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必修5选修4(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古代文学史上,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初现端倪;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
2、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拈出其中的“
3、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
4、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
5、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摘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时期,诗、文、词三种文学样式各领风骚,小说、戏曲也开始兴起,共就和应用文得到了发展,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B唐宋两朝是各种文体发展
6、的高峰时期,文体批评也得了发展,也是古今文体的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之结合的关键时间。C郑骞在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中把唐宋两朝比喻为一个大朝,把上古至中古文化比喻为流进大潮中上游的水。来源:学科网ZXXKD唐宋文化是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它的通变特色影响文体的发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作者借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的一句话,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了唐宋文化的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融会贯通”。B唐宋文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C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是灵活
7、多变的,文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唐宋两朝文体学的贯通性特点的突出表现。D唐代只有大诗人杜甫称得上“文备众体”,而到宋朝,“文备众体”的文人就越来越多,这就是宋朝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结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都具备且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影响深远。B唐宋文化具有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变通的特点,这不仅印象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化的发展、演进。C两种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两种文化就会互相转化。D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
8、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于光中在香港中大执教的那些年,每次回台北,都会受邀到林海音家与文友聚会,他有一种“好像到了夏府,才像回到台湾,向文坛报了到”的感觉。女作家潘人木退休后,经常到美国探儿女,每回回到台北都特别高兴,因为“台北有一间屋子,里面的灯光特别温暖,而灯光下又有两位特别可爱的人海音 和何凡”。林海音像块磁石,“吸”来四面八方的友谊。夏家在台湾最早的客厅是在台北城南重庆南路三段。他们在那幢日式榻榻米的房子住了二十五年,那个六叠大的客厅孕育了四个子女快乐的童年和青少年。林海音早年写作、主编联副10年、主编纯文学月刊都在这个时
9、期。之后,夏家搬了两次家,一次是因为原来的平房改建公寓;另一次是改建后搬进去,这两次居住的时间都不长。等到纯文学出版社基业稳了,赚了钱,一九七六年,何凡、林海音带着最小的祖葳,搬进台北东区一栋公寓的六楼,这也是他们住的第二久的地方。直到九十年代初,何凡自国语日报发行人的职位功成身退,此时四个子女全在国外了,他们觉得需要一个安全清幽的环境,才搬到东区国父纪念馆附近的一幢大楼,直到现在。不论是住在哪里,也不论在哪一段时期,夏家温暖的客厅永远是敞开给朋友的。有一年,林海音为了让几位美国朋友了解中国饮食,她把台北南门市场的做春卷师傅请到家来示范做春卷皮。那天下午市场收了摊后,这位老师傅就带着全套行头到
10、夏府,在院子里表演起来,而林海音早已炒好一大盆包春卷的馅。只见春卷师傅手上一大把软软的大面团,轻轻地往烧得热热的铁铛上一贴,一张薄薄的春卷皮就烤好了。林海音兴致勃勃地教大家包春卷,包好了春卷就下锅炸,美国朋友乐了,原来中国餐馆里的春卷是这么做成的。林海音每次邀人吃饭,总是花些心思去构想,让大家尽兴,她自己也尽兴。她交友满天下,却不是认识就算了的泛泛之交,她会一直维持着,有一定深厚的经营,聚会看似热闹,但却有某种超越热闹之外的深度。到林海音家作客,谈得快乐,吃得快乐,她还会为朋友拍照纪念。三四天后,客人就会收到照片,林海音还在照片后注明时间、地点,让人永远怀念。奇怪的是大家脸上的皱纹都不见了,所
11、以大家封她一个“无皱纹摄影家”的外号。自从前几年林海音病倒以后,像这样“整套”的“林派聚会”就在文坛消失,那文学的风华只有在许多人的回忆中了。正如隐地说的:“我偶尔经过重庆南路的巷弄,特别是在夜里,常觉得那日式小屋还在,林先生正在请客,高朋满座,一屋子的笑声还在那儿传开着。”1970年一个春天的晚上,在夏府那个日式小屋客厅有一次夜谈。那天是为了欢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和王洞新婚返台。而林海音特别烧了一桌好菜,加上大瓶绍兴酒,使餐叙热烈欢洽。林海音一如往常,照了许多照片。那天夜谈结束前由诗人痖弘朗诵了当时远在美国丹佛城的余光中的一首诗情人的血特别红。大家在充满磁性的“情人的血特别红,可以染
12、冰岛成玫瑰情人的眼因过度仰望而变蓝情人的心骄傲而可怜,能举起教堂的塔光,但不容一寸怀疑”声中满载而归。多年来,在林海音家的客厅里有太多太多的“台北一夕谈”,如果记录下来,会是一本有价值的“文人对话录”。 (摘编自夏祖丽(从南走来林海音传)相关链接: 黄春明说:他曾在一篇文章里写一位老妇坐公车时怕坐过站,就大喊“城仔落车”。黄春明投稿时把这句台湾话作为文章标题,并再三叮嘱不能把它改掉。林海音欣赏他的文才,也理解他的心情,就尊重了他的意见。 (选自何标他们在岛屿写作林海音传)4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余光中每次回到台北都会受邀去林海音家,以至他有一种“好像到了夏府,
13、才像回到台湾,向文坛报了到”的感觉。B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何凡功成身退,此时林海音何凡夫妇的4个子女全在国外,常感寂寞,于是经常邀请大家来聚会。C大家在林海音家谈得快乐,吃得快乐,毫不拘束;林海音每次都将这些事情拍照并注明时间、地点,就是想大家永远怀念她。D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晚上,在林家有一次夜谈,诗人亚红朗诵了余光中的特别红,大家得到了巨大的精神享受。5从材料看,林海音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6本文在材料选取方面有什么样的特色?请简要分析。(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王姥姥走到厅上,对她说:“我说,大嫂,后天就是年初一,你打算怎办呢
14、?你可不能在我这儿过年,我想你还是先回老家。” 王姥姥想撵她。她想,净哭是不成的,得想法子。拿过小包袱来,打开,翻翻那几件破衣服。她的丈夫在郑州那一仗,也随着那位总指挥亡于阵上。败军的眷属在逃亡的时候自然不能多带行李。她好容易把些少细软带在身边,日子就靠着零当整卖这样过去。现在她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当日丈夫所用的一把小手枪和两颗枪子。除夕那天早晨,她进好几家当铺也没有当去小手枪。当她走到高亮桥上,站了一会,她有了主意,因为她想起了那十二年来见面的大姐儿现在一刀出嫁的时候了,不如回家替她找个主儿,她自打定了回家嫁女儿的主意以后,好像前途上又为她露出了一点光明,于是她带着希望在向着家乡的一条小路走
15、着。雪下大了。她走在荒凉的小道上,心里想着她的计划。迎面来了一个青年妇人,好象是赶进城买年货的。她戴着一顶宝蓝色的帽子,帽上还安上一片孔雀翎;穿上一件桃色的长棉袍;脚的下穿着时式的红绣鞋。这青年妇女从她身边闪过去,招得她回头直望着她。她心里想,多么漂亮的衣服呢,若是她的大妞儿有这样一套衣服,那就是她的嫁妆了。然而她哪里有钱去买这样时样的衣服呢?她心里自己问着,眼睛直盯在那女人的身上。那女人已经离开她四五十步远近,再拐一个弯就要看不见了。她看四围一个人也没有,想着不如抢了她的,带回家给大妞儿做头面。这个念头一起来,使她不由回头追上前去,用粗厉的声音喝着:“大姑娘,站住,你那件衣服借我使使罢。”那
16、女人回头看见她手里拿着枪,恍惚是个军人,早已害怕得话都说不出来,想要跑,腿又不听使,她只得站住,问:“你要什么?”“我什么都不要。快把衣服,帽子,鞋,都脱下来。身上有钱都得交出来,手镯、戒指、耳环,都得交我。不然,我就打死你。”青年妇人不得已便照她所要求的一样一样的交出来。她把衣服和财物一起卷起来,她抱着那卷赃物,往北飞跑。穿入那四围满是稠密的杉松的墓田里。在坟堆后面歇着,她慢慢地打开那件桃色的长袍,看看那宝蓝色孔雀翎帽,心里想着若是给大妞儿穿上,必定是很时样。她又拿起手镯和戒指等物来看,虽是银的,可是手工很好,决不是新打的。正在翻弄,忽然象感触到什么一样,她盯着那银镯子,象是以前见过的花样。
17、那不是她的嫁妆吗?她越看越真,果然是她二十多年前出嫁时陪嫁的东西,因为那镯上有一个记号是她从前做下的。但是怎么流落在那女人手上呢?这个疑问很容易使她想那女人莫不就是她的女儿。本是为女儿才做起这事来,自不能角女儿,如果知道这段事情。想来想去,不如送回原来抢劫的地方。她又望南,紧紧地走。不料刚到树下,就见那青年妇人还躺在那里。她不顾一切把东西放在一边,进前几步,去摇那女人。那时天已经黑了,幸而雪光映着,还可以辨别远近。她怎么也不能把那女人摇醒,想着莫不是冻僵了?她捡起羊皮给她盖上。当她的手摸到那女人的脖子的时候,触着一样东西,拿起来看,原来是一把剃刀。这可了不得,怎么就抹了脖子啦!她抱着她的脖子也
18、不顾得害怕,从雪光中看见那副清秀的脸庞,虽然认不得,可有七八分象她初嫁时的模样。她想起大妞儿的左脚有个骈趾,于是把那尸体的袜子除掉,试摸着看。可不是!她放声哭起来,“儿呀”,“命呀”,杂乱地喊着。东村稀落的爆竹断续地响,把这除夕在凄凉的情境中送掉。无声的银雪还是飞满天地,老不停止。第二天就是年初一,巡警领着检察官从北来。在一棵树下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楼主那被劫的新娘子的尸体。雪几乎把他们淹没了。 (本文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第一段写她随身的小包裹中有一把小手枪和两颗枪子,为下文她到当铺“当枪”,用“枪”抢劫以及用枪
19、自杀埋下了伏笔。B小说写她想到了回家嫁女儿的主意之后,她又感觉到了生活的希望,带着希望她踏上了回家之路,因为她有嫁女儿而得的彩礼了。C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作者创作这篇小说,反映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战乱时期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普遍宿命论。D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个深受战争祸害,生活中充满辛酸的女人。战争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失去了生活的依靠,陷入了生活困顿中。E小说构思巧妙,将女主人公命运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大年除夕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与鲁迅小说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妙。8小说中反复描写“雪”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9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归途”为题目有何意图。(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
20、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居贫苦学,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屩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于王安石。熙宁三年,应举入京。适安石当国,首问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如青苗是也。安石惊曰:何为乃尔?吾与吕惠卿议之,又访外议。佃曰:公乐闻善,古所未有,然外间颇以为拒谏。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安石召谓之曰:惠卿云: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已遣李承之使淮南质究矣。既而承之还,诡言于民无不便,佃说不行。安石以佃不附已,不复咨以政。更先朝法度,去安石之党,士多讳所从。安石卒,佃率诸生哭
21、而祭之,识者嘉其无向背。迁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实录徙礼部。数与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辨,大要多是(王)安石,为之晦隐。(黄)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知江宁府,甫至,祭安石墓。句容人盗嫂害其兄,别诬三人同谋。既皆讯服,一囚父以冤诉,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狱已成,不可变。佃为阅实,三人皆得生。迁吏部尚书,报聘于辽,归,半道闻辽主洪基丧,送伴者赴临而返,诮佃曰:“国哀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佃徐应曰:始意君匍匐哭踊而相见,即行吊礼;今偃然如常时,尚何所吊?伴者不能答。佃执政与曾布比,而持论多近恕。每欲参用元祐人才,尤恶奔竞。佃曰:“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
22、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转左丞。御史论吕希纯、刘安世复职太骤,请加镌抑,且欲更惩元祐余党。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遂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数月卒,年六十一。(选自宋史陆佃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段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B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C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D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
23、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多指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熙宁、太宗、康熙等。来源:Zxxk.ComB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D御史,文中指官名,汉以后,御史职衔多有变化,职责专司纠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佃为政务实,王安石掌权时向他咨询政事,他如实告知自己对新郑的看法,王安石派人核查,核查人从中使坏,致使王安石疏远了他。B陆佃有情有义,朝廷排斥王安石党
24、徒,他却在王安石去世后带学生痛哭祭奠;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的争辩,言辞激烈。C陆佃执法公正。他在江宁府任职时,有人杀兄害人,诬陷无辜的人,案件审讯已定,他力排众议,亲自核查案情,为百姓伸冤。D陆佃睿智善言。他出使辽国,回国途中遇辽主去世,辽国陪同的人返回吊唁,而击缶他无礼,他给予辛辣回击,使辽国人无言以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来源:Z#xx#k.Com(1)国衰如是,汉使殊无吊唁之仪,何也?(5分)(2)今天下之势,如人大病向愈合,当以药饵辅养之,须其安平。(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岁 暮白居易穷阴急景坐相催
25、,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注】 爇(ruo):焚烧。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
26、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E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15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屈原离骚中,作者以“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的两句是“ , ”。(2)李商隐锦瑟中,“ , ”两句,从“追忆”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以眼前的山川形式发问“ ”,紧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第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7、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试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试验处理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我国反导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与美国的反导技术相提并论,未来我国的反导系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任务。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领域,如IBM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识。豪斯德尔集成墙板,以其对市场独到的见解和对欧洲家居装饰市场的潮流把握,将环保、时尚、实用集于一种产品之上,投资者趋之若鹜。“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面前,分分秒秒都生死攸关。救人性命是人的本
28、能,但人们又常常会束手待毙。美术设计是仁者见仁的事,不可能强求同一标准。美学本身没有同一标准,浙江大学对各部门设计的不同意见不妨择其善者而从之。A BC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和追忆汤显祖, 缘于汤显祖惊世的戏曲才华、斐然的文学成就,而且缘于他深邃的思想光芒。我们叹服于他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勇于突破传统的创新勇气, 景仰于他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有力鞭挞和对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涉及 政治、文化、社会、宗教、民俗等面, 对当今艺术创作,还是对研究当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人贵生、为民造福。在等级森
29、严的封建朝代,汤显祖难能可贵地深怀人文精神, 是执政还是创作,都把人放在第一位。任徐闻典史时,汤显祖兴教办学, 道德教化。A往往/在不管不管推进B不仅更/无论不论推行C固然也到虽然/推广D/并于尽管尽管施行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想要准确地对肥胖进行表述,我们不得不提到脂率,即身体脂肪的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但是 ,这是这是因为过低的体脂率可能会引发诸多疾病。对身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还和脂肪的分布有 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苹果型和梨形身材。苹果型身材是腰围大于臀围,即比较高的腰臀比; ,即比较低的腰臀比。
30、两种体型对健康的影响不尽相同, ,苹果型身材比梨形身材更不健康,会增加一系列心血管的疾病的风险。2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6分) (一)漫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3分):_ (二)漫画的寓意(不超过12字)(3分):_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点;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回忆起上半年在上海面试的学生,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颇多感慨。 秦春华发现,学生们个个都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都有着光鲜
31、亮丽的简历: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都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至少是市级二等奖。 连面试中的表现都很相像:“一个个正襟危坐,面带微笑而不露齿;说话时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诵一首诗。”但是当问到他们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时,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来,学生们告诉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1B(以偏概全。“唐宋两朝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3C(张冠李戴。“两种文体就会互相转化” 说法错误,原文说实现“
32、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 的奇妙转化)4D(A时间范围不当,文中有“余光中在香港中大执教的那些年”的信息;B“顿感寂寞”于文无据,文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C“就是想让大家永远怀念她”错误,这不是林海音的想法,属于强加观点)5待人真诚、热情。从林家客厅的“台北一夕谈” 和大家在林海音家做客的回忆可以看出林海音的真诚与热情。尊重别人。如黄春明要林海音不要改文章标题,她则保留了。温暖可人,志趣高雅。从她一生从事的事业和结交的友人及友人的评价可知。(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4分)6真实性。如引用余光中到林海音与文友聚会的感觉来体现林海英的好客。典型性。如选取林海音帮客人照相留念的事件,展现了林
33、海音的品质。生活化。事例具有生活化,选取了林海音教大家包春卷的事例来进行细致刻画,多角度展现了林海音的人格魅力。(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举例分析只要恰当即可)7DE(A“用枪自杀”于文无据;B“因为她有嫁女儿而得的彩礼了”错;C“反映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战乱时期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普遍的宿命论”有绝对化之嫌)8为人物的活动布设了活动场景,她在大雪纷飞的年底踏上了回家之路,在大雪之中抢劫了自己的女儿,双双死于雪中。这些都是在大雪之中发生的。渲染凄冷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悲剧性。(每点2分;从暗示社会环境和推动故事情节方面分析,也可酌情给分)9“归途”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一个随军家属“
34、她”的归家之路;与小说悲剧结局形成对照,暗含“归途”却成为“不归之路”的悲剧;言简义丰,耐人回味,让读者产生“归途”在哪里的思考。(每点2分)10C(原文标点:佃为徽宗言不宜穷治,乃下诏申谕,揭之朝堂。谗者用是诋佃,曰:“佃名在党籍,不欲穷治,正恐自及耳。”)11A(“太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2B(“他因修撰神宗实录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错,应是王安石二而多次与黄庭坚等人争辩)13(1)我辽国有这样哀痛的事,汉使一点也没有吊唁的礼仪,为什么?(得分点:如是、殊、仪,各1分,句意2分)(2)现在天下的形势,像人得了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物辅养,需要平安(或“方能安定和平”)。(得分点:势、向愈
35、、须,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陆佃,字农师,越州山阴人。家境贫穷苦心读书,晚上没有灯,他就照着月光读书。穿着草鞋,不远千里。跟老师学习。路过南京,跟从王安石学习。熙宁三年,应举来到京城。恰好王安石掌权,他首先问陆佃新政的看法,陆佃説:“新法不是不好,只是推行起来不能像最初的意愿那样,还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像青苗法就是这样。”王安石对他说:“派李承之到淮南绸查。”不久李承之回来,撒谎说新法对于百姓没有不利的地方,陆佃所说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王安石认为陆佃不依附自己,不再向他咨询政事。 变更前朝的法度,清除王安石的同党,士人大多隐讳他们所跟从的人。王安石去世,陆佃率领他的学生痛哭并祭奠他,认识他
36、的人赞扬他没有向背。升任吏部侍郎,因修撰神宗实录调往礼部。多次和史官范祖禹、黄庭坚争论,内容大多是关于王安石的,替王安石隐讳。黄庭坚说:“像您说的那样,大概就是佞史了。”陆佃说:“都采用您的意见,难道不是成了谤书吗!” 任江宁府知府。刚到,就祭奠王安石墓。有个句容人和他的嫂子私通谋害他的哥哥,另外诬陷三个人同谋。已经审讯定案,一个囚犯的父亲把冤情诉说,通判以下的人都说:“他是怕死罢了,案件已经定了,不可更改。”陆佃为他们査阅真实情况,三个人都得以活下来。 升任吏部尚书,回辽国回访,回来,半路上听说辽主洪基去世,护送陪伴的人奔赴哀悼而返回辽国,讥讽陆佃说:“我辽国有这样哀痛的事,汉使一点也没有吊
37、唁的礼仪,为什么?”陆佃慢慢地回应说:“开始以为您会匍匐着哭上来见我,我立即行吊唁的礼仪;现在您安然像平常一样,还吊唁什么?”陪伴的人不能回答。 来源:Zxxk.Com陆佃处理政事和曾布相比,陆佃的主张大多近于宽恕。常常想任用元祐时的人才,特别厌恶钻营之的人。陆佃说:“现在天下的形势,就像人得了大病正要好转,应当用药食辅养,需要平安(或“方能安定和平”)。 ” 转任左丞相。御史认为吕希纯等人复职太快,请加以降级,并且想进一步惩罚元祐余党。陆佃对徽宗说不应该彻底查究,于是朝廷下召令申告,在朝堂上公布。进谗言的人因此诋毁陆佃,说:“陆佃的名字在党籍中,不想彻底查究,正是害怕涉及自己罢了。”于是陆佃
38、被罢为中大夫,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14BC(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B“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催”字在诗中并不带特定的感情色彩。C“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错,应是“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15对自己盛年不再的感叹(韶光易逝,韶光不再);对自己有才能无法施展的喟叹(对有才而无用武之地的愤懑);面对祸福,借酒浇愁的苦闷之情(无奈之情)(每点2分)16(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琢谓余以善淫(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17B(“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宜改为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
39、马虎的“一丝不苟”。“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符合句的语境。“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符合句语境。“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含贬义。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符。“束手待毙”,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不符合句的语境,应改为“有心无力”。“仁者见仁”,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句中使用恰当) 18A(B搭配不当,可以把“加大”改为“提高”;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可将“经过”移到“一个上午”之前;D不合逻辑,“戴着伪科学面具”错,应为“戴着科学面具”)19B(处,与后面的“而且”搭配
40、,应填:“不仅”;处,表示更进一步,应填“更”;处,前面的“涉及”中的“及”意为“到”,后面不宜填“到”等词语;处,与后面的“还是都”搭配,应填“无论”;处,应填“通过”;处,表示结果,应填“从而”)20不能盲目追求过低的体脂率(2分)而梨形身材是腰围小于臀围(1分)在相同的体脂条件下(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1(1)舞台上幕布被拉上,幕布接合处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下一幕,严肃处理”,舞台右边有两人掀起幕布的一角窥看。(3分)(2)对问题的处理要及时公开。(或对问题不要掩盖,迟迟不处理)(3分,意思对即可)22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写作提示材料抓住了当下教育的“痛点”: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参考立意角度:(1)教育模式化带来的弊端;(2)改变模式化的教育方式;(3)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发展;(4)教育要重视人格的培养;(5)树立理想,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6)人生要有目标,不能随波逐流;(7)选好人生的目标,把目标当做远方的一座灯塔,不断照亮前进的道路;(8)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意识到你的一生将为何而来。来源:学科网ZX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