑帖二元,或以碑为主的书坛局面。当代碑学是否可以重建、或发展?答案是肯定的。首先,着眼点的转换。清代碑学是将书体风格或字体风格作为研习目标的,而当代书法审美的着眼点更注重以作品为单元的视觉效果。第二,在资源上,当代碑学的发现数量远超清代不知多少倍。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也不过记载了四百块左右。而当代全国各地所可见碑当有数万块。碑刻的年代
123、、形制、风格、类别多种多样,建立书法碑刻文献学也是迫在眉间。第三,清代碑学是以碑帖为对立,或主或次的理论思维。当代碑学应该科学地将二者视为历史时期、书写场合、书体风格相互补充的不同类型。 总之建立总书法学之下的分支学科,是现代碑学复兴和发展的必然方向。10.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碑是书法的一种存在形态,兴盛时期在汉魏北朝及唐,北碑或魏碑被清代碑学推崇。 B.碑学的第一次复兴在宋代,赵明成的金石录和黄庭坚的瘗鹤铭都是其中优秀的学术著作。 C.晋唐书法由名家递相传承,过于注重书斋经典秘本或名师的真传,它的发展传承容易受局限。 D.当代碑学资源远远超过清代,碑刻的年代、形
124、制、风格、类别多种多样,建立碑刻文献学,是实现碑学复兴的当务之急。11. 清代碑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指什么?(3分)答: 12. 请简要概述清代碑学的意义。(3分)答: 【答案】:10、B 解析:赵明成的金石录是学术著作。瘗鹤铭体现的是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不是学术著作。原文“在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有学术著作成就,而且在创作上,苏轼撇捺舒展结字紧结,明显有受北碑的影响;黄庭坚则孜孜于瘗鹤铭,造就了其长枪大戟的行楷书艺。”中“不仅而且”有句意提示。11. 一个极端是清代之前帖学一统局面(1分);另一个极端是清代碑学碑帖对立(或者帖碑二元)(1分),或以碑为主(1分)。12. 清
125、代碑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场自我解放运动(1分),它打破了书法的师法传统,使书法在审美取向、笔墨图式、风格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1分),终结了文人书法一统天下的书法传承史,开碑帖对立(或者帖碑二元),或以碑为主的书坛局面(1分)。(意思答对即可)19. ( 2014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1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英国每日邮报12月9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
126、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
127、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而且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报道指出,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施伦特博士说:“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
128、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报道指出,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该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科学家说,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
129、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6下列不属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据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B在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C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D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态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通过高温高压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获得。7
13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B施伦特博士认为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公里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个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D通过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生命形态不仅可以依靠太阳光为生,而且可以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B、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
131、,在相隔1万多公里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种情景对人的想象力是一种考验。C35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因为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能够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D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因此,这些微生物可能在医疗方面有利用的前景。【答案】:6C不属于依据。7D解析:A这里的“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地下深达五千米的“微生物”,不是所有的微生物。B不是“不能够理解”,是很难理解。C存在问题的不是新发现,而是以前的理论。8C这是以前的理论,不是作者的观
132、点。20. ( 2014吉林普通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买意外险需看清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葛爱娟据各大保险公司反映,韩亚空难之后,近期前来咨询和购买航空意外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一般意义上的航意险,是指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遭到人身伤害导致身故或残疾时,由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载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这是大部分人乘坐飞机时习惯购买的,也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这类航空意外险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每次花费20元,保障额度20万到40万。当然,并不是购买了航意险就意味着在空中遇到的
133、一切意外都在保障范畴内,不少意外事件都在责任免除范围内,其中就包括在核爆炸、核辐射或核污染,战争、军事行动、暴动或武装叛乱期间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不给予赔付的。欢迎下载!投稿QQ 235539450120元买一份保额为40万的航意险,从保额、保费、保障范围来说,都不太划算。乘客可根据自己出行情况,综合考虑保障期限、范围和保费等各方面来选择航意险。对于“空中飞人”来说,可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可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不限乘坐飞机的次数,而且一年期航意险的保费一般在40元到60元之间,保额介于45万至50万元之间。此外,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可以选择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航空意外,还涵盖了轮船、汽车、火
134、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一年期的价格一般是50到300元,保额为20万到100万。此外,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可以附加意外险保障,而且针对不同的交通工具,赔付比例相差也较大,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以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就像航意险有许多种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的情况,意外险中也有许多免责条款需要关注。比如旅游意外险,如果在行程中有登山、攀岩、滑翔等高危项目,一定要注意这些活动是否在保险公司责任免除条款中列明。如果是出境游,专家建议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由于游客一般对目的地国家不太熟悉,再加上语言障碍,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出现求
135、助无门的情况。目前包括人保、新华、太保、平安、泰康在内的很多保险公司都采取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包括一般援助到医疗救助等一系列保障。(2013年7月文汇报)1下面关于“航意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航意险只负责乘客在保险期限内因飞机意外事故而遭遇到人身伤害导致乘客身故或残疾情况。B航意险要求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所注明的保险金额给付身故保险金,或按身体残疾所对应的给付比例给付残疾保险金。C航意险是保险公司要求乘客乘坐飞机时必须购买的,基本只保障单次航班。D航意险是保险公司为航空旅客专门设计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商业险种。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136、的一项是A如果在核爆炸、核污染、战争等期间乘客因乘坐飞机而发生意外,保险公司是无需给予赔偿的。B经常乘坐飞机的乘客每次乘坐飞机都花费20元购买一份保额为40万元的航意险,不是很合适的。C交通工具综合意外险,除了包括航意险外,还包括轮船、汽车、火车甚至地铁、公交、出租等其他交通工具的意外保障,所以人们应该购买此类保险。D. 人们在购买意外险时需要关注那些保险公司的免责条款,如旅游意外险中是否把行程中登山、攀岩等高危项目列入责任免除条款。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常乘坐飞机的人如果购买一年期的航意险,只需花费40元到60元便可无限制地乘坐飞机,也可以保一年内的航空意外,保额介
137、于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B购买部分保险公司的寿险和养老型保险产品的同时,人们也可以附加购买意外险保障,一般附加的航空意外伤害,可获得10至40倍于基本保额的保险保障。C由于旅客在出境游时对目的地国家不够熟悉,又有语言交流障碍,所以尽量购买含有国际紧急救援服务的保险产品,这样乘客在出境游中发生意外就会得到保障。D韩亚空难后,到各大保险公司咨询购买航意险、交通意外险等险种的客户明显增多,很多保险公司也采取了与国际救援组织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国际紧急救援保险。【答案】:1C(“必须购买”错)2C(“人们”扩大范围,指“经常出差探亲的旅客”)3A(“无限制地”错)21. ( 2014河南武陟一中12月测
138、试)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具有定位和授时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已成为21世纪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技术之一,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其中空间段由分布在不同轨道的14颗卫星组成,即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星座。在这个星座中,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核心,一旦有卫星失效或者处于在轨维修状态,4颗中圆轨道卫星可以起到部分替代作用。地面段则由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而用户段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它导航系统相互兼容的终端组成。“北
139、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服务区域为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50纳秒;短报文通信120个汉字/次。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卫星导航系统分有源和无源两种,区别在于前者的用户端需主动发出信号,而后者的用户端只需被动接收信号。卫星导航的精度是由卫星的数量决定的,高精度定位要导航对象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根据卫星导航原理,最基本的全球导航网至少需要18颗卫星来维持,再加上必要的候补卫星,同时要有近30颗卫星在轨,才能可靠地对全球99%以上的地区提供导航信号。卫星的轨道数
140、据是预先设定好的,但也在缓慢变动,所以,任何一个时刻卫星的位置也是个变量。卫星本身不具备计算能力,所以分布在全球的测控站必须随时监测卫星的运行,根据各种环境的微小变化来计算轨道,再把轨道信息传递给卫星,由卫星传送给用户。在计算中,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变化、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甚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都必须纳入考虑。如果没有丰富的地球物理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通讯能力,卫星导航的数据很快就会被误差淹没。由此可见,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卫星组批生产、发射,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做后盾,同时还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因此,能够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凤毛麟角。中国的“北斗”是世界上首个集
141、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为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发送短报文是“北斗”独有的一种重要功能,短短的120个字在很多时候是“救命”的法宝。通过GPS,用户只能知道“自己在哪”;但是通过“北斗”,用户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哪”。把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起来,很适用于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等需要把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相结合的用户。“北斗”的另一大特点是它与别的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具有兼容与互操作性。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被干扰、遮蔽,采用GPS+“北斗”的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据介绍,GPS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一般只能达到60%70%,如果加上“北斗”后覆盖率可以达到80
142、%,从而能提高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并使导航精度提高20%左右,比如,在GPS导航精度1米的地方,同时融合“北斗”的数据后,导航精度能达到0.8米。与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时精度都表现出更好的优越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网完成后,系统用户定位,电文通信和位置报告只需要几秒钟,而GPS首次定位却需要1至3分钟。到2020年,在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呈现“四足鼎立”的局面。 (摘编自王凌光“北斗”卫星导航的奥秘)1下列关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星导航系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
143、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 部分组成,分有源和无源两种。 B卫星导航系统集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导航和 通信相结合的特色,其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C建设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做后盾,因此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 D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被干扰、遮蔽,而采用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系统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 B计算卫
144、星轨道极其复杂精细,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变化、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甚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都必须考虑在内。 C虽然卫星的轨道数据是预先设定好的,但是卫星的位置始终是个变量,因此,地面测控站必须随时跟踪监测卫星的运行,关注轨道数据的变化。 D“北斗”在导航精度上并不逊于欧美,而且发送短报文是“北斗”独有的功能,这解决了何人、何地的问题,在遇险救助中“北斗”可帮助人们定位通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星导航的精度是由卫星的数量决定的,卫星的数量越少,导航的精度也就越低,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等系统兼容,对用户来讲,由于
145、“北斗”系统的加入将可享受到更优质的卫星导航服务。C“北斗”现已具备覆盖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其发展潜力巨大,但北斗导航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会取代GPS,而是与之互补,共同服务于全球用户。D与GPS相比,“北斗”表现出了更好的优越性,作为一个航天大国,我国已在四足鼎立的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答案】:1.B。2.A。3.D。22. ( 2014辽宁抚顺二中12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
146、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
147、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
148、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地
149、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1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C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
150、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2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C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D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娲补天”反映了中原地区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发现有广泛的分布。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
151、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答案】:1C (A“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来源”不正确,原文信息是“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B“古代”不如原文“远古时期”准确,且以偏概全,原文说“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D“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与原文“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不吻合。2D(D“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与题干“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不吻合;且“文人加工”材料中无此信息。3D(A“先民战胜自然灾害”表示“已然”,而神话表现的是“将然”,是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见原文“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
152、河北平原的景象”;B不是“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而是“河北平原”;C扩大范围,不是“河北平原”,而是“白洋淀”。23. ( 2014江西余江一中第4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报告的主要作者,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
153、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
154、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7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所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月温差变化。8下列对“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这
155、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冷气团分别吹过北半球各大陆和海洋所造成的气温变动,反过来可以表明“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B对全球气候之所以变暖的认识上的变化,反过来,可证明“温室效应”对气候变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C温室效应引起的相当程度上的气温变化,反过来可以说明人类行为对环境的消极影响有多么严重。D近几十年来气温上升变动和月温差的变化,反过来表明以往对全球变暖原因的解释是靠不住的。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 “温室效应”造成的。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
156、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和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答案】:7.C 8.A 9.A24. ( 2014浙江五校第1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灯光上网Lifi实验成功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被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
157、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示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 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
158、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表示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了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
159、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
160、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8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Lifi灯光上网技术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发明的。BWifi通讯的媒介是无线电波,而lifi通讯的媒介是光,两者都属于电滋波。CLifi灯光上网技术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D我国的lifi上网技术因复旦大学实验室的成功试验正朝我们一步步走来。9下列对lifi技术传播网络信号的原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在平常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B微芯片能自动控制电灯开关,开表示1,关代表0,所以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
161、关掉灯,网络全无。C利用LED灯实现网络通讯的技术关键是二进制的数字语言能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D灯光下的电脑只需安装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就能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成功接收网络信号。10lifi通讯与wifi通讯相比具有哪些优势?(3分) 【答案】:8C。不是“带来了”,而是“可能带来”。9B。微芯片是“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不是控制开关。10设施现成、价格低;信息安全;效率高,更大带宽,更高速度。25. ( 2014四川成都外国语12月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不
162、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晋唐画风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
163、,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是荒谬。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
164、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于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逐渐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
165、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引导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节选自谈艺论文,有删改)5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6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
166、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C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D“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交融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B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答案】:5、D【解析】D项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衡”与
167、“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ABC三项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6、C【解析】A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相通”。 B项表述有误,依据原文,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晋唐画家的“才气、学养、心态”以及“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D项强加因果,“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的原因并不是“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7、C【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立足本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B项说“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错,由原文“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可知,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保留了晋唐时期的艺术形式。D项说“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属于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