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46.50KB ,
资源ID:25513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513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07年全国各地各大市政治模拟——主观性试题专题精典集锦题(一).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07年全国各地各大市政治模拟——主观性试题专题精典集锦题(一).doc

1、2007年全国各地各大市政治模拟主观性试题专题精典集锦题“十五”成就与“十一五规划1(陕西省2006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科综合)材料三: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中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国家统计局长李德水表示,要客观看待这种变化,不要盲目乐观,虽然数据总量有所增长,但长均GDP水平世界位次变化不大。(11分)(1)请你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客观看待这种变化,不要盲目乐观”。(11分)材料四:通过这次经济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第二、三产业的“家底”,全面掌握了反映重大国情国力的大量基础信息;初步建立了全国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普查结果反映出我国国内生产总量(

2、GDP)和三大产业结构有较大变化。(9分)(2)请你从经济学角度谈谈我国这次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都有哪些?2(西安八校2006届高三年级文科综合试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新消费率持续走低。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民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花钱,这个看似矛盾的经济现象耐人寻味。材料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1万元。但另一方

3、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达到0.447,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的。(1)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分析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持续保持走高的原因。(10分)(2)结合所学政治常识说明我国政府解决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措施及意义。(3)上述材料体现哪些哲学道理?(10分)3(重庆万州区高三诊断文综)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从工作的着力点层面看,有11个关键词值得注意,“区域协调”是其中的

4、关键词之一。(7)建议指出,落实区域发展,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试用所学哲学原理,分析必须促进“中部崛起”。(10分)(8)运用政党的有关理论,分析中央必须促进“中部崛起”。(10分)1(6)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我国经济总量由世界第七位上升到第六位,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增长快。同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均GDP水平世界位次变化水大。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7)经济普查

5、获得的数据资料,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都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为改革统计调查体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完善我国财政制度、更好地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奠定了重要基础。是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进行2005年国民经济核算、总结“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编制“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计划的基础。2(1)答: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走高的根本原因。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消费意愿持续回落,消费指数与存款指数此消彼长。我国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在房价、药价过高、教育开支庞大等现实问题困扰下,储蓄热情自然居高不下

6、。我国存款投资渠道匮乏。居民对股市、国债、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减少,而把更多投资转入储蓄。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银行储蓄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人民币汇率改革调整、使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也使储蓄意原再次被激发。(2)措施:国家通过实施政治职能,运用国家法律和税收政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让经济增长的分配更加倾向于富民。国家有效调节行使经济职能,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有效供给,创造良好消费环境,以刺激消费增长。国家通过实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

7、度与体系,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意义:解决好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实践,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解决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3)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材料中既看到“居民储蓄突破14万亿,又看到近5年来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既看别人均拥有存款超过1万元,又看到我国基尼系

8、数也在不断升高”体现出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材料中“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持续走高与消费率持续走低”,“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因各种原因变得越来不敢花钱”体现了这一哲学道理。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得必然结果。无论是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4万亿元,还是基尼系数升至0.447,都有一个由量变不断积累最终引起质变的过程。(注:考生若用其他原理论证,只要言之有理,便可酌情给分)3(7)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为了推进全面技术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没有中部的崛起

9、,西部大开发战略就难以有效推进,东部地区的发展也是不可能持续的。(5分)部分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没有中部的崛起,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落空。(5分)(8)(10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2分)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4分)中央针对“中部塌陷”现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体现了党的领导。(4分)继续开展先进性教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4(福州市2006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

10、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国务院起草的“十一五”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强调,“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并将此前的“计划”改为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划”。此前,中共中央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意见,并专门召开会议听取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代表意见。在2006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草案)进行了审议;列席全国人大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也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的建议。最后全国人大代表经过表决,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11、济中,国家制定实施发展规划的必要性。(12分)(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2分)(3)简要说明国家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应该怎样做到实事求是。(8分)4(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克服,“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6分)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利于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或在巩固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或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

12、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分)(若能回答:我固当前制定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等可另外加2分)。(2)中共中央提出制定“十一一五”规划的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3分)。参中共中央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提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3分)中共中央在建议形成过程中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3分)中共中央提出建议,指导国务院制定规划,最后按法定程序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

13、法执政。(3分)(3)从客观实际出_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规划。(4分)要解放思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规划和实际相符台。(4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5(陕西省2006年高三教学质量文科综合检测(二)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要善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材料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

14、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加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请你运用历史唯物论原理分析说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要在2006年经济工作中提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12分)(2)请从政治学角度说明怎样才能“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和谐,维护社会稳定”?(10分)(3)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说明我们怎样做,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0分)6(2006年浙江省

15、宁波中学高三文科综合模拟考试)据统计我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让弱势群体公平参与社会发展、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关爱弱势群体,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和谐与否,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一个重要标准。(1)简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经济学道理。(10分)(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社会和谐与否,对弱势群体的关爱程度是一个重要标准”的理由。(10分)(3)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的哲学依据。(12分)7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6、2005年中央投资293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投资14亿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安排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4亿元,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资金10亿元。2006年的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2006年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一号文件还指出,2006年开始,全部免征农业税。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中央财政仅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到3397亿元。(8)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党和国家为什么实行上述惠农、助农政策?(10)

17、(9)用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哲理谈谈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10分)8(北京市崇文区2006年高三文科综合能力统一测试(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重大战略举措。 材料一: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材料二今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调整为1600元。(1)图7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2)结合材料二,说明税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9分)材料三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从世界范围看,这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未来五年,中国正处于这一时期。“十一五”规划从“效率优

18、先、兼顾公平”逐渐调整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将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提高到更高的战略高度,以使更多人享受改革成果。(3)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十一五”规划其思路调整的必然性。(8分)材料四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4)结合材料四,从政治常识角度运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说明公民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正确态度。(9分)9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

19、告称:不公平的体制会造成经济代价。不公平的体制倾向于保护政治上有权有势和富人的利益,而往往损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如果中间和较贫困的群体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社会就丧失了创新和投资的机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生活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以及分配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5(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20、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言论和行动的最高准则。(2)正确实施国家各项职能,确保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要坚持依法治国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建立健全我国民主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按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我国民族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坚持以科学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使之更加结构合理、科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国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1、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6(1)建设和谐社会关爱弱势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决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也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关爱弱势群体、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关爱弱势群体;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关爱弱势群体;关爱弱势群体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3)弱势群体的存在影响社会的和

22、谐,建设和谐社会要关爱弱势群体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关爱弱势群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关爱弱势群众能发挥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体作用。7(8)国家免征农业锐是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分)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可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4分)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农村社会安定。(2分)国家实行一系列惠农、助农政策是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为了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2分)(9)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

23、大事,属于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个局部,属于部分。(3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2分)党和国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因为它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2分)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2分)由此可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决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1分)8(1)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但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材料二中的举措有利于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2分)(2)税

24、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内需。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可以促进生产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稳定。国家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个税起征点提高,有利于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9分)(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及其主要矛盾决定了发展思路的调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十一五规划将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8分)(4)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

25、本上是一致的。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国家在教育特别是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是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公民也应该自觉履行义务,提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维护国家利益。因此,公民要积极主动学习,在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9分)9(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2分)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分)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增加个人收入。(2分)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分)(2)意义:合理的收入分配

26、可激发各生产要素的活力,使劳动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物质基础;(4分)可有效化解社会分配不公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和谐提供政治基础。(4分)关注“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北京市西城区20052006高三年级12月抽样测试文科综合能力试卷)材料一2004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6月国务院粮食流通条例规定粮价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一揽子支农政策调动了市场机制,多达302亿元的直接补贴和税收减免,帮助价络信号直接而准确地传递给农民。当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4000万亩,粮食市场价格上扬给农民带

27、来的毛收入增长约达2000亿元。材料二中国科学家培育的超级稻平均亩产700800公斤,单产增加15%左右。超级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好,节水耐旱,少施化肥,基本上不用打农药。尽管去年我国粮食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但要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1)结合材料一,分析粮食市场化改革对农民增收所起的作用。(11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常识分析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意义。(8分)(3)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都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连续体现了“工业反哺

28、农业”的特点。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大力扶持农业发展。(12分)11(西南师大附中高2006级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材料四:2005年9月13日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9月14日,在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服务管理工作会议上,市长王鸿举呼吁,要消除歧视,把农民工当作亲兄弟姐妹,用爱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王鸿举还说“棒棒”的称呼也是一种歧视,建议市民改掉这个称呼。摘自中国青年报(4)据材料四,简述农民进城就业对城乡的影响。(20分)12(湖南省06届八校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坚持“多予少取

29、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如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决定2006年将全面取消农业税。材料四: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

30、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7)运用经济常识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财政和税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12分)(8)材料四主要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8分)13(2006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角度,说明如何建

31、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分)(2)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11分)(3)运用发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的哲学依据。(9分)14(2006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当前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适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取消农业税是必要的。200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中国农民从2006年开始,依法彻底告别“皇粮国税”。(5)根据材料回答取消农业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意义。(9分)在过去解决温饱问题的阶

32、段,“三农”矛盾可以在农业和农村内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得到缓解。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已难有大的突破,只有跳出“三农”看“三农”,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才能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趋势提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分)(7)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措施变化的哲学依据。(9分)15(北京市西称区文科综合练习(二)阅读材料。材料一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

33、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在2006年“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应继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和供给,让农民也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材料二图7农村公共投入对农业GDP产生的影响回答:(1)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为什么要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财政投入。(11分)(2)图7的数据,对于我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什么启示?(11分)(3)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愿景,最核心的问题是“钱从哪来?花到哪去”。抓住这一最核心问题有什么辩证法意义?(10分)16(北京市海淀区2006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适应性考试试卷文科综合能力

34、测试)材料一:“十五”期间,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党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富裕农民的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三农”工作理论、政策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发展了可喜的变化。在“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材料二:表一:某县“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率6860/8.5%7703/13.4%8472/9.0%9422/7.7%10317/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率2366/4.2%2476/4.8%2

35、622/4.3%2936/6.8%3303/12.5%注:从2004年起,该县所属省份取消了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户给予粮食补贴。表二:某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社会事业村民对村委会的满意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产品加工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懂技术的农民占农民比重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比重患病就医率30%20%6年10%5%60%55%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5%左右;农产品加工率达到90%左右。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2)结合材料,谈谈应怎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结合材料一,谈谈党和国家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是如何坚持实践

36、和认识辩证关系的。1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5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会议研究了“十一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全面部署了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修改后的讨论稿作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这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材料二“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

37、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材料三当前中国破解“三农”困局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培育新型农民,把广大的农民变成人力资源,而不是人口负担资料表明,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其中不识字的或识字很少的占7%。缪尔达尔在20世纪60年代末研讨亚洲国家的欠发达问题时,曾经系统地分析过亚洲农民的整体素质,他指出:从发展的观点看,农民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是有缺陷的:工作纪律松弛,

38、不守时,不太尊重秩序;有着许多非理性的观点和迷信观念;缺乏警戒性,适应性和雄心壮志,不太愿意进行试验或改革;存在着对权威和习俗的盲从;缪尔达尔的分析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也适应中国。何爱国如何培育新型农民(1)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谈一谈你对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方略的认识。(8分)(2)结合所学的经济常识知识,说明如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2分)(3)运用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培养新型农民?(12分)10(1)粮食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发挥了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3分)价值规律通过粮价等市场信号,引导农民自主扩大粮食生产,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4分)粮食市场化改革有利

39、于农民面向市场进行生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增收提供了长期的体制保障。(4分)(2)创新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超级稻的培育和推广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4分)实践是发展的,要坚持创新,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超级稻的培育和推广有利于我国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4分)(3)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必然要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3分)(如考生从“党的先进性”或“党的宗旨”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得分。该点总分不超过3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在当前工

40、作的一个重点。(3分)中国共产党统筹城乡发展,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3分)中国共产党负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大力扶持农业发展符合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3分)11(言之有理,酬情给分)有利影响:农村: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联系,促进农村多元文化的形成;缓解了农村的人地矛盾;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6分)城市:缓解城市劳动力的紧张状况;繁荣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城

41、市经济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发展,增加城市收入。(6分)不利影响:农村:使青壮年劳动力缺失,造成土地荒芜。(2分)城市:加重城市负担;造成城市环境承载力超限,环境质量下降;使交通更加拥挤;居住更困难;给城市人口就业带来压力;管理不善造成社会治安混乱。(6分)12(7)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2分)免征农业税,能增加农民收入;(2分)财政能有效调节资源配置,(2分)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调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结构,能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分)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财政支持,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分)(8)世界在时

42、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4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4分)(从他角度说明,言之成理可适当给分。)13(1)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2分)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2分)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2分)增加对农业的投入,(2分)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1分)(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43、2分)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保证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地位;(3分)有利于农村稳定,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3分)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3分)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1分)(3)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3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必须注重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3分)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

44、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3分)14(5)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改革的成果。(3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3分)有利于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3分)(6)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答出两个给1分,完整答出给2分)(7)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就是正确把握了这种联系;(2分)事物处于前后相继的相互联系之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措施是在原有问题解决

45、后产生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分)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国民经济发展是全局,跳出“三农”看“三农”体现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2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我们要根据新形势呈现的新特点,采取新措施解决“三农”新问题。(3分)(若答出:跳出“三农”看“三农”,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体现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可加2分,但该小题最高得分不超过9分)15(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财政投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4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建立在增

46、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的基础上。(3分)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也享受到“阳光普照的温暖”。(4分)(2)以上数据表明,不同的农村公共投入方向对农业GDP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对科技投入的收益大大高于另外三项,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通讯、道路、教育的投入中,对教育投入的收益又相对大一些。(5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应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3分)其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因素。(1分)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必须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两方面的投入。(2分)(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

47、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2分)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分)只有抓住“钱从哪来?花到哪去”这个重点,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事情办好。(5分)16(1)表一说明“十五”期间该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2004年后由于国家一系列支农、帮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较大提高。(4分)从表二可见,该县农业科技贡献率低、农业产业化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基础差;村委会建设有待提高。(5分)(2)第一,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2分)第二,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2分)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分)

48、第三,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分)第四,加强民主管理,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2分)(3)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4分)党和国家在农村工作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2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分)17(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促进作用。(2分)根据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成为全面推进社会主

49、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体现了这一原理;(2分)不同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具有不同的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观,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2分)(2)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分)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稳步发展粮食生产;(2分)坚持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2分)加大对农业的物质和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分)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2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2分)(3)国家要履行政治职能,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主人翁意识;(3分)国家要履行经济职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3分)国家要履行文化职能,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农村保障体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3分)国家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维护农村社会稳定。(3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