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349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课题六国论群文阅读教学目标文化素养目标了解史论的基本写法,体会史论选材典型、论证周密的说理特点。审美素养目标体会多重历史观,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教学内容活动设计n 【复习提问】师:温故方能知新。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吧。请同学们完成这些理解性默写。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 , , ”的精辟论点。 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结尾指出“ , ,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

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n 【重点探究】四家论六国,史外看世界苏洵、苏辙、苏轼六国论及阿房宫赋对比阅读n 【任务导引】n 师:关于秦与六国的是是非非,历史上很多人都加以论述,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北宋苏洵的六国论。 n 【任务设计】 微任务活动一 理清思路 学习论证手法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作者的一个主要观点。你们读过全文,看出作者写作的结构安 排了吗? 生:整个文章分谈史和论今两大部分。针对评论六国这个事情上来看,作者是安排了总分的写法。先是总说灭亡原因“弊在赂秦”,接着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赂秦者“以地事秦”,最终导致灭亡;二是不赂秦者因为其他自身原因而最

3、终失去了和秦抗衡的机会。 生:我补充一下,第一段的总起段里其实也是总分关系,先总说“弊在赂秦”,再分说“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 师:我看到作者在写赂秦者这一部分的时候层次也特别鲜明,先是四组对比:第一是“秦以 攻取之外”与“战胜而得”之间的比较。二是“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之间的比较。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固不在战矣”,暗含着的意思就是都不是靠打仗得到或者失去的。第三组对比是六国的先祖父与子孙之间的比较,这是个古今对比,写出对土地的珍惜与不珍惜。第四组对比是“暴秦之欲无厌”与“诸侯之地有限”之间的对比,最后作者以一句古语作为小 结,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

4、不灭。”其实六国败就败在“以地事秦”上了。 生:老师,关于“不赂秦者” 这一部分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我为大家说一下。这一部分我觉得用了分总和正反对比两种写作方法,先分别说齐、燕、赵三国的灭亡原因,最后总结;先谈的是史实,后作的是假设,假如“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生:老师,这一部分假设的三种条件如果成立,作者认为与秦国相抗衡或未易量,是不是和 前文有所矛盾呢?前面不是说不赂者以赂者丧吗?怎么又成了自身的过错了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思考一下,看看怎么解读? 生:其实作者已经说了,“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这就

5、说明他们的灭亡还是和割地赂秦有关。 生: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其实就是事秦之心,和割地赂秦也没啥区别,它挺到了最后,但是已经无法和实力超强的秦对抗了,算是自作自受。师:很好,经过我们同学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脉络已经基本清晰了。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的风格可见一斑,难怪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这篇文章中他的这种风格是否有所体现呢? 生:苏洵写作这篇文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我们历史课上学过,北宋政治腐败,军事无 能,外交上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

6、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强敌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师:说得好,“文章合为时而著”,苏洵的这篇文章,既是史论,又是策论。这也为我们带来一点写作上的启发:任何文章的写作都要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有的放矢才能掷地有声。 微任务活动二 对比阅读 提炼文章要点师:同学们,我们昨天还给大家发下了另外两篇六国论,大家课下应该作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想请大家来作一个比较阅读。“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苏同题作文

7、,古今已成佳话,足以让 我们产生兴趣。苏洵的我们已经探究过了,我们再来看苏轼的,这一篇选自志林论古十三首,原先作论养士,后来郎晦之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将其改作六国论,下面谁能概括一下苏轼六国论的主题?生:东坡先生的六国论开篇先谈“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后面谈到“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就是说六国得以暂时生存,还是因为善待了 “士”。生:苏轼接下来是谈秦国“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就是说,秦国不善待士,所以导致了灭亡。结合前一部分,作者采用

8、了对比的方法,归结出六国得以暂存和秦之速亡的原因在于是否“养士”。师:两位同学概括得很好,苏东坡从养士的角度谈论六国与秦,他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呢?难道也和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有关?生:我觉得不是,苏轼的文章角度还是和他个人对北宋朝廷轻视文化、轻视知识分子有关。 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是在大声疾呼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呢!师:好的,苏轼侧重谈“士”。你是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篇文章的呢?生:我觉得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谈六国暂存和秦国灭亡只能算是他自己选取的一个角度,但不应该成为历史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我们都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历史前进的脚步是 不可阻挡的!生:另外我还觉得苏轼有点自视清高,瞧不起劳动人

9、民,这个肯定是不对的。大家看“其力耕 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就是说老百姓都是傻子,没有改变历史的能力,这就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师:好,这一点我同意。苏轼的文章大家读得很好,利与弊都 已经有所了解,下面哪位同学能再说说苏辙的六国论?生:我觉得苏辙的这篇六国论抓住了“天下之势”这个重点,论述了后方四国应全力支 援前方的韩、魏而团结摈秦的观点。他说“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而天下之诸侯,莫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所以最终导致了失败。生:他的观点主要还在于第一段:“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

10、,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就是说,苏辙认为当时的人们最主要的是没有看清天下的形势,这是一句提纲挈领的话。生:我觉得韩魏两国处在秦与其他四国之间,犹如一道壁垒,阻挡住秦国进军中原的道路, 如果韩魏借了秦国土地,“而使秦 人得出入于其间”这就是不知天下之势;四个国家不知道韩魏对于自己国家生存的重要性,不知“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这其实也是楚齐燕赵四国不知天下之势也。师:说得非常好!“势”是这篇文章里重点谈论的内容,如果结合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你认为苏辙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生:我觉得苏辙对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甚至偏安的现实颇为不满,所以他告诫当朝皇帝:要知道前方战场上的危亡直接关系到

11、中原的平安,别再吃喝玩乐了生:我觉得这也就是自圆其说,六国毕竟不是六省,谁知道最后都会被秦国吞并?要是知道 的话,只能玩穿越,所以当时的国与国之间,都是彼此防备,真正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合纵是 政治家们的手段,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让韩魏抵挡,四国暗自相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过是苏辙一相情愿的想法而已。不过从境界来说,我觉得苏辙的观点低于苏洵,高于苏轼。师:讨论得很激烈,甚至还把父子三人进行了排行,很多观点我都赞同。历史,就是一个静态的曾经发生的故事,后人不在当朝,永远不知道真实的原因,也永远不会改变什么,更不会有什么“穿越”。我们拯救不了过去,但我们却可以从其中探究一些原因,一些可以

12、自圆其说的要素,来让今人和后人受到启发。师:同学们,一部战国史,苏辙看到了“势”,苏轼看到了“士”,现在我想把苏洵的观点也用一个字表达,大家说用哪个字?生:赂。他认为赂秦是最大的危害。生:如果按照老师所写的,两个“sh”,我提一个字“事”。因为事秦之心是根本思想,赂秦以土地是表现,就像北宋朝廷,其实也是对外族侵略势力有“事”之心,侍奉,不敢得罪。师:好,那我就按照这个同学的意见,写上“事”。我忽然发现这样的概括很有趣,父子三人同题作文,共同就六国抒发议论,我们各以一个字而且还是同音字加以概括,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n生:老师,上一课我们刚刚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也有关于六国灭亡的解读,是从秦

13、国的角度去写的。 师:好啊,这位同学又为我们提出一个难题,难道你也想找一个字来概括主题吗?生:老师,我觉得秦国灭了六国之后,仗势欺人,最终引起民怨,导致灭国,可以以一个“恃”来概括。 生:老师,我觉得用“师”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原文最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生:老师,我觉得用“嗜”字,是秦的贪念导致亡国,而作者也是希望当朝统治者不要再贪婪 无耻地大兴土木重蹈强秦之覆辙,“嗜好”的“嗜”字就是贪婪的意思。 生:老师,我觉得用“室”,就是提醒大家不要盖太好的房子,别大兴土木,这个比较直接。 师:看来这个做法比较受大家欢迎,我们想了很多字来概括,从

14、而对已经学过的课文又有了新 的认识。这很好!有的时候我们要把短课文学长,从言简意赅的东西里挖掘到更加丰富的内涵;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长课文学短,甚至一个字就概括出它的要旨,比如我们的这几篇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生:老师,我们小组昨天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其实还有一篇六国论,作者是明朝的李桢,我也打印了出来,我觉得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时”。他说,“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就是说,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而上天很爱人民,所以他让强秦极 强盛,而后恶贯满盈,再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所以“时”乃命也。师:非

15、常好,你们的学习精神让我佩服!n 【课堂小结】师:同样的一个历史,不同人的眼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们不但了解了苏洵的六国论的结构,还分别用一个字,甚至用一个同音字来概括了四人论六国的观点。我们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观点,其实也是走进了不同人的心灵,唯其如此,我们才真正看懂了文章。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我看六国”,我希望再看到六十种不同的六国论,看到你们的智慧!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n 【作业设计】1. 以“我看六国”为题,写一篇论六国破灭原因的短文,字数不限。2. 完成资料习题。n 【板书设计】 苏轼六国论 士史:六国灭亡原因

16、苏辙六国论 势 苏洵六国论 事 杜牧阿房宫赋恃/师/嗜/室附:苏辙六国论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

17、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

18、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

19、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

20、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

21、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苏轼六国论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

22、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

23、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

24、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呜呼,此其秦汉之所及也哉?译文:春秋末年,直至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上至)那些谋士辩客、善于辩论、善于言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待之以宾客之礼的。(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吃着精

25、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余号称“多士”(可译为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甚至)田横也有五百名门客。那些约略可以从传记中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夫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使唤别人来养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

26、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

27、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

28、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

29、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多媒体呈现六国论理解性默写题。点出易错字:赂、嬴、荆、卿。板书六国论多媒体呈现四组对比学生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多媒体再次呈现写作背景。板书:苏轼六国论 士板书:苏辙六国论 势板书“史”字板书:苏洵六国论 事学生迅速回翻课文,努力在 字里行间寻找线索学生畅所欲言。板书:杜牧阿房宫赋恃/师/嗜/室课后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