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4.08KB ,
资源ID:24940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940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新课堂突破同步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新课堂突破同步人民版历史选修四人物评说练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x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强化训练(A)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之毒天下而亡,阿房也,骊山也,行游无度而诛杀不惩也。秦得天下于力战,民未休息,而筑戍之役暴兴,则民怨起。王夫之读通鉴论第五卷(1)材料一中的哪些信息体现了秦始皇对后世影响深远?(2)王夫之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秦始皇统治的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第(2)问,“阿房”“骊山”“行游无度”体

2、现了秦朝滥用民力,而“诛杀不惩”等说明秦朝严刑酷法、专制暴政。参考答案:(1)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开拓了中国的政治版图,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其次,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2)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长城修筑情况地段修筑概况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就势高低起伏,城墙

3、系夯土筑造摘编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万里长城分几段材料二(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诸侯的互防长城。摘编自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诸侯的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解析:第(1)问,首先要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可以从因旧长城、因地形、因材料等角度体现“因地制宜”。第(2)问,秦始皇拆毁“内地诸侯的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是,秦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前

4、者要突出长城的军事功能,后者要联系修筑长城等繁重的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参考答案:(1)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新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2)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秦始皇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滥用民力修筑长城,引起人民反抗,实行暴政,加速了秦朝灭亡。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

5、“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历史研究中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的作用。解析:第(1)问,首先要根据设问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第(2)问,出土文物对已有文献资料具有印证、补充和订正等方面的作用,进而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参考答案:(1)中央由丞相负责统一度量衡;主管官员负责督察、按期校准;限定误差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2)印证、补充、订正文献资料,有助于认

6、识历史真相。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

7、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回答。第(2)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归纳。参考答案:(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治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现代”国家的典范。

8、二、强化训练(B)1.(2015陕西宝鸡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此后还多次指示臣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轻出诏令”。“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不审”,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因此当时虽然已有“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再又规定了“五复奏”,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并且规定:“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

9、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君道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的影响。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用法务在宽简”可知唐太宗的法制思想是立法力求宽简;由材料一中的“不可轻出诏令”可见法令要力求稳定;由材料一中的“五复奏”可见对死刑严肃慎重。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李世民在位时的政治背景,可见唐太宗是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影响”,法律的宽简、稳

10、定、慎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贞观之治的形成,有利于经济恢复。参考答案:(1)特点:立法力求宽简;法令要力求稳定;对死刑要严肃慎重。 (2)原因:吸取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唐初政治上需要稳定,缓和社会矛盾;受“以民为本”思想的影响。 影响: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治世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恢复,生产恢复。2.(2015河南濮阳一模)阅读材料: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

11、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

12、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参考答案:(1)观点: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评价: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3.(2015江苏单科)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

13、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2)根据材

14、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参考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传统思想坚守“夷夏之变”“夷夏之防”,如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15、,孟子也说“只见以夏变夷,未见以夷变夏”。而唐太宗却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欧阳修新唐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传统民族观有何突破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参考答案:(1)突破:儒家传统的民族思想坚持贵华夏而贱夷狄,唐太宗则认为华夏与夷狄

16、平等。原因:吸取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雄才大略,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孕育出兼容并蓄、昂扬开放的盛唐气象;民族融合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民族间、中外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特点: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三、强化训练(C)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材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

17、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消极方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材料二在康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2)有人认为是阎崇年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解析:第(1)

18、问,据材料一中的“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归纳其观点;材料二则据“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只用来为宫廷迷信活动服务”“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到康熙帝的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等归纳其观点。第(2)问,考查历史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参考答案:(1)材料一认为康熙帝具有平等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材料二认为康熙帝未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地客观分析评价;要看到主流,看历史人物是否有利于历史进步、有利于人民生活进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等。2.阅读

19、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摘编自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 请回

20、答: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其怎样的治国特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材料一认为“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导致“苍生涂炭”,因此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第二小问“精神品质”,康熙帝勇于反思自己的过错,敢于承担责任。第(2)问,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敦孝悌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重农桑以足衣食”“联保甲以弭盗贼”,从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从上一小问的答案中可总结为德法并重。参考答案

21、:(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 特点:德法并重。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帝重视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应用,命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以西方“制炮妙法”督造火炮。南怀仁造出了各种火炮,新炮质量颇佳,在南方战争和两次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还成立火器营,作为拱卫皇帝的部队在全国平定后,因国家的统一稳定,已看不到外患,康熙不再重视火器制造,并严厉禁止地方制造火器,中国火器制造进入停滞阶段。 材料二康熙后的几个皇帝对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一无所知;对欧

22、洲的扩张麻木不仁,一方面认为所掌握的火器足以应对国内任何不测;另一方面强调恢复八旗的骑射游猎传统,反对演习火器。中国的火器制造水平基本上在原地踏步了150年,直到1841年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毁了虎门炮台。(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对待西方火器制造态度的变化。简要评价其对待西方火器的态度。(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军事失败的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命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以西方制炮妙法督造火炮”以及“并严厉禁止地方制造火器,中国火器制造进入停滞阶段”等信息从主动学习到严令禁止的角度来概括;第二小问“评价”,从“前期维护国家统一,后期防止地方割据”

23、的角度组织答案。 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康熙后的几个皇帝对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一无所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清政府内部因素”以及“西方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外部因素”来概括答案。参考答案:(1)变化:前期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制造出先进的火炮;后期趋于保守,禁止地方制造火器。评价:康熙前期对西方技术采取开明态度,勇于启用外国人,制造先进的火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后期趋于保守,立足于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对外国侵略威胁缺乏预见,造成火器制造的滞后。 (2)原因:清朝封建制度落后,政治腐败;统治者固守传统,保守封闭,不了解世情,导致军事技术停滞不前,长期落后于西方;英国资本主义制

24、度先进,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军事技术先进,形成先进的军事体系。4.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位很有政绩和影响的皇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帝王治天下,自由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今欲修之,兴功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坚固。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材料二大臣皆言藏地险远,不决进兵议。圣祖以西藏屏蔽青海、川、滇,若准夷盗据,将

25、边无宁日。且贼能冲雪缒险而至,何况我军。五十七年,命皇十四子为抚远大将军于是蒙古憨、王、贝勒、台吉各帅所部兵,或数千、或数百,于五十九年春随大兵扈从达赖喇嘛入藏。诏加封第六世达赖喇嘛于九月登座以拉藏旧臣贝子康济鼐掌前藏,台吉颇罗鼎掌后藏。(清)魏源圣武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长城观。(2)对于西藏地区的管理,康熙一改历代的传统做法。据材料二概述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及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是内涵式问题,从材料中的民心和长城内外都是我国领土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中以当地少数民族统治西藏的举措回答;第二小问要从惯例方式以及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参考答案:(1)观点:民心的长城比砖石的长城更坚固;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领土的组成部分。(2)创新:向忠诚于清朝的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授予职衔,把西藏上层人物纳入朝廷命官的序列。意义:初步改善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建制(管理体制),使之直接置于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