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西城区高三中国古代史测验卷历 史第卷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社会性质的变化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王权的加强2.战国时战争不断,而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农民比奴隶具有人身自由B.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因桀亡”,符合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观点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4.导致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事件是 A.城濮之战B.葵丘会盟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D.长平之战5.以下关于秦朝封建专制
2、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B.体现了封建制度的残暴性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6.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7.下列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和公元1世纪间的是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张骞出使西域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A.B.C.D.8.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
3、,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A.战争没有阻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符合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心愿D.匈奴对汉朝的物产有较大的需求9.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张骞通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倭奴国遣使来汉 大秦安敦王朝遣使来汉A.B.C.D.10.下列举措中,属于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是实行刺史制度实行察举制度设置西域都护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赐给外国“汉委奴国王”印A.B.C.D.1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包括 A.翻车的改进B.灌钢法和铸铁柔化技术的采用 C.精确计算圆周率D.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12.魏晋南北朝时
4、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指的是 A.江南迅速开发成为我国经济重心B.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发展较快D.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经济处于停滞状态13.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是在 A.东汉末期B.三国时期C.东晋时期D.南北朝时期14.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特色最突出的科技著作是 A.缀术B齐民要术C.禹贡地域图D.水经注15.隋唐时代,一座位于长江和大运河交汇点上的著名商业城市是A.洛阳B.长安C.江都D.益州16.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是唐朝皇帝的主要策略,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唐玄宗所为 A.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B.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C.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D.封
5、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17.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唐朝前期三位杰出的皇帝,以下哪一项不是他们采取措施中所共有的A.重视人才B.发展经济C.推进科举制度D.实行募兵制18.两税法是一次重要的税制改革,其重大的影响有征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唐中期以来的税制得到了统一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A.B.C.D.19.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较快,其中属于隋唐的现象有三吴地区最发达圩田更加普遍政府开始征税茶税“天下之盛,扬为首”A.B.C.D.20.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A.唐朝建国后需要巩固统治B.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C.诗歌发展繁荣D.官员的
6、文化素质提高21.唐太宗求访贤哲举贤才,戒奢从简,符合诸子百家哪家思想A.韩非子B.孔子C.墨子D.老子22.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是着眼于A.加强军事力量B.抵抗辽的进攻C.保障皇权稳固D.镇压人民反抗2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A.加强禁军B.强干弱枝C.防止地方专权D.防止武将专权 24.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25.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和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中国疆域 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D.
7、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生活第卷26. 中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等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就对这一地区实施着有效的管辖。 “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最大。”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雍正四年六月二十日,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鄂尔泰奏:“乌蒙土官,凶恶习惯,可以威制,似难以恩化,不改土归流,终非远计。” 朱批谕旨 回答:(本题共16分) (1)概述汉、唐中央政府管辖西南地区的措施。(3分) (2)两宋时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什么?(1分)元朝管辖西南地区的措施是什么?(2分) (3)结合史实分析明清时期对西南
8、地区“改土归流”的目的、条件,说明其历史意义。(10分)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者,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三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四 追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
9、本富益少。 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五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者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回答:(本题共18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本质性问题?(1分)“务本”对秦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1分) (2)材料二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什么思想观点?(2分)他能得出上述认识的历史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的主张是什么?(1分)主要针对的是什么社会问题?(2分)为解决北宋社会这一现实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3分)最终结果如何?(2分) (4)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的是什么社会经济现象?(1分)材料中的“末富”“
10、本富”各指的是什么?(2分)作者这样用词反映了什么思想?(2分)28. 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回答:(本题共22分) (1)我国古代对外交通发达,是中外交往频繁的重要条件。丝绸之路开通的时间和社会条件是什么?(5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分别是什么?(2分) (2)日本是我国的近邻,自古与中国交往频繁。请列举日本与汉朝和唐朝友好往来的主要史实。(6分) (3)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4分)为什么它不能长久继续下去?(2分) (4)明清时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列举明清时期反侵
11、略斗争的几个重大事件。(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CDBCBBDBCCBBABCBDDCB2122232425CCDBC26.(共16分) (1)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地区设郡;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并封他为云南王。(3分) (2)大理;(1分)元朝设云南行省,并在西南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进行管理(实行土司制度)。(3分) (3)改土归流的目的: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1分)条件:平定叛乱。明:永乐年间西南地区两个宣慰司叛乱,明政府派
12、兵平定;清: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三藩之乱),清政府平息。(4分)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封闭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27.(共18分) (1)商鞅变法废除秦国奴隶制(或井田制),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2分) (2)以农为本,与民休息。(2分)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1分) (3)平均土地。(1分)主要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2分) 措施:实行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清丈田亩,按照每户实际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3分) 结果: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对
13、土地兼并有一定抑制。(2分) (4)工商业经济的发展。(1分)“末富”指靠手工业和商业发家的人。“本富”指靠农业发家的人。(2分)反映了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2分)28.(22分) (1)西汉时期;(1分) 社会条件:国家统一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政府对外政策积极开放;西域都护的保障;(4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2分) (2)汉朝时: 政治上:汉武帝时日本30余国遣使来华;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以上两点答出任意一点可得1分
14、) 经济上: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1分) 唐朝时: 政治:派出十多次“遣唐使”;仿效唐朝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文化:都城建筑仿照长安;各级学校教授儒学;文字、风俗受唐朝影响;贸易往来:日本出土“开元通宝”;中国出土日本银币;突出人物:吉备真备、鉴真(上述每方面答出一点即可得分,满分4分) (3)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加强与亚非诸国的友好关系。(2分) 意义: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规模大、历时久、航程远,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航海家洲际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2分) 不能长久持续的原因: 不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缺少持久的经济动力;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不能持久。(2分) (4)明朝时,民族英雄戚继光等人在东南沿海进行倭寇斗争,取得胜利;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朝初年,郑成功经过激战打败荷兰殖民军,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