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457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44页
《2015届备考》2014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K单元 诗词鉴赏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K单元诗词鉴赏【语文卷2015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考试(201408)】K0(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山枇杷花二首(其二)白居易叶如裙色碧绡浅,花似芙蓉红粉轻。若健此花兼解语,推囚御史定违程。【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别正在京城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元稹曾在嘉陵江边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白居易也作了组诗酬和元稹,这是其中的一首。解语:善解人意。推囚:审问犯人。违程:耽误行程。8诗歌一、二两句中山枇杷的“叶”与“花”分别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

2、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叶”葱绿,诗人把叶色比作“裙色”,但如果此裙是碧绡做的,其色仍嫌浅了些,从而突出了叶色的葱绿;“花”浓艳,诗人把眼前之花比作“芙蓉”,但芙蓉花色粉红偏淡,不及此花色深,从而突出了山枇杷花的浓艳。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抓诗歌一、二两句中能表现山枇杷的“叶”与“花”特点的词语,如“裙色”“碧绡”“芙蓉”“红粉”,显然考生应从色彩角度来分析;再抓住“浅”“轻”二字确定诗人感情倾向。【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

3、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9本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答案解析】本诗以乐景衬哀情(抒情特点2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情感1分)。诗人通过对山枇杷花的描写,渲染了浓浓的春意,春意越浓,越发反衬出身处异乡、归期遥遥的友人孤寂清冷,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分析2分)。 解析:先确定诗歌的抒情特点,根据注释,再结合诗句三四两句可知是“以乐景衬哀情”;然后要根据题干要求答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显然是思念、关切之类的感情;最后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情感。【思路点拨】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叙写了割麦者的辛苦劳碌和拾麦者的辛酸苦楚,而作为朝中官员的自己却“ , ”。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自身的愧疚。(2)李白的蜀道难写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蜀道的艰险,其中有两句表现了善于飞腾攀登的鸟兽面对蜀道的无可奈何,这两

5、句诗是:“ , 。”(3)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出,对于老师的选择,无关年龄长幼和身分贵贱,择师的标准应该是“ ,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答案解析】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解析:注意“禄”“晏”“鹤”“猿猱”“攀援”的写法,不要漏了“之”“也”。【思路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对所考查“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要求写出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更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体情况来填

6、写句子。乙 选考题【语文卷2015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考试(201409)WORD版】K0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朝中措辛弃疾 夜深残月过山房。睡觉北窗凉。起绕中庭独步,一天星斗文章。 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君向沙头细问,白鸥知我行藏。 【注】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星斗文章: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从时间和表达的角度看,这首词的上下片有何不同?请对此作简要说明。(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从时间的角度看,上片写“夜深”所见;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从表达的角度看,上片描绘

7、幽静的山居生活场景;下片则围绕山居生活与客人对话。解析:第一问,从上片的“夜”和下片的“朝”可以推知上片是写“夜深所见”,下片写“白天待客”。第二问,由上片的“残月”“凉”“星斗”可以推知上片写景,由“难忘”可以推知下片写情。 每点2分,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君向沙头细

8、问,白鸥知我行藏”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4分)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解析:“朝来客话,山林锺鼎,那处难忘”提出问题,“山林”“锺鼎”要选择哪一个,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人生态度。结合词意说明,意思对即可,4分。【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

9、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赏析】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

10、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作者写作本词时正闲居代湖。词的上片写“夜深”所见,夜已深,一觉醒来,感觉有点凉,起来到屋外绕着中庭散步,看到天上的星斗焕发异彩,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居生活画面;下片写“朝来”(白天)接待访客,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你要想知道我对“山林”和“钟鼎”的选择,只要问问白鸥即可知道。作者不直说,而是让客人去

11、问白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淡看富贵功名、乐于过退隐山林的闲居生活的感情。【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201408)】K0(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作者简介】蒋捷,生卒不详。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生活。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2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

12、的语言(炼字),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解析:“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时光无情,催人变老。【思路点拨】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2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次为D(鉴赏

13、评价)。【答案解析】答案:“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大自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人呢?家国呢?青春一去便不再来,故国一失便不再有。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这是一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无限的悲凉。解析:本题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以动写静,以实写虚,以乐景衬哀情。【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是,既要把写景的句子答出,景物写出,更要把作者所述之情表现出来。【赏析】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

14、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客居异乡凄冷愁闷,用于表达倦懒思归之心情,以及韶华易逝的感慨。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在

15、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作者单用之。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同时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这里用当地的特色景点和凄清、伤悲气氛对愁绪进行了渲染。“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

16、感知:酸辛感、苦涩感。“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客袍”,旅途穿的衣服。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这里采用了反衬的手法,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作者词中极想归家之后佳人陪伴之乐,思归之情段段如此。“银字”和“心字”给他所向往的家庭生活,增添了美好、和谐的意味,与作者的凄苦形象对比,突出思归的心绪。下片最后三句

17、非常精妙。“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这是时序的暗示。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花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再进一步推去,家国一旦破败,不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

18、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这里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

19、可匆匆浏览,不细辨味。词人在词中逐句押韵,读起朗朗上口,节奏铿锵。大大地加强了词的表现力。这个节奏感极强的思归曲,读后让人有“余言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味。【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201409)】K0(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7分)【双调】沉醉东风渔父白 朴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注】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即相互不设机心、无所顾忌、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18.这首元曲抒发哪两种情感,请加以简析。(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20、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一是不与达官贵人为伍,二是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作者先借江景之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点秋江白鹭沙鸥”,表达对渔民生活的向往之情;再直抒胸臆“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忘”,表达不愿与达官贵人为伍之情。(情感2分、分析1分)解析:抓住诗中意象,“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点秋江”“白鹭沙鸥”,分析作者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

21、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19.“点秋江白鹭沙鸥”意味醇厚,请结合全曲加以赏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点秋江白鹭沙鸥”一是图画之美(色彩),以江之“青”和天之“蓝”为底,衬托鹭之“白”;二是以静写动,“点”字,由形容词“点点”变为动词“点缀、飞翔”,由静变为动,显现生机,以示喜爱之情;三是意境之美,以无限的秋之天空、

22、江之无际来衬托“点点”之小鸟,境界阔大,营造了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意境;四是以“白鹭、沙鸥”自况,抒发了作者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神往。(任写两点得4分)解析: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思路点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诗词鉴赏】白朴的这首沉醉东风渔夫通过一个理想的渔民形象,通过对他的自由自在的垂钓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心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情怀。小令意象艳丽、境界阔大,

23、给人以美的享受。全曲共七句,可分为四层:“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为第一层,交代渔夫活动的环境。这开篇的两句,对仗工整,“黄芦岸”对“绿杨堤”,“白苹渡口”对“红蓼滩头”。这里,作者对景物的选择煞费苦心,黄芦、白苹、绿杨、红蓼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物。同时,作者对这四种意象颜色的选择也是匠心独运;黄、白、绿、红四种颜色相互映衬,不仅色彩鲜艳明丽,而且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江”做了伏笔。短短两句,作者却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秋江盛景图:秋江浩淼,江岸上黄色的芦苇在秋风的吹拂下飒飒作响,堤坎上青青的杨树昂首挺立。不远处,渡口旁的白苹长得十分茂密,滩头的红蓼红得艳丽。好美的景色啊!这环

24、境,正是垂钓的好处所,这时节,也正是垂钓的好时候。第二层“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写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江上,但并非他一人。他虽没有伍员那样的刎颈之交(渔父)与之为伴,可他有许多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它们率真自然,深契渔翁的心境。可这些“忘机友”是怎样的朋友呢?第三层“点秋江白鹭沙鸥”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渔翁是以白鹭沙鸥为伴的,它们才是他的“忘机友”。这里虽然只有一句话,蕴含却很丰厚。“点”字用如动词,非常巧妙,形象地交代了白鹭、沙鸥在江面上飞掠、嬉戏的情形,描绘出的意境很阔大:在一望无际的浩淼的江面上,渔翁驾一叶扁舟,垂钓于此。舟舷两边,白鹭奋飞、沙鸥翔集,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看到渔翁安详、友好的态度

25、,或许还会落在渔翁的船头上,对着渔翁发生几声悦耳鸣叫。这个友白鹭、侣沙鸥的渔翁是那样的恬适、安详。与鸥鹭为伴,过恬淡的生活是许多文人渴望达到的生活境界,李白有“明朝拂衣去,永与白鸥盟”的话,黄庚在诗中写道:“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鸳盟。”最后两句是第四层:“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让那些富贵之人空羡慕吧,过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是一个一字不识的烟波钓徒。和渔翁比起来,那些达官贵人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最后的两句,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荣利的蔑视和甘心恬淡安谧生活的情怀。实际上,像曲中所描写的渔翁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现实中的渔翁未必敢在万户侯前那么傲岸,曲中的渔翁乃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我们知道,

26、白朴自幼经历金元易代的变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金亡后,他怀有“满目山川之叹”,和诸遗老肆情山水、逃避世事。他曾写过一组中吕阳春曲(知几),以平实的叙述、议论手法表现他远祸全身、诗酒悠游的处世态度,本曲通过对理想中渔翁友白鹭、侣沙鸥的自由生活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作者对远离官场的隐逸生活的赞美和追求。 由于这首小令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由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因此倍受元代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喜爱。卢挚曾模仿这首小令(卢白二家本为至戚,或为唱和之作),作过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乘舟。歹带酒簪花,乐以忘忧。荡荡悠悠,点秋江白鹭沙鸥。急棹不过黄芦岸白鹭渡口,且湾在绿杨堤红蓼滩头。醉时方休,醒时扶头。傲杀人间,伯子公

27、侯。”主意与此曲一致,甚至好几个句子都直接来自此曲。艺术上,这首小曲语言清丽,风格俊逸,精心择词又不露痕迹,描绘的景物鲜艳明丽,意境阔大,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元散曲中的上品。(三)古诗文默写。(6分)【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八校”高三返校联考(201408)】K0(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223题。(7分)梅花引荆溪阻雪 宋 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注释:梅花引:古代的

28、词牌名。蒋捷: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其气节为时人所重。22.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构思新颖,以拟人手法,借白鸥设问(1分),没有描绘雪景,也没有直叙受阻,只是虚笔侧写(1分)含蓄地揭示了孤舟遇雪受阻这一题旨(1分)。解析:结合诗歌特点及内容去分析这首词开篇的特点。【思路点拨】诗歌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首尾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

29、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先景后情,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诗言志,中国

30、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23.赏析画线的诗句,说说作者为何而愁?。(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直写夜雪,扣题“荆溪阻雪”,表达了诗人被迫滞留荆溪的愁思(2分);引入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使立意更深刻,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隐居不仕的经历,使人感到他的愁思中,还应有忧国伤时的愁怀(2分)。解析:找出诗中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

31、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赏析】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是作者蒋捷的家乡,可谓词人行踪的一个见证。他曾多次经此乘舟外行或归家,而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怀。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

32、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清代词评家刘熙载对此词推崇备至,曾称之为“长短句之长城”。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它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第一步先作一个选择式的询问,第二步紧

33、接着又用“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来反问。似乎它已经看出苗头,但仍避免作出判断。这种表现方法,较之作者在喜迁莺金村阻风中,“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的写法,虽然同样都借助了白鸥,却显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这样,一起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这几句,承上文,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在笔法上,从前面的虚笔侧写,转为实笔正写。作者发挥了炼字的功夫,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

34、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 高明的过片,不仅能承上启下,还需要打开一个新的境界。这首词中的过片,就符合这个要求。它以“旧游旧游今在否”这句内心独白,遥承起笔中对主人公并非“心留”的提示,同上片的“忆旧游”相衔接,具体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随着怀念旧友的思绪,作者把笔墨挥洒开去,以“花外楼,柳下舟”两句,揭出了同眼前的冷清相对照的另一番境界。句中在“花”

35、“柳”这两个娇艳字眼儿的点染下;再现了与故友同游的美好回忆:在春意盎然的花红柳绿之中,他们乘舟荡漾、楼台逗留。这个“柳下舟”的“舟”字,同起笔中的“泊孤舟”相呼应,表明主人公的这一回忆,是由于“泊孤舟”的冷清所引起的。写到这里,作者突然调转笔锋,写出了“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三句,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折,把刚刚荡开去的境界忽地又收拢回来。原来是,美好的回忆,引来他寻梦的渴望,而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一跌一荡的笔下波澜,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通过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

36、惆怅心情。 “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两句,再次回到了对“身留”的描写。从“湿透”两个字,读者可以悟出,主人公寻梦不成,已经踱到甲板上,伫立很久。他不顾漫天的飞雪,凝视着“漠漠”密布的阴云,听任身上的木绵袄被雪水浸透。他何以这样出神呢?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结尾表明,他陷入了深沉的愁思。直到终篇,才画龙点睛地道破了“愁”和“雪”。明明是作者主人公在愁思,他却凭空拈出一个“都道”来,假托别人来说。表面上是先抑后扬,也就是先借他人把自己放到了最愁的,“无人愁似我”的境地,再后转来,拉出幻想中的愁雪的梅花来作伴,似乎是自己的境地还不是唯一最可悲的。实际上是愁话淡说,聊以自慰。句

37、中把“愁似我”的句子成分加以颠倒,再重复使用,用意也在加强上述“抑扬”的效果。最后一句“有梅花,似我愁”尤其是表现了作者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洒脱的胸襟的神来之笔。梅花这一高洁的形象,还使读者联想到作者在宋亡之后,以有为之年隐居不仕的经历,进而从他那故作放达的语调中,感觉到他萦绕于怀的,似乎有比阻雪更深的愁苦,阻雪也许不过是一剂触媒吧? 全词流动自然。以发问取头,未待回答,却已气势凌人。词中后多用短句,使节奏感极强,音响较为清越。全词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气宇轩昂。结尾用“雪”字才点出文眼,是作者故意使然,盖让人读起来一气贯注也。古人评论蒋捷的词,曾说它:“语语纤巧,字字妍倩”(毛晋语),

38、又说它“洗炼缜密,语多创获”(刘熙载语)。从这首梅花引看来,他们确实是道出了它的清妍之美。【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入学定位考试(201408)】K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瑶瑟怨(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注释】瑶瑟:对瑟的美称。冰簟:清凉的竹席。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8读过此诗的人,一般都认为,“十二楼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

39、案解析】我也认为“自”用得很好。“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1分)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高楼。(2分)“自”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诗中主人公的孤寂与怨思。(2分) 解析:先明确观点;再解释“自”的意思;接着结合诗句谈“自”表达的情感,所达到的效果。【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答题技巧:(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结合诗句分析。(6分)【知

40、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第一句借冰凉的竹席和洒满月光的床,写出主人公因伤离念远难以成眠,又寻梦不成的忧怨。(1分)第二句展现了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华似水,只偶尔有几缕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调,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借徒自照临高楼的明月,表现主人公的孤寂落寞与别离之思。(1分)(可根据上述得分点给分,也可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解析:先确定写景的手法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再结合

41、诗句做具体赏析,抓住主要意象“冰簟”“雁声”“月”等;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是“这首诗”,因此,一定要结合全诗来谈,不能漏句子,更不能泛泛而谈。【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

42、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开封高级中学等)高三阶段测试(一)(201409)】K0(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好事近 金赵 可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梅蕊

43、,共此时萧索。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词句简要分析。(5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诗情雅趣,内心闲静。(3分)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隐含了一丝落寞、一层愁绪。(2分)解析:找出诗中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

44、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9.这首词的上下片都有景物描写,试分析这首词产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6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上片的梅蕊幽香的景象,下片雪花纷飞的姿态,从多种感觉角度写景。上片、下片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写雪,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空房独卧听雪,满疏篱寒雀,是静景。移

45、步倚窗闲看,雪花纷飞,是动景。反衬。以屋内听雪,来表现周围环境的寂静。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每点3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思路点拨】鉴赏诗歌景物的方法: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

46、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诗词赏析】赵可,金泽州高平人,字献之。海陵贞元二年进士。仕至翰林直学士。博学高才,尤工歌诗乐府,一时诏诰,多出其手。流辈服其典雅。有玉峰散人集。这首词借景抒情,上片的梅蕊幽香的景象,下片雪花纷飞的姿态,从多种感觉角度写景。上片、下片分别从听觉、视觉角度写雪,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空房独卧听雪,满疏篱寒雀,是静景。移步倚窗闲看,雪花纷飞,是动景。反衬。以屋内听雪,来表现周围环境的寂静。“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诗情雅趣,内心闲静。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隐含了一丝落寞、一层愁绪。【语文卷

47、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年级小一调考试(201409)】K0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阮郎归 梅词苏轼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注释】儿家:我家。(1)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解析】答案:“春”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春”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8、(3分)或:“春”运用借代的手法,作者借“春”代指梅花。(2分)既写出梅花热烈绽放的景象,又暗示着春天的来到,为下面写春风入西邻进行铺垫。(2分)解析:解答这类题:解释“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

49、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 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2分)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2分) 她整日闭门不出,也没有心绪打扮自己;看到梅花盛开,想折寄远行之人,却因日暮而不能。(2分)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50、。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诗词鉴赏】此词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诗句来描写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白玉堂前一树梅”的影子,间接点破首句的幽香来自梅花;“东风”即“春风”,此句的“西邻”和下句的“儿家”相对,意指西邻春风得意,而自己却门扉紧掩,暗含春风撩动春愁之意。下片开头三句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到此人梅一体、物我不分,尤其以“香腮粉未匀”来凸显思妇盼郎不归而不事梳妆、无心打扮的落寞心情。“折梅寄相思”古已有之,但词中思妇却因“日暮云重”而无从遥寄。此词的高妙之处不在以梅花喻闺中少妇,而在又以闺中少妇的处

51、境、思绪来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和抱负难施的种种遗恨,同时也寄托了渴望被理解的心愿。四、名句默写(6分)【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201408)】K0阅读诗歌(二)完成4题(共6分)溪兴 杜荀鹤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4、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的乐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不同意。(1分)诗句写出了深山僻水,风风雨雨,形单影只,以酒为伴。垂钓者是孤寂的,营造的气氛是凄清的。(3分)看

52、似闭适自乐的背后,隐藏着孤独寂寞的的心情;潇洒旷达的背后,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情绪。(2分) 解析:首先观点要鲜明,不要模棱两可,由全诗的意思来看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山雨”“溪风”“瓦瓯”“蓬底”的意象让人感觉到一种“清冷”的氛围;“无人唤”“也不知”,让人感觉寂寞,无奈的情感。【思路点拨】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四步走:第一步,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感情、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53、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第二步,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第三,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第三步,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第四步,评价要恰当。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

54、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高三开学考试(201408)】K0阅读诗歌(一)完成13题(共13分)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儿女各当家”指 。(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解析:关键是对“当家”的解释,由全诗意思不难得出“当家”的意思“干农活”。【思路点拨】诗句的含义先解释关键词的含义,

55、后把诗句整体翻译,结合作者情感,体会其中的意思;诗句的作用或从内容、或从情感、或从主题、或从结构,根据情况具体分析。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2分),以白描的手法(1分),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2分)。 解析:先概括一、二句描绘的景象,抓住“耘田”“绩麻”,可知描绘的是农村生活;再说说表现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思路点拨】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56、: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儿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2分),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2分)。很明显,作品中

57、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2分)。 解析: “也”“学”,说明农家孩子从小便热爱劳动,也表现诗人的赞美之情。注意,对诗句的理解不能想当然,一定要立足全诗。【思路点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模拟考试(201409)】K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青玉案送山谷弟贬宜州 黄大临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樽垂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

58、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黄大临,黄庭坚之兄。此词是词人在黄庭坚被贬宜州时所作。8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词人的离别之痛?请简要概括。 (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答案解析】路途的艰难遥远;(2分)环境的凄凉惨淡;(2分)兄弟年老,相会无期。(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离别之痛”在题干中已经点明,实际上市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千峰百嶂”“”写路途的艰难遥远;“天黯淡” 写环境的凄凉惨淡;“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写兄弟年老,相会无期。【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第二,逐句赏析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第三,分点概括,形成

59、答案。9词的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答案解析】前两句实写送别的情景:长亭饯别,直至日暮;别语缠绵,语无伦次。(2分)后四句虚写别后的孤寂,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2分)别后的孤寂,更加衬托了现实中送别的伤感。(2分) 解析:题干明确了考查虚实结合的方向。先明确诗句中虚实结合手法的具体运用。前两句实写送别的情景,后四句虚写别后的孤寂。最后点明其中的效果。【思路点拨】这里考查虚实关系,所谓“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或人事;所谓“实”,则是眼前所见的景物或人事。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先结合具体

60、诗句分析“虚”“实”的体现及其关系,再点明手法的作用。【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师大附中等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08)】K01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泷中清屈大均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注: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诗前原有小序云:“泷在乐昌县(在今广东省)北,凡有六曰穿腰泷,曰梅泷,曰寒泷,曰金泷,曰白茫泷,曰垂泷。”泷,湍急的河流。 此诗写的是垂泷。(1) 赏析第二句“白浪如山倒翠微”中“倒”字的妙处。(4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

61、解析】答案:“倒”,倒塌,崩倒(1分)“白浪如山倒翠微”写青翠的山峰倒映在泷中,泷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随即又崩倒坠落在泷中(把“倒”解释为“倒映”可酌情给分)(2分)“倒”字既写出了水流的湍急壮观,又抒发了诗人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解析:解答这类题:解释“倒”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这首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62、,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夸张(1分)第一句写轻舟随着瀑布冲下,好像从天边坠落;第三句写泷中的巨石有时竟会倒退几步才立住(1分),夸张手法写出了泷中水位之高和水流的迅猛(1分)比喻,第二句写白浪汹涌,攒立如山,写出了泷中的壮观景象(1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

63、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赏析】泷中是一组诗,共十一首,这是其中的一首。泷中“舟随瀑水天边落,白浪如山倒翠微。巨石有时亦却立,白鸥欲下复惊飞。”首句以似“天边落”的“舟”与“瀑水”意象,写泷中水位之高;次句以“如山倒”的“白浪”意象,写泷中水势之猛;三、四两句并没有直接写水势,而是掉转笔锋,相继写“却

64、立”的“巨石”与“惊飞”的“白鹭”两个意象,从而侧面烘托了水势之大,笔力雄豪,奇情壮采。看剑作“剑气时时似白云,时来不得更从军。青山只为英雄设,老向松霞不事君。”首句以“剑气”、“白云”意象写出诗人奋发有为的豪迈气概,但三、四两句以“青山”、“松霞”意象作结,豪气荡尽,徒然哀叹。这种方式主要是根据诗人表达情感的需要采用的意象组合。【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201408)】K014.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暮过山村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1)作者在首联怎

65、样描绘了山村景象?(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答案解析】答案: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次句为视觉描写,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解析:“数里”就可以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村的“寂静”,而“水”又是“寒”的,可见环境的“冷落”。映在眼前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可见山村的“荒凉”。诗的首联从视觉与听觉点出了诗题“暮过山村”。【思路点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从写景的角度来考虑,在此题中主要有听觉

66、和视觉两个方面。(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D。【答案解析】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第三点可不答)解析: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颔

67、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然后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思路点拨】诗人在暮过山村时历经了惊恐到欢欣喜悦的情绪变化。前三联写了夜幕渐黑,作者途径寂静清冷的荒凉山村时感到阴森惊恐,“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鸣叫,令人惊惶不安,“落日恐行人”,天色渐暗,孤单的行人更加感到不寒而栗。尾联写诗人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隐隐约约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拓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不禁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受。 【赏析】贾岛以“幽奇寒僻”的风格著称,这

68、一首羁旅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起句从听觉形象写起。一个秋天的黄昏,诗人路过一座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

69、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诗人从数里外的旷野走向山村,一路行来,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夜幕悄悄地拉开。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

70、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诗的形象写得险怪寒瘦,境界幽深奇异,在中唐诗歌中确实别具一格。明胡应麟推崇“浪仙之幽奇”为“五言独造”(诗薮内编卷四)。从风格这一角度上看,这一评语也说得中肯。【语文卷2015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开学考试(201408)】K0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雨叹三首(其一)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

71、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注: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

72、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2)诗歌塑造了“

73、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2分,内在形象2分)解析:抓住诗中描写“决明”诗句,概括他的特点,分析外在形象;结合注解,分析内在形象。【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有时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景物的描写方

74、法和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同时,有的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即景即情等,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找出写景和感情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

75、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关键诗句,结合注解。分析诗人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1)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2)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

76、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3)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4)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赏析】秋雨叹三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6卷第15首。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秋天,那一年秋天,下了六十多天雨,庄稼歉收,粮食匮乏,房屋毁坏,民不聊生,奸相杨国忠却找来个别长得好的禾苗向唐玄宗报告说:“雨虽多,不害稼也。”杜甫写这三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寓有讽谏之意,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这里选取的是其一。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

77、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新的季节缓缓渗透,弥漫并取代旧的,诗的境界中季节却若闻鼓而起,鸣金而息,皆是突至突离,春日瞬间吹生百草,“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秋日就如主刑杀的神,化片乌云持镰刀拂过这世界,在湿润和清冷中将一切带走。“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決明颜色鲜”,首句的急转令我们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決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決明仍“住在

78、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決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決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本草书中言“決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诗书亦复如是。而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何等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

79、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決明馨香

80、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语文卷2015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K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旅夜怀远客 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8“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解析】答案: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1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

81、。(2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解析:解答这类题,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内容上考虑这两句诗的作用,二是从结构上。开头句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感情铺垫的作用。【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9请结含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

82、(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 “情”包括: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解析: 本诗一句一情,抓住意象,进行分析。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和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

83、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赏析】许浑,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

84、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这是一首表达羁旅情思的诗。第一句是总起句,接下来一句一景,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文卷2015

85、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K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8.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1)枫林暗示了是秋季。(1分)(2)孤舟、微风、枫林三个意象集中构成了一片肃杀、凄凉的意境。(2分)(3)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愁情。(2分)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

86、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思路点拨】鉴赏诗歌景物的方法: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9.有人说,是个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6分

87、)【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关键句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答案:不同意。此句不仅写岭色,也兼写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2分)“千重”“万重”的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解析: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思路点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诗词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描写听筝而引起

88、的感慨。首句写景,描绘了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素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触动客子的愁情。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相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

89、人(“流人”) 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

90、况,对迁客的心情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连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写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构成譬喻关系。意喻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91、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这首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有益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不显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K0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解

92、析】答案:“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主人公寂寞难耐,夜不在眠(1分)。解析:解答这类题:解释“逼”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

93、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2分,具体分析3分)【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诗歌赏析】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

94、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

95、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409)】K0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和李上舍冬日书事宋韩驹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注】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顾藉:顾念。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知识点】

96、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 解析: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先确定“拥”的意思,“拥”有“拥有”“拥抱”的意思,这里“拥有”讲不通,所以应是“拥抱”的意思。确定是“拥抱”的意思,显然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再说

97、说拟人的效果即可。【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景物形象,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

98、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 解析: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先立足全诗理解这两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物象很简单是“乌鸦”“鸿雁”,关键是它们身上所寄托的诗人的情感。抓住“绕”“冻”“堕”“孤”等字,显然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悲凉的,寂寞的,凄苦的。【思路点拨】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来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分析时,逐句抓住景物形象进行概括,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作用主要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思考。【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和作。首联写冬日的气候物色。北风劲

99、吹,日色黄昏,白昼多阴。日暮时分,北风刮落的黄叶拥满了阶前。这是一幅黯淡凄寒的冬暮图景,处处显得萧瑟残败。颔联续写冬夜倦鹊、飞鸿的活动。上句化用曹操短歌行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倦”字不但写出觅枝的乌鹊困惫的情态,而且表现出其长时间求栖息却无枝可依、翻飞绕枝的孤凄处境。下句写飞鸿高翔,掠过清冷的月亮,发出一声哀鸣。“摩”“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着力刻画,不但描绘出声音的自高而下,而且传达出听者心惊神凄的感受。倦鹊与飞鸿象征着贬谪中的诗人孤苦无依的身世。颈联写诗人想要排遣愁绪但愁却像故意来寻找自己一样,无法摆脱,而“老”也渐渐地来临了。尾联写了老来的心境,眷念微官是少

100、年时的事,如今老病交加,已无此心。这里的老、病、愁都与寒冬暮景有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抒写了一个困顿失意的士人在阴冷凄寒的冬日,愁病交加的境遇与心情。【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摸底考试(201408)】K0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南 清 吴梅村 江南好,绣帅出针神。雾鬓湘君波窈窕,云幢大士月空明,刻画类天成。【注】绣帅:最好的绣工。湘君:湘水之神。云幢:用作仪仗的一种饰有云纹的旗帜。大士:指菩萨。(1)这是一首难得的以民间刺绣工艺为题材的佳作,词中“雾鬓湘君波窈窕,云幢大士月空明”一句描绘了能工巧匠们手下的绣品的什么特点?(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

101、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绣品具有形神俱肖(栩栩如生)、出神入化的精妙。(1分)绣品中,以深渺浩瀚的波涛为背景,湘君云鬓乌黑动人;(1分)在云纹旗幡衬托下,菩萨庄严空灵。(1分) 解析:先整体理解词意,显然是赞美“绣帅”技艺的高超的;再结合具体诗句,知道绣品的主题是“湘君”;再根据题目要求描绘“绣品”特点即可(可从内容角度分析)。【思路点拨】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和概括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是如

102、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绣工精湛技艺(1分)的赞叹之情。(1分)诗人表达赞叹之情的方法,一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如“绣帅出针神”,将善绣之人称为“帅”,并称赞其“出针”如神,又如“刻画类天成”,称赞其绣品恍如“天成”,非是凡人能及。(1分)一是借助描写间接赞美,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绣品上的形象,各具特点,形神兼似,从侧面表达赞美之情。(1分) 解析:抓住“神”字,在阅读全词后,显然本词表达的是对“绣帅”技艺的赞叹之情;再看表达方式,“绣帅出针神” “刻画类天成”显然属于

103、直接的赞美;而对绣品内容的细致描绘又从侧面烘托了绣工技艺的高超。【思路点拨】如何快速、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

104、”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语文卷2015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201409)】K0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8分)望江南池阳道中李 纲归去客,迂骑过江乡。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一望楚天长。春信早,山路野梅香。映水酒帘斜扬日,隔林渔艇静鸣榔。杳杳下残阳。8结合词中的相关内容,分析词人的两种主要情感。(4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和解析】

105、答案:(1)披星戴月,一路风霜,天长地迥,残阳漠漠,表现了人在他乡,前路漫漫的孤寂之感;(2)江南春早,野梅飘香,酒帘飘扬,渔艇鸣榔,则表现了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解析:抓住主要诗句,进行分析。(每点2分,内容和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

106、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9上片中“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你认为是诗句好,还是词句好?请阐述自己的理由。(4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一:词句好。(1)更具体细致,“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更具体地表现了行旅的艰辛;(2)更生动形象,“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微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孤寂中的兴味。 示例二:诗句好。(1)更简洁凝练,纯用名词,不事修饰,留给读者以巨大

107、的艺术想象空间;(2)更含蓄隽永,无“寒”而寒自见,因为有“霜”,无“晓”而“晓”自明,因为有“月”与“鸡声”。(4分)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明确观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词赏析】李纲,字文纪,初名李瑗,隋唐时名臣,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隋唐名臣,曾当过隋唐两朝三个太子的师傅,李渊建唐称帝后,拜李纲为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后因李建成日渐骄纵,李纲奋而辞职。李世民即位后,李纲

108、又出山担任李承乾的老师。贞观五年逝世,有子李少植,孙李安仁。词的上片, “茅店鸡声寒逗月,板桥人迹晓凝霜”两句,化用了唐朝温庭筠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但词句更具体细致,“寒”“晓”二字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更具体地表现了行旅的艰辛;更生动形象,“逗”“凝”二字,化静为动,微妙地表达了词人内心孤寂中的兴味。他把诗人披星戴月,一路风霜,天长地迥,残阳漠漠,表现了人在他乡,前路漫漫的孤寂之感;下片江南春早,野梅飘香,酒帘飘扬,渔艇鸣榔,则表现了对江乡美好风物的喜爱之情。【语文卷2015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试卷(201408)】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登楼感怀于

109、 谦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注: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答案解析】(4分)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

110、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解析:由“茫茫天地”可以联想到人生,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由“华发苍颜”联想到作者四处奔波之苦;由“漫登楼”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由“辜负钓鱼舟”表达作者归隐不得之愁;由明王朝国势渐颓可感受作者的盛世不再的忧思。总之,作者的情感复杂,结合诗句切合2点分析即可。【思路点拨】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须琢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领会景物所蕴涵的残春景象,作者的伤春感情则很容易解读。9.

111、 “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练字。【答案解析】(4分)“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 解析:在诗句中,“漫”的意思是随意、漫无目的。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可知诗人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百无聊赖,“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表现自己的“愁”铺垫。每点1分。【思路点拨】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

112、。特别要注意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咀嚼。在鉴字赏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2看字词是否表情。所谓“表情”就是要分析词语传达出来的情感意愿。诗歌语言既注重凝练生动、形象传神,更注重借助动词、副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愿。3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4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语文卷20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8)】K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113、。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8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解析】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解析: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

114、。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有时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景物的描写方法和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同时,有的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即景即情等,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找出写景和感情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9.“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句

115、诗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分)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

116、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赏析】 除夜作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

117、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这是一个转承的句子,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什么使得诗人“

118、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诗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 “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119、”。(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觞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中写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实恰恰是诗人自己感情的折光。胡应麟认为绝句“对结者须意尽。如高达夫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语不得乃可”(诗薮内编卷六)。所谓“意尽”,大概是指诗意的完整;所谓“添著一语不得”,也就是指语言的精炼。“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正是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过除夕之夜抒写出来了,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主题思想。因此,就它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是可以说收到了“意

120、尽”和“添著一语不得”和的艺术效果。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的诗常以语言浅近、平实质朴著称,其意境也多显露。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以直率质朴的语言描写了诗人在邯郸客店里孤独过节的情形,抒写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大意是这样的:我今夜投宿在邯郸驿站里,正值冬至这一天,灯前抱膝而坐形影相吊。我想家人或许也是这样坐到深夜,谈论着我这个瓢泊在外的人。该诗共四句,首句交待时间:冬至日,地点:邯郸的客店里。由于冬至日是唐朝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第二句交待了在客店过节的情形,双手抱膝,枯坐在灯下,只有形与影相随,孤独难耐。“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

121、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此时,作者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后两句笔锋一转,来个曲笔,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总之,作者没用华丽的词句,没有玩弄过多的艺术技巧,而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却把思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01409)word版】K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122、。金缕衣无名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自谴罗隐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8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浅层次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相同点:这两首诗都含有珍惜当下、及时行乐的思想。(2分)不同点:前者说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2分)后者取象于放歌纵酒,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颓唐情绪。“今朝有酒今朝醉”让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激之情(如答放纵自我、享受生活亦可)。(2分)解析:金缕衣一诗中作者

123、抓住“花”这一意象,写花开、花空,告诉读者“珍惜当下、及时行乐”和自遣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结合全诗看,出现同一情感的原因是不是一样。【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解读关键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味、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要注意诗句在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解题步骤是:解读诗句内涵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或是蕴涵着怎样的理趣。9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

124、价)。【答案解析】答案:情感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说的是得意时诚可高兴,失意时也不必悲伤,次句则是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明日愁来明日愁”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从头到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字词上重迭而富于变化。首句前四个字与后三个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也悠悠,“多”“悠悠”重迭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三字重迭,但前一个“愁”是名词,后一个则是动词,词性亦有变化。解析:重迭中有变化是本诗突出的艺术手法,学生答出诗歌重

125、迭处得2分,变化处得3分。【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

126、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诗词赏析】金缕衣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

127、”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

128、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

129、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

130、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

131、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自遣罗隐仕途坎坷 ,十举进士而不第 ,于是作自遣。这首诗表现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颓丧情绪 ,其 中未必不含一点愤世嫉俗之意。这首诗历来为人传诵,除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一种典型的人生观外,尤其不容忽略,是诗在艺术表现上颇有独特之处。这首先表现在诗歌形象性的追求上。初看此诗无一景语而全属率直的抒情。但诗中所有情语都不是抽象的抒情,而能够给人一个具体完整的印象。如首句说不必患得患失,倘若直说便抽象化、概念化。而写成“得即高歌失即休”那种半是自白、半是劝世的口吻,尤其是仰面“高歌”的情状,则给人生动具体的感受。情而有“态”,便形象化 。次句不说“多愁多 恨”太无聊 ,而说“亦悠悠”

132、。悠悠,不尽,意谓太 难熬受。也就收到具体生动之效 ,不特是趁韵而已。 同样,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 得即高歌失即休 ”一语具体化,一个放歌纵酒的旷士形象呼之欲出。仅指出这一点仍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突出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曲相比较,便不难看到 。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 ,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 、及时努力的意 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 ,“今 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并不雷同。此诗艺术表现上更其成功之处,则在于重迭中求变化,从而形成绝妙的咏叹调。一是情感上的重迭

133、变化。首句先括尽题意,说得时诚可高兴失时亦不必悲伤;次句则是首句的补充,从反面说同一意思:倘不这样,“多愁多恨”,是有害无益的;三、四句则又回到正面立意上来,分别突出了首句的意思 :“今朝有 酒今朝醉”就是“得即高歌”的反复与推进 ,“明日 愁来明日愁 ”则是“失即休”的进一步阐发。总之, 从头至尾,诗情有一个回旋和升腾。二是音响即字词上的重迭变化。首句前四字与后三字意义相对,而二、六字(“即”)重迭;次句是紧缩式,意思是多愁悠悠,多恨亦悠悠,形成同意反复。三、四句句式相同,但三句中“今朝”两字重迭,四句中“明日愁”竟然三字重迭,但前“愁”字属名词 ,后“愁”字乃动词, 词性亦有变化。可以说,

134、每一句都是重迭与变化手牵手走,而每一句具体表现又各各不同。把重迭与变化统一的手法运用得尽情尽致。(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文卷2015届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题(201409)】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岭南江行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此诗作于元和十年,作者因谗被贬柳州。瘴江:古时认为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因而称这里的江河为瘴江。射工:即蜮,古代相传有一种能代含沙射影的动物。飓母:飓风来临前天空出现的一种云气。8.请简要分析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

135、意象的共同内涵。(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赏析)。【答案解析】答案:诗中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3分)也用象征的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2分)解析:解答这类题:分析象迹、蛟涎、射工、飓母四种意象的特点;结合意象特点,得出答案。【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有时考查景物描写的方

136、法,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景物的描写方法和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同时,有的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即景即情等,能够结合具体的诗句,找出写景和感情的关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9.请比较“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句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不同点:柳诗意志不消

137、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3分)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3分)解析: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诗歌情感。【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38、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诗词赏析】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人。他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的。唐顺宗时,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他的诗,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作者因谗被贬柳州。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诗中借岭南的特异风物象迹、蛟涎、射工、飓母曲折地反映出当地的荒凉落后的自然环境,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政治处境的险恶。但作者没有志气消沉,情感低回,“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则表达了诗人欲趁暮年有所奋发的梦想。(三)名篇名句默写

139、(6分)【语文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醉中感怀 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注: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1)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140、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解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思路点拨】鉴赏诗歌景物的方法: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141、”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解析:解答这类题:先总写人物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2分,具体分析3分)【思路点拨】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 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诗中作者的评论。常见提问模式:对这首诗中的某某形象做简要分析,解题步骤:形象特征意义(情感)。(三)名句名篇默写(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