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特征(1)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问题探究1区域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提示区域差异性表现在两方面: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知
2、识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问题探究2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和江苏南部平原地区有哪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两地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在锡林郭勒牧区能见到辽阔的温带草原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畜牧业景观。在江苏南部平原能看到大片的稻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和苏州园林。两地景观的差异是由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形成了自然景观差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又导致了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使两个地区形成了人文景观的差异。知识点三区
3、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质黏重使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加之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3现代社会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破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粮食商品率较低。“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棉花生产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问题探究3同是湿热气候条件的洞庭湖平原,古代和现代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原因是什么?提示该地区气候湿热,河网稠密,在古代阻隔了区域间的联系,到了现代人们充分利用
4、河湖发展水上运输,促进了区域联系和经济发展。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读下图,完成13题。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具有层次性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解析该图所示区域没有表达出面积和形状,仅表示了干湿地区的边界,在每个干湿地区的内部其降水量即干湿度是相对一致的。答案B2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解析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
5、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答案C3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解析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根本目的所在。答案C知识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读下图,回答46题。4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解析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
6、主要原因是热量。答案B5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解析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答案D6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有广泛分布的黑土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水稻土水田水稻种植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旱地耕作业A BC D解析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答案B知识点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据此回答79题。7关于当前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7、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水平B耕地较完整,有利于大规模发展水稻种植业C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粮仓”地位已渐趋下降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耕地较破碎,不利于大规模发展耕作业。答案B8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使人们难以进行农业生产农业大发展时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该地区水稻单产很高,故粮食商品率高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A B C D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早期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限制农业发展。由于人多地少,该地区粮食商品率低。答案A9开发早期,影响长江中
8、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自然条件是()河湖广布,水系稠密地势低平,土质黏重交通落后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A B C D解析抓住“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即可轻松回答本题。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河网稠密、地形破碎、土壤黏重,不利于农业生产;而交通落后和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不属于自然条件。答案D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回答12题。1以上划分是按()A单一指标划分的 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 D自然地
9、理划分的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显的界线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解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的人口分布、经济格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对国土空间进行划分,很明显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四类主体功能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是一个特定的区域。答案1.C2.A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
10、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下图示意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景观。据此完成35题。3两地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的农业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B太湖平原的农业已经进入成熟时期,吐鲁番盆地处于发展初期C太湖平原已经进入衰落时期,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D太湖平原农业正在蓬勃发展,吐鲁番盆地正处于转型期解析分析两地的农业发展,可知两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都已经进入成熟时期。答案A4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
11、,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解析太湖平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气象灾害多发,影响农业生产。而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D5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分别是()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旱作农业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解析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答案B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67题。6下列有关图中从阶段到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12、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 B C D解析从阶段到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村庄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答案A7从阶段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 B交通运输C劳动力 D市场解析从阶段到阶段,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答案D被动屋(下图)即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起源于德国,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
13、于一体节能建筑技术。其主要原理是从建筑技术层面采用节能环保材料,综合利用建筑物所有自然得热方式(如太阳光、照明、人体和电器散热等),来维持室温20 以上且保持室内空间高舒适度,从而就可以不需要额外采暖或者制冷。据此完成89题。8目前,制约被动屋的推广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与设备 B地形与地价C资金与技术 D劳动力与材料解析根据材料,被动屋是国际认可的一种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节能建筑技术。所以关键是技术水平高,资金需求量大,C对。与交通、地价、劳动力关系不大,A、B、D错。答案C9与德国相比,我国北方建造被动屋的成本较高,其影响的主要自然因素为()A光照强 B纬度低C降水多 D温差大
14、解析材料中,综合利用建筑物所有自然得热方式,维持舒适温度。我国北方温差大,温度过高或是过低,可能需要额外采暖或者制冷,导致维持适宜温度成本高,D对。光照强、纬度低不需要同时具备采暖、或制冷设备,我国北方降水少,A、B、C错。答案D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战略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读一带一路战略构图,完成1011题。10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互联互通能力不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缺乏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陈旧各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显著A B C D解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互联互
15、通能力不足,需要完善交通,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缺乏,对。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完善,错。各国地理环境的差异,不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错。因此A项正确。答案A11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中,中国的优势条件包括()处于中心位置,地理位置优越工业加工能力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科技实力雄厚A B C D解析在“一带一路”区域合作中,中国的优势条件包括处于东部位置,位于海、陆的东端,地理位置优越,错。中国经济发展快,工业加工能力强,对。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对。科技实力不如发达国家,错。因此C项正确。答案C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
16、 _。(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解析第(1)题,影响两地的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第(2)题,读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年降水量大致从南向北减,主要是由于由北向南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加强;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向西递减,主要是由于从东向西距海渐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第(3)题,长江三角洲的河网密度要大于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大使得耕地
17、分散破碎,且长江三角洲地区多为水田,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商品率较低;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小,耕地多为旱地,且集中连片分布,利于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商品率高。答案(1)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离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3)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
18、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13“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结合“我国商品粮基地生产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商品粮基地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_(南方或北方);20002003年主要分布在_(南方或北方)地区。(2)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中A、B两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差异(3)试分析B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让位于A地区的主要原因。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向北方转移的趋势,这和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有关。A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
19、该区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型机械化生产,又分布有肥沃的黑土,因此粮食的商品率很高,并逐步取代了长江三角洲(B)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而B地因地理位置优越,弥补了其资源短缺的不足,商业贸易、综合性的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很快,人口分布稠密,再加上该地受水文状况的限制,土地较为分散,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粮食商品率较低,在全国的“粮仓”地位逐渐丧失。答案(1)南方北方(2)自左向右,自上而下为:A地区:温带季风旱地东西黑集中连片高大高高石油重B地区:亚热带季风两熟到三熟水稻分散低小低(3)B地区由于河网密布、地形破碎,生产规模小,城市发展快,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使其粮食的商品率低,进而导致其在
20、全国的粮食生产地位下降。课后跟踪训练(一)(时间:45分钟)基础训练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12题。1该流域新垦区()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C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D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2图中行政中心与新垦区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A面状与点状 B线状与岛状C点状与岛状 D点状与面状解析本题组以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区域的特点、空间结构。第1题,A项,新垦区的边界与行政区的划分边界不一致,错误;B项,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农业生产具有相似性,错误;C项,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为水源,正确;D项,区
21、域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具有一定的联系,错误。第2题,行政中心与新垦区分别为城镇地域与乡村地域,结合图可以得出,空间结构分别为点状与面状。答案1.C2.D甲、乙、丙、丁四幅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3关于甲、乙、丙、丁四幅图中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B乙图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C丙图所在地形区海拔高,气压低,光热充足D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植被少,土地荒漠化严重解析从图中信息来看,甲图所在地形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乙图所在地形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图所在地形区为我国的青藏高
22、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图中长城以北地区主要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较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答案D4关于甲图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D经济作物以大豆和油菜为主解析甲图所在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该地区农业以水田农业为主。大豆不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答案A读下面两幅区域图,完成57题。5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地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B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C甲地水热充足,适宜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D乙地草原广布,农业地域类
23、型主要为乳畜业解析甲图区域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乙图区域为非洲赤道附近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地经济较落后,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较低;甲地纬度低,水热充足,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乙地草原地带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地域类型为游牧业。故正确答案为C。答案C6乙图中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热带雨林带,纬度B地:热带草原带,地形C地:热带雨林带,地形D地:热带草原带,洋流解析乙图中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势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对流弱,降水少,形成植被稀疏的热带草原带。地索马里沿岸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水汽少,促使离岸流的形成,离岸流又促使了上升寒流的形成,对沿岸有降温减
24、湿作用;冬季盛行风东北风,从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雨水也少,使得沿海地区形成热带荒漠带。故正确答案为B。答案B7图中M、N是世界著名河流,两河共同的特征是()A上游多峡谷,落差大B下游补给量大C水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D支流少,含沙量大解析图中M河为湄公河,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流经东南亚各国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支流众多,使得下游补给水量大;N河为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湖区,上游地势崎岖多峡谷,落差大,流出东非高原后进入热带沙漠地区,支流少,含沙量较大;两河水源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使其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较大。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读某区域的发展过程图,回答89题。8该区
25、域由发展阶段1阶段2阶段3,关于交通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解析本题以某区域三个阶段的平面发展图展示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形态和交通条件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路线的种类、长度、密度都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答案D9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A外围空间范围在扩大B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C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D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下降解析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答案C能力训练地理标志是指
26、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据此完成1011题。10黄山毛峰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峰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解析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答案D11关于黄山毛蜂茶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D地理环境
27、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解析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的界线。答案C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1213题。12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解析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始得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地区(春
28、旱)、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答案C13属于谚语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a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b河流众多c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d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e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abc BdeCacd Dbe解析秦岭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喜温凉,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作物。答案D读下表,回答1415题。湖南某乡村面貌变化对比表2000年2010年丘陵为主,土壤贫瘠修建水库,营造湖岛风光粮食种植为主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提高,一片青山绿
29、水文化生活单调“渔村一日游”十分火爆外出打工者多乡镇企业的就业机会多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0元14.导致该乡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数量的大量增加环境的综合整治A BC D解析该乡由过去的种植业为主,发展成为种植、养殖、林业综合发展,旅游、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这得益于该乡对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答案B15该乡在今后发展中应注意()大力发展工业,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减轻本区域环境压力,并促进劳务收入增长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保护环境根据环境的承载量合理规划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A BC
30、 D解析该乡今后应注意避免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在发展旅游业时,要注意当地的环境承载量,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答案C16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_。(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有:工业结构的调整:_ _。工业布局的调整:_ _。生态建设:_ _。其他方面:_ _。解析本题突出读图分析能力的
31、考查。结合图例,阶段一主要开发煤炭资源;阶段二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相关的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较快。对照阶段二和阶段三可分析整治表现。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2)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湿地破坏(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移动,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交通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等拓展训练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完成1718题。17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
32、正确的是()A各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B各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C各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D各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解析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界线是明确的,有的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答案B18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A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域加以开发利用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D划定区域的界线,明确区域的归属解析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各区域加以开发利用。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