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98MB ,
资源ID:25118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5118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docx

1、9说“木叶”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知识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2、。()。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答案C解析“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

3、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心中清爽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

4、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答案D解析原文的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D项的修改最恰当。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D.远

5、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答案B解析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前句提到“风雨雷电”,此处应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B项。二、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林庚:发明一个传统“九一八”事变后,林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全校写战歌,写出了“为中华,决战生死路”这样铿锵的句子,并随请愿团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抗日,曾绝食于南京。鼓动林庚的除了拳拳爱国心外,就是他崇尚自由的精神。呈现在他的写作里,就是对创造的渴望。林庚由古体诗词转向自由诗自然与此有关,不过,还应看到,他创作的转向与当时诗坛狂飙突进的风尚也有着莫大的关

6、系。对于这种诗坛的“革命”,林庚有着独特的见解,即“任何一次成功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革命也便往往难免是短命的”。而“建设”又谈何容易,闻一多等先生在此之前曾多次进行新诗写作试验,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终都不了了之。作为一名自由诗的杰出实践者,林庚自然知道重新探索的艰难。不过,在他看来,“创作应该是一件仿佛是探险的事业,而不能是吃现成的”。1935年,在包括著名诗人戴望舒在内的诸人的不解和劝阻中,林庚开始了对格律体新诗的创作和研究。他的决然,来自对一个更大传统的判断。现今的历史学家在叙述西学东渐时异常兴奋为思潮流派的花样繁多和古老中国的惊人胃口。殊不知,我们有时在慌乱中把舶来

7、品包装的锡纸也一同吞下,更糟糕的情形是,因为相关语境的缺失或难以言述的“需要”,有意无意抛掉食品,消化锡纸,炫耀商标。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像是一个被尘封起来的巨大秘密,我们知道这里琳琅满目,可是人们要么是回过头漠然处之,要么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口。这自然不是新问题。可是,抱怨的多,捶胸顿足的多,大声疾呼的多,真正肯沉潜下来进行考辨研究的不多,像林庚这样取得巨大成就的更是罕见。林庚几乎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埋头耕作。他要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读解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

8、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歌德说,“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在限制中才能显出来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单单这终生执着探索的精神就足以让后来者肃然起敬。任何一个试图到更遥远的田地里收割的人们肯定不会忽略这样的讨教。更重要的是,林庚先生有着更为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人们因先生的新见如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而生发出来的对古典文学新的理解,正是得益于他的筚路蓝缕之功。林庚一部重要著作漫话的产生颇有些意味。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无以排遣心中的困惑,就经常夜读西游记。就这样,白天被批判的林庚,晚上在书斋里摊开书卷,从文学中得到宽慰和愉悦。最终他将西游记烂熟于心。难得的是,他将自己的人生感

9、悟融进了对小说的理解,在80岁高龄出版了漫话这样一部“极具个性的充满诗人气质和潇洒笔意的快意之作”。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给先生写的信中说,他是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的,看了书竟爱不释手,自己看不完,就让自己的学生给他念,“一口气花了三天,高兴得不得了,说这书是盖自有西游记以来之第一篇文章也”。(有删改)相关链接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远离尘嚣。尽

10、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语)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文中看,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他写过大量古体诗词,虽然后来转向自由诗创作,但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B.林庚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古典文学,同时为了文学创作把古典文学传统重新发明出来,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C.林庚先生有着宏阔的文学史视野,他研究唐诗首先提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见解,后来的不少文学研究者都深受其启发,进而生发出来对古典文学

11、新的理解。D.古代文学研究大家程千帆教授在病中收到了林庚先生的著作漫话,看了书爱不释手,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高兴得不得了。这从侧面表现了林庚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深厚的功力。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林庚早年古诗的造诣超出众人”和“早年的古诗词创作为他后来研究古诗词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B项,“而他自己创作的量多质优的格律体新诗成为这种发明的典范”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正是他提出的格律体新诗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参照”。D项,“一口气花了三天看完此书”表述不准确,原文表述为“一口气花了三天”,并没有说是否看完。故选C项。5.林庚从不张扬而成为卓然大家,请

12、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参考答案爱国,崇尚自由,思想独立;专注、执着于自己的事业(“沉潜”);困境中从容,具有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的个性气质。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材料的第一段可以概括出林庚“爱国,崇尚自由”的特点,从二至六段林庚对诗歌及古典文学的贡献可以概括出“思想独立,专注执着”的特点,从第七段可以概括出林庚“身处逆境从容应对,豁达乐观”的特点。6.林庚下决心要“发明一个传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参考答案在当时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来文化的精髓不能很好地吸收,很多只注重形式,甚至只是拿西方的东西来炫耀。林庚认识到当时诗坛的“革命”,如果没有伴随与之俱来的成功的建设,

13、往往难免是短命的。林庚深知,相对于外来诗歌和文化资源带给新文学近百年的惠赠和滋养,本土几千年的古典文学传统更是还未被开发的重要资源。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二、三段。第二段的关键句是第一句话。第三段的关键句有两个:一是“现今的历史学家在炫耀商标”,二是“林庚深知巨大秘密”。三、表达能力提升7.将下面三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意。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了回环美。参考答案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

14、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考生作答这类题时要先找到主语,就本题而言,主语是“王力先生”。8.下面是高三学生写给班主任李老师的一则请假条,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敬爱的李老师:我是李小明,因吃饭不合适闹肚子,需要请假两天,时间从今天到后天。我保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离校期间一切责任我自己负责,恳请老师批准。请假人:李小明2019年9月10日参考答案“吃饭不合适闹肚子”改为“身体不适需要就医”;“从今天到后天”改为“从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我保证”改为“本人承诺”;“爸爸妈妈”改

15、为“父母”;“一切责任我自己负责”改为“一切责任由本人承担”。解析“吃饭不合适闹肚子”“我保证”“一切责任我自己负责”属于口语语体,不合此处的书面语要求;“从今天到后天”时间不明确;“爸爸妈妈”不符合书面用语称呼。9.下面是某校教师为讲授生活和生产中的流程而编写的教学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参考答案本课时教学首先创设情境,以介绍孔明锁引入;在实践体验中复习深化环节、时序概念;讲述流程在生活中的意义时,采用案例分析来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然后据此拓展,采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引出不同材料常用的工艺流程;最后小结提升,结束课时教学。解析这是一

16、个教学流程图,根据图示的先后顺序,逐项说明即可。以纵向箭头为主线,以横向箭头为辅,依次描述说明。教师篇资源链接也说“木叶”安徽大学中文系李睿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成为必修5的一篇课文。林先生此文使笔者深受启迪,获益匪浅,但细细读之,感到文章中有些观点,似乎还不甚稳妥,需要推证商酌。文章开头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举例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接着运用举例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说明诗人们通过“木叶”写出为人传诵的名句,而“树叶”很少被采用。对于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木”字:

17、“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那就是:“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而“树”是具有繁茂枝叶的。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那就是:“树”使人想到“褐绿色”的树干,而“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

18、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木”是象形字,人们看到它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树”是形声字,人们看到它,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木板”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何况树干的颜色,也不都是“绿色”的。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

19、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节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到“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王维的辛夷坞一诗有“木末芙蓉花”的句子,写的是春天盛开的芙蓉花,它用的是“木末”而不是“树末”。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20、”(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尤为脍炙人口,但用的也是“树”。本文上面所举的例子,都说明“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王绩的野望分明写到“树树皆秋色”,连用两个“树”字,强调的就是秋天无生机的萧索的树,而此处如改为“木木”则断然不可。再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

21、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得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再比如“古木”一词,古人用得也多,但可以是秋天的树,如“古木鸣寒鸟”(魏征述怀);也可以是春夏的树,如“古木生云际”(陈子昂白帝城怀古);至于“古木无人径”(王维过香积寺)和“深山古木平”(陈子昂晚次乐乡县),人们不大容易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季节的树,而且也无须弄清楚了。我们还是像李白的“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的好,只把“木”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树,而不必深究是什么样的树了。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再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