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东潍坊一模)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2.(2017湖南益阳调研)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
2、要新耕地3.(2017河南洛阳模拟)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4.(2017云南检测)“(古代中国)在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帝国政府都会忙碌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这里“农业生产的恢复”主要指()A.强化重农抑商政策B.建立正常的赋税征收制度C.重建小农经济D.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5.(2015课标,27,4分)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
3、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6.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7.(2018广东肇庆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测)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材料反映出当时()A.政府对
4、盐商采取扶植政策B.食盐业仍被政府严格控制C.食盐市场已出现官商勾结D.食盐生产具有区域性特征8.(2017宁夏银川模拟)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9.(2017山东烟台高三检测)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A.农耕经济已
5、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10.(2017湖北武汉模拟)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关于这一现象“根本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封建王朝后期政局动荡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以土地守财观念的影响D.“重农抑商”政策的刺激11.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12.(2017安徽
6、江南十校联考)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材料主要体现了()A.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B.明清厉行海禁政策C.明初禁止一切海外贸易 D.商品经济的日益衰落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7湖南永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
7、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年)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赶上广州。泉州城南,逐渐形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与之相应,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元朝,泉州港更加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水手随着海船来到泉州,这个港口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马可波罗说:“我敢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
8、,为额极巨。”伊本白图泰在这里看到大船百数,小船千余。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一方面是“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商人出海的首选地。海上丝路将中国与海外诸国连接起来,来往频繁,有如一家。著名的地理著作岛夷志略成书于 14 世纪中期,作者汪大渊长期在泉州生活随海船出海经商。这本著作记录了海外地名二百余处,涉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印度次大陆及其周围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和北非。此书写成后,收在当时泉州的地方志内,成为当时泉州人的航海指南,也是这一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详尽记录。 杨俊峰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1)根据材料,
9、概括泉州港兴盛的原因及表现。(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泉州港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13分)14.留美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沿岸黄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叹为观止在帝制时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经常是彼此分开的封建国家之间发生纷争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出现,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在中国,降雨的季节性很强导致中国频发水旱灾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数个世纪里农民因饥饿和食品短缺而参加战争大自然还给中国设置了另一个难题,即北部边疆的安全问题。解决此一问题的方案,也与国家的统
10、一和中央集权相关。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材料二况且提到这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在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展开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初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及中国历史家效尤。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我们再问:为什么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其答复则是“一只走兽,除非脱胎换骨,否则不能兼任飞禽”。中国是大陆型的国家,重农抑商已久,是传统政策,重生产而不重分配。不仅整个领域自给自足,而且各府县也要遍种桑稻。加以中央集权,长期实行科举取士,使中国这国家与社会表现出它独特的性格,所有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也要根据这高层机构之需要而调整。 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
11、纪(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展开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4分)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2.C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
12、3.C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动,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题干两种耕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4.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态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脆弱的,极易因赋税沉重、局势动荡以及王朝更迭而被破坏,故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都忙于重建小农经济,选C项。5.B读表可知,唐宋时期,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多于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但
13、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大大超过了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江苏较河南文化更兴盛,这是由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理学不仅在江苏有影响,在河南也有较大影响,故A项并不能导致表中数据的变化,排除;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并不能说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政治重心依然在北方,故D项不正确。6.D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可知唐朝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7.B
14、材料未体现政府扶植盐商,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人可以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说明明政府仍严格控制食盐业,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官商勾结,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食盐的买卖,不是生产,故D项错误。8.D战国之后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的均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9.B由材料中“地产木棉,衣被天下”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可以看出明清之际江南社会经济发达,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10.B封建王朝后期政局动荡是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A;结合所学,土地兼并根源于封建土
15、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C并非根本原因,排除C;“重农抑商”政策应该采取的是平抑土地兼并的措施,排除D。11.D雍正帝关注湖南雨水和粮食价格,从根本上说是关注灾后地方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故D项正确。12.A材料中“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说明倭患是实行海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故B项错误;海禁不是禁止一切海外贸易,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答案(1)原因:南方经济发展;中西陆路交通阻断;统治者重视;泉州地理位置优越;等。表现:城市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港口繁忙,中外商人水手聚集,中外文化汇流。(2)地位:泉州港在当
16、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成为国际性的海港都市,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意义:泉州是著名的侨乡,是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在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陆上丝绸之路闭塞”“在泉州设市舶司”“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等归纳;第二小问表现,根据“逐渐形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海港都市”“一方面是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商人出海的首选地”等归纳。(2)第一小问地位,根据“
17、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等分析;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说明。14.答案(1)原因: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治理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长期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袭扰。(2)表现:宋代的“市”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夜市繁华,营业时间延长;海外商运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写出任意5点即可) (3)原因:重农抑
18、商政策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强大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压抑;封建制度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可概括出,黄河流域水旱灾害的治理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长期混战使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袭扰。 第(2)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从“市”的发展变化、政府对商业的管理、货币的流通、海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第(3)问,由材料三可分别概括出重农抑商政策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强大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压抑、封建制度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所学“海禁”政策分析得出其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