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45.50KB ,
资源ID:24938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938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9世纪、20世纪的国际战争及20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江苏省丰县宋楼中学)2005年5月24日.DO.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9世纪、20世纪的国际战争及20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江苏省丰县宋楼中学)2005年5月24日.DO.doc

1、19世纪、20世纪的国际战争及20世纪的国际关系格局(江苏省丰县宋楼中学)2005年5月24日版块一: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战争(从1799年拿破仑掌权到1814年帝国崩溃)1、拿破仑掌权(1)背景:督政府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抗拒欧洲国家的干涉。(2)掌握政权:(上台)1799年“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出任第一执政官,后改为终身执政官;1804年12月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2、拿破仑战争(1)背景:反法联盟的干涉(2)过程:早期: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一再打败奥、普、俄、西等国;结果:1810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从波兰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意大利的广大领土。后期:入侵西班牙;进攻俄国,惨

2、败而归;1813年10年莱比锡之战,法军失败,帝国开始瓦解;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退位,帝国覆灭。结果:帝国覆灭,波旁王朝复辟。(3)性质:由革命转为侵略原因:侵略扩张野心(4)评价:早期战争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后期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激起了人民反抗,导致失败。3、所体现的历史发展特征发生在工场手工业末期(18 世纪末19世纪初)拿破仑是资本主义势力的代表;反法联盟的主要国家反映的是封建王朝的意愿。(资本主义英国主要将法国视为对手)从这个角度看,拿破仑战争是欧洲两大势力的对抗。结果

3、:拿破仑帝国失败,说明当时在资本主义力量最为强劲的欧洲,封建主义势力仍然很强大,也说明资本主义在当时还不具备主宰世界的能力,要想改造整个世界,必须发展到更高的阶段。这要到工业革命后才能实现。4、性质:经历了由反干涉为主到谋取霸权为主的转变。拿破仑战争始终带有双重性质,有反干涉的一面,有又侵略扩张,谋取霸权的一面。因此不以笼统的正义、非正义和革命性、侵略性来作评价。评价拿破仑战争的性质要看在不同的阶段,哪一方面占主导。5、对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使欧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萌发了民族主义。版块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一、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经济实力:工业位次由19世纪中期的英、法、德、美转变为美、德、英、法。政治模式:英、法、美形成民主模式,德、日、俄形成专制模式。所占殖民地多少:经济势力下降的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而经济实力上升的德国所占殖民地很少,与经济实力不相称。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对基本矛盾)(1)三国同盟形成: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缔结。(反俄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以德国为核心)(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2)三国协约形成:法俄同盟形成: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为对付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1904年英法协

5、约、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3、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二、进程: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2、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协约国:英、法、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日本:目的: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借口: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结果:1914年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注意德日关系)3、战场: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主要战线:西线:英法比对德(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东线:俄对奥匈、德国。 (一)第一阶段:1914年战事及结果:马恩河战役:德

6、军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二)第二阶段:19151916年战事及结果:三次大型陆上战役: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海上:日德兰海战后英军控制着制海权。结果: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第三阶段:19171918年重大事件:1917年,美国参战;中国参战,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失败告终。(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保卫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四、影响:1、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2、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7、的力量;(摧毁了俄、德、奥匈帝国,封建的奥斯曼帝国解体;削弱了英法意。)3、增强了美、日力量;4、在力量对比变化的基础上,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5、战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列强对世界的分割一、凡尔赛体系(一)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的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1)和会上各自的利益目标:美: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十四点原则);英:继续保持海上绝对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削弱德国海军,剥夺德国殖民地,要求赔款;为防范法国势力过分膨胀,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8、。(大陆均势政策的体现)法: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陆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赔款。意大利:扩大领土。日本:使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2)各自的利益目标体现的矛盾:世界范围内: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欧洲:英法矛盾(同:削弱国;异:削弱的程度。)日本的利益目标:德日关系的体现(3)凡尔赛和约目的:惩罚和削弱德国;内容:重划德国疆界(5点);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英法:非洲和中东;日本:太平洋上的岛屿);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兵役制、海陆空军);德国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二)作用: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1、削弱和惩罚了德国。2、改变了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政治格

9、局。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奥地利南部割给意大利。巴尔干:一部分并入塞尔维亚,成立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奥斯曼帝国解体: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德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矿区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千米内不设防;承认奥地利独立;承认波兰独立,原属于波兰领土归还波兰;德国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瓜分。(三)体系内的矛盾1、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原因: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影响:为后来法西斯德国提供了撕毁条约的口实。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原因:分赃不均;3、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和国家的矛盾:原因

10、: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四)维系工具:英法控制的国联。二、华盛顿体系(一)背景:1、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大力扩充海军;2、同时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与美国发生冲突,也威胁英国在东亚的利益;3为争取霸权,美、英、日展开海军军备竞赛。4、目的:缓和美、英、日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二)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共同构成华盛顿体系。1、四国条约: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得到列强承认:四国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的权利”。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侵略受到抑制:条约生效后,有利于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英日同盟中止。2

11、、五国海军条约:内容:规定了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影响: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英国海军力量相对削弱,日本受到抑制;3、中国问题:(1)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由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2)会外 中日签订条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胶济铁路中国赎回;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原因:中国的坚持斗争;有关国家的干预:英美反对日本独战中国,对日施加压力。影响: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得到纠正。(三)作用: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1、日本受到抑制:四国条约拆散英

12、日同盟;五国海军条约日本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受到限制;九国公约打破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2、美国是会议的胜利者。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达到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三、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四、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一) 为分脏和称霸而相互争夺1、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2、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的争夺(二)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1、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五、体系解体的原因及过程(一) 原因:1、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2、战胜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暂时的均势。(二)解体过程1、凡尔赛体系

13、:1935年起,德国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1939年9月突袭波兰。2、华盛顿体系: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打破九国公约;1932年3月,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伪满洲国;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制定基本国策纲要,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打破四国条约。版块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两极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一、二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

14、治发展的不平衡 。(1)经济:20世纪20年代德国经济再次超过英法;(2)政治: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为转嫁危机,争夺市场,德日对外侵略。)2、其具体原因和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法西斯上台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没有能组织世界大战的爆发。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肆意扩大战争。二、二战的基本态势(一) 19311938年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遏制二战的全面爆发。1、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进行

15、的局部战争日益朝全面战争爆发方向发展。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特点: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特点: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意义: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特点: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对国内外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意义: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注意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德意法西斯;共产国际和苏联;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和人

16、民;英法美大国)2、原因:(1)局部战争,孤立少援;(2)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英法美:“九一八”事变后,英法控制的国联,主张东北国际共管。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大国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美采取中立政策。英法德意策划了慕尼黑阴谋(顶峰)。德国突袭波兰,出现“奇怪战争”。(1940年5月主张对德强硬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兼国防大臣标志着英国放弃绥靖政策。)苏联: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19391941年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劣势。1、德军占领北欧、西欧诸国;史实: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不久波兰覆亡;1940年4、5月间,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比利时和

17、荷兰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英法军队敦刻尔克撤退,为未来反攻准备了有生力量。2、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1)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战争爆发;结果:苏军节节失利,到11月德占领苏150多万公里的领土,控制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影响: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2年10月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2)太平洋战争背景:1936年日本制定基本国策纲要企图称霸亚太地区;二战中日本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损害英美利益;美国限制战略物质向日本出口,冻结日本在美财产,增加援助中国;英国也对日采取相应措施;日军部决定突袭,采

18、取战争主动权。过程:1941年12月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同时日军在东南亚各地对英美军队发动了进攻;结果:到1942年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3、原因:(1)法西斯国家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背景:通过对外侵略,法西斯国家实力大增;英、法、美的纵然,使德意日有恃无恐。过程:1936年德意签订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7年,意大利加入该协定,三国轴心形成。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日本制定基本国策纲要: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2)大国的纵容、绥靖德国突袭波

19、兰,出现“奇怪战争”;法国对法西斯国家长期推行绥靖政策:英法德意策划了慕尼黑阴谋;(3)德日采取突袭战术;史实:德军突袭波兰、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三)1942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逐步走向胜利。1、19421943年,欧洲、太平洋、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美日军队)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军队);意义:改变了苏德战场形势,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是二战的转折点。北非战场: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英军与德意军队)2、意大利、德国、日本相继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瓦解。斯大林

20、格勒战役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发生瓦解;开始瓦解: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国的灭亡;1945年4月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苏军围歼中国东北的日军,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8月15日,日军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3、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互相配合,力量壮大。(1)原因:根本原因: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加剧了大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2)过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加强援助英

21、国;1941年8月英美大西洋公约,提出尊重各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英美开始对苏提供援助;标志:1942年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团结一致,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及其追随者。(3)意义: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胜利的进程。(4)史实:盟国: 政治上互相协商。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经济上互相支援。提高了盟军的作战能力。 军事上互相配合。美英军队西西里岛登陆;美英等同盟国军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

22、境内;1945年4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中国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苏军围歼中国东北的日军,配合中国作战。 (5)认识: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挑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三、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二战的影响1、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3、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打跨了德、意、日,削弱其他帝国主义国家。4、增强了美国的实力。5、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社会主

23、义超出了一国的范围。6、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迅速发展。两极格局(以冷战为特征)的形成、演变和解体一、 初步形成和最终确立(一)初步形成雅尔塔体系的形成1、背景:(1)资本主义世界: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上、经济上)(2)社会主义世界: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建立的基础:美苏实力均势; 3、基本原则: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4、实质: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5、过程:(1)成立联合国筹划:雅尔塔会议准备在战后建立联合国;1945年春天,旧金山会议筹划建立联合国;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1946年1月联合国开始正式工作。总部:美国

24、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等。主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活动范围:解决国际间属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目前联合国在维护和平方面面临的挑战:霸权主义:如1999年北约首次不经安理会授权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和地区冲突: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冲突;联合国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点,即“可持续发展战略”。(2)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战犯: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但美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一些日本战犯免于起诉

25、;领土:德由四国分区占领,日由美国单独占领;政体或政党:法庭宣判纳粹党为非法组织;美国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通过对德日法西斯处理的彻底程度,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目前德日两国对历史问题的反省程度。)(3)划分势力范围四国对柏林和德国进行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二)最终形成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冷战初期19461955年)1、背景:(1)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原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2)美国发动“冷战”: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主要障碍;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2、具体做法:(1)舆论上:1946年3月丘吉尔主张遏

26、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即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2)政治上: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笼,冷战开始的标志借口: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目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3)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即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目的:扶植和控制西欧:即与西欧结盟,使反苏盟友的实力恢复和增强;同是加以控制;(4)军事上: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苏联的对策:(1)军事上: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4、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5、影响:美国和苏联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激烈争夺。史实:冷战的产物:1949年两个德国的形成。二、 两极格局的演变美苏争霸

27、(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形成: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2、原因:赫鲁晓夫改变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二) 三个阶段及基本态势(总态势:互有攻守)1、(1)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2)特点:既缓和又紧张,互有攻守,但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3)史实:缓和:签订对奥地利和约,结束占领状态;苏承认联邦德国政府;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紧张: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2、(1)阶段:60年代70年代末;(2)特点:苏攻美守;(3)苏攻原因:军事实力增长:建成

28、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表现:在亚洲和非洲进行扩张,1979年占领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4)美守原因:经济增长缓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军事上被苏联赶上。表现:1973年从越南南方撤军;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史实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此基础上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1)阶段:80年代以来(2)特点:美攻苏守(3)美攻:原因:8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出现持续增长;表现:里根对苏采取强硬政策:争夺第三世界方面,通过局部战争,排挤苏联势力;在核军备和核战略方面,由数量竞争转向质量和技术竞争,提出“战略防御计

29、划”即“星球大战计划”(4)苏守:原因: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争霸加剧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矛盾激化。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史实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放弃79年代扩张所得势力范围;放松控制东欧并最终退出。三、 两极格局的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标志:苏联解体2、原因:(1)直接原因:苏联解体(2)根本原因:世界各种力量对比变化的结果表现为:发达国家的竞争与抗衡:如欧共体、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社会主义内部的矛盾:如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苏东矛盾(苏联出兵捷克,干涉捷克内政)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两极格局。版块四:一超多强的

30、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一、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1、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五个力量中心)(1)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2)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遭到大多数国家反对;(3)日本提出已日美欧三方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4)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洲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5)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将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世界格局(1)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的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

31、)从近期看:“一超多强”的局面将继续下去。(3)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版块五:重点分析一、两次世界大战(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1、共同原因之一:是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2、整体世界的形成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可能。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二)差异1、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战争责任:一战由战争双方共同挑起;二战由德、日、意三方挑起,英法美等国家是应战者。3、爆发形式:一战前双方已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后,战争很快全面爆发。二战经历了由局部战争向世界大

32、战的转变。4、对战败国的处理:一战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未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二战后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审判战犯(三)影响1、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衰落;2、壮大了美国的实力;一战是美国奠定霸主地位的关键时期;二战后美国霸主地位确立。(2003年江苏高考考题)3、促进了国际关系的调整,战后都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格局。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三)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衰落1、一战后欧洲衰落的表现欧洲大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下降;英、法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债务

33、国;美国代替欧洲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对殖民地控制能力削弱;(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统治受到冲击和震撼;(俄国、十月革命)2、一战后欧洲大国经济地位虽然下降,但英法特别是英国综合国力仍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以下史实可以说明巴黎和会由美英法主导,但结果英法在巴黎和会上获利最多;美国倡导建立国联,结果却被英法所控制。3、二战后欧洲的衰落欧洲传统优势与殖民体系紧密相连,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对加速衰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战后西欧被美国所控制;4、由上述史实可以看出两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欧洲的衰落是相对于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

34、优势地位而言,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和进步。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联合起来成立欧共体,90年代发展为欧盟,今天西欧成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二、20世纪三次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1、一战后到二战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美争夺世界霸权,欧洲霸权盛极而衰;美国攫取世界经济霸权,英国仍维持和掌握世界的政治霸权。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占优势。进步性:一定程度上允许民族自决的权利,如承认捷克、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2、以雅尔塔体系和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二战后期、战后初期确立雅尔塔体系,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出现战后初期以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20世纪50年代

35、中期到90年代初美苏争霸为表现形式的两极格局。进步性: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3、“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处在新旧交替之中。美国霸权主义本质依旧,美、日、欧、俄、中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明显。三、中国在三次格局中的地位1、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

36、国之一。 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四、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1)相同点:世界大战改变力量对比,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通过国际会议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大国主宰国际事务;随大国经济、军事实力变化而瓦解。(2)不同点:(凡)是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格局;(雅)的核心是美苏两极格局(取代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凡)敌视苏联,是帝国主义大家统治世界的新秩序;(雅)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凡)在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崛起和扩张中崩溃;(雅)因苏联解体而终结。(凡)建立的国联,宣称维护世界和平,实际纵容侵略,未能避免世界大战;(雅)倡导和平,建立联合国,在半个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五、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的主要因素1、科学技术的发展2、经济力量的消长3、军事实力的变化4、新兴势力的崛起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