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465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6页
2007二轮世界史复习世专题:《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十二: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专题概要: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中,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史的核心内容,政治民主化主要是指在近代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以国家权利却带王室家族权利,以法律取代王命和贵族特权,以民选的国家机构取代王朝和大臣专权,在原则上以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 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繁荣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笼罩下的专制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过程中,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主制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考点概述: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法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革命的进程

2、;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美国独立战争;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3.19世纪末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5.“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近五年高考知识点考查力度及考查潜力已考察知识点考察特点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02年早

3、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人权宣言;权利法案;意大利的统一;普法战争;明治天皇;美国南北战争; 拿破仑对外战争; 明治维新的评价;侧重于对知识得理解和灵活利用,不仅仅局限具体书上知识的死记硬背03年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法典;光荣革命;19世纪末英国工业;罗斯福新政;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本大陆政策; 美国人口的迁移;林肯;美国史是本年考察的一个重点;题型灵活多变,多角度的考察。04年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德国的统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背景。德国的工业化。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意大利的变化;资本主

4、义制度确立的方式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是本年考察重点,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分值高,份量重。05年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历史时期;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比较;拿破仑法典;法国1791年宪法内容。克里米亚战争;罗斯福新政措施;三十年代美国的中立政策;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黑人选举权的变化;独立宣言和近百年选举权的变化;英国社会状况及其解决。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德国的统一;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经济;体现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各国民主历程中找的文献,重要事件的考察。06年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光荣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日本“脱亚入欧”和平与发展;英国经济发展;独立宣言;美国经济发展演变; 侧重经济发展史

5、的考察,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影响。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应引起07年备考注意。命题方向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包括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各国政治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等。本专题内容多,头绪繁杂,多与经济发展史相交叉,是历年高考的命题重点和难点。从近几年高考对政治发展史相关知识的考察来看,主要内容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征及其成因;资本主义各阶段同类政治或经济现象的比较;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领域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 从考察方式来看,选择题多突出对历史阶段特征和重的事件的理解,侧重对基础识记知识的掌握。非选择题是本专题的常见题型,常将政治史、

6、经济史相结合查考综合型开放性题目,试题难度较高。结合这两年的考试内容和考察方式来看,我们认为07年高考对本专题的考察状况不会有太大变化,迎考应注意加强复习。备考建议第一, 针对本专题内容多,政治史多与经济史交叉的特点,复习时应多注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政治与经济结合在一起,多进行知识联系。第二,结合经济发展历程,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特别对英、美、德、法、日、俄、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既要理清其政治发展的阶段特征又要挖掘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深远影响。第三,注意加强对事件原因、本质、影响的分析、分析理解以及事件异同点的比较和造成异同点的原因,注意开阔思路,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7、第四、本专题容易出综合题目,注重历史与政治、地理的结合复习。考点1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主干知识整合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17、18世纪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的一些西欧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取得的胜利也至多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权的问题。它只能是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原则,而不可能建立完整、健全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2. 特点: 革命只发生在少数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如英美法等国。因为资本主义力量尚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就的程度,加之各国的革命又与当时的国际环境

8、息息相关,革命只能在小范围内爆发。其他主要君主国在革命影响下,通过改革的途径向资本主义过渡,但这一时期没有实现这种过渡。 革命的领导者大多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民群众是其同盟军。因为资产阶级具备了经济和政治思想方面的力量,能够制定反封建的纲领,提出明确的斗争口号。他们的反封建斗争既体现了自身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此时的人民群众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了资产阶级的领导,还没有明确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 革命的理论武器是启蒙思想。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整套构想,为日后各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革命基本成功后,掌握政

9、权的是大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相对强大,而且与政府往来密切,又能赢得群众拥护,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的代表。 革命进程曲折多变,如英国资产阶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也是如此。 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被取消,保留的一般是大资产阶级掌权时的成果,最终在成熟的基础上稳定下来,法国革命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主要表现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各国的革命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英国革命为美、法革命树立了榜样,美国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法国革命的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表明:封建社

10、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6401688 2.背景与原因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是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思想基础:出现了清教徒运动,有清教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3.导火线、经过、结果。 导火线: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经过:议会斗争(1640-1642)内战阶段(16421649)共和国阶段和护国政治阶段(164916531660)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光荣革命阶段。(16881689)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

11、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结果: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确立君主立宪政制。 4.意义: 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道路。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三、法国大革命 1.时间:17891794 2.背景与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工商业发达),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尖锐。法国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一、教士;二、贵族;三、农、工、平民、资产阶级等),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思想基础:反映资产阶级意识的启蒙思想(

12、即:人权思想、法制思想,政治学说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为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直接原因:财政危机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为解决财政危机,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提出限制王权,双方矛盾激化,大革命爆发) 3.导火线、经过: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经过: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君主立宪派统治阶段(1789.71792.8)吉伦特派统治阶段(1792.81793.6)雅各宾派统治阶段(1793.61794.7)热月政变(1794.7)4.意义: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

13、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影响: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5. 拿破仑对内政策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法律上:1804年颁布民法典,使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后又公布了几部法典,这些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教育上:建立了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6.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经过及评价?经过:打败奥

14、、普、俄、西等国的武装干涉。(维护大革命的成果。) 侵略扩张,1810年左右,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了从波兰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意大利的广大领土。 引起欧洲各国人民的广泛反抗,最终被反法联军打败。 评价:拿破仑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进一步摧毁了封建旧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秩序,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 拿破仑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许多国家的主权,欧洲各国人民日益觉醒,民族主义萌发,遭到欧洲各国人民的反对,导致他最后的失败。 从总体上说,1809年以前的战争是正义性、革命性占主流;后期战争是非正义性、侵略

15、性占主流,并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政治代表,这就决定了他的战争必然要反映法国大资产阶级的要求,必然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四、美国独立战争1、时间:177517832.背景与原因; 经济基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逐渐形成统一市场。 文化基础:英语成为共同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 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民主意识增强。 民族意识: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美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制,引起矛盾激化。3.导火线、经过、结果: 导火线:1773年12月,波士顿倾茶事件 经过:莱克星顿的枪声(1775.4)第二届大陆会议(1776.5)独立宣言的发表(1776.7)萨拉

16、托加大捷(1777.10)英军投降(1781.10)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结果:1787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成立联邦政府。 4.意义: 北美独立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独立后不久,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重点难点解析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举起的是宗教旗帜。早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中,英国建立起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

17、英国国教教会。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则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残酷迫害“清教徒”,终于导致革命爆发。查理一世对苏格兰的宗教压迫,导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革命的导火线内战中,清教徒著名人物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打败王军,结束内战处死查理一世。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厉行清教法规,推行独裁统治。詹姆士二世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引起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强烈反对。“光荣革命”后,新教徒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宗教斗争趋于缓和。2. 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似点,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相似点:革命的时代相同,都处在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革命的形式相同,通过暴力革命,处

18、死国王,建立共和国,英国经过两次内战,法国经过三次武装起义,将革命推向高潮。 革命依靠的力量基本相同,英国依靠手工业者、自耕农,法国依靠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 革命的领导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 革命的曲折性相同,两次革命都历经了曲折复杂的历程。 革命中都出现了一个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人物,英国的克伦威尔、法国的拿破仑,他们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 激进的革命措施最终被取消,保留大资产阶级执政时期的政策及成果。 认识: 资产阶级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经过反复和曲折,但最终能够得到胜利。 人民群众是推动革命发展的动力。 资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表现出,既反封建又反人民的阶级局限性。3.评价法国大革命中

19、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的改造,从中能得到什么认识? 君主立宪派取消教会、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农民的土堆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雅各宾派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由于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使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法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 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而不应该以是否满足农民无

20、偿得到土地的要求为准绳4.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但这两个文件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试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关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职责与权利,但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国的人权宣言详细阐述了天赋人权等道理,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却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美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防止危害资产阶级利益,故突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

21、为了自身的利益,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种族歧视明显,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国掌权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切身利益,在制订法律时各自选用启蒙思想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高考试题赏析1.(2006年北京卷)图8是1792年法国马赛义勇军开始传唱的歌曲,后被定为国歌。这首曲子在当年的作用是:A宣传人权宣言,欢迎立宪派 B鼓舞法国人民,反击外来干涉 C鼓吹恐怖统治,支持雅各宾派 D支持拿破仑,反击反法联盟解析:注意马赛义勇曲流行的特定时代背景,1792年立宪派统治已不得人心,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拿

22、破仑还没有上台执政。答案:B2.(2006年天津卷)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 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并形成两党制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C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制定议会成为最高行政和立法机关D孟德斯鸠主张议会和君主共同享有立法权解析: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权威,但形成两党制是在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所以A错误,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不对议会负责,所以B错误,孟德斯鸠主张议会享有立法权,君主享有行政权,所以D错误。答案:C3(2005天津卷)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路易十六被称为“国家的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这表明:A法国人民推翻

23、王权成立共和国 B该宪法体现了霍布斯的主张C国王权力受到三级会议的制约 D法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解析:1791年是法国君主立宪统治时期,A发生在吉伦特派统治时期,霍布斯的观点并不排斥君主专制,排除B,从材料上看国王权利受宪法限制,而不是三级会议,排除C。答案:D4(2005上海卷)1804年3月21日是法国人民忧喜交加的日子:刚颁布的拿破仑法典规定了法国人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但已婚妇女仍未享有公民权。对这部法典比较确切的评价是:A进步意义大于缺限 B歧视妇女一无可取C因有局限无法实行 D长久实行没有改变解析:本题考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拿破仑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

24、来,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有一些不足,但其积极意义是主要的。答案:A5(2004江苏卷)下列关于权利法案和人权宣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B都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C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D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解析: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不久制定的,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定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人权宣言确定的“自由,平等,私有神圣财产不可侵犯”的内容都体现了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但法国的人权宣言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 法国1791年宪法的颁布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答案:D6(2005全国卷)

25、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A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C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解析:法国大革命期间,派别林立,1791年执政的是君主立宪派,他们通过的宪法不可能为其他政治派别所接受,排除D,1791年宪法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反了人权宣言中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C错误,B项是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的重大成果。答案:A7(2004广西卷)法国大革命中,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的法令颁布于 A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B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C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D拿破仑统治时期 解析:本题考察法国大革命时期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解

26、题的关键在于区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没有涉及农民土地问题,吉伦特派部分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有条件限制,雅各宾派无条件的废除农民的封建义务,解决了土地问题。,拿破仑时期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农民获得的土地。答案:C8(2003上海卷)以“皇帝”名义推行民法典,自誉为“永垂不朽”的事情,发生在下列哪一时期A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的南北战争 C日本武装倒幕运动 D德意志第三帝国解析:抓住历史现象的突出特征,加以判断。从题干中叙述既是皇帝又颁布民法典的有效信息可以判定,非拿破仑不可,接下来的选择很简单了,本题采用新的观点将拿破仑时期纳入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答案:A9(2001全国卷

27、)阅读下列材料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后,热月党人领导的国民公会于1795年制定了宪法。宪法草案报告人有解释宪法的指导思想时说:“应该由优秀人物来统治。优秀人物就是最有教养和最关心维护法律的人。目前,除个别例外,优秀人物应该从下面这类人中去寻找:他们拥有财产,热爱其财产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由于他们拥有财产而过着优裕的生活,因而很有教养;这种教养使他们明智而有判断力,可以讨论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律的利弊。一个由有产者统治的国家是有秩序的国家,而由无财产者统治的国家将陷入自然状态(按:即无政府状态)。”(法)阿萦布尔:法国大革命史简编回答:对这段话有一篇短评。(12分

28、)(说明)文中应包括当时的背景、这段话所含的政治主张、对它的评价。评价时对它的基本肯定或基本否定,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均可同等得分。限180字,超过200字要扣分。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读史分析题,设问灵活,能力要求比较高,有利于激发考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结合课本所学读懂并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总结。从背景上看,法国大革命分三个阶段,雅各宾派的统治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热月政变之后,面临的最大任务就是结束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材料中的主张,需要考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概括,要求简短而有内容。对于评价一般是否定,肯定和肯定否定兼顾的二分法

29、,考生可以按照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所学内容和基本原理,选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来做答。答案:背景:革命高潮已过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正常秩序。主张:由资产阶级独占统治、实行法治、稳定局势、立法明智。评价:基本肯定:符合历史客观发展需要;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是革命的任务;稳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基本否定:否定也雅各宾派的民主精神;资产阶级独占统治体现了它的局限性;排斥人民群众,破坏了平等原则。10(02上海历史30)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

30、不出的欢乐。” 问题:(1)这位意大利爱国者的话因何而发?(1分)(2)如何理解“法国人鲜血的价值”?(3分)(3)为什么他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1分)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找准关键字,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回答。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讲述了1814年的意法关系。可以判断本文所讲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2、3两问是对拿破仑对外战争一分为二的评价,从他的客观进步性和侵略性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本题图文并茂,设计新颖,要求平时多注意从史料中分析,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能客观的以辨证的观点去看待一些历史事件。答案:(1)拿破仑对外战争(或对意大利的战争)。 (2

31、)拿破仑战胜意大利后,破除封建制度,废除农民服徭役的陈规(或农奴制),推行拿破仑法典等。 (3)意大利摆脱了奴役。考点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主干知识整合 一、总体认知 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暂时陷入了革命低潮,封建势力甚嚣尘上。但随着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和北美有了较大发展,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成为各国的迫切要求。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良运动。美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二、俄国1861年改革1.时间:1861年2.原因根本

32、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社会矛盾。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俄国统治者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3.内容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分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来赎买。5.影响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三、美国内战 1.时间:186118652.背景与原因: 美国的领土扩张(西进运动)。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和激化。 废奴运动的高涨,南北

33、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成为南北斗争的焦点。 3.导火线、经过和结果 导火线:1861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 经过:战争开始(1861)初期北方失利扭转战局的措施(1862林肯颁布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法)转折(1663葛底斯堡战役)结局(1665年南方军队投降战争结束。 结果:北方胜利 4.意义: 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内战并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四、日本明治维新1.时间:1868年开始2.背景与原因 政治上:闭关锁国,

34、封建落后,封建幕府统治危机加剧。 经济上:封建领主经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53年,美国军舰叩关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入侵日本。3.前提和目的 前提:武装倒幕,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 目的:巩固新生政权,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独立国家。4.措施: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经济方面: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统一征收地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军事方面: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

35、外侵略扩张。文化方面:推行“文化开明”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5.影响 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积极方面: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消极方面: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五、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一)、德意志统一1.背景与条件统一的必要性: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使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统一的国内市场,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感到:要加

36、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统一的可能性: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定;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2.过程开始(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普丹战争(1864年,普、奥同丹麦) 普奥战争(1866年,萨多瓦战役)普法战争(1870年,色党战役)德国终于完成了统一(1871)。3影响 它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它标志着德国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和奥地利受到限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旧的国际格局。使国际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德法关系的影响:法国战败,被严重削弱,为法国复

37、仇埋下种子。 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二)、意大利统一。1.统一的条件。18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仍然处于分裂之中,并且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所控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各地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日益高涨。撒丁王国是当时意大利唯一独立的国家,也是意大利力量最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中心。2.完成统一的措施。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并取得法国的支持,打败了奥地利,完成了意大利北部的统一。加里波第率军南下,远征意大利南部,70年代初,意大利最终完成了统一。3.统一的评价。意大利的统一结束了异

38、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十分顽固,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重点难点解析 1.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起因:北美独立战争是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经济的发展与英国宗主国的殖民压迫之间的矛盾引起的。而南北战争是因为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引起的。性质:都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但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南北战争则带有内战的性质。时代: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则处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处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确立其统治的时期。影响:都有利

39、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前者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2.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途径及特点 途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途径也不同。英、法因封建王朝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采取革命的途径。美国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独立战争的途径。俄国、日本因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而采取改革的途径。德、意是因为政治上的分裂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而采取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统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一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二

40、是因为资产阶级时刻提防身后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与其联合人民群众,不如与旧势力妥协。因此俄国、日本、德意志、意大利等国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这对以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的变化 政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权掌握在将军手中,大名在自己的藩邦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大权,武士也拥有封地,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政治力量。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掌握了政权,大名、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被剥夺,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中下级武士掌握了领导权。经济上,明治维新前,资本

41、主义关系取得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深入农村,工场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商业资本发展迅速。明治维新后,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对外关系上,明治维新前,日本遭到美、俄、英、法等国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运动主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由一个主要邦国,采取外交和战争相结合的手段,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不同点:德意志是完全通过王朝战争来实现的,而意大利除了主要由撒丁王国领导进行统一运动外,加里波第领导志愿军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解放了两西西里,从而统一

42、了意大利南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三次王朝战争,只有普法战争是法国先侵略普鲁士,普鲁士在普法战争早期具有反侵略性质,而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重点则是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势力,具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高考试题赏析 1.(2006年广东卷)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A维护联邦统一 B统一全国市场 C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D夺取南方原料产地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主要问题的能力,1861年,南方一些州宣布建立南部同盟,公开分裂国家,引发南北战争,因此林肯政府在南北战争中的首要目的是维护联邦的统一。其他三项都是战争的目标,但不是首要目标。 答案:A2(04江苏19)

43、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 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考试对明治维新的知识再现能力,1868年,为巩固天皇的统治,明治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表述错误,应为取消武士特权,表述错误,他废除了禁止买卖土地的法令。答案:A3(2005全国卷)(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

44、、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材料四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在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回答(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台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2

4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0分)(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9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3分)解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美国百年来,公民选举制度的变化,并理解这种变化是在人民不断争取、斗争中获得的。答案:(1)天赋人权(或自由平等)。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式发展;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3)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

46、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4)依据材料、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即可得分。考点3 19世纪末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主干知识整合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将近两倍,美、德、英、法、俄、日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各国自身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特点,形成各自不同的帝国主义特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俄国资本

47、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激化了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在19世纪末开始酝酿。一、美德经济迅速发展(一)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特征及原因1.表现: 经济飞速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美国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2.特征:托拉斯帝国主义。3.原因:美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西部领土的开发,为美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大的国内市场。源源而来的欧亚移民,为美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经验。&#

48、149027;内战后的美国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特征及原因1.表现:经济飞速发展。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2.特征: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3.原因: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普法战争后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得到了法国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能源基地;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更容易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二、英法经济的缓慢发展(一)英国经济缓慢发展的表现、原因及特征1.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但英国工业在世

49、界上还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造船业和金融业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本输出占世界第一位。但失去了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垄断的地位。2.原因:英国作为最大的殖民帝国,也就掌握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纺织业等部门设备已陈旧,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也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3.特征:殖民帝国主义(二)法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原因及特征1.表现:经济发展相对缓慢,19世纪末,降到世界第四位。2.原因:法国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的

50、狭窄。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和割地赔款,给法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家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信贷领域,而不是投在生产领域;投资国外远远多于投资国内。 3.特征:高利贷帝国主义三、俄日经济的发展(一)俄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及特征?1.表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封建势力很强大,沙皇政府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3.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二)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及特征1.表现: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51、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2.原因:明治维新后政府的推动。依靠发动侵略战争来争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3.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相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重点难点解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对外加紧侵略扩张。这一趋势的出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垄断资产阶级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

52、国家加紧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侵略扩张的步伐。帝国主义为此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对亚非拉的殖民侵略,使亚非拉地区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矛盾,导致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改变了帝国主义间的力量对比。在此基础上,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殖民地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造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出现对峙,导致一战爆发。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向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

53、大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壮大,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出两类不同的趋势。美英法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的国家。这些国家都经过激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对前资本主义制度、传统,打击和消灭比较彻底,使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得到顺利发展的条件,美、英是典型的两党制国家。法国维护了共和政体,都有效地保持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上的稳定。封建专制色彩较浓的德、俄、日等国,在政治上较多地保留了旧的封建残余,奉行专制主义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是本国政权中的主导力量,军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个政治领域。俄国以沙皇专制为特征的整个官僚机构和官吏

54、队伍一直完整保留,成为专制主义政治的中枢。国家政权掌握在以沙皇为首的贵族地主手中,对内的专制主义和对外的军国主义是19世纪末俄国政策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极富军事封建性。日本在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垄断、专制、侵略三位一体。垄断的方式也很特殊:在政府扶植下走上垄断之路;专制: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侵略:以军国主义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手段是日本的国策,对外侵略表现得十分疯狂。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涵义 表现为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定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垄断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出现了,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已经定型。

55、此后,虽然有了国家垄断、国际垄断,但在基本形式上没有根本变化,只是在程度上大为提高了。其次表现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的定型。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已经在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建立。同时实行政党政治、自由竞选、胜者执政的政治模式出现,它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大体定型了。此后,这种基本的政治模式也没有改变,只是更加健全了。 再次,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高考试题赏析 1.(2006年北京卷)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开展工业革命废除封制度实施“大陆政策”推行“文明开

56、化”A B C D解析:本题考察的主题是“脱亚入欧”,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19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大陆政策是日本军国主义传统的表现,故排除答案:C2.(2003天津卷)19世纪末,英国失去在世界工业中垄断地位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地人民抵制英货 B没有兴建新兴工业企业 C工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 D成为美国的债务国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世纪末,英法衰落和美德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掌握和采纳程度。答案:C考点4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世界主干知识整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二十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是

57、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后十年以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起点,国际形势日益走向动荡,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主要原因:政府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社会消费能力增长的限制;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尖锐;金融投机活动盛行,金融市场不稳定。直接原因:纽约股市的崩溃。2.爆发: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市股价暴跌,股市崩溃,引发经济危机。首先从银行倒闭开始,蔓延至工商业、农业,在很短时间内,经济危机又从美国波及到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而演变为一场世界性的

58、经济危机。3.时间:19291933年4.特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来势猛;破坏性大5.影响: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生产力和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不断,政府信誉扫地;人民不断举行示 威游行;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变化: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资本主义各国向他国,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或进行侵略,由此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同时也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二.美国罗斯福新政1.背景:美国经过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严重打击

59、美国 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无法扭转经济危机,人民对胡佛政府严重不满,罗斯福的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 1933年,罗斯福入主白宫2.目的: 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特点: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4.内容: 金融方面:整顿银行和财政金融体系,以恢复信用 工业方面:整顿工业,加强计划指导,以限制盲目竞争 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策,以稳定市场 社会福利:推行“以工代赈”,以刺激消费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亦即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若干环节进行改革。6.影响: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

60、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调整了经济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先河 局限性: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此无法从根本消除经济三、德国法西斯的建立1.背景与原因: 德国相对而言缺乏资本主义民主传统,在统一的过程中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构成了法西斯势力得以发展的社会基础;凡尔赛和约的掠夺性,使德国民族产生了普遍的复仇心理和渴望重新崛起的狂热情绪;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萧条和社会动荡不安,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引起垄断资产阶级的严重不满;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裁政府(根本原因)纳粹党利用上述形势,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

61、义的招牌进行蛊惑宣传,迅速发展了势力,并赢得了1932年大选的胜利;(直接原因)英、法、美等国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后防止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展,默认了德国政治发展的现实。 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内外政策:政治上: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表现在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进而取缔其他政党;1934年希特勒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经济上: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和社会设施文化思想领域:控制文化教育,用纳粹党的说教进行严格控制,箝制思想军事上:1935年起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扩

62、充军队对外关系上:1933年退出国联;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后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突袭波兰,最终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四、日本法西斯的建立1.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府 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2.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内外政策 对内独裁: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对外扩张:加紧扩军备战;制定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南下战略”);发动侵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4.日本法西斯建立的特点:以具有封建武

63、士道精神的军部为核心力量,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与具有浓厚封建性和军事性的垄断组织紧密结合;与具有神权色彩的近代天皇制紧密结合,以天皇的名义实施法西斯专政和对外侵略;不以政党政治(选举)的方式而以扶植傀儡的方式建立法西斯军事专政(不同于德国的纳粹党通过国会大选建立法西斯专政)。五、亚、非、欧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一)亚洲:中朝人民的抗日斗争1.中国:世界最早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2.朝鲜:反日斗争,金日成率部奇袭普天堡(二)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1.意大利:1935年,再度入侵埃塞俄比亚,实施毒气战2.特点:非洲最早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

64、3.各国态度 : 英法: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美国:“中立政策”,实为纵容、绥靖;德国:帮助意大利进行侵略 4.结果:1936年,意军攻陷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不久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5.埃塞俄比亚失败的原因:国小落后,无外援;指导失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6.影响:意大利的成功主张了其野心,此后将目光转向欧洲;而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也激发了德国的野心。它们开始关注并关涉内战中的西班牙。(四)西班牙内战:其性质由内战转变为反法西斯斗争1. 时间:19361939年2.背景 :1936年,人民阵线赢得大选,成立共和国政府,进行改革,打击法西斯势;佛朗哥等法西斯军官发动叛乱。3.特点:最能反映二战前各

65、大国的矛盾与斗争,被看作“二战前的彩排”4.性质转变得原因:德意德武装干涉5.各国态度:德意对西班牙内战的干涉,援助叛乱势力,导致性质转变;英法:不干涉政策,实为帮助叛军;进步力量:苏联援助;国际纵队。6.结果: 1939年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建立法西斯政权7.影响 :法西斯国家实力大增;西方大国的纵容不仅暴露软弱与本意,而且使局势进一步恶化,向大战发。重点难点解析1.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然性:(成功实施的原因条件)新政的实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竞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造

66、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新政是符合美国国情的选择。美国是世界经济霸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借鉴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提供理论依据。2.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历史根源美国没有法西斯主义存在的土壤。美国是从英国殖民地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而直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没有沿袭封建

67、包袱;通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对专制、独裁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美国没有军国主义传统,没有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统一,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留下浓厚的 封建残余;主持统一的普鲁士富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则是通过改革方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且富有武士道精神,后发展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现实因素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强大而有力,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具备通过改良减缓危机的实力,而且此时美国的形势并没有严峻到非走法西斯道路不可,垄断资产阶级认为通过自身调整可以缓解危机。德、日经济基础薄弱,对国外资本主义市场依赖很大,承受经济危

68、机打击的能力有限, 垄断资产阶级的唯一办法只能采取法西斯方式稳定政权。高考试题赏析1(04江苏22)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相同做法是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放弃关税壁垒 D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解析:20世纪30年代前期,为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种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一种是法西斯道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法西斯国家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政府同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答案:B3. (05春季23)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B.争

69、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解析:本题考察对罗斯福新政具体措施的认识。为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干预经济仅是摆脱危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他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高工资和最低工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而其目的是为缓和社会矛盾,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在当前攫取更多的利润。答案:A2(05天津24)20世纪30年代,美国推行“中立”的外交政策。对这一政策的正确表达是:适应国内外形势,维护自身利益反映国际形势走向缓和维

70、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利于地区冲突的缓和与解决 不关心美洲地区以外的事务A B C D解析:本题考察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分析。此时,美国的“中立”政策的目的是维护自身利益。是国际关系通则,正确。20世纪30年代之后,国际形势由于日本和德国的扩张备战,越来越紧张,逐步走向新的世界大战,错误。“中立政策”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关,错误。美国的中立政策的本质是绥靖政策,有利于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客观上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正确。称霸 世界是美国的野心所在,不可能不关心美国以外的事务,错误。答案:D3(04上海历史32)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

71、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汤因比国家复兴管理局总部等待领取救济的队伍问题: (1)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社会制度”的命运?(1分) (2)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1分)其本质特征是什么?(3分)(3)这一本质特征对战后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有何重要启示?(1分)解析:本题考察阅读理解材料和图像并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有罗斯福的头像,排的长长的等待救济的人群等。由此可以判断此图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可以得出第1问。第2问中“著名实践”应指让西方人和西方社会制度重新恢复信心的事情

72、,依据所学内容可判断为罗斯福新政,然后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新政的本质特征。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仿效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办法进行自我调节的史实和罗斯福新政的创新做法来回答。答案: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或“大萧条”)。 (1分) (2)罗斯福新政。(1分)确保自由企业制度,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或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3分) (3)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分)考点五 “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主干知识整合 一、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1.对德国战犯的处理: 处置战犯问题

73、:1945年10月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并宣判纳粹党为非法组织对德国分区占领问题:苏、美、英、法四国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都想把德国问题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四国对德国及柏林实行分区占领。随着美英法同苏联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2.对日本的处理: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麦克阿瑟担任驻日盟军总司令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举行东京审判,但一些战犯被免于起诉美国处于自身利益,使审判不彻底,日本天皇制被保留1.指导思想: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想控制东亚,威胁苏联,按自己意图改造日本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美国 1. 战后70年代初,经济

74、的稳定发展 原因: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表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产品由美国生产;70年代初,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一倍多2.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出现衰退,陷入滞胀 原因:长期陷入越战;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表现:70年代,美国出现贸易逆差,并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美国由最大债权国变为最大债务国;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5年以后陷入“滞胀”状态。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动摇。3.80年代,经济的复苏

75、和增长原因: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等措施表现: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此后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显著降低存在问题:财政赤字急剧上升,成为美国经济的沉重负担4、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原因:大刀阔斧的改革表现: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逐年递减,甚至出现盈余,呈现繁荣景象。同时,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 1.原因: 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 密切同美国的关系,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马歇尔计划)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

76、率,发展新兴产业 战后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表现: 50年代初,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了战前水平 五六十年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呈现繁荣景象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三)联邦德国的崛起 1.原因: 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实行非军事化, 美国采取扶持政策,不仅保留其工业基础,而且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经济援助。 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前提下,强调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及其辛勤劳动。 2.表现: 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77、(四)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 在美国主持下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封建落后因素,奠定基础。 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引进最先进的科技,提高生产率;80年代后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 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美国的扶植,于1951年结束占领状态;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霉菌大批事和后勤物资的定货。 2.表现: 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五)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欧和日本

78、经济发展速度高于美国。 1967年欧共体成立,提高了国际地位,增强竞争能力,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不愿受美国控制 美苏争霸、越南战争和经济危机削弱了美国的力量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 2.表现: 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日本、欧洲奉行独立外交政策 3.影响: 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形成 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格局朝多极化发展三、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一)两极格局结束 1.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91年) 2.影响:使世界格局成多极化趋势,当前美、日、欧、中、俄成为五极,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使世界

79、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但总趋势走向缓和。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力量受到重大挫折,但它们吸取经验,向着更健康的方面发展。既使第三世界国家受到西方国家的更大压力而出现一些政局混乱,但也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抓住机遇振兴民族经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得到加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华和全球一体化。(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1.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日本提出以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使欧洲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新世界格局建立过程中日益发挥重

80、要作用 2.世界多极化趋势表现: 美、日、西欧、中、俄之间相互竞争和制约 目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 从长远来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 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不是通过将战胜国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国际地位变化。 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在新格局确立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 1.进展:原因:国际紧张局势全面缓和;高新技术的发明、运用和出现。成就: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停滞和倒退 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大量增加军费 美国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3、地区矛盾的

81、缓和 朝鲜半岛对话 韩朝首脑会晤重点难点解析1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分析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根本动因:前苏联经济的衰落及其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是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的主要标志;第三世界的兴起,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多极化中的“极”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即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投资、贷款、技术出口和转化以及在国际事务中

82、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构成多极化中的“极”的载体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此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总之,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对世界政治格局

83、的认识: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建立世界大帝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目标和终极目的;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2如何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的影响“二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霸世界而全力以赴地进行的斗争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

84、夺,也不断地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首先,只要俄罗斯继续作为一个统一的拥有足以毁灭美国的军事力量而存在,它就必然会为维护其国家利益不时与美国处于矛盾地位。其次,在两极格局下被压抑的地区性军事强国侵略扩张的欲望和民族、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也会此起彼伏,使世界动荡不安。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都说明了这一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

85、势的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比较起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这也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结果,是新旧格局交替过渡时期的产物。争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3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和平和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不断爆发。一些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战争。国际裁军和军控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高考试题赏析 1.(2006年全国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

86、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解析:此题一方面考察学生识记能力,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德国没有参加;欧洲煤钢联营在1952年成立;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在1993年。这几个机构或条约都是涉及欧洲一体化问题,四个选项构筑了整个欧洲在而战之后的发展历程,所以本题要求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夯牢基础知识,将基础知识系统化,专题化,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B2(2005江苏卷)下列有关当今国际形势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

87、A和平与发展是主流 B地区性冲突有所增加C世界形势趋于紧张 、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关系的认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形势总体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虽然仍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地区冲突有所增加,但是整个世界的形势并不是趋于紧张。答案:C3(2005上海卷)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A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极世界的一员C欧盟外交的代表 D两极世界的一极解析:本题考察考生透过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经济实力决定着国家行为,美国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进

88、行“坦克式的民主和自由”,是强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原因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答案:A4(2002苏粤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A进行了社会民主改革 B以传统产业带动经济发展C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D坚持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史实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包括:进行社会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持;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而进行社会民主改革是前提也是最主要原因。答案:A备考练习3(2004北京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提出杜鲁门主义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1(2004天津卷)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 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C 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D 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