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识字辨形芣苢(f y) 掇(du) 捋(lu) 袺(ji)襭(xi) 阴霪(yn) 酤酒(g) 仓廪(ln)2积累词词(1)芣苢: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2)采采:茂盛的样子。(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4)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5)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6)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8)诸孙:本家孙辈。(9)阴霪:连绵不断的雨。(10)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11)博:讨取,换取。(12)村酤:农家自酿的酒。酤
2、:酒。(13)廪:粮仓。1走近作者(1)诗经的来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是周宣王时期的太师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关于诗经的来源,有采诗说、献诗说两种说法。“采诗说”:每年的初春,冬天聚居在一起的百姓,将要分散到田野去,从事生产劳动。这时,采诗官就会摇着木制的大铃巡视在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然后将采集到的民歌献给朝廷的乐师,配上乐曲,唱给天子听。所以说,周天子足不出户而天下事尽知。“献诗说”:周王朝为了考察时政,命令诸侯百官献诗。诸侯采集诗歌献给周天子,周天子把接受的诗歌让乐官配乐演唱,以考察社会风气的好坏,了解朝廷政治的得失。(2)苏辙:(1039
3、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此后仕途多有起伏,卒,谥文定。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2探寻背景(1)芣苢:生产劳动历来是文学作品反映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中劳动生活的描写始于诗经。很多作品描述了人民的劳动
4、生产生活,诸如农耕、蚕桑、采摘、纺织、建筑、捕鱼等等。在这些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篇中,不仅反映了劳动是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2)苏轼擅长画墨竹,他有一位表兄名叫文同,字与可,更是画墨竹的大师。他们两兄弟在画论和画技上颇有交流和共识,可谓情深意笃。文同以学名世,曾校新唐书,又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苏轼对这位表兄很是敬重,称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尤其是“墨竹大师”,两人常有书信交往,诗词唱和。本诗当是两人唱和之作。3积累常识(1)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
5、篇,相传为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6、咏之词也。”(3)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4)唐宋散文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局势。而到了宋代则以欧阳修为魁,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7、,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本诗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以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乐。1古代人民劳动的热烈场面,体现了劳动的崇高和美丽。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本课两首诗的场景描述出来。答案(1)芣苢: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怡而神
8、之何以旷”。我们读芣苢,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每到春天,就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她们不停地采,手捋满了,用衣襟兜着,用裙角裹着,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欢心,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六月中旬的天,太阳开始毒辣起来,路边麦田呈现大片金黄色,阵阵干燥的风吹来,麦浪起伏着沙沙作响。饱满的麦穗儿压弯了杆儿,好像弯着腰恭敬谦卑地等待开镰的一刻。但是,连日阴雨把场圃淋坏,无法去麦田收割。幸好雨停天晴,大家高兴得跳起来。带着镰刀、杈把之类的工具,流着汗水,忍着麦芒的尖刺,割麦子、打麦场,然后颗粒归仓。劳动结
9、束回家,饥肠辘辘,吃着大饼,喝着村酒,劳累似乎一扫而光,人们谈笑着,尽情享受亲情和家的温暖。2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不管是采芣苢,还是收麦,都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画人的疲倦乏累,两首诗都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正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从这历程见出来。”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反映作者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最后一句“赋诗怜汝足精神”直抒胸臆,以一个“怜”字,表现出作者对文氏外孙的喜
10、爱,对他们热爱劳动、精气充足的赞美。1以芣苢为例,说说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有什么好处。答案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
11、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适合许多人在一起唱,重章叠唱的形式很好地把这欢快表达出来。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请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1)对比手法:麦收临近,霪雨不断,毁坏场圃,也弄糟了人们的心情,大家非常焦急忧虑。忽然雨后初晴,太阳升起,湿气消散,马上可以收割小麦,人们欢欣鼓舞。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
12、悦。(2)侧面描写:诗中没有收麦的具体描写,也没有打麦场的热闹场面,更没有小麦入仓、封闭仓库的记述,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大饼、村酒,可以想象劳累饥乏之人大口吃饭、大碗喝酒的场景,率真自然,饶有趣味,侧面展现出劳动场面的热烈,令人感受到劳动的欢乐。课后作业(六)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基础巩固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 y)巢穴(xu)斤斤计较(jio)B拾掇(du) 解剖(po) 茅塞顿开(s)C阴霪(yn) 颠簸(b) 牵强附会(qing)D仓廪(ln) 酤酒(g) 扣人心弦(xin)解析A项应是斤斤计较(jio);B项应是解剖(pu);C项应是颠簸(b)。答案D
13、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聆听空灵乌蓝万物蒙生B清睐宠爱广漠情意绵绵C袒露密布嘹亮孤方自赏D冷峻栖落宣泄无济于事解析A项,万物萌生;B项,青睐;C项,孤芳自赏。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B北京冬奥运会不仅要办成体育竞技盛会,而且要办成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C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年度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D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
14、异于饮鸩止渴。解析A项,百里挑一:形容拔尖人物或美好事物的难得。感情色彩不对。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B在两连败中阿联疲态明显,甚至出现了抽筋现象。这些危险的讯号都在告诫老尤对阿联的使用要慎重,否则,如果使用过度,后果不堪设想。C奢华晚会被叫停,某些长期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文艺团体叫苦不迭,但那些已经面向市场、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团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D丹麦盛产琥珀饰品,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突出琥珀的天然本质特点,设计大方简洁,
15、成为琥珀粉丝们的最爱。解析A项,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B项,“否则”和“如果使用过度”重复;D项,主语混乱,应在“往往”前添加主语“琥珀饰品”。答案C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_。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_。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参差的模糊的影子在水里映着微风飘来,有一两缕波纹,但很快消失了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A B C D解析第一处的前一句写的是山,句“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也是写的山,承接得好。第二
16、处与下一句衔接得好的是。因为“吹”比“飘”准确;“平静”比“消失”准确。答案C6填空(1)诗经是我们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_。诗经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_、_、_三大类。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_、_、_。(2)苏辙字_,北宋文学家,与其父_、其兄_并称“三苏”。(3)“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_、_、_、_。答案(1)诗风雅颂赋比兴(2)子由苏洵苏轼(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二、阅读理解(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17、之。7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 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芣苢具有诗经的鲜明特色重章叠唱,但是并不让人感到厌烦,是因为诗中关键动词灵活多变,解答时结合诗句阐述即可。答案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唱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颗颗地摘取、拾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手持的衣角
18、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8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_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吟咏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变化的动词,如:采、有、掇、捋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的快乐。答案我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二)读诗经伐檀一诗,完成910题。坎坎
19、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9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重复“伐檀”“伐辐”“伐轮”,意在表现_。重复“县貆”“县特”“县鹑”,意在表现_。重复“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意在表现_。解析“伐檀”“伐辐”“伐轮”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
20、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写出了奴隶们劳动的艰辛。“县貆”“县特”“县鹑”,猎物名称的变换,也说明剥削者对猎取之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不素餐”“不素食”“不素飧”则直抒胸臆,对剥削者冷嘲热讽,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答案奴隶们劳动的辛苦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讽刺10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
21、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解析C项“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答案C(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答: _解析对某句赏析,要从诗句的意象、手法、情感主题、与上下句联系来解答。答题的一般思路是:手法;诗句所表现的人物、意象、环境的特点;作者的情感;结构作用(承接上句或照应题目,为下句作铺垫或引出下句)。本诗的颈联运用侧面描写和拟
22、人手法,答题时应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可泛泛而谈。答案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 _解析把握诗歌情感要综合考虑题目、诗句、注释中的创作背景,还要知人论世。作者写春日耕者,天已大亮,农人忙于春耕,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从“春耕利”“相妩媚”“巧追随”可见作者对农人辛勤劳动的赞美,对农家和睦温馨生活的肯定。而“纷纭政令曾何补”意指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
23、事的,可见苏辙对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并不赞成。答案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三、语言运用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
24、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文段的语意发展照应关系。本段主要谈“二氧化碳”的利与弊,但细分起来有四层意思。首先总体指出二氧化碳的作用。其次谈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危害。再谈二氧化碳增加的好处。最后指出要得到好处的前提。文段整体对二氧化碳增加持反对态度。是对前面“全球变暖”“干旱或旱涝不均”“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等情况的总结,这是总结二氧化碳带来的灾难,是个总结句,因此空缺处应填写表达灾难性的句子,而灾难是对人类社会来说的,因为前有“淹没大量沿海城市”,综合这两项信息,可补写为“给社会及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处根据前面的“然而”及“有利于植物生长”,可知是谈二氧化
25、碳带来的好处。处讲二氧化碳减少的危害,根据前文的“植物还活着”,此处应是相反的状态,即植物生病或死亡。答案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14依照下面的示例,以“诗”为话题,仿写两句话,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送别诗是十里亭前的一位挚友,绿柳、孤舟,依恋、伤感,让人留恋又无奈。答: _解析仿写句式首先要仿结构,所写句子和原句的句式完全相同;其次要仿修辞,要恰当运用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最后仿主旨,所写句子和原句的格调一致。本题涉及诗歌的类别,要扣住该类诗歌的特点和常用意象来写,同时注意句子的结构。示例中的意象有“古城墙”“老者”“颓墙”“老树
26、”,与怀古诗的内容相匹配,仿写时,要选择与题材类型相匹配的意象;示例中的“萧索”“荒凉”是一种凄清冷落悲凉的意境,与怀古诗的内容十分吻合,仿写时,就要归纳出与题材类型相匹配的意境。答案思乡诗是月夜楼头的位游子,乡音、故园,温馨、遥远,让人惆怅又凄婉。怀古诗是古城墙下的一位老者,颓墙、老树,萧索、荒凉,让人叹惋又感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新闻
27、类为主,重点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考查的形式主要是两道选择题,一道简答题,共12分。客观选择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把握理解,设误方式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混淆时态、无中生有、答非所问、错置因果、说法武断等。主观题多为比较多则材料的异同(区分侧重点),或归纳、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
28、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第三,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写作的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29、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
30、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温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31、(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1)去酸方案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
32、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2)修复方案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
33、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1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时,一般要找出重要概念在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然后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理解,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
34、案。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A项,“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张冠李戴,结合原文“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可知“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是脱水,属于治理方面的技术。答案A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预防是为了减缓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损害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动,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外部环境。B如果将温度25、相对湿度50%下纸张的寿命定为标准寿命,当湿度不变、温度降低10C时,纸张的寿命倍数就会达到5.81。C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强纸张的强
35、度,又不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D国家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对毛里求斯形成于18世纪的档案文件的修复工作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纸浆补书机修补法对于修复纸张的酸性特别理想”曲解文意,材料三中所说的“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
36、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可见去酸方案是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纸浆补书机修补法主要是修补书页。故选C答案C3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答: 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材料二列举了温度和湿度对纸张寿命的影响,结合材料三所说的“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可以概括出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装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细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切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可以概括为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结合材料三中“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可概括整合出档案材料书写所用墨水方面,档案材料书写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加快了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综合以上内容,整理一下用简洁文字分条表述即可。答案气候方面,位于赤道附近,湿热多雨,造成纸张寿命短;档案材料所用纸张方面,所用破布浆机制纸,柔韧性差,纸张严重酸化;档案形成的年代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