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检测(一)学生用书P107(单独成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统一事业的完成海运的兴起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京杭大运河的开通ABCD解析:选C。中国海运兴起于秦朝以后,排除;京杭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故答案为C。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解析:选A。秦始皇加强集
2、权、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把小篆作为统一文字颁行全国。故A选项正确。3都说5000年历史看西安、500年历史看北京、100年历史看上海、50年历史看深圳。西安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政治重地,它所见证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有()秦始皇陵的修建玄奘取经红军长征张学良杨虎城兵谏ABCD解析:选A。秦始皇陵修建在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的骊山北麓,与问题相符,故正确;玄奘取经始自长安即今西安,符合问题,故正确;红军长征与西安无关,故错误;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4(唐)太宗曰:“文帝不明而喜察事皆自决,不任群臣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
3、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唐太宗汲取此教训的做法 ()A发挥三省的监督牵制作用B完善朝议谏诤制度C明晰六部的行政职能D开科取士,广纳人才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是唐太宗对隋亡原因的分析。从“事皆自决”和“莫敢谏争”可知,唐太宗认为隋二世而亡是因为隋文帝不善纳谏,所以结合题意可知应选B。5唐太宗曾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出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休养生息的思想解析:选D。材料中唐太宗的意思是治国就像栽树,根基牢固,才能发展壮大。君主要实行休养生息,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发展,故选D。6有
4、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A慎用刑法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制D重视纳谏解析:选C。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7“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B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解析:选B。材料没有谈到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都一
5、视同仁,故B项正确;“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故D项错误。8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有效信息“成迟败速”“失易得难”等反映出唐太宗对王朝兴衰经验教训的总结。因此,B项正确。9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
6、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的理解正确的是()“中国”特指中原库页岛隶属于中国尼布楚归俄国所有平等协商边界条约ABCD解析:选D。1689年,中俄两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根据条约划定的边界,外兴安岭以北属于俄国领土,以南属于中国领土,正确;条约中的“中国”并非指中原,排除,故选D。10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解析:选D。解答时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发生在清朝时期
7、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史实。“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三项。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11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B废除分封制度C抗击外来侵略D建立交通网络解析:选A。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12
8、对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唐太宗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各民族比较团结C康熙帝收回台湾之后,设置台湾行省,巩固了祖国东南的海疆D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位帝王所做的都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解析:选C。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故C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15题各1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
9、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摘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6分)(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10分)解析(1)要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说
10、明,如“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2)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统一六国的史实归纳历史背景,第二小问要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史实加以论证。答案 (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这一观点符合史实。第一层次(修筑长城层面):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加速了秦朝灭亡。第二层次(实行统治层面):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
11、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五年)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征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旧唐书太宗本纪材料三(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资治通鉴材料四(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已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
12、不保”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8分)(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作帝范的目的。(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存百姓”、善于用人等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2)要注意“变化”,材料三反映了贞观年间大兴土木。(3)要求紧扣帝范,说明唐太宗的反省旨在告诫后世。答案(1)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2)大兴土木,耗费巨资。(3)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对西学,
13、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二在康熙对
14、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10分)(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8分)解析(1)从“都没有偏见”可看出材料一作者的鲜明态度,从材料二信息“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看出作者认为康熙极力维护封建制度,使中国错失了发展机会;(2)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材料一认为康熙具有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看到主流,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顺应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