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目标:1、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第一课时一、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
2、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
3、刘和珍君。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二、指导预习:3、划出课文中的疑点。二、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 三、研习新课: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四作业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3、找出文中你尚不能理解的文句 第二课时一、分析二至五部分1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二、讨论分析课文第六、七两部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1、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把什么比成了什么?3、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4、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5问题: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而此后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四作业1、背诵2、4部分2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