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473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32 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3(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

2、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D被全社会所认同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5(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3、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6(2009年上海高考20题)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8(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

4、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7世纪初期 20世纪初期A B C D10(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

5、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1(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题)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1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

6、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1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5题)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14(2010高考广东文综16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

7、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15(2011年海南高考18题)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1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6题)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 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制度 D回击复古逆流17(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8题)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

8、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8(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7题)(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

9、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3)邓实的主

10、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19(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

11、的而非想像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8分)(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8分)20(2008年海南高考32题)据材料回答问题(8分) 改

12、良文学之声,已起于国中,赞成反对者居其半。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议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至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其故何哉?盖以吾国文化,倘已至文言一致地步,则以国语为文,达意状物,岂非天经地义,尚有何种疑义必待讨论乎?其必欲摈弃国语文学,而悍然以古文为文学正宗者,犹之清初历家排斥西法,乾嘉畴人非难地球绕日之说,吾辈实无余闲与之作此无谓之讨论也!陈独秀答胡适函(1917年)(1)根据材料,指出陈独秀对文言与白话之争性质的判断及他对反对者的态度。(3分)(2)结合所学知识,就陈独秀对白话文反对者的

13、态度进行评论。(5分)21(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39题)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

14、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2分)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4分)(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2分)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2分)32 新

15、文化运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2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3A解析: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

16、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故选A4D解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测量目标: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考试内容:?(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分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故不难判断选C。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5C解析: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6C解析:

17、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7D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D。8D解析:该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胡适的意思是30年(1893-1923)来为中国人最广泛接受的什么。近代中国各新政治势力不管其主张有多么不同,但都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故科学最受推崇。材料中“这三十年来,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

18、轻视或戏侮的态度。”出自科学与人生观序言。从材料中分析,可以排除A、B项,因为变法和革命都遭到抨击,都遭到部分派别的反对。而民主也在辛亥革命中被袁世凯践踏,故C项不选。只有科学,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在中国得以发展下来,被人们逐步接收。故D项正确。9D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考试内容: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分析: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

19、向。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10A解析: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D。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故选A。11B解析: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12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

20、息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13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

21、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14B解析:题眼: “民众以为清 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考点: 辛亥革命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15A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16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

22、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17B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二、非选择题18(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对文艺复兴的认识;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分析两者异同;总体评价。 (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

23、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19(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养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目标具体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20(1)性质:是非之争,进步与倒退之争(2分)。态度:坚信文学改良正确,不容讨论(1分)。(2)民族危机严重,帝制复辟,尊孔复古;反对文学革命的势力强大;这种态度是必要的;对推动文学革命起了积极作用;这种态度有偏颇之处,不利于文学革命的充分展开(5分)。21(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3)汲取濡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秋序。.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