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全国百校联盟高考最后一卷历 史(第七模拟)命题报告 本套试卷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要求,并参考了最新命题信息,结合现实热点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试题设计。本卷以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关系、科技文化、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党史、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危机、法德关系等重点和热点问题为载体,在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和高考的命题思路基本一致。在试题难度、能力要求方面也为求贴近高考,对于考生进行最后阶段的冲刺备考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训练价值。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
2、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制度是文明的重要成果,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回答1-4题。 1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为此秦开创了 A郡县制 B皇帝制 C.三公九卿制 D察举制1A 秦朝统一以后,认识到周朝的衰微是由于实行了分封制,造成了各地诸侯割据,为防止再次出现这一局面,秦朝创立了郡县制,以巩固中央集权。 2科举制与察举制的最大不同在于 A选才形式 B制度类型 C对后世的影响 D实施目的2A 科举制和察举制均为选官制度,对后世影响都很大。察举制主要是通过乡举里选,自下而上推选
3、人才;科举制主要是通过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因此,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选才形式。 3北宋时期科举制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下列不属于北宋科举制内容的是 A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B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C在考试方法上采用糊名制 D殿试成为定制,进士及第者为“天子门生”3B 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及第者为“天子门生”。进士科为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制,以防考官舞弊。王安石变法后,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增加科举取士人数。武则天时期首创武举和殿试。 4行省制度的重大历史意义主要在于 A它是对三省六部制的补充和完善 B它最先形
4、成三级地方管理模式 C形成了今天的各地方行政区 D它是元朝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4D 行省制度为地方行政制度,三省六部为中央机构;最先形成三级地方管理模式是在两汉时期,行省制度虽影响了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的主要历史意义是有利于国家统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回答5-7小题。 5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因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的主要原因是 A战乱少,社会相对稳定 B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C政府注重环境保护 D少数民族的内迁5D 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他们采用畜牧的生产方式,使黄河流域退耕还牧,因此,使两汉时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 6人口的激
5、增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唐朝时期为应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措施有 加快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与推广 加强农业技术的改进A B C D6D 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社会问题,必然要加大发展农业的力度。唐朝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表现在: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如圩田;农业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如茶园规模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为应对人口激增采取的措施。 7下列思想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观点截然相反的是 A荀子与王充 B王充与范缜 C董仲舒与朱熹 D朱熹与王夫之7D 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王
6、充对神学展开深刻的批判,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范缜在神灭论中宣扬无神论思想,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为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气”是第二性的;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的思
7、想。结合选项可知只有D符合题意。 我国古代在科技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回答8-9题。 8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杜甫的诗在当时有“诗史”之称,下列那句诗最能体现其风格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8D 选项A为边塞诗人高适之作,选项B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之作,C项为晚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牧所作,D项为“诗圣”杜甫所作。9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对这些著作共同点的表述有误的是A它们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
8、然结果 B它们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务实态度的体现C它们是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继承与总结 D它们是西学东渐下中西科技文化交融的产物9D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而且两者均体现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融,但不是所有这些著作都是中西科技文化交融的产物。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懈追求。回答1012题。10我们一般把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主要是因为A洋务运动在中国最早建立近代工业企业 B洋务运动在中国最早培养新型工业人才C洋务运动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 D洋务运动在中国最早建立近代国防10A 中国近
9、代化的进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观念方面,开始于鸦片战争失败后;第二层次为器物方面,也就是经济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第三层次为制度方面,也就是政治近代化,开始于维新变法。我们一般把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主要是因为它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工业企业。11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短暂的春天,结合下面的“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B此时期民族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轻工业方面C此时期中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D此时期工业发展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11. C 从“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
10、示意图”判断,民族工业多集中于京津唐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12右面的“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说明 改革开放后能源工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东部优先”战略 国家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首位 有利于推动和加强国家统一A BC D12B 从图中可以看到,19781999年兴建的工程多为能源工业或方便能源输送的铁路。从分布上看,多集中在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体现了“东部优先”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国家一直把农业放在首位,而
11、不是工业。京九铁路等工业建设项目加强了内地同香港等地区的联系,增强了国家实力,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先进性的原因在于它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回答1315题。13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会议上陈独秀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共合作B因为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的党C是为了维护孙中山的领导权威D低估了共产党的作用,忽视了党对革命的领导权13D 陈独秀为达成国共合作,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这种意见低估了共产党的作用,按照这种意见,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就会处于从属地位,丧失对革命的领导权。141942年延安
12、整风运动和1957年整风运动的共同内容说明A党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B党必须重视党内团结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C党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D党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14B 1942年整风运动的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1952年整风运动的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这两次整风运动都说明要重视团结全党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15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国情的结果 是党和人民群众要求迅速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正确指导方针 是党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经济领域“左”的表
13、现 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 B C D15C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总路线提出后,党内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56年党又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8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据此回答1617题。16在1789年5月召开的三级会议上,第三等级之所以会提出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等要求,主要是由于 A启蒙
14、思想的传播 B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第三等级地位低下 D封建赋税过于沉重16B 三级会议中第三等级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其主要原因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受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法国的第三等级特别是其中的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改变现状。17托马斯潘恩在其1776年发表的常识中写道:“所有正确的或合理的事情都为分离作辩护,被杀死的人的鲜血和造化的啜泣声在喊着: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其关于“分手”的呐喊直接推动了下面哪一事件的发生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法七年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美国独立战争17. D 托马斯潘恩在1776年发表的常识实际上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
15、了理论依据,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于1775年,体现了美国民众想要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的愿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英法七年战争发生于1756年到1763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 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无穷的力量。据此回答18-20题。 ,18从卢德运动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所反映出的工人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A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B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由经济要求发展到提高政治地位的要求 C工人运动已经有了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D法国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18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前,工人运动的斗争目标就已经体现 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这一时
16、期的工人运动并未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直到普法战争爆发以后,法国才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但这些运动都体现厂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趋势。1919世纪末欧洲工人运动明显存在修正主义泛滥的倾向,其原因包括工人队伍迅速壮大,成分日趋复杂 部分工人领导人的妥协 资本主义仍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产阶级力量仍很强大 资产阶级调整策略,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A B C D19D 修正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首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欧美资产阶级改变统治策略,实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使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其次,各国工人政党在长期合法斗争中取得一些成果,使第二国际许多人
17、士认为通过和平改良途径也能取得政权,不少工人政党领导者害怕失去丰厚的经济待遇和优越的政治地位,尽量避免同资产阶级的激烈对抗,再次,工人队伍日益壮大,政治环境不断变化,工人群众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20导致20世纪30年代初美、德、法各国发生工人罢工和示威游行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各国政府丑闻层出不穷,信誉扫地 C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 D各国解决经济危机不力20C 学生应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20世纪30年代初,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德、法各国都受到了影响,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工人纷纷罢
18、工和示威游行。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毒瘤。据此回答21-22题。21对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经济危机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客观上表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B它客观上促进了工人运动的高涨C它导致了英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 D它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南北双方的矛盾21C 此题可用排除法。英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发生于18541856年。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客观上说明资本主义体系已初步确立,一旦危机爆发,就会波及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中,工人大量失业促进了工人运动的高涨。同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南北双方在市场、劳动力、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矛盾。22与克服1929-1933年大危机相
19、比较,美国政府克服1973年经济危机的举措说明 A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就是自由经济 B美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在弱化 C经济管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 D美国的经济管理政策前后存在矛盾22C 为克服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为克服1973年经济危机,美国主要是采取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措施。通过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措施可以看出,经济管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据此回答23-25题。23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巩固了新生的苏维
20、埃政权 C建立起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 D这是在当时战争环境下的必要措施23C 苏维埃政府把地主、皇室和寺庙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样可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也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4苏联在1936年召开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这部宪法是在苏联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颁布的,这里的“重大变化”是指 A大清洗运动开展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生产资料公有制已占绝对支配地位 D外高加索联邦撤销24C 从1927年开始,苏联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1928年开始建立国家工业化,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
21、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在1936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25苏俄(联)同德国曾经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大条约的共同点包括 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条约最终被德国撕毁 苏俄(联)赢得了备战时间 都是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而签订的 A B C D25B 布列斯特和约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分别签订于一战和二战期间,均使德国避免丁东西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之忧。前者主要是使苏俄退出一战,后者为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苏德双方为了各自的目的签订两项和约,但最终两个条约均被德国撕毁。第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
22、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学者普林尼(J;r_,2379年)的著作博物志中记载:“锦绣丈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裳,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9-6端,故极其辛苦。” 张岂之等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在14世纪的欧洲游记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西方大量印制天主教会的宗教宣传品以及民间的纸牌。到15世纪欧洲有了活字印刷术。 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1)结合所学
23、知识,指出博物志中“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所走的路线具体指的是什么,分析其形成的因素。(4分)(2)我国史书是如何记载材料二“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的?(3分)(3)归纳材料一、二中欧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并指出它对欧洲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5分)26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是考查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实的掌握情况。第一问解答时要注意材料中“锦绣文绮、裁成衣裳”等关键词,再结合博物志的成书时间就能认识到此布料为丝绸;第二问实际考查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同时也涉及到对史书内容的掌握;第三问学生在回答时要注意归纳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而对欧洲最大的影响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去考虑。试题
24、答案l (1)丝绸之路。(1分)形成的条件: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繁荣尤其是丝织业的发达;张骞通西域。(每点1分,共3分) (2)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将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是我国正史中关于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3分) (3)有政府间的往来、物质贸易交流、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等。(3分)影响:有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形成和发展。(2分) 思维拓展 本小题以中西方文化交流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的掌握,本题还可以从“现代丝绸之路”入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对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的影响。 27(12分)阅读以下材料,
25、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放眼将来,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性在东亚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
26、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1)材料一中,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的关系如何?为什么?你是如何看待此两者之间的关系的。(7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3分)(3)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2分) 27解题思路 此题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对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来考查考生对两种思想主张的认识。第一小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维新派思想特点的理解,即把儒家思想
27、和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第二小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特点的理解,即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全面批判的态度,而全面肯定西方文化:第三小题是个开放性试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持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试题答案 (1)认为二者足一致的:(1分)因为维新派要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分)如何看待:实际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而西方法律思想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成果,两者本质截然相反。(4分)(2)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3分) (3)
28、儒家思想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提示:学生回答意思相近,即可给分,但最高不能超过2分) 思维拓展 本题以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本题还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入手考查;还可以从文化角度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28(11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5年日俄朴茨茅斯和约规定以长春宽城予站为界,以南的铁路交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管理南满铁路。 材料二 第一项关于旅大南满铁路展限问题。袁批示:此本于前清中俄协定东三省会议时,已允继续俄国未满之年限,由日本展续满期,今又要重新更定。但将来若能收回,对于年限没
29、有多大关系,此条不必争论。 五四运动述实 材料三 “昭和六年爆发了满洲事变。事变爆发的契机,是由九月十八日爆炸奉天北大营附近的铁道而揭开序幕。以此为借口,采取了立刻占领满洲的行动。侵略满洲是日本多年来的大陆政策的一环,结果是日本政府及军部都支持了满洲事变。” 1940年任伪满洲国总务长官的武部六藏的笔供(1)材料一中,日俄之间签署的协议为什么涉及中国东北的铁路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4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中“袁批示”的文件具体指明阶文件。当时袁做出如此批示反映了什么?(4分)(3)材料三中武部六藏的笔供是否属实?请予以说明。(3分)28解题思路 本题以南满铁路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1
30、9041905年日俄战争、“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等主干知识的掌握。第一问学生在回答时要联系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现状,尤其要认识到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第二问要从“二十一条”签订的背景去分析;第三问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试题答案 (1)该条约是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签订的,这场战争主要是日俄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权;(2分)实质:在近代,列强修建或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它的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因此条约反映厂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1分)(2)具体指“二十一条”;(2分)袁杨凯当时为了称帝,不惜牺
31、牲国家主权来满足日本侵略者的要求(2分)(3)笔供属实;(1分)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导火线正是日军炸毁南满铁柳条湖段,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而这次事变的发生牛也正是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2分)复习指导 此题以近观代中日关系为正题,考查日本对华侵略的相关情况,同学们在复习中要进一步挖掘列强侵略过程中铁路的修筑和管理对中国近代化带来的利弊,培养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29(15分)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奶,另一些想割牛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想挤牛奶的人”主要是指哪国,“想割牛头的
32、人”主要是指哪国?此国(“想割牛头的人”)与德国的结怨可追溯到什么事件?一战前,双方分别加入什么集团?(4分)(2)列举20世纪30年代以来,德国对外侵略的相关史实。(3分)(3)“想挤牛奶的敌人”对德国的一系列侵略行为持何态度?其态度在后来有无改变?为什么?(2分) (4)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6分)29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一战至二战后的德国史及国际关系史的掌握情况;解题时,首先要将材料中所涉及的有关国家分析出来。一战后,德国战败,英法荚各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美国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为制约法国,英国主张不过分削弱德国;法国则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20年
33、代,羌国为收回一战期间英法等国欠下的大量贷款,也主张在经济上扶持德国。故“想挤牛奶的ix主要是指英美,而”想割牛头的人”主要是指法国。 只要得出这个结论,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试题答案 (1)英、美:法。普法战争。法国加入协约国,德国加入同盟国。(每问一分,共4分) (2)1936年与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吞并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闪袭波兰:(3分,答出3点即可) (3)采取绥靖政策。(1分)其态度后来发生了改变,因为法两斯势力不断扩大,损害了英美的利益。(1分)(4)首先,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
34、物力,全力投入经济建设。(2分)其次,美国对其采取扶持政策,(1分)再次,政府制定了切实可千;的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2分)最后,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1分)思维拓展 本段材料还可以专从德法关系入手来命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考纲梳理与考向预测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历史部分与2006年的相比基本保持不变。说明2007年高考历史命题的考查方式、考试范围等将沿用2006年的模式:I卷以知识考查为主,卷以能力考查为核心。结合2006午高考试卷的特色,我们认为,2007年高考命题可能会出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35、,继续突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着力考查学科基本能力。第二,价值引领,考查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理解阐释历史的能力。第三,主题鲜明,时代气息浓厚,可能突出对文化史部分的考查,将以中俄、中意、中印文化平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理解和认识。第四,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力度。第五,仍将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如中非合作问题、和谐社会问题等,以体现试题贴近生活、关注新课程改革、重视史学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精神等功能。第六,开放性加大,地方特色浓郁。第七,材料型选择题和主观题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测试评价与备考策略本套试卷考查的均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虽然不少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材料,创设了
36、新的问题情境,但解答问题所需的知识,依旧是来源于课本。整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适合作为高考前的适应性练习用卷,有利于考生熟悉高考的考查方式和特点。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同学们必须注意的问题有:第一,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重点分析以往出错的考题,总结经验教训。第二,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注重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准学科知识的结合点,然后进行适量的跨学科综合训练,整合知识模块,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三,规范审题步骤和答题语言。掌握应试技巧,提升应试能力。在后期的复习应考中,建议同学们注意研究“标准卷的设问角度和解题方法,认真分析试卷参考答案的解题思路和解答要点”,深入挖掘试题的隐含信息,注重解题训练,强化答题步骤和规范语言的使用。第四,认真研究2007午考试大纲和当地的考试说明。深入理解高考命题精神,制定好复习计划,结合考纲的新变化进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