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323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考向预测真题回顾例1.(2016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

2、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

3、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

4、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 在

5、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错,据原文第2段倒数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应是“卜辞资料印证”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6、。属于偷换对象,且原文的意思是“基本可靠”。【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审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要求

7、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旧史学”错,据原文第4段第二句话内容可知,原文指“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属于范围的扩大化。【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 直至殷墟甲骨文

8、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错,据原文最后一段意思可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也是“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的凭依”,而“殷墟甲骨文”是使凭依更加充实。扭曲文意。【答案】D 例2.(2017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

9、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上来

10、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

11、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

12、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审题立意】A项,“非政府组织”错,原文第一段第2句话是“一些非政府组织”。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据原文第二段可知,“限制排放问题”只是公平问题所举的一个例子,注意原文中的“比如说”,并不能把“公平问题”等同于“限制排放的问题”。C项,据原文可知,义务问题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不只是“对后代负有义务”。【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审题立意】“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误,从第三段内容来看,并非如此,只有两句话阐述代际公平的问题,然后是讲我们这一代人应如何做的问题,所以其立足点应是“我们”怎么做。【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

14、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审题立意】本题出现了四个带有绝对化特征的选项,因此迷惑性较强。B选项对应“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是符合后代利益的。”看似正确,但是原文“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代表长期目标是受目前科学认识影响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使后代需求得到保证。【答案】B例3.(2018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

15、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

16、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

17、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

18、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审题立意】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19、的差别。D项,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审题立意】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

20、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答案】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

21、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审题立意】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C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

22、于思想的创新”。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可推知。【答案】B考情报告2016-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体裁考查内容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综观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我们发现,高考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从选材方面看,近年全国新课标卷全部选用了社会科学类文本,文本选择以关注现实社

23、会、关注文化传统、注重人文精神为主要原则,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美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方面,篇幅多在千字左右,文字浅易,不难理解。从考查角度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能力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没有直接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理解,而是将其融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更注重综合性,对理解、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难度有所加大。从题型设置看,几年来均设置三个四选一的单选题;值得注意的是,201

24、7年和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第2题题干设置跟往年有所不同,都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种变化恰好对应了新考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提法。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加工改造,且融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格非塞壬的歌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

25、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陆邵明留住乡愁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同上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26、同上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社会科学论文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同上知识与技巧的梳理命题秘诀一、考什么了解选材,明确考点所谓论述类文章,指的是研究各种社会科学的文章,包括历史学、文艺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美学等,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包罗万象,但都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直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达一定的见解和主张。毫无疑问,在2019年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材也仍将保持这一风格。根据2019年考试大纲知道,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能力层级,共有六个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

2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由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只设置三道选择题,因此高考对这六个考点的考查呈现出轮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2015年之前,高考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设题,位居全卷第一题,而2015年后一反常态,将其融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查更具综合性,一道题往往会涉及“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的多个考点,且这些考点常常有机融合在一起,很难分清彼此。其中,又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为考查重点。因为其他几个考点都是以它为基础的,一切理解或分析综合都离不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点,从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几

28、道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二、怎么考识别陷阱,有的放矢一直以来,全国新课标卷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都是以四选一的客观题的形式在第卷中出现;设题3道,分值为9分。在每道小题中,命题人都设置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选项来迷惑考生。因此,只有掌握了命题人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具体说来,命题人设置错误选项用以干扰考生的常见方式如下:1.以偏概全。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如2017年全国卷第3题B项“如果气候变化

29、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B选项对应“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是符合后代利益的。”看似正确,但是原文“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代表长期目标是受目前科学认识影响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使后代需求得到保证。2.混淆时态。主要包括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混淆。“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或然”指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情况,“必然”是一定会发生的。在高考实践中,命题人往往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把过去的事情说成是将来的,或者把可能的说成是必然的;当然,也可能反之。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

30、: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4.偷换概念。这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以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5.无中生有。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这是命题者故意迷惑考生的。例如2017年全国卷第1题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

31、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6.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错误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或把甲的观点、结论、论据或发明、创造等说成乙的。技能突破怎么答精读深思,细比明辨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要正确而高效地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就必须建立在准确而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因此,答题之前,要集中注意力通读全文,有时甚至需要读上两三遍,才能真正读懂。阅读文本之前,不妨先浏览文后的题目,带着题目阅读,有

32、助于迅速把握文章要点。阅读时,最好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数,明确每段的中心内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修饰语、限制语,表达作者见解、观点和论述对象特点的语句,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等。总之,要尽可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整体结构、写作思路、重要概念、中心意思、观点态度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2.审读试题,锁定信息区间。在对阅读材料有了总体把握之后,就要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出说法“正确的

33、”还是“不正确的”、是“符合原文意思”还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不仅如此,还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揣摩命题意图,因为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由于高考对论述类文章的能力要求是基本阅读,不需要鉴赏,因此,一般说来,所有选项的表述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即“答案来自原文”。这是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一个基本原则。为此,答题时,要结合题干要求,将题中的各个选项“代入”回归到原文中,在原文中找准、找全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段落或语句,从而快速锁定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避免盲目无绪。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3.对比辨析,筛选正确答案。确定了答题信息区间后,我们就要将题目的题干,以及各个选

34、项与原文中相对应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对比,认真辨析两者在语言文字的表述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从原文中找出依据,以排除错误选项,确认正确选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摘抄原文词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于那些改换了说法或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对应词句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特别是有些概括性较强的选项,原文根本没这句话,若简单地与原文去对比,容易出错。因此,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符合逻辑性上去思考判断。如果某个选项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则该选项正确;如果不相符,则不正确。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符合”或“不符合”的一项

35、,该项便是此题的答案。4.识别陷阱,自觉远离误区。针对命题人设置干扰项的常用手段,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八个对应关系,看看其中有没有问题:部分与整体,即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主观与客观,即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原因与结果,或是因果关系颠倒,或是强加因果关系。主要与次要,即将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肯定与否定,即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已然与未然,即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故意把原文中偶然发生、可能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必然发生的事实。有与无,即无中生有,在选项里故意设置原

36、文没有的信息以干扰考生。抓住这几组关系,有助于迅速而准确地识破选项中的陷阱,从而保持头脑清醒,自觉远离误区,提高答题准确率。尽管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但只要我们明确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洞悉设题规律,掌握答题技能,精读深思,细比明辨,就一定能够战而胜之,笑傲考场。限时训练(45分钟)经典常规题一、(2018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

37、,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构建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

38、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构建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39、”;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身体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

40、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做出了全新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的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二、(黑龙江牡丹江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

42、、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

43、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

44、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

45、,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4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6、( )A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5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

47、律化”。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C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高频易错题三、(

48、湖北荆门市2019届高三调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雕楼画栋,水墨丹青,这些蕴含了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元素如何幻化成服装,成为现代人竞相拥抱的时尚符号?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神秘而幻化万方的吉祥图案可以变得时髦时尚吗?央视日前开播的一档名为时尚大师的节目里,一位年轻设计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位年轻而时尚的新生代设计师在自己设计的卫衣、T恤和手包里,不仅运用了龙生九子中的螭吻和椒图这两个神兽元素,还加入了我国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等模块。整个设计呈现的结果是简洁、舒服、时尚,恰到好处。尤其是受到在门上衔环的椒图神兽的启发,她将手包的提手设计成一个环状并让椒图“咬”住,创意满分,韵味十足,以至

49、现场的专业观察团成员纷纷直接询问手包的价格,以强烈的购买冲动来表达对作品的喜爱。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以至于好像只有前卫到有些异类或者让人看不懂才能称之为时尚。然而这种关于时尚的定义显然有失偏颇。中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对时尚有一番阐述,在他看来,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还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都传递出创新勇气和文化自信。时尚应该代表着文化自信和自我态度的表达。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当我们厘清了时尚的概念,再回头讨论时尚和传统文化能否结合这个话题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那些看起来表面并不相关的内容,完全可以和谐共存。一方面,几千年来熠

50、熠生辉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可以跳出严肃、古老等人们固有的印象,依托时尚的载体、借助开放的视野和灵动的设计活在当代;另一方面,时尚若脱离了文化的支撑,必然不能成为经典。相反,时尚产业如果能充分表达文化意象,就可以得到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可以说,时尚根植于文化,而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韵味则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新鲜元素,给业内人士带来更多灵感,让时尚充满更多可能。尤其在当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自信重塑的阶段,我国的时尚产业发展可谓时机大好。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传統文化脉络,要让传统文化注入时尚产业,需要业内人士抱以

51、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地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绚丽多彩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散落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时尚元素;“高冷”如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设计灵感。2018年9月9日一则名为故宫口红,真的来了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据报道,这六款口红膏体的颜色均来自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红色国宝器物。雍容华贵、高端大气的故宫口红一时成为时尚界的新宠。这几款具有中国风神韵的限定版口红发扬传承了东方美学,传递出了真正的东方时尚。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在坚守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的时尚活力;也通

52、过人们对东方时尚审美的追求传递出了千百年永恒不变的魅力。当然,传统文化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不能“为了融而融”。融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何以时尚的方式活在当代、活在日常是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时尚和传统的融合,需要业内人士找到恰当的契合点,以一种舒服自在的形式设计表达,还要顺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毕竟,只有走进了生活,让人们觉得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摆在家中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很时髦的事,文化和时尚的融合才算恰如其分,才能深入人心,用时尚的方式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才算成功。(选自用时尚语言表达传统文化也新潮)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对于时尚的定义

53、有认识上的偏颇,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B在设计作品时将传统与时尚融合,有创意,有韵味,作品就有可能深受喜爱。C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韵味为我国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要让传统文化在时尚产业中发挥作用,需要业内人士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一位设计师的作品深受喜爱的事实,说明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变得时尚。B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时尚和传统文化不仅不相悖,而且还可以和谐共存。C文章运用摆事实、讲道理、作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论证时尚和传统可以相互结合。D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主要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安

54、排文章结构的。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久以来,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传统就等同于严肃、古老。B只要我国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时尚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C文化依托时尚的载体活在当代,时尚依赖文化的支撑成为经典,二者相辅相成。D要使文化与时尚融合,只能通过业内人士去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四、(安徽淮北宿州2019届高三模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文官制度由韦伯正式提出成为课题,并被当作一种合理的、理性的制度。他标志出来的文官制度,当是工具性的理性运作。中国的文官组织来源非常久远,而且最完备、最复杂的文官体系理论早在

55、韩非子时代就出现了,但是文官体系却不是中国所独创的,很多古代文明都有过文官体系,只是文官体系理论基础的出现以中国为最早。中国文官制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并不仅是工具性的合理制度,而且有儒家意念掺和其中,这是韦伯在讨论西欧16世纪以来的文官制度中缺少的一环。儒家意念如果当作意念系统,可能会成为教条。任何东西若变成教条就会神秘化,走上信仰的途径,而不走理性辩论的途径。儒家意念之作为目的而论,也可以相当于基督教意念,是一种信仰;可是倒过来讲,儒家意念并不是上天的神谕,而是经世的使命。在这一点上,儒家意念的神秘性并不强。从这个角度来看,目的的理性和工具的理性相配合,使中国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拉锯战中,

56、不但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且也成为国家和社会之间联系的力量。这个特色是中国以外的史学家在讨论文官制度时未能理解到的地方。文官体系萌芽于西周时代,秦始皇时代的文官制度已极为庞大,极有效率,不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秦代文官制度终究只是工具性的。汉朝尤其汉武帝时大力打击社会势力,国家得胜的结果是发展出察举制度,过了一段时候,察举制度变成了联系国家和社会的桥梁,使各地的俊杰之士经过察举而进入政府;政府的政令也经由各地俊杰之士达到各地,而文官体系也同时获得了儒家意念。于是文官体系在由纯工具性蜕变成兼顾工具性和目的性的过程中,竟蜕变为自成一格的合理制度。文官体系所具目的性又造成另一种形势:文官体系与王权的对抗

57、。照理说,文官体系应该与国家互补,但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这也是韦伯的工具性文官制度所缺少的成分。文官体系在国家与社会的对抗过程中,是主要的抗衡力量,具有特别的功能。又因为文官制度选拔的背后有一大群社会精英,他们受过专业训练,等着出仕,但能够出仕者往往只是其中少数,而未出仕的人仍留在社会的一端,站在儒家意念的立场,监督政府的作为。为了培养文官制度,中国也同时培养了一大群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带动社会来抗衡国家。中国文官体系固然有制衡的作用,但也会造成社会

58、上的特权阶级,享有比他们人数比例更为巨大的社会权力。他们既是社会上的精英,同时也是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的人群。(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官组织是最完备、最复杂的,文官体系理论基础的出现也以中国为最早。B察举制度产生后,中国的文官体系逐渐蜕变为一种工具性和目的性共存的合理制度。C中国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文官体系会直接与王权对抗。D在文官制度选拔的背景下,社会精英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文官制度展开论述,通过与西方工具性文官制度的比较

59、,强调了中国文官制度的个性特点。B文章从文官制度的概念切入,接着重点阐述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功能,最后也提及这一体系的弊端。C文章通过介绍中国文官体系从西周到汉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重点论证了中国文官制度工具性的特点。D文章分析了文官制度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地位与影响,突出了它的制衡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官制度之所以具有目的性,与具有经世使命的儒家意念掺和其中这一因素有着必然联系。B中国文官体系如能将目的性和工具性配合好,就可以在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发挥重大作用。C中国的文官体系与国家之间既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又因其具有儒家意念而与王权形

60、成对抗关系。D与西方以工具性为特点的文官制度相比,工具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中国文官制度显得更为完备。精准预测题五、(湖南新邵县2019届高三期末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一种新型品评大众文艺的标准正在兴起,那就是“有趣至上”。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在外卖小哥聚集的商场门口,甚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手机软件寻找片刻乐趣时,这个标准正变得通行无阻。一方面“有趣”被摆放到了异常醒目的位置,在浏览、点赞和弹幕中显示它巨大的威力,进而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竞相追逐和品评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对这个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倒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讨论和有

61、效定位。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以来,针对普通人势必“娱乐至死”的告诫就不绝于耳,“有趣”基本成为低俗和无聊的同义词。“有趣至上”也被看作文化平庸的新一轮表现。然而另一方面,趣味在商业逻辑中迅速膨胀,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教育和商业的出发点,也成为人们自我辩护、伸张生活的重要依据。在此背后,则是对生活枯燥无聊,消费文化看似丰富多样、实则千篇一律的巨大不满和反感。可以说,当人们被手机、网络以及背后涌动的数据流包围时,我们正充分暴露在一种叫作“有趣”的空气中。如何审视和评判它的任务却就此搁置,无从展开。对大众文化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往往需要显

62、出某种“有趣”特质,以便引起人们关注,构成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在这一意义上说,“有趣”意味着各色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可能性,是人们在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之间的转换阀,连接和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对象。就此而言,“有趣”,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步所必需的酵母。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焦,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这个转换阀的无限放大。在利益驱赶下,“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而这一驱赶和放大最终会导致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应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

63、就此停滞。大多数文艺被限定在最低程度的新奇好玩之中。此时的“有趣”也就一跃成为“有趣至上”,垄断人们理解和转化日常生活中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成为一种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如果说,现代之初随着出版印刷兴起,普通人需要随之确立能读会写的意识和技能,以便参与和主导这一重要社会文化变迁,那么现在,在网络经济时代,我们显然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常识有待确立、急需推广。其中,如何定义和捍卫“有趣”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使之既免于径直等同于低俗无聊的无视,也摆脱资本任意控制和无限膨胀,便是重要一项。至此,将资本操控的“有趣至上”与普通人由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趣”积极区分开来,也就成为当前这一轮文化形势中,普通人应该

64、具有的新常识。(节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7日)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趣至上”这种品评大众文艺标准的兴盛,深受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发展的影响。B“有趣”的空气弥漫在我们身边,是手机、网络及其数据流的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结果。C“有趣至上”成为民众情感和智力上的专制,也将垄断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D“有趣至上”和“有趣”的区别,很多普通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具有分辨的常识。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重点阐述普通民众重视手机带来的“有趣”却忽视了它的真正价值。B文章指出现代媒体大众普吉岛“有趣至上”娱乐,多是文化平庸的一种表

65、现。C文章提出“有趣”意味着各色好奇心,吸引人们的深度认知,会促进社会发展。D文章强调,利益驱使下“有趣”成为一切的评判标准,文艺也就被限定于低俗好玩了。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求趣味,是人们对无聊枯燥、千篇一律生活的不满,从而寻找生活中的快乐。B为引起人们关注,很多文艺出现时,都要借助“有趣”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思考和关注。C网红经济和网络直播的合力发展,使“有趣”这一社会现象成为大众要思考的问题。D社会日常中,很多人把无聊庸俗当“有趣”,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必多虑。六、(四川绵阳市2019届高三诊断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

66、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金庸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是在两个向度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从大处着眼,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综合性、融汇性:再一个是从小处入手,展示中华文化的奇妙性、精巧性和艺术性。从大的方面来说,金庸小说涉及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中国文化思想层面,组成了一部“三教九流”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同时,他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描写了中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神采各异的文化风貌,并且写出了不同朝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演变,从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立体的中国文化长篇

67、画卷。在金庸的前期作品中,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明显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地位: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都对主人公为民请命、为民锄奸的正义行为持赞赏笔调,射雕英雄传更是把郭靖所代表的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儒墨精神褒扬到了极致。在金庸的中期作品中,道家思想、游仙思想开始令人注目: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这部作品既有郭靖掷地有声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举,又有杨过蔑视宗法礼教、为个人爱情不惜与整个武林为敌以及单人独剑四方漂游之行。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在连城诀和侠客行中,是非善恶已经开始变得扑朔速离、标准难立,狄云和石破天对于究竟应该如何做人,可以说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

68、答案。金庸的作品涉及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化分区,从雪山飞狐中的雪山极顶到天龙八部中的苍山洱海,从书剑恩仇录中的新疆雪莲到笑傲江湖中的福建山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金庸不仅描绘出了各地不同的景物、风俗,更写出了各地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版块构成”。例如郭靖成长于蒙古大漠,黄蓉成长于东南海岛,萧峰成长于中原武林,韦小宝成长于杨州妓院这些人物身上的个性都与他们的“水土”密不可分。金庸笔下的中国文化,在时间轴上也是富有变化的。同是儒家思想,在金庸笔下,宋朝时显得博大刚健,如郭靖与萧峰成为金庸小说中最高大的英雄:到了宋朝以后,则显得气象表弱、难克重

69、任:到了明末清初,儒家文化更显得酸腐可笑、百无一用,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自负文武双全,结果一事无成。金庸在表现中国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天龙八部中,金庸就通过对一个不知名的灰衣老僧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佛家文化。灰衣老僧轻而易举地制服了所有的超一流高手,他在给天下英雄论述佛法与武功的关系时说,练武功本是为了提高佛法境界,然而佛法境界达到很高时,却又不屑于练武功了。这种对“大文化”的了解,让金庸在写作时挥洒自如。上世纪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中国的需要,对中国古代的文

70、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竭力给读者造成一种“开天辟地”的新气象。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相比之下,金庸小说所建立的民族国家想象,则从容、厚重,更具长久的稳定性。(摘编自孔庆东金庸与国民文学)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中国的民族国家想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中国”有关。B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C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D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中

71、国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17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B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C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B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

72、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C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D“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参考答案1.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C项,“被遗

73、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觉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D项,曲解文意。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于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答案】A2.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D项混淆时态。“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答案】D3. 【解题思

74、路】此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答案】B4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因而”错误,选项强加因果,由文

75、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另外,原文中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C项,“更似绝句律诗”错误,该信息在文中没有依据。D项,“逐渐走向衰微”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本题后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和D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故选A项。【答案】A5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

76、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项,“唐人古诗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错误,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可见“反格律化”是受今体诗影响,而非继承汉魏古诗。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B项。【答案】B6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

77、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错误,从文中来看,引用的诗论部分,在于陈述观点,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唐人古诗的态度,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唐人古体中五言和七言的区别。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

78、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的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C项的信息在文本第三段。D项,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故选B项。【答案】B7【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原因在于时尚的意义的界域没有打破”强加因果,且中

79、国服装设计师张庆辉的看法“时尚的意义在于打破界域”,也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认识。故选A。【答案】A8【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但并未运用对比论证。故选C。【答案】C9【解题思路】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A项,

80、由原文第二段“长久以来,提起时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新潮、前卫”可知这只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并不能说人们都认为“时尚就是新潮、前卫”,而且人们只是对传统文化有“严肃、古老”的印象,二者不能等同;B项,“只要就可以”过于绝对;D项,文化与时尚融合是两者之间的事,而“业内人士应深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活在日常”只是一个方面,推断错误。故选C。【答案】C10【解题思路】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

81、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偷换概念。错在“中国文官组织是最完备、最复杂的”。“最完备、最复杂”的是“文官体系理论”,而不是“中国文官组织”。原文是说“中国的文官组织来源非常久远,而且最完备、最复杂的文官体系理论早在韩非子时代就出现了,只是文官体系理论基础的出现以中国为最早。”C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是说“因为文官体系具有儒家意念的目的论,所以与王权实际上不断有对峙的紧张。专业的官员总是怀有儒家的理想,碰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国家的文官体系就会用社会的后援力来与王权对抗”。D项,错在“社会精英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扩大了范围,不是“社会精英”,而是中国文官体系中的“特权阶

82、级”。原文是说“中国文官体系固然有制衡的作用,但也会造成社会上的特权阶级,享有比他们人数比例更为巨大的社会权力。他们既是社会上的精英,同时也是过分享受权力和机会的人群。”故本题选B项。【答案】B11【解题思路】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材料与观点不统一。【答案】C12 【解题思路】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8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更为完备”错误,于文无据。【答案】D13【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有趣至上这种品评大众文艺标准的兴盛”说法错误,根据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应为“正在兴起”。C项,根据第五段内容“各色喜怒哀乐的可能”可知,选项过于绝对。D项,“很多普通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具有分辨的常识”说法错误,根据最后一段的末尾“

84、应该具有的新常识”,选项是把“未然”当“已然”。故选B。【答案】B14【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艺也就被限定于低俗好玩了”说法以偏概全,原文是“大多数文艺”。故选D。【答案】D15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85、”,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根据文意,文中对把无聊庸俗当“有趣”,是持批判态度的。故选D。【答案】D16【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

86、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错,“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C项,“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中国文化旅游”。故选A。【答案】A17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误。灰衣老僧的事件意在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故选C。【答案】C18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虚无与消极”推断不合理;C项,“否定”不正确,而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且条件不充分。故选B。【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