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ZHUANTIYI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解析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故A项错误;新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石器和骨制农具,其耕作方式是石器锄耕,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耒耜是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耕作工具,故D项错误。答案C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解析“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灌溉的
2、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筒车、风力水车是依靠水力和风力的灌溉工具。答案B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解析“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人们重视家畜饲养业,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4.史记河渠书记载:“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该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都江堰D.京杭大运
3、河解析根据材料中“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此水利工程位于成都,都江堰即位于成都,故C项正确;灵渠位于广西,郑国渠位于陕西,京杭大运河也不经过成都,排除A、B、D三项。 答案C5.导学号09504000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出现了“庄园”,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唐代“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故选C项
4、。答案C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材料二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5、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其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1)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曲辕犁(又称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
6、久B.神农最早发现五谷C.“播五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答案A2.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由此可见当时()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解析题干材料的含义是清除田地里的杂草,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答案C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垄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B.耕作农具
7、得到改进C.铁开始使用于农具制造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解析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汉代”,四个选项中与“汉代”相符的只有B项。答案B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解析“亩产5石稻”“ 亩产高达10石左右” “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得到改进,故A项正确;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南方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宋代,与
8、题干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是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5.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抑商”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如何尽地力的问题,并没有提及经济政策中农业与商业的关系问题,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可知,是尽人力助地力,没有反映“靠天吃饭”,也未涉及农时问题,故B、C两项错误。因此选D项。答案D6.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
9、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小农经济的阻碍D.耕牛的极度缺少解析冶铁技术的落后会影响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但并非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铁犁牛耕技术更适应精耕细作的需要,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由于财力有限,使得占用一定财力的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受阻,而锸、锄适应了小农生产需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故C项正确;耕牛的极度缺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牛耕的推广,也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7.据静庵文集载,西汉时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这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
10、()A.农业生产较为发达B.家庭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C.采用粗放耕作方式D.社会环境已有了较大改善解析“火耕”“水耨(灌水除草)”反映出当时江南地区仍采用粗放式的耕作方式。答案C8.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
11、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述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答案B9.下列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解析在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A项错误;C项中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D项中均田制始于北魏;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答案B10.明朝官员丘
12、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了丘浚()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限田符合人情土俗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解析材料说明井田制废除后,导致贫富不均,“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说明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不抑制兼并,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中借用井田制作为比喻,D项错误。答案A11.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
13、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解析由材料“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可知,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负担而寻求豪强地主的庇护,故选B项。材料讲的是农民负担重,并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豪强地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涉及租佃关系,也没有涉及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所以排除C、D两项。答案B12.下表整理自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它表明在农学研究中,徐光启()农作物相关记述稗“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A.注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B
14、.重视农作物的备荒价值研究C.认为水稻供应不足以度荒D.认识到发展水利的重要性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多种稗,可以抗水旱,“救俭岁”;种大豆,可以“备凶年”;种芋头,可以救饥饿之年,度过不好的年份。这就要求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农作物的备荒研究,故选B项。其他选项对表格信息的反映不全面。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
15、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参考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
16、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材料三曲辕犁(1)材料二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材料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4)想一想,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当前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参考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材料一: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增加耕地面积。材料三: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精耕细作。(3)赞同材料三反映的方式。因为放火烧山的方式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会破坏环境,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而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则不存在这种弊端。(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田,提高亩产量;改进农作物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