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8 ,大小:168KB ,
资源ID:25511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511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07年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资料.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07年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资料.doc

1、2007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讲义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一)宏观掌控 本阶段是中国历史的幼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中华文明基础的初步奠定。1、奴隶社会(1)历程 形成夏 发展商 鼎盛西周 瓦解春秋(2)政治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诸侯争霸。(3)经济 夏、商、西周生产工具尚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后期出现少量青铜工具;春秋时出现铁器和牛耕。劳作方式是奴隶集体劳动。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赋税制度上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4)文化甲骨文和金文、历法、医学、尚书和周易,雕塑和青铜艺术达到高峰,两伟大思想家老子和孔子。(5)民族关系夏、商、西周都是由华夏族的不同部族建立的

2、,国内各民族联系和交往不断加强,春秋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2、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1)政治 政权逐渐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形成变法、改革浪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建立起来;大国争霸,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2)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更普遍;井田制瓦解,封建制生产关系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3)文化:科技成就突出表现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医学等;社会大变革突出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如百家争鸣。 (4)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华夏族逐步形成,为秦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打下基础。(二)微观细嚼1、夏、商、西周的更替(1)夏:约公元前207

3、0年,禹建立夏朝,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2)商: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都于亳,盘庚候前都于殷;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业之战后灭亡。(3)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都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灭西周;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因为周厉王暴政。2、重要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1)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统治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与周王关系:诸侯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打仗分封的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意义: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瓦解:春秋时,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的使用(2)井

4、田制性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臣下,土地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受田者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 劳作方式:奴隶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时,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的使用3、春秋战国的纷争 根源:各地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目的:为争夺土地、人民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 经过:春秋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战国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长平之战 影响:给人民带来痛苦、灾难;加速了由分裂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和4、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的)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确立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区别和本质

5、:春秋时的改革是奴隶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但结果却使用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战国时的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内容: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 作用和结果: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新的封建制度确立了6、商鞅变法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的出现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内容:第一次(“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

6、;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定封建土地私有制) 意义:使秦国国富兵强,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7、春秋战国的文化 思想:老子,道家创始人,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孔子,儒家创始人,思想核心为“仁”,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典籍为诗、书、礼、易、 春秋。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荀子,唯物主义思想,“制天命而用之”。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韩非子,后胜于今;“以法为本”、“法 不阿贵”;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文学:诗经、屈原和离骚、诸子散文 科学技术:天文历法,世界

7、上最早的哈雷彗星的记载(早欧洲600多年);确立十九年七闰(早西方160年);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物理学,墨经光学八条。医学,扁鹊被后世尊为“脉学之宗”,四诊法(三)重点优化 1、夏、商、西周三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暴政 2、为什么说夏朝已进入奴隶社会?原因:(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夏朝已经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国家和氏族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3)夏朝已经有了种种压迫人民的机关国家机器。 3、武王伐纣的性质是什么? 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推翻暴君战争。 4、国人暴动的根本原因及性质。 根本原因:周厉王暴政;性质:平民的武装暴动 5、

8、简述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如何评价?背景: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狄人南下,楚人北来,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为大国争霸提供可乘之机。 评价: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积极,客观上有利于历史前进。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在兼并和争霸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大国兼

9、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进程,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制度更替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封建制同旧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和为争霸而实行的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和削弱了旧制度,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为新兴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的道路。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不断的争霸战争,周边的少数民族袭扰中原,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第四,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

10、的分野,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线。随着各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整个社会经济获得了发展,各族融合,形成了以秦、楚、晋、燕、齐等为中心的融合区域,使各族共同走上向封建制转化的道路,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7、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实质是什么? 新兴地主阶级夺权的斗争。 8、认识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性质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性质: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9、公田至私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10、“相地而衰征”及“初税亩”的实质是什么?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11、老子“无为”主

11、张的实质是什么? 企图阻止新兴的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维护即将崩溃的奴隶制秩序。 1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

12、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四)高考扫描1、(2002上海)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周公东征 D共和行政2、(2001上海)下列事件中,发生在商朝的是A.周公东征 B盘庚迁殷

13、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3(1996全国)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4、(2003上海)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5、(2000上海)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A B C D6、(2000春季高考)下列关于春秋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

14、统治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7、(1996全国)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 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8、(2000广东)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A.兼并战争 B铁器使用 C各国变法 D.商业兴盛9、(2000春季高考)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10、(1999全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

15、重视水利工程建设11、(1995全国)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12、(2002新课程文综)“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政”主张的思想基础13、(2002上海)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14、(2002广东)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刑

16、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5、(2001全国文综)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苟子16、(2001春季高考)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 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17、(2003江苏)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18、(1999上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

17、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19、(1995上海)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孙子 C.孟子 D韩非子20、(1994上海)“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2、(2000广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

18、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家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23、(1999广东)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C 6、D 7、A 8、A 9、B 10、A 11、D 12、B 13、A 14、C 15、C 16、A 17、C 18、D 19、D

19、20、A 2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时代,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赢得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晁错处于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时期,主张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2、改变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按军功授爵赐田,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秦国逐渐成为强国。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一)宏观掌控本阶段总特征是封建

20、社会的初步发展。1、政治 (1)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建和巩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秦灭六国,平越族,击匈奴,统一了全国,我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秦的暴政,秦王朝在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中覆灭了。经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中期汉武帝的“大一统”,巩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西汉后期,外戚王莽自立为帝,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建立的东汉是西汉政权的延续和发展。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国家分裂割据的社会基础。东汉中后期,统治黑暗,外戚宦官专权,

21、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黄巾起义由于黄巾起义的打击和军阀势力的膨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国家实际上处于分裂状态。(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对当代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建立了整套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汉承秦铡,汉武帝推行一系列实现封建大一统的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东汉光武帝加强监察制度,集军权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2、经济社会经济初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居世界前列,为后世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国家长期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2、,如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西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的安抚统治方法等,也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故出现了文景之治、武帝盛世和光武中兴。农业发展突出表现在铁器和牛耕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的兴修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以冶炼和丝织业的发展为主。东汉时,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发达,豪强地主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这就为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和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3、民族关系民族交往,特别是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重大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春秋战园长期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灭六国,南平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对边疆的

23、管理,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两汉时期,民族交往频繁,西汉的“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汉武帝在西南设置郡县,加强了西南少数民族同中原的联系。边疆各族对开发边疆地区,缔造中华民族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对外关系中外交往开始发展起来,中外交往中中国主要是文化输出。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思想开放,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西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联系、交往。出现了陆上要道“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辉煌灿烂的思想文

24、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影响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5、文化秦汉文化的突出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行列;气势恢弘。原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较稳定;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社会经济发展(二)微观细嚼1、秦的统一 条件:客观上,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联系加强(物质);人民渴望统一;诸侯争霸,局部已统一。主观上,商鞅变法彻底,国富兵强;秦王嬴政本人雄才大略;实行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 过程: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5、;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措施:政治上,确立皇权;建官制;颁秦律。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驰道。文化上,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意义: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3、秦末农民战争 原因:暴政徭役重;刑罚严;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 经过: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等反秦;前207年里帮攻进咸阳,秦亡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义: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的暴虐统治,沉重打

26、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两汉的重要制度(1)刺史制度 实行:西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置刺史一名 职权: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 发展:东汉时,此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拥有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至汉末,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实质: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监察制度(2)郡国并存制 实行:汉初推行郡县制与封国制 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 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3)察举制 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实质:是一

27、种选官制度 发展:汉武帝时建立,东汉注重孝廉,后随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开始注重门第望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内容:差距、皇帝征召(4)编户制度目的: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质: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5、两汉与西域的关系 西汉: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凿空”;第二次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标志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6、两汉与西南夷、百越的关系 与西南夷:汉武帝时设郡;西汉末年一人反抗;东汉初

28、重新并入汉版图 与百越:分布在华南、华东,汉武帝设南海九郡7、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 河西走廊 新疆 安息 西亚 大秦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 印支半岛 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 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8、东汉于欧洲的往来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是为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9、秦汉科技成就 天文历法:汉武帝时,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制订。稀罕事,关于太阳黑子的世界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对日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医学: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

29、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的麻沸散(1600多年);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侯纸”10、史学 史记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了黄帝之汉武帝1300多年的历史 汉书班固 第一部断代史11、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关系 略(三)重点优化1、对秦长城的评价 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

30、人力、物力、财力。2、对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严峻刑法,实行族诛连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灭亡。 总结:秦始皇作为一代君王,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大于过。3、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完成统一,建立

31、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秦因暴政而亡曰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两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4、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政策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1)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原因:匈奴力量很强,而西汉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经济凋敝,国力薄弱。影响:有利于集中力量恢复经济,增强国力。 (2)第二阶段: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原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有力量打败匈奴。影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32、,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3)第三阶段:西汉后期又采取和亲政策,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原因:匈奴内乱,西汉后期杜会问题严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战争。影响: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双方和睦相处。5、秦汉时期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儒学经董仲舒阐发,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使其从此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佛教与道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四)高考扫描 1、(2001上海)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了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33、 A都江堰 B秦长城 C唐长安 D明皇宫2、(2000春季高考)下列水渠,开凿时不以灌溉为目的的是 A灵渠 B白渠 C六辅渠 D郑国渠3、(2000上海)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4、(2000广东)秦朝施政主要依据的学说是 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法家学说5、(2002文综)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6、(2002广东)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 算赋 口赋 调 租 A B C D7、(2002广东)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

34、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8、(2000全国)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学派的消亡 A B C D9、(2001全国)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10(2000全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 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C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D打通“丝绸之路”11、(1998全国)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

35、政军事机构是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12、(1999上海)东汉初年,迁移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的是 A鲜卑 B南匈奴 C北匈奴 D羯 13、(1995上海)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班超于公元73年出使西域,两者相距 A209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14、(2000全国)下列史学著作中涉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15、(2000上海)既通天文,又擅文学,其发明创造保持世界纪录长达1700多年的我国科学家是 A张衡 B祖冲之 C僧一行 D郭守敬16、(1996全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

36、制,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17、 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相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参考答案: 1、B 2、A 3、D 4、D 5、D 6、A 7、D 8、D 9、A 10、C 11、D 12、B 13、B 14、A 15、A 16、D 17、汉武帝遣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相似。秦始皇派遣大军攻打匈奴,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

37、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这是秦亡的重要原因。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盛,因此汉武帝得以彻底击败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与秦始皇朗滥用民力不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通过思想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一)宏观掌控总体

38、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文化的繁荣。 1、 政治上(1)该时期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国家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2)五胡内迁,民族政权林立,政权更迭频繁。(3),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形成了士族制度,政治日趋黑暗腐朽。(5)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经济上(1)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中原经济发展缓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开始改变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2)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3)分裂、割据、战乱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 3、民族关系 因民族迁徙,各族交往联系加强;统治阶级的改革,促使了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也加

39、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进程。4、文化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玄学、道教和佛教兴盛;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即打上了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二)微观细嚼1、江南农业的开发概况: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原因:北人南迁;民族融合;统治阶级重视;北方作物南移;自然条件优越表现:大量土地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三吴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影响: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唐的经济繁荣奠定

40、了坚实的基础2、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丝织业:八辈之蚕;蜀锦 冶炼技术:百炼钢技术;灌钢法 制瓷业:南方青瓷;北方白瓷造纸技术:纸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中心有洛阳扬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品经济相对缓慢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交流加强(5)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魏晋刘徽提出计算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值(近1千年);缀术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5、道教、佛

41、教的传播与反佛斗争道教发展:东晋葛洪改造道教,成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宗教;萧梁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佛教传播:西汉传入,南北朝鼎盛;原因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社会动荡不安,穷苦百姓寻找精神寄托;佛教教义的中国化 反佛斗争:原因,佛教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如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人民的血汗;寺院经济与官府争夺人手和税收。表现,范缜神灭论;北周武帝灭佛6、文学特点:承上启下流派:建安文学;陶渊明田园诗;乐府民歌7、艺术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二王”绘画:曹不兴,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画人物,

42、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三)重点优化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1)江南迅速开发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相对较安定。(2)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原因:战争破坏,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内迁,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环境破坏。(3)土族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占重要地位原因:士族制度形成并发展;佛教盛行。(4)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原因:社会大动荡,城市遭破坏。(5)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原因: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

43、。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1)文化特点:科学技术,世界领先;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思想领域异常活跃;成就多样,各具特色。(2)原因:民族大融合 分裂中蕴含统一因素 北方经济发展和江南经济的开发 3、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发展的原因(1)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2)民族大融合;(3)前代秦汉文化的基础;(4)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4、分析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在文化上的反映(1)异: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北方出现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44、的进程,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总结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大数学家祖冲之、书圣王羲之、著名画家顾恺之此时出现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2)同:南北方都出现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佛教广泛流行,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统治者为宣扬佛教,北方开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画流行,为反对佛教欺骗,范缜写神灭论。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强了。5、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王朝有几个:5个;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四)高考扫描1、(2000春季高考

45、)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2、(1999全国)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比较系统地批判了神学迷信 B人的精神与形体相互分离,人死精神不死 C形体好比刀刃,精神好比锋利,二者相互结合 D人的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人死精神亦死3、(1998上海)“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无也。未闻刀没有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说这段话的是A扁鹊 B苟况 C王充 D范缜4、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齐民要术是

46、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5、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兴盛最主要原因是A古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 B佛教的空前兴盛C佛教寺院政治经济发展 D统治者尊崇宣扬佛教6、佛教在封建社会不能占统治地位的原因是A佛教得不到统治者重视 B反佛斗争的影响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稳固 D其他宗教教派的抵制 7、 南北朝时,宗教广泛流行,在下列哪些文化领域得到直接反映建筑 雕刻 绘画 哲学 A B C D8、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A水排 B翻车 C耧车 D筒车9、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述准确的是A冶铁技术开始出现淬火技术 B书写材料为简牍C南北方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丝织业中蜀汉蜀锦

47、非常有名10、我国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北方牧业,南方农耕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南方经济总量超北方11、下列有关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是A江南政局相对稳定 B江南开发比北方开发早C北民南迁 D民族融合的加剧1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表现有农业生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 农作物品种增多 农业各地发展不平衡A B C D13、下列各项,属于魏晋南北朝经济发展特点的是A商品经济发展高 B江南开发快,中原停滞C庄园经济占重要地位 D从国外引种的品种越来越多14、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A统治者重视

48、B交通便利 C北民南迁 D民族融合15、齐民要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民族融合加强 B治阶级重视农业C文化发展 D业生产高度发展1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造成这一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是A封建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维护统治 B王公贵族和大臣在各地广建佛寺 C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 D在社会动荡下,佛教教义对部分社会群体的诱惑力 17、南朝时,范缜著神灭论主要是批判A佛教“转生来世”的谬论 B梁武帝“君权神授”的主张C董仲舒“天人感应”的观点 D道教的“无为”思想18、范缜的思想与王充相比,一个重要的发展是A强调自然规律,反对天降灾祸论 B更深刻认识并阐述精神与形体的

49、关系C对迷信鬼神思想进行坚决的批判 D科学地奠定了无神论思想的理论基础19、(1999全国)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

50、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材料四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林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B 2、B 3、D 4、B 5、D 6、C 7、C 8、B 9、D 10、B 11、B 12、C 13、

51、C 14、C 15、A 16、A 17、A 18、B19、(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通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空前繁荣。1、政治上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因暴政很快被

52、农民起义推翻。唐朝是一个强盛的封建帝国,唐初统治着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唐王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央宦官专权,促使唐朝走向灭亡。隋唐时期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得以革新和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2、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表现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逐步与中原地区接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出现以工商业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封建人身依附

53、关系稍见松驰。 3、民族关系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和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各民族间互通有无,友好往来。4、对外关系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表现在: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中外交通发达,与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友好往来频繁。5、文化方面科技文化全面辉煌。表现在:对外文化兼容并收,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亚洲尤其亚的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二)微观细嚼1、隋的建立和统一 建立:581年,外戚杨坚建隋,定都长安 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统一的原因:

54、民族融合;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隋文帝的经济建设,做好准备;陈朝的腐败统一的意义:结束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2、隋朝建设 兴建两都:大兴城和洛阳城 广设仓库:洛口仓和含嘉仓等 开通运河:目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概况,公元605610年修建,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特点: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修筑驰道:榆林涿郡、太原洛阳 3、贞观之治 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 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措施:政治上,知人善任,虚

55、怀纳谏,革新政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戎奢从简;文化上,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3、武则天的统治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统治具有贞观遗风 政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才(狄仁杰、姚崇);注重发展科举制;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首创武举和殿试;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旧地;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使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4、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玄宗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姚崇、宋璟);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 评价: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5、三省六部制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

56、目的:为了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事实:隋文帝时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内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门下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职权:中拟、门审、尚行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后世沿用6、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推行原因:随着土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创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完善:唐朝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定制 评价: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扩大了官吏

57、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农业生产7、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增加了赋税收入 内容:隋沿用前朝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扩大了兵员 发展:唐初调整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并将分离 清除胡汉分治遗迹 破坏:武则天时,原因是均田制遭到破坏 有益统一富强融合 崩溃:开元年间,开始实施募兵制 与募兵制的区别:来源,均田农户出丁;自由应募。补给,自备资粮;衣食由国家供应。性质,兵农合一;终身职业兵。兵将关系,分离;有隶属关系8、租庸调制 含义:租即地租;庸纳绢或布以代役;调即户税,交纳定量的绢和布创立:北魏 基础: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发展:隋沿袭,“民年五十,免

58、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推行) 完善:唐前期,庸不再有年龄限制(意义: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国家富强) 崩溃:公元780年,标志是两税法的实行根源是均田制破坏9、两税法 原因:土地兼并政府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0、经济的发展表现 农业特点:土地

59、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田灌溉和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手工业特点: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繁多;唐三彩、秘色瓷;技术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冶铸业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造船业最早使用机械动力,丝织品吸收波斯的风格)商业繁荣:交通四通八达;有统一货币,开元通宝;市场发达,固定交易,市中有柜坊和邸店,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六七百年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是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商业都市的东西两个中心。11、民族关系(1)突厥 兴起:兴起于阿尔泰山,6世

60、纪中期建突厥汗国 分裂:隋初分裂为东、西突厥 东突厥:贞观年间,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用开明政策,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等,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西突厥:隋唐之交势力强大,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征服依附其的高昌,治安西都护府下高昌故地;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辖其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2)从回纥到回鹘 兴起:7世纪初,活动在色楞格河一带。 与唐的关系;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几次和亲 衰落:8世纪后期,改为回

61、鹘。9世纪中期瓦解(3)靺鞨和渤海国 兴起:7世纪中期以后,黑水和粟末部强大 与唐的关系: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正式归属唐朝版图; 7世纪末,唐玄宗封大柞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假手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归入唐朝版图(4)南诏的崛起 兴起: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 与唐关系: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5)唐蕃关系 吐蕃兴起: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内容: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8世纪初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入藏;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9世纪中期,与唐会盟,史称“长庆会盟”12、唐疆域 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

62、南及南海13、对外关系 从登州、扬州处罚可到达今天的韩、日(1)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从广州出发经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设市舶司)(2)和新罗 留学生:新罗人最多;著名的如崔致远 影响: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及制铜技术传入新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受唐影响 (2)和日本 隋朝:日中互遣使臣 唐朝: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文化交往中突出人物有吉备真备、鉴真 对日影响: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度;都城建造;儒学传播;贸易往来频繁 (3)和印度 印度被称作“天竺” 往来:唐太宗派人学习熬糖法,中国十进位计算法传入天竺 代表人物:玄奘、义净(5)和西亚、中亚、欧非各地 和波斯:隋时

63、已互遣使节,唐时,其王及其子来中国,其商人在中国开“波斯店”和大食:唐高宗时遣使来唐,造纸术传入大食和东罗马:使节来往,东罗马的杂技、医术传入中国,唐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和非洲:最早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是杜环14、文化(1)科学技术 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书火药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天文历法:僧一行,大衍历;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本草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建筑:长安城;赵州桥(2)诗歌的黄金时代 初唐:陈子昂盛唐: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白居易、杜

64、牧、李商隐(3)多姿多彩的艺术 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绘画:宗教画、人物画、花鸟山水画;隋朝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 书法:初唐三大家;盛唐颜真卿;中晚唐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乐舞:隋有九部乐,唐扩为十部乐;秦王破阵乐;健舞、软舞,霓裳羽衣舞(三)重点优化1、对大运河的评价对隋朝大运河,应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从主观方面来,隋朝大运河的动机包括: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对江南繁华地区巡游享乐。从历史上看,大运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从客观上看,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另一方面,大运河

65、的开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秦隋两朝的相同点(1)都是在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都是由于实行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3)统治时间短,二世而亡,教训被后世所吸取,开创了盛世局面;(4)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世所延续;(5)都修筑了闻名世界的巨大工程。如秦长城,大运河;(6)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7)在民族交往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往。3、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规律和对盛世的认识 (1)规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都是在

66、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下出现的;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强盛。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2)盛世之下的劳动人民,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阶级地位丝毫没有改变。4、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2)前期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4)对外政策开明,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科技推动。5、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和方式(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

67、策。(2)方式:册封;设立机构;和亲;会盟。6、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认识(1)特点: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繁盛。(2)认识:尽管隋唐时间,民族之间有战争,但它却是短暂的,民族友好、和平交往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7、唐对外交往的新特点(1)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且具有连续性:(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是双向的,但内容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艺术;(4)对外交往的渠道众多,有使节、留学生、民间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5)从唐对外贸易来看,海路贸

68、易与陆路贸易并举;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进行等。8、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1)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对外政策比较开放;(4)有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丝绸之路);(5)文化交往频繁。9、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 (1)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国内各族交往密切;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文化。(2)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四)高考扫描1、(2000全国)下列各项,在后世又曾大规模增修或扩建的工程是 郑国渠 都江堰 赵州桥 长城 大运河 A B C D2、(2002上海)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

69、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3、(2000广东)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攻打高丽 B巡游江南C巩固统一局面 D搜刮各地财富4、(1997上海)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朝统一全国历史背景的是A南北经济的发展 B大运河的开凿 C北方民族的融合 D人民渴望统一5、(2003春季)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6、(2001文综)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

70、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7、(1998上海)隋唐时,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 A丝 B麻 C棉 D毛8、唐朝的邸店 A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B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 C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D大量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此集散 9、(1997全国)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10、(1997上海)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11、(2002全国)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古代学习、吸收外国经济文化成果

71、的是 缀术 唐乐 熬糖法 班田制 A B C D12、(2002广东)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突厥 C回纥 D吐蕃13、(1998全国)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 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 A B C D14、唐朝中期,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A中国封建制度已走向衰落 B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C社会生产力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1

72、5、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社会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科举考试的实行C庶族地主登上历史舞台 D南北文化的交流16、(2002,全国)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反映的主要是哪一时期、哪种宗教的艺术成就?17、(2002上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连昌宫词(节录) 唐元稹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1)诗中的“开元”是_皇帝的年号,“姚宋”是指_、_,“妃子”是指_。(2)造成诗中所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情况与后来发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18、(1994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

73、唐大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74、马周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与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怎样的局面?(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4)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19、(2001全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敛禁浮巧,省工费、力役” 新唐书材料二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列入上等士流),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材科

75、三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材料四 武则天大开科举,唐人称她“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陆轩公翰苑集请回答: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20、 (2003江苏)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参考答案:1、D 2、D 3、C 4、B 5、B 6、A 7、B 8、A 9、C 10、C 11、C 12、B 13、A 14、B 15、A 16、隋唐;佛教17、 唐玄宗;姚崇;宋璟;杨贵

76、妃。唐玄宗怠于政事,陶醉于歌舞升平。安史之乱。18、(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2)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19、原因是武则天推行了有积极作用的政策:轻徭薄赋,反对奢侈浪费

77、、滥用民力;奖励农桑,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大开科举,破格选拔人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保护新兴庶族地主利益。20、率军灭陈,统一南北,开凿运河;创进士科;兴建东都和粮仓;修驰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友好交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第五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辽夏金元时期(一)宏观掌控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1、政治(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

78、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2、经济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

79、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二)微观细嚼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 赵匡胤 东京 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

80、 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4)辽、西夏的威胁4、庆历新政 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 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核心:整顿吏治 (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5、王安石变法(1069年)

81、 目的: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措施:理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意义: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荒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结果: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政,新法被废除原因: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主要);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 评价: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但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6、两宋民族及其关系(1)与契丹 兴起:辽河上游;唐末,汉族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融合进步契丹概况

82、 建国: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耶律德光夺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 南北面官制:南面官为汉人和契丹人担任,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 战争:高梁河战役,宋败,后再次征辽,被歼;宋由进攻转为防御 宋辽和战 和议:1005年,澶渊之盟,“岁币”;辽撤兵;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影响:对峙形成,一个世纪保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促进了民族融合(2)与西夏 党项族是羌族一支,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西夏概况 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兴庆,“西夏” 效仿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行科举,创文字 战争:交战多年,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宋夏和战 和议:1044年,元昊取消帝号,宋封其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83、岁币”;重开边境贸易 影响:此后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3)与女真 女真族(唐时的黑水靺鞨)完颜部统一各部女真概况 1114年,完颠阿骨打举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都会宁 推行猛安谋克制:兵农合一制度 辽亡原因:金国力强,辽政治腐败;各族人民的反抗;金与北宋联合夹击 灭辽北宋 1125年辽亡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亡 1127年,赵构应天府称帝,建南宋,都临安 抗金:北方义军,八字军等;岳飞“联结河朔”,郾城大捷南宋抗金 绍兴和议:1141年,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双方政治、军事

84、力量基本上处于平衡妆态(4)与蒙古 蒙古概况: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蒙古汗国;征战达到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燕京,称大都统一全国:先后攻灭和征服西夏、金、吐蕃、大理,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文天样抗元7、元朝统一的条件、意义 条件:(主观)蒙古统治集团掌握着强大的武装。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地。(客观)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意义: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

85、建社会转化 8、元朝制度 中央:健全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 职权:最高行政机构,行相权;最高军事管理机关;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河北、山西、山东硅中书省直接管辖) 影响:深远,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把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9、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 (1)汉族人民大量到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2)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

86、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管辖琉球 10、科技成就 内容:(1)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北宋毕升 活宇印刷术(400年)指南针 宋代航海普遍使用 南宋出现管形火器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十二气历”(3)元 郭守敬授时历(300年)(4)李械营造法式特点:具有开放性、开创性特征,继续领先于世界 11、理学 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代表:朱熹是集大成者。理学的。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气”是第二性;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为封建

87、等级秩序辩护12、文学 (1)宋词 出现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壮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代表人物:五代的李煜,北宋的苏轼、柳永,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的辛弃疾 (2)诗:陆游(3)话本: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 (4)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三)重点优化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1)唐后期藩镇割据,形成五代十国,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军权。(2)赵匡胤建宋时仍是分裂割据,要巩固统治,必须加强中央集权。(3)赵本人就是黄袍加身,为防止兵变。2、对隋唐与北宋对宰相权力削弱的理解 (1)目的:强化中央集权。(2)隋唐时期,宰相权力被分为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为宰

88、相;北宋时期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参知政事;枢密使管理军事,三司管理财政。(3)宰相权力的削弱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内在联系相同点:背景相同。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性质相同。都是地主阶级的封建改革。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4、北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1)北宋初期的主

89、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

90、之盟”。 (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3)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5、耶律阿保机和元臭的共同之处 都是少数民族杰出首领 建立政权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在位时期,创制文字。6、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

91、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7、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影响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2)两宋政权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

92、政权的进攻。(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8、正确认识两宋时期宋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三次“和议”(1)宋政府与少数民族的三次和议活动为辽宋“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和议(即绍兴和议)。(2)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

93、,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3)三次议和的结果与议和前的情况不相符合,议和前的史实都表明宋军能够打败掠夺者。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成屈辱的和议。(4)辩证看待三次议和的作用: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

94、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9、辽金战争和宋金战争的性质(1)辽金战争:金反辽战争符合全体女真人民的愿望,是反对辽贵族对女真人民压榨和凌辱的正义战争。但后来,金军屡败辽军,辽统治者已不再能对金进行奴役和掠夺或构成军事上的威胁,金军仍继续进攻,目的在于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战争性质就转为非正义的了。(2)金宋战争:金灭辽后,为了掠夺中原地区的土地和财富,连续用兵北宋,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原地区人民为反抗女真贵族的掠夺和破坏而进行的自卫战争,是正义的战争。10、为什么说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 文天祥抗元是正义的,元朝统一又是进步的,两者之间相互矛盾吗? 因为蒙古军队在灭南宋的

95、过程中掠夺破坏,文天祥面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体现了坚贞不屈和不畏强暴的崇高民族气节,其斗争具有保护汉族社会生产、反对民族压迫的意义,因而是正义的。不矛盾。因为元朝统一的进步性是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角度来评价的,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是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而言的,因此都应该肯定。(四)高考扫描1、(2003江苏)下列事件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斗争的是 七国之乱 靖康之变 靖难之役 陈桥兵变 A B C D2、(1994上海)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96、”(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3、(2003江苏)科举制在宋代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北宋创立了A武举 B殿试 C糊名法 D进士科4、(2001天津模拟)北宋时期,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宰相权力越来越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皇帝与大臣的矛盾 5、(2001上海)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下列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

97、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6、(2001全国)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 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C以八股取士 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7、(2000全国)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8、(1994全国)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9、(2000上海)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王莽改制 B周世宗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10、(2001全国)以“天变不足畏,祖宗

98、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11、(2001上海)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的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12、(2001上海)下列少数民族政权在11世纪上半期与北宋并存、建都兴庆(今银川地区)的是A契丹族建立的辽 B党项族建立的大夏C女真族建立的金 D蒙古族建立的元13、(2000春季)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元昊在兴庆称帝 澶渊之盟 王安石变法A B C D14、(1994上海)公元1000年时,与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

99、族政权是 A夏 B辽 C金 D元15、(1999全国)“生女直(真)旧无铁”,他们用马匹、人参等与邻近各族换取来的铁,主要用于制造 A钱币 B兵器 C生产工具 D生活用具16、(2002上海)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17、(2001春季)下列各项,出现在元代的是 A划全国为25个省级行政区 B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C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D废

100、丞相制、设立三司18、(2000上海)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19、(1998上海)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 C(元)中书省 D(清)理藩院20、(1996全国)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于 A辽阳省 B岭北省 C黑龙江省 D吉林省21、(1998上海)祖国宝岛台湾在明朝时称东番,三国、隋、元时期依次称为 A流求、琉球、夷洲 B琉球、流求、夷洲C琉球、夷洲、流求 D夷洲、流求、琉球22、(2002广东)下列关于梦溪笔谈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记载了许多古代科技成果 B

101、由明代人编写C作者是郭守敬 D是记载“靖康之变”的史籍23、(1999广东)我国古代著名编年体史学著作是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24、(2000春季)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是在A唐末 B北宋 C南宋 D元朝25、(2002文综)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26、(2003上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述怀 (宋)李纲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垂高枕失堤防。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请回答:诗中的(1)胡骑指什么?(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3)

102、中原指什么地方?(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27、(2000全国)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大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材料三 燕蓟

103、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请回答:(1)辽实行南北双轨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28、(1995全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于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予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现指南针”。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采的三大发明。火

104、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别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为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 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辨别方向的功能?(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9、(1994全国)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

105、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30、(1996上海)简述北宋及北宋以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31、(1995上海)简述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并作简要评价。32、(1998上海)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33、同汉、唐相比,元朝对边疆

106、地区管辖有何新的突破?34、英国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发现它的主要出处就在宋代。”用史实说明李约瑟的观点,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参考答案:1、A 2、D 3、C 4、B 5、B 6、D 7、A 8、A 9、C 10、D 11、C 12、B 13、D 14、B 15、B 16、B 17、B 18、C 19、C 20、A 21、D 22、A 23、D 24、D 25、C26、(1)金兵。(2)求和或投降。(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

107、。27、(1)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2)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即辽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化。28、(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3)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4)科学

108、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39、宋、辽、夏、金时期,几个政权并立,政府在边境上设立的收税市场叫榷场。例如宋辽边境上的榷场,宋朝商人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交往的频繁,宋朝的制瓷、印刷等技术传往辽。辽的工匠仿照宋瓷制造日用器皿,雕印书籍。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社会现象: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十分密切。虽然边境上弥漫着战争的气氛,但各民族人民为维持生计仍保持经济贸易交往。尽管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战乱和分裂局面,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可阻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乃是历史

109、的主流。 30、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以后由泥活字演变为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宇、铅活字。印刷术传人朝鲜、日本、埃及、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受教育的状况。北宋发现磁针指南原理,制成指南针(又叫罗盘针),用于航海。阿拉伯人、波斯人向中国学到这一发明,传往西方,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制作火药武器。元时,火药与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31、(1)把唐末五代藩镇的权力收归中央,以文官代替武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把地方财权划归中央转运使,把地方精兵编入中央禁军。(2)削夺宰相的权力,以枢密使分其军权,以三司使分其财权,宰相既

110、不管军事也不理财,枢密使也不直接统帅军队。(3)由于权力过分集中,造成中央官僚机构臃肿,军队缺乏战斗力,酿成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32、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而造成一些弊端的问题。但是王安石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显然有失公允。变法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政府的财政情况大为改善,积贫的危机有所缓和。33、中央政府首次对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34、史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完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如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有划时代的发展,并逐渐传到外国;梦溪笔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

111、著作)、营造法式等著作出现。原因:历代科技文化的高度发达奠定的基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第六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全面走向衰败。 1、政治(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预示着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特务统治显示了统治的极端虚弱,八股取士抑制了科学文化的发展。(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3)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突出,同时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2、经济(1)统治者在一定时期调整生产关系,封建经

112、济继续发展。(2)“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使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驰。(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商业繁荣,商品经济渗透到农业中。(5)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占份额较小。 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4、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前期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1)明中后期遭到倭寇、葡萄牙、荷兰等殖民势力侵扰。(2)清前期北有沙俄,南有荷兰等殖民者侵略。(3)前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依然活跃。(4)中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5、文化(1)基本特征是承古萌新。(2)传统科技(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3)理学走

113、向极端,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发展。(5)大型类书、丛收的编纂成就辉煌。(6)西学东渐昙花一现。(二)微观细嚼1、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建立:1368年,朱元璋 应天(南京)加强君权措施:调整官制: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牵制。地方,三司分权,统归中央。制定大明律。始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实行文化专制,严格控制思想。2、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靖难之役:原因:建文帝削藩;经过:燕王朱棣起兵,1402年破南京,朱棣即位;性质,封建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营建北京:1421年建成,

114、迁都。目的是为了加强北方的力量,抵御蒙古族残余的进攻。3、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表现:皇帝昏庸腐朽;奸臣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尤其是宦官专权,引起朝中大臣和东林党人的反对)原因:政治腐败;魏忠贤专权;东林党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天灾不断。 经过:1627年王二陕北首义;李自成进河南,“均田免粮”,1644年西安 大顺;3月占北京,明亡。 意义:推翻了明朝,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均田免粮”标志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新阶段4、满洲的兴起及统一 兴起:明初,归奴儿干都司管辖;后期,建州女真 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八旗制度,兵民合一制度;1616年,建后金(赫图阿拉),后迁都沈阳建国:皇

115、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统一:1644年吴三桂降清;清顺治帝迁都北京;镇压农民军;灭南明,统一5、清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2)雍正时,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标志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3)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4)大兴文字狱: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清统治权威;后果: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6、明清赋税制度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1)一条鞭法 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张居正 1581年)内容:把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按

116、人丁、田亩多寡来分担评价: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结果:一条鞭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2)摊丁入亩 推行:1669年康熙行更名田;1712年“滋生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行“摊丁入亩”内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评价:将以人丁、土地为征收依据的赋税制度,改为以田亩为征收依据的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上又一次重大改革;人头税被废除表明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人口隐蔽现象减少;推动了农业的

117、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7、明清经济的发展(1)农业发展表现 棉花种植由江南到江北(明代) 明代引进外国新作物品种;玉米和甘薯 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加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代) 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清代)(2)手工业进步 生产工具的革新:浙江嘉兴的“纱绸机”生产技术的提高:双色套印技术;新制糖技术,生产出白糖、冰糖分工日益细密:“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生产规模的扩大:广东佛山冶铁业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基础: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明中期,江南 丝织业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出现!实质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资本主义性质发展:明朝时稀疏清朝发展(手工

118、工场规模达,分工细密;部门和地区增多) 地位:水平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只出现于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特点:发展缓慢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原因是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的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4)商业的繁荣 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贸易发展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5)清朝对外贸易 政策:闭关政策 表现: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实质:是自然经济在外交上的具体

119、表现,又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评价:作为一种消极防御手段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只能妨碍自身发展,使自己停滞倒退,与世界隔绝,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8明清民族关系(1)与蒙古明朝:蒙古分为鞑靼、瓦剌等部;修长城,防止蒙古南下;俺答汗与明修好,互市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清朝:采取“联蒙制汉”方针,蒙古臣服;平定噶尔丹叛乱;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管辖 (2)与新疆地区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1771年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漠西蒙古一支,渥巴锡)土尔扈特回归原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根本原因;清政

120、府的强盛;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俄罗斯对土尔扈特部的剥削和压迫(3)同西藏 明:明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确立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标志清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4)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 明初:政策为土司制度(沿袭元法,设宣慰司、土知府等机关;任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司长官,允其世袭,他们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交纳贡赋) 开始:原因是成祖时,两个宣慰司叛乱,平叛后设贵州布政使司(改土归流地区有限) 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后,1726年雍正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作用: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121、家巩固。 (5)在东南清朝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清政策:1683年施琅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作用:台湾府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海防9、清疆域及政区划分 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南包南海政区划分:全国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各省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10、明清对外关系(友好相处;兵戎相见)(1)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 目的

122、:宣扬国威;加强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等的需求;搜寻建文帝 概况:7次,亚非30多国,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意义: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经济交流 结果:后停止!国力衰退!不以经济利益为主(2)戚继光抗倭 猖獗原因:日本封建统治危机,为聚敛财富,缓和内部矛盾劫,到中国沿海抢。明中期私人贸易受到限制,奸商与倭寇勾结 抗倭经过:台州九战九捷;戚继光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肃清(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1553年,买通澳门守将,租借澳门为暂

123、居贸易地,此后强行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1662年 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目的:为了捍卫边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雅克萨之战:康熙帝 结果: 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两河一岭”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1、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数学:程大位算法统宗;蒙古数学家割圆密率捷法 古典科技名著的涌现:李时珍本革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介绍了石灰岩溶蚀地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宋应星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2、进步的思想

124、家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理学走向极端实质: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李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以“异端”自居,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代表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13、明清小说、类书、丛书 小说:具有反封建思想,如四大名著、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类书、丛书:明解缙主编永乐大典;清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乾隆时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14、西学东渐 背景:16世纪后期,西欧宗教改革,新教势力强大,新兴资产阶级势力扩大,天主教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转向东方

125、扩展 代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评价: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以此进行宗教渗透 (三)重点优化1、明清经济发展的特点 (1)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4)明清的闭关政策,使中国在世界步入近代的潮流中,日益落伍。2、中国古代的赋役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体现如下特点:征税标准以人丁

126、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3、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地位决定的。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127、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成为必然,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方面成了主要方面。 明朝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其做法既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必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4、正确、全面认识清朝的闭关政策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需求不大;明中期以来,倭寇和西方列强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骚扰。 含义: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注意:闭关政策只是严格禁止民间对外往来,政府则有限地进行对外贸易。 影响

128、:此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但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更主要的是:A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C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结论: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有强盛的中国。 5、明清时期中外关系的特点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逐渐失去主动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日益逼近的西方殖民活动,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生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

129、湾;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海盗也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2)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发展。(3)明朝对外政策趋势:在整体上是趋向保守和内向。5、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形式有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立管理机构;进行互市贸易;平定叛乱;开明的宗教政策和管

130、理政策。6、明清文化特点总体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荣兴盛,科技由发展而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加强。7、明清科技由发展而停滞的原因 (1)从根本上看,当时我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学技术提出迫切要求和提供推动力。(2)明清时期,世界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变为工商业为主,而中国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也就阻碍了与工商业发展相联系的科技的发展。(3)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伦道德,三纲五常等不适应近代科学所需的哲学。(4) 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窒息了学术空气;知识分子普遍脱离生产,不利于自然科学

131、的研究与发展。(5)长期以来闭关自守,不重视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8、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

132、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

133、建统治的压迫。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9、如何认识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比如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只好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君主专制制度走向反动,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2)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生产关系虽然未能像西方那样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但已经从经济基础方面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农民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表明农民起义进入一个新阶段,已经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的政策由积极进取转向消极防守,闭关锁

134、国,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5)文化上,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传奇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以及明清小说,如直接揭露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红楼梦。这些都是封建制度的没落在文化上的反映。10、宰辅制度的兴衰 (1)秦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可以说是一套相当完善的宰辅制度。(2)汉初因袭秦代的官制,虽然有些三公九卿的名称略有不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改变。其后历代的发展和演进,差不多都以秦代确立的制度为蓝本。(3)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对后世的中央制度影响深远。(4)宋代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用意是分割相权,以抬高君权。 (5) 明大祖废丞相,天子直领六部,而成祖以后,置内阁大学士

135、辅政,于是内阁制度产生。由于国无辅宰,遂演变成君主极权的局面。(6)满清入关后,初期亦沿用明制,设置内阁;其后雍正用兵西北,特设军机处参赞军务,逐渐发展而成定制,而内阁巳名存实亡+由于军机处完全由皇帝一人控制,所以清代的君主独裁比明代更甚。11、归纳康熙帝的政绩(1)主要政绩,表现在恢复发展经济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两个方面。恢复经济方面有两件事;奖励垦荒;规定原明藩王的土地归耕种的人所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六件事:东北有两件: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东南有两件:清军进入台湾和设置台湾府;西北有一件:平定噶尔丹叛乱;西南有一件;赐班禅封号。(2)局限: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3)结论

136、: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四)高考扫描1、(2002上海)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2、(2000全国)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3、(2000上海)与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似的明朝中央机构是A按察使 B都察院 C大理寺 D锦衣卫4、1999全国)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五经是A诗书礼论语春秋 B春秋易论语书诗C易诗书孟子礼 D诗书礼易春秋5、(2003春季)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

137、要后果是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统治得到强化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能力6、(2001春季)明代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 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7、(2000吉、浙、江文综)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的原因是,该地区A盛产棉花 B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人C出现了机器纺织业 D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纺织业生产8、(1999广东)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行“一条鞭法”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出现雇佣关系9、(1998上海)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

138、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征 C赋税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10、(2001全国)清朝“摊丁人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11、(2001春季)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12、(1996全国)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人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1995全国)下列关于“地丁

139、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 B田赋和丁税均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14、(2002广东)下列关于乌里雅苏台的叙述,正确的是明朝省级行政区 清朝五个将军辖区之一 管辖范围包括河套地区 当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 A B C D15、(2000春季)下列事件发生在顺治年间的是A设置驻藏大臣 B册封五世班禅 C土尔扈特部回归 D册封五世达赖16、(2000上海)“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三藩之乱”所造成的直接社会后果,相似点是A封建王朝走向衰落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地方出现割据势力 D生产破坏人民遭殃17、(2002上海)元朝和清朝为

140、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设置行政机构 B抵御外国入侵 C实行改土归流 D册封宗教领袖18、(2002上海)下列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按时间顺序发生在最后的是A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到达西亚和非洲 B以“兰学”为名的西方科学知识传人日本C马可波罗行纪介绍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D中国“四大发明”经阿拉伯商人传人西方19、(1997上海)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波斯湾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非洲最南端A B C D20、(1995上海)在下列战事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A楚汉战争 B昆阳之战 C萨尔浒之战 D雅克萨之战21、(2003上海)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

141、,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 C东方的曙光 D王朝的振兴22、(2001上海)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相比,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A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B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C被译为多种外文影响广泛 D提出了有价值的农学理论23、(2001上海)祖国医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下列人物按他们所处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张仲景 扁 鹊 孙思邈 李时珍 B孙思邀 扁 鹊 张仲景 李时珍C扁 鹊 张仲景 孙思邈 李时珍 D扁 鹊 李时珍 张仲景 孙思邈24、(2000广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学巨著是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

142、梦溪笔谈 D农政全书25、(1997上海)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26、(2002广东)下列人物,翻译过西方科学著作的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徐光启 D宋应星27、(2000广东)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阅历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生活在明末清初 参加过抗清斗争 学术活动集中在哲学领域 受到文字狱迫害A B C D28、(1999上海)中国皇帝最早知道世界五大洲地理位置的时期在 A宋末元初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清末时期29、(2003江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

143、态人情:“世间人睁眼现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材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材料三 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别逐末者归农矣。” 蒹葭堂杂著摘抄材料四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30、(1994全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年

144、份全国耕地面积全国人口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洪武14年(1381)3667715顷59873305口26105251石洪武26年(1393)8507623顷60545812口32789700石净增数4839908顷 672507口6684549石 注:洪武是明大祖的年号 明太祖实录明史材料二 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其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他户,谓之铁脚诡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口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五十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 明史食货志材料三 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

145、。初命诸将屯兵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设屯田,以都司统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明会典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找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3)对上述现象应如何认识?31、(1997全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牟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令若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

146、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吏,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扶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32、(1997上海)中国资本主义萌

147、芽是怎样产生的?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33、(2001上海)清朝建立以前,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收税的依据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从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在什么朝代?简述产生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34、(2000上海)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有不足。”试以明末清初为例,概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与同时期的西欧相比有何不足之处?并扼要分析其主要原因。35、(1998全国)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

148、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36、(2001春季)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37、(2001上海)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的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38、(2000全国)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取无名宝物不可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

149、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参考答案:1、D 2、B 3、B 4、D 5、B 6、C 7、A 8、A 9、C 10、C 11、D 12、A 13、C 14、C 15、D 16、D 17、A 18、B 19、C 20、D 21、A 22、A 23、C 24、B 25、D 26、C 27、C 28、C29、拜金、重商和倡奢。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30、(1)明太祖统治时期,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2)调查全国土地,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奖励开荒;军队屯田。(3)明太祖调整统治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这是应

150、该肯定的;但是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31、(1)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2)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同手工业晶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32、条件、过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棉花等投人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5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带手工业者分化为机户和机工;机户出资,开设“机房”,剥削机工,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了。缓慢原因: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封建地租很重,地主、商人剥削的钱财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控制外贸;国内关卡林立,对商品征收重税。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3、明朝。原因: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制度。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总结出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与发展。(2)中华现代各民族已基本形成,且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民

152、族凝聚力空前增强。(3)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34、成就:明末,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出现了几部科学著作,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或答与人合译几何原本)、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清初,在天文历法、数学上有贡献,如王锡阐对中西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创造发明,梅文鼎对我国古代历法和数学的整理和阐发、对西方科学的研究和介绍,说明当时我国在科技的某些方面仍走在世界前列。(以上7点任答5点给5分)。不足:西欧出现科学社团(或中国没有形成科学家群体组织),西欧建立了物理、化学学科体系(中国没有建立起新的学科体系,或答中国的科技著作大都是总结性的)。原因:科学技术没

153、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占主导的是科举制度(或答八股取士,文网严密)。封建专制加强。闭关自守政策推行(或答中西文化交流中断也可)。(若概括为缺乏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和机制可加12分)35、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荣,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明朝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154、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6、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隋唐实行科举制;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八股取士。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科举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土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引导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培养皇帝忠顺的奴仆,严重影响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37、原因:清朝文字狱(或文网严密)。 后果: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使社会闭塞,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如答中西文化交往断绝,乾嘉考证一枝独秀等也可各给1分)38、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市场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原因:明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使,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