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地理知识三百问(8)14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又名“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是美国、加拿大和大西洋北部部分西欧、西亚国家缔结的重要军事集团。该组织是根据1949年4月4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以后希腊、土耳其、联邦德国和西班牙等4国相继加入。现共有16个成员国,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北约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或财政部长甚至政府首脑参加会议。理事会一
2、般每年举行两次会议,审议有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理事会休会期间,日常事务由各成员国派遣的大使级常驻代表处理,每周至少开会一次。“防务计划委员会”是讨论北约组织军事政策、制订统一军事计划的最高机构,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机构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每年开会两次。“军事委员会”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最高军事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的成员国参谋长组成,每年开会三次。“国际秘书处”负责北约会议的准备、组织和联络工作。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还是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及核计划小组的主席。另外,北约组织还有4个地区性的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司令部”、“大西洋盟军司令部”、“海峡盟军司令部”及“美
3、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等。北约组织军事力量比较雄厚,各成员国总兵力共约498万人,编为87个师,72个旅(团),有坦克2.7万辆、各类飞机3.5万多架、各种舰艇2,200余艘。该组织军事重点在欧洲,各成员国向欧洲战区提供的陆空部队约176万人,编为48个师,36个旅(团),拥有坦克1.4万辆、飞机6,000多架、战术核弹头7,000余枚。北约组织在欧洲的兵力部署重点又在中欧,仅联邦德国即驻有美、英、法、比、荷、加及本国部队89万人,飞机2,000余架。北约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推行世界霸权政策,从军事上控制西欧盟国而建立的政治、军事组织。后来,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的激烈争夺,北大西
4、洋公约组织的防御性质日益明显。近几年来,各成员国努力加强防务,并进一步加强成员国间的磋商与合作。由于各成员国的利益、地位不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相当尖锐、复杂。142.“华沙条约组织”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北约组织建立后,力量逐渐增强,严重地威胁了东欧国家的安全。特别是1954年10月,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参加北约组织,并在该国建立军队。对此,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8国于1954年11月底在莫斯科召开“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决定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
5、准,上述8国于5月11日至14日在华沙举行第二次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1968年阿尔巴尼亚退出该组织,成员国由8个减为7个,自1976年以来,蒙古、越南、老挝派观察员参加华约会议。“政治协商委员会”是华约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国党的第一书记、总理、国防部长、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各成员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国防部长委员会”是华约组织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问题。“外交部长委员会”,由成员国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调缔约国的对外政策。另外,还有“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
6、”、“联合武装部队军事委员会”、“联合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和“联合武装部队技术委员会”等机构。上述机构均设在莫斯科,其主要领导职务皆由苏联人担任。“华沙条约组织”建立初期,是一个防御帝国主义侵略、保卫和平的组织,受到欧洲和全世人民的支持,我国曾于1962年前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该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后来,苏联通过华约组织大力推行“军事一体化”,“协调”缔约国的军事、外交政策,加紧控制东欧。1968年8月,苏联以华约组织的名义出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随后又迫使捷签订关于苏联驻军的协定。据报道,苏在东欧驻有30个陆军师(波2个帅、匈4个师、捷5个师、东德19个师)和4个航空集团。苏联的控制,引起了各成员国
7、的不满,特别是罗马尼亚与苏联存有很大分歧与矛盾。143.“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它建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西欧共同体”,简称“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1952年7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6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1月,上述组织合并为单一机构,统称“欧洲经济共同体”。其成员国除上述6国外,以后相继加入的还有英国、爱尔兰、丹麦、希腊,一共10个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西欧国家。面积166.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亿人,占世
8、界总人口的7.1。“共同市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在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以及苏、美激烈争夺欧洲的形势下,为谋求政治、经济的独立,增强其国际地位而组成的经济、政治集团。它是以国家集团形式出现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化和生产进一步社会化的必然产物。欧洲共同体以逐步走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为宗旨。成立20多年来,在逐步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1)建立关税同盟和统一的外贸政策。共同体内部取消成员国间商品的关税和限额,对外则执行统一的税率和关税法律,并实行共
9、同的外贸政策。(2)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共同体内部取消农产品关税,实行统一价格,对外执行统一的农产品税率等。(3)基本实现人员自由流动。共同体内的公民可以不需护照、不受歧视地自由往来。(4)实行政治合作。规定每年举行三次首脑会议,加强政治合作,协调对外政策,努力做到“使欧洲能够用一个声音在世界上说话。”此外,在走向经济和货币联盟、实行对外统一的渔业政策、统一预算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共同市场的建立,推动了西欧生产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它们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共同体内部尽管存在着种种矛盾和斗争,但该组
10、织仍在不断发展与扩大,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提高,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实体。占世界总人口7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其工业产值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对外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均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在欧洲的角逐中,共同市场是与之抗衡的经济和政治实体。144.“经济互助委员会”是怎样建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东欧各国,经济基础薄弱,除捷、德外,都是落后的农业国,战争中又遭到严重破坏。战后资金短缺,原料、燃料供应紧张,技术落后,还不具备迅速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能力。为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经验交流,以促进东欧各国的经济健康发展,1949年1月,苏
11、联、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原为东欧国家区域性经济组织,后来扩展为不受地域限制的国际组织,现有成员国10个,除上述6国外,还有民共德国(1950年参加)、蒙古(1962年参加)、古巴(1972年参加)、越南(1978年参加)。总面积2,5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的17,人口约4.5亿人,是世界的十分之一。阿尔巴尼亚也曾于1949年加入经互会,1961年退出。此外,南斯拉夫、朝鲜、老挝、阿富汗、也门民主共和国、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8国的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出席经互会一些会议。中国代表也曾于19
12、56年至1961年作为观察员参加该组织的例行会议。经互会成立30多年来,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后来,在苏联的控制之下,把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改变为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实行“全面的经济合作”和“专业化与协作”,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其它各成员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而同苏联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苏
13、联的控制和其它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矛盾,特别是各成员国与苏联的矛盾日益尖锐。145.欧洲地理区是怎样划分的?每个区各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欧洲共有35个国家和地区。其地理区的划分方法有两个。在政治经济上,一般划分为“东欧”和“西欧”两部分。通常说的“东欧”有9个国家,包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西欧”是指除上述国家以外的26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地理位置,考虑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欧洲在地理上,习惯分为西欧、北欧、中欧、东欧和南欧5个地区。西欧:在地理上是指欧洲西部滨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爱尔兰、英国、荷兰、比利时、法国
14、和卢森堡等6国。面积9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4亿。北欧:位于欧洲北部,包括斯勘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瑞典、挪威及芬兰,日德兰半岛上的丹麦和大西洋中的冰岛、法罗群岛,共6个国家和地区。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中欧:指波罗的海、北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匈牙利等8国。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1.6亿。东欧:位于波罗的海至乌拉尔山脉之间,即苏联的欧洲部分。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亿多。南欧:指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地中海各国,包括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西班牙、直布罗陀和安道尔,亚平宁半岛上的
15、意大利、梵蒂冈与圣马利诺,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和地中海中的马耳他等14个国家和地区。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亿。146.斯堪的纳维亚三国在经济发展上有哪些共同点?斯堪的纳维亚三国是指挪威、瑞典和芬兰,它们在经济发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现简述如下:首先,都是较发达的工业国。三国都属经济发达国家,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2万多美元,瑞典、挪威都达1.3万美元,为世界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绝对优势,芬兰、挪威都占50以上,瑞典也占40左右,工业就业人数均占本国总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其次,耕地少,畜牧业在农业
16、中占重要地位。高大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占据半岛,加上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地表崎岖不平,耕地面积狭小。挪威耕地面积仅占土地面积的3,瑞典、芬兰也只有9和10。另外,地处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大部分地区只适宜生长期较短的麦类及饲料作物生长。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利于畜牧业发展。畜牧业产值一般都占各国农产值的四分之三左右,成为最重要的农业部门。第三是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和木材加工工业发达。由于大西洋气团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气候比较温和湿润,宜于树木生长。三国森林茂密,芬兰的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是世界上森林覆被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的
17、森林面积占50以上,挪威较小,也在五分之一以上。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发展林产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木材加工、纸浆和纸张的生产均为这些国家的重要工业部门,其产品也都是这些国家的重要出口物资。如瑞典、芬兰是世界著名的锯木、纸浆、纸张和胶合板的生产国,纸浆和白报纸产量分别居欧洲第一、二位;挪威的木材、纸浆和纸张的产量也是很高的。第四是水力资源丰富,水电事业发达。半岛河流短小,多险滩、瀑布,蕴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各国都以开发水力资源为动力,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水力发电在各国能源构成中所占比重很高。挪威水力发电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60,是发电总量的99,人均发电量居各国之首;瑞典水电占发电总量的62;芬兰水力
18、资源也很丰富,水力发电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五是海运事业发达。三国领土都由半岛、岛屿构成,海岸曲折、漫长,形成许多优良港湾;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大西洋沿岸冬不结冰,利于航行;又处于波罗的海和巴伦支海通向北海,北冰洋通向大西洋的重要航线上,对于发展海上运输业非常有利。这里的人向为卓越的航海居民,自古以来就善于利用优越的海洋条件发展海运事业。特别是挪威,素有“海上王国”之称,其商船总吨位一直名列世界前茅,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队之一。瑞典和芬兰的海运事业也都比较发达。147.丹麦的畜牧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丹麦王国位于欧洲北部,扼波罗的海出北海之要津。领土由日德兰半岛大部分及西兰、菲英、洛兰、波恩荷
19、尔姆等483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4.3万平方公里,1982年人口512万,首都哥本哈根,人口138万人。丹麦虽然国小人少,但经济相当发达。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3,000美元,属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富国之列。丹麦的工农业都很发达,尤以畜牧业著称于世。近年来,每年猪的存栏头数达800多万头,牛300多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人均肉、动物性油脂和乳制品产量,仅次于新西兰居世界第二位。畜产品是本国主要的出口物资,约占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猪肉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乳酪和黄油分别居第三、第四位,熏肉、火腿、香肠和乳酪等,在国际市场上享受很高的声誉。丹麦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地势低平
20、,平均海拔30米,最高点也不过173米;地表覆盖的冰碛黄土比较肥沃;由于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一月平均气温为0左右,七月为16,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适于小麦、大麦及其它饲料作物的种植。丹麦的农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特别是自十九世纪以来,曾是欧洲著名的谷物生产国和供应国,有“欧洲粮仓”之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由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国的小麦倾销欧洲,丹麦无力竞争,便转为发展畜牧业,逐渐成为西欧和中欧一些国家的乳制品、肉类和蛋品的重要供应国。至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丹麦的畜牧业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以后又有新的发展。该部门
21、之所以能在丹麦得到持续发展,除了政府大力扶植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做到了根据自己的国情,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148.海洋对挪威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影响?挪威王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东与瑞典、芬兰和苏联接壤,北、西、南三面濒临大西洋和北冰洋的边缘海巴伦支海、挪威海与北海。其领土主要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半部,另外还包括15万多个岛屿,总面积38.7万平方公里,1982年有人口410多万,首都奥斯陆,人口45万。挪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海洋关系极为密切。挪威的海岸突出特点是典型的峡湾海岸,有的峡湾宽几公里甚至几百米,有的深入大陆腹地几十至一、二百公里,峡湾内风平浪静,利于船只停泊。众多的岛
22、屿,加上海岸又被峡湾切割得非常破碎,使之拥有曲折而漫长的海岸线,总长度近二万公里。该国虽地处高纬,但在西风和世界最强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沿岸地带终年不冻。优良的港湾和漫长而不冻的海岸,对发展航运特别有利。挪威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国,自古以来这里的居民就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展了海上运输。远在九至十一世纪北欧“海盗时期”,挪威许多人就多次进行海上远征,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500年的十世纪,这里就有人渡过大西洋到达北美大陆。它拥有庞大的商船队,1982年商船注册吨位为2,186万吨,居世界第七位,并多为中巨型现代化船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队之一。船队90为外国服务,每年的航运收入占本国外汇收入
23、的四分之一,是国民生产总值的5。国内沿海航运业也很发达。随着海运业的发展,造船业也成为重要的经济部门。挪威沿海水域广阔,拥有很宽的大陆架,又是寒暖流交汇的地区,沿海鱼群聚集,是世界著名渔场。渔业在挪威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每年鱼获量为300多万吨,居世界第五位。辽阔的大陆架,还蕴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七十年代正式开发以来,石油、天然气工业迅速兴起,已成为挪威经济的重要支柱。海洋不仅过去对挪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很大。全国90以上的居民集中在狭长的沿海平原地带,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位于沿海,海运业、渔业以及同海洋有关的工业,在本国经济生活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
24、49.为什么说瑞典是北欧工业最发达的国家?瑞典王国位于斯堪的纳亚半岛的东部,西接挪威,东北邻芬兰,东濒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南隔卡特加特海峡、厄勒海峡同丹麦相望。面积近45万平方公里,1980年底共有人口832万,首都斯德哥尔摩,人口65万。瑞典不仅是北欧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在欧洲和世界上均占一定地位。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3万多美元,不仅是北欧五国之冠,而且也居世界前列。瑞典的工业发展较晚,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还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业得以迅速发展。逐步建立了以本国资源为基础的工业系体,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之
25、一。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90以上,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8,工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7。它是世界上重要的林产品生产国与出口国,有“欧洲锯木场”之称;瑞典铁矿资源丰富且多富矿,产量也很高,是世界重要的铁矿出口国,其特殊钢也占世界重要地位;该国机械工业也较发达,以特殊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工具、钻机、轴承、电器、机床等最为著名,其产品有精密、耐用和工艺水平高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很强;造船业也很突出,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瑞典之所以迅速成为发达的工业国,主要有以下有利条件与原因:一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瑞典的自然资源有三大优势,即覆盖全国土地面积二分之一的森林,品位
26、高达60以上、藏量丰富的铁矿石,以及蕴藏9.3万个湖泊和众多河流中的巨大水力资源;二是工业化起步时大力引进外国资金与技术;三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一直保持中立,不仅未遭战争破坏,而且由于向交战国出售战略原料和武器,使经济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四是战后涌入了大量的外国移民,为发展经济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五是国内政局长期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环境。所有这些,都为瑞典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50.芬兰为什么被称为“湖国绿金”?芬兰王国位于欧洲北部,北邻挪威,西接瑞典和波罗的海,东连苏联。面积33.8万公里,1981年人口480多万,首都赫尔辛基,人口48万。芬兰的地形以古老的低山
27、、丘陵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200500米。由于冰川的作用,冰碛湖星罗棋布,全境约有大小湖泊6万多个,占全国面积的8,被称为“千湖之国”。湖泊不仅蕴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水产资源也较丰富,同时有自然运河或人工运河连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内陆水运网。森林是芬兰极其重要的资源,被誉为“绿色的金子”。它的森林资源丰富,树种优良,在世界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林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0,平均每人占有5公顷,主要为桦树、云杉和赤松等优良树种。现有木材蓄积量15亿立方米,人均达300多立方米。芬兰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森林资源的大规模采伐和利用。森林工业,包括木材加工和造纸在内,是芬兰传统的工业部
28、门,其产值和从业人数分别占整个工业部门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其出口值约占全国出口额三分之一以上。芬兰是世界上著名的木材、纸浆、纸张和胶合板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纸浆和白报纸产量仅次于瑞典居欧洲第二位,其中新闻纸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正象芬兰人所说,要是没有森林,他们的农民和国家都活不了。151.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它却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这是什么原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地跨两洲,占据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中部,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5,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在苏联的领土中,亚洲部分约占四分之三,但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欧洲国家,其主要原因是:(1)
29、其欧洲部分是俄罗斯兴起的核心,从公元九世纪它作为国家出现以来,这里一直是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它向外扩张的大本营;(2)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的生产力布局尽管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亚洲部分出现了一系列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新的工业中心,但欧洲部分的传统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至今仍然是苏联经营的重点;(3)欧洲部分是苏联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它拥有全苏四分之三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和交通线路,消耗全国五分之四的能源等;(4)首都莫斯科位于苏联欧洲部分的中心。因此,无论从历史或现状来看,苏联都是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而不是亚洲国家。这一点已被世界所公认。152.沙皇
30、俄国是怎样向外扩张领土的?公元九世纪后半期,居住在欧洲东部的一些斯拉夫人的部落联结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大公国“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它的范围大体在普斯科夫以东、木罗姆以西,南起基辅、北至拉多加湖,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内陆国。十五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征服周围各公国,第一次作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国家出现在伏尔加河和第聂伯河之间。十六世纪中叶改国名为沙皇俄罗斯(简称沙皇俄国或沙俄)。自1547年伊凡四世作为第一代沙皇开始,至1917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废黜,共经历21代沙皇,他们个个都野心勃勃,侵略成性,不断地向外侵略,贪婪地扩张领土和严重地威胁邻国,妄图征服欧亚,称霸世界。
31、在欧洲,沙皇很快控制了伏尔加河流域,打通了南下里海的道路;向西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夺得了向西的出海口;通过多次战争,掠取了黑海北岸及高加索地区;为了打通通向地中海的道路,先后占领了黑海东岸大片土地。早在十六世纪沙皇刚登基时,就把魔掌伸向了亚洲。十六世纪下半叶,沙俄越过乌拉尔山,十七世纪初到达叶尼塞河,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越过勒拿河,至中叶即占领了远东地区,以后又越过白令海峡侵占了阿拉斯加。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沙俄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整个沙皇统治的370年中,俄国面积由280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280万平方公里,即增加了七倍多
32、,平均每年侵占别国土地5.4万平方公里。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根据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宣布废除沙俄强迫周围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归还了沙俄侵占的部分领土,芬兰、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国家获得独立,大约共放弃了1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后,苏联从邻国中又取得了近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形成了现今2,24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153.苏联由哪几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苏联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加盟共和国以下设立自治共和国或自治洲、边区、州和区等四级行政区。现将15个加盟共和国基本情况列表如下:(该表无法显示)154.为什么说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苏联1
33、983年共有人口2.7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仅次于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三位。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成份极其复杂。全国共有190多个民族和部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最多,近1.5亿,约占全苏人口的54;乌克兰族是第二大民族,人数达4,000多万,占全国的17;人口超过200万的还有乌兹别克、白俄罗斯、鞑靼、哈萨克(以上四民族人口在500万以上)和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达维亚、立陶宛、犹太及塔吉克等11个民族;另外,日耳曼、楚瓦什、土库曼等10个民族的人口也在100万以上;100万以下、万人以上的民族还有68个。在200万人以上的13个民族中,除鞑靼人、犹太人居住较分散外,其余多聚
34、集在以他们的民族名字命名的各加盟共和国内。沙皇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掠夺、剥削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是过去被沙皇征服、扩张而并入俄国版图的,它们是沙俄的殖民地。沙皇俄国疯狂地推行大俄罗斯族主义,残酷地压迫、剥削少数民族,野蛮地镇压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十月革命前,各少数是最不幸的,他们被视为“下等民族”,政治上没权力,社会上无地位,生产极为落后,生活异常贫困。列宁曾愤慨地指出:“俄国是各族人民的监狱”(列宁全集卷廿一,第392页),“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列宁全集卷廿二,第354页)。155.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沙皇俄国原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较
35、晚,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废除农奴制,标志着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产业革命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方告完成,比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晚几十年。但是,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很不彻底,农奴制残余的大量存在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致使十月革命前的沙俄仍是一个经济、技术都很落后的国家。领土面积居世界各国之首,人口名列第三,而工业产值仅占第五位;国民收入微小,人均收入仅及美国的七分之一、英国的五分之一。俄国还是一个军事帝国主义国家,它在世界舞台上以双重面孔出现。对边区、少数民族居住区和亚洲落后的国家,奉行侵略扩张政策,以一个宗主国的面孔出现;由于自身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而经济又非常落后
36、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必须依赖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而发达国家也有控制它的欲望,因此,使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依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这个角度上看,它又是一个附属国。因此,沙皇俄国又是一个落后的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156.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生产力分布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60多年来,苏联国民经济不仅有了很大发展,而且生产力布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加强、改造原有工业基地,使欧洲部分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另一方面是向新区推进,包括向北、向南推进,但更重要的是向东跃进,这是苏联合理布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重点建设全苏第二个煤炭冶金基地,即乌拉尔库兹巴斯
37、联合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带动了两地一系列重工业的发展;其次是着手在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开发“第二巴库”石油基地;此外,高加索的石油工业,中亚和高加索的植棉业及纺织工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森林工业、采金业及渔业等也都有了较快发展。东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战后在大力加强欧洲部分经济实力的基础上,继续贯彻“开发东方”的方针,并有了新的进展。这对于开发东部丰富的资源,增强东部的经济、军事实力,进而推动全苏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五十年代开始,在叶尼塞河上游及其支流安加拉河建成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并相应建立了一系列耗电量大的工
38、业企业,形成了以有色冶金和电化工为主体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新的萨彦地域生产综合体、勃腊茨克乌斯季伊利姆斯克地域生产综合体正在形成。秋明油田的开发,并建立一系列炼油厂、石油化工厂,铺设输油管线,是“开发东方”的重点。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泰谢特至苏维埃港)的修筑是“开发东方”的重点项目之一,对于开发贝加尔地区和远东中部的经济意义重大,当然军事意义也不可低估。总之,苏联生产力布局是以欧洲某些区域为核心,逐步向外扩展,特别是向东推进,使布局逐渐向平衡、合理方向发展。157.苏联的石油工业主要分布在哪里?苏联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1982年探明储量86亿吨,占世界的9以上,仅次于沙特
39、阿拉伯、墨西哥和科威特,居第四位;1982年产原油6,12亿吨,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多,居第一位。石油主要埋藏在东部地区,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就占全苏石油储量的72,北高加索为8.1,中亚、哈萨克、库页岛共为7.8。苏联的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外高加索、曼格什拉克、提曼伯朝拉、北高加索、土库曼和乌克兰等8个采油区,其中以前4个采油区最为重要。外高加索油区,即巴库油田,位于阿塞拜疆东部的阿普歇伦半岛及其附近的里海水域。是苏联最古老的油田,十九世纪开采,产量长期居于优势,油质好。但由于长期集中开采,资源已近枯竭,生产日渐衰退,原油产量现仅占全苏的2左右,居第四位。伏
40、尔加乌拉尔油区,又称“第二巴库”,位于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之间。五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开采,六十年代为全苏最主要的采油区,七十年代末退居第二位。虽已进入开采的后期,但近年来产量仍为2亿吨左右,约占全苏的三分之一。西西伯利亚油区,又称秋明油田或“第三巴库”。位于鄂毕河中下游低地,自然条件恶劣,但却是全苏最大的石油储藏和生产区。六十年代正式开采,七十年代末原油产量已居全国第一。1980年产油超过3亿吨,占全苏石油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左右。曼格什拉克油区,又称“第四巴库”,位于哈萨克西部曼格什拉克半岛。六十年代中期新开发的油田,储量较大,产量已达2,000万吨,占全苏的3左右,居第三位。随着石油生产的不断提高
41、,苏联的石油加工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现有炼油厂46座,其中年加工能力超过600万吨的30多个,1,000万吨以上的有8座,超过3,000万吨的有乌发、古比雪夫和安加尔斯克等三处。158.苏联有哪几个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苏联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地质总储量近6.8万亿吨,探明储量为2,760亿吨,分别占世界的43.5和17。煤炭产量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1982年达8.12亿吨,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名列各国之首。苏联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约四分之三分布于北纬60以北的寒冷地带,而采煤工业则主要集中在北纬60以南地区;亚洲部分的煤炭资源丰富,总储量和探明储量分别占全苏的93和7
42、6,而产量仅占二分之一,消费量只有四分之一。储、产、消在地区上的分布不一致,必然造成产地与消费地间的严重脱节和大量煤炭远距离旅行等现象。全苏现有25个重要的煤田,地质储量超过7,000亿吨的特大煤田有勒拿(26,470亿吨)、通古斯(17,450亿吨)、坎斯克阿钦斯克(12,200亿吨)和库兹巴斯(7,250亿吨)等四处。开采量最大的是顿巴斯、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和伯朝拉煤田,它们不仅是苏联的主要煤炭生产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三,被称为“全苏的锅炉房”,而且也是世界著名的大煤田;此外,坎斯克阿钦斯克、莫斯科近郊和南雅库特煤田等,也都是苏联的重要采煤区。顿巴斯煤田位于乌克兰东南
43、部,开采历史最久,产量最高,约占全国原煤产量的三分之一。这里煤层厚度小、埋藏深,但煤层多、煤种齐全,尤其炼焦煤最为丰富。所产煤炭除供乌克兰工业区消费外,还运往中央工业区一部分,并有少量出口。库兹巴斯煤田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原煤产量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居第二位。这里煤炭储量丰富、煤层厚、埋藏浅、易于开采,将成为全苏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所产原煤主要供应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其次运往中亚、中央区、乌克兰和远东地区。卡拉干达煤田位于哈萨克中部的卡拉干达市以北,是全苏第四大煤炭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的7。这里含煤率高,煤质较好,埋藏浅,矿区机械水平高。所产煤炭除供本地需要外,其余多输往乌拉尔地区。伯朝
44、拉煤田,位于北极圈附近的伯朝拉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北的煤田,人们称之为“北极圈的顿巴斯”。储量虽不及上述三煤田丰富,但煤质较好,产量约占全国的4。90的原煤供应西北区和北方区,其余运往波罗的海沿岸区及中央区。埃基巴斯图兹煤田位于哈萨克北部。煤质较差,只能用于发电。但煤层多而厚,埋藏浅,便于露天开采,占全国露天开采量的四分之一。该煤田五十年代中期着手开采,近年产原煤7,000万吨,占全苏的9,是全国第三大煤炭生产基地。所产原煤,主要供哈萨克、乌拉尔、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大型火电厂用,这里还建有大型坑口电站,向中央区供电。159.苏联有哪几个主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它们各有哪些有利条件?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
45、钢铁生产国,进入七十年代以来,钢产量一直稳居各国首位,现达1.5亿吨左右,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虽然各经济区都有自己的钢铁工业,但总的来看,其分布还是比较集中的。乌克兰、乌拉尔、中央区、西西伯利亚和哈萨克五大钢铁工业基地,约占全苏生铁产量的94,钢产量的88和钢材产量的90。其中尤以乌克兰、乌拉尔两基地最为重要,其生铁、钢、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1、67和66。其它三个基地尚处在形成之中。乌克兰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乌克兰东南部的顿涅茨第聂伯河沿岸经济区内,是苏联最大的钢铁基地,生铁、钢和钢材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37和38。这里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之优越,世界上也少见。(1)发展钢铁工业所需要的各种
46、原、燃料非常丰富,且分布适中,如这里有全苏最大的煤炭基地顿巴斯,克里沃罗格及其它地区的铁矿石产量占全国之半,尼格波尔的锰矿也为全苏之冠,石灰石、耐火粘土以及其它辅助材料等应有尽有,这些资源在分布上也比较接近。(2)乌克兰及其附近地区是苏联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一方面可以得到其它部门的支援;另一方面,发达的机械、冶金、燃料动力工业等对钢铁的需求量很大,成为全国钢铁产品最大的消费地。(3)这里冶金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方便的交通。该区主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有日丹诺夫、克里沃罗格、扎波罗热和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等。乌拉尔钢铁工业基地,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这里位置适中,又拥有丰富的铁矿、燃料(木柴
47、)和水资源,在帝俄时期就成为最重要的生铁产区。革命胜利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现为全苏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和最主要的特种钢、优质钢产地,所产生铁、钢和钢材分别占全国的26、30和28。乌拉尔地区虽然易采的优质铁矿日渐枯竭,又缺乏炼焦煤,但由于原有工业技术基础好,加上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从周围地区调入理想的焦煤和铁矿石,使这里的钢铁工业不断得以发展。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简称“马钢”)是该区的核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中心;其它主要钢铁工业中心还有下吉塔尔、车里雅宾斯克等。中央区钢铁工业基地是苏联第四钢铁工业基地,生铁及钢产量占全国的10.2和7.8。该钢铁基地的建立,不是
48、利用当地的天然资源,而是与本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央区是苏联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钢铁,而发达的金属加工工业又为钢铁工业提供部分原料。五十年代库尔斯克铁矿开采后,改变了这里钢铁工业的布局条件,使之有了进一步发展。炼焦煤主要来自顿巴斯、库兹巴斯和伯朝拉。主要钢铁工业中心有新利佩茨克、图拉等。西西伯利亚钢铁工业基地,是三十年代利用当地丰富的炼焦煤及采取“钟摆式运输”从乌拉尔地区运来的铁矿石而建立起来的,是当前苏联第三大钢铁工业基地。现在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由哈萨克及东部地区供应。较大的钢铁工业中心有新库兹涅茨克、新西伯利亚等。哈萨克钢铁工业基地是苏联五大钢铁工业基地中发展最晚、水平最低的一个。这
49、里的资源条件尚好,有全苏第三大炼焦煤生产基地,库斯坦奈及卡拉干达有丰富的铁矿石,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额尔齐斯卡拉干达运河的修建,初步解决了工业用水问题。卡拉干达是这里最主要的钢铁工业中心。160.苏联是怎样根据机械工业各部门的特点来考虑其布局的?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机械工业几乎全部集中于欧洲部分几个大的工业区。革命后,考虑到机械工业各部门的特殊要求和各地的专业化方向,在布局上逐步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现象。(1)产品体大量重的部门,如重型机械、铸锻件、大型锅炉、重型拖拉机等的制造,因耗费的原材料多,而多分布在五大钢铁工业基地;而有些部门,则靠近消费区,如重型机床制造业多集中在主要机械工业中心。(2)精
50、密仪表、电子工业、动力机械及现代化交通工具制造等,技术要求高,还要有科研机构及其它部门的配合,多布局在工业基础好的地区和大城市,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高尔基、基辅、明斯克以及波罗的海、黑海沿岸等地。(3)滚珠轴承、工具的制造业,需要许多优质钢,因此主要集中在优质钢产地(如乌拉尔)或接近优质钢产地的机械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等)以及优质钢产地与机械工业中心之间地区(如伏尔加河流域)。(4)轻工机械、家用电器、中小型拖拉机的制造业,消耗的原材料不多,但产品运输要求较高,多集中在消费区,如中部区、乌克兰、白俄罗斯及波罗的海沿岸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5)考虑专业化方向,需要发展什么
51、尽可能予以安排,如森林、油田和采煤区,可安排有关专用机械的制造;中亚棉产区,可布局一些棉花加工机械的生产等。161.苏联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优越条件?苏联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土地资源极为丰富。全国宜农地达6亿多公顷(人均33亩多),占土地总面积的27,其中已利用的土地只有宜农地的二分之一,耕地也仅占农用地的三分之一以上,土地资源潜力很大。已利用的土地无论是总量或者是人均占有量也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其次,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苏联拥有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和土壤类型、众多的河湖,以及辽阔的海域,宜于综合性农业的发展,即在不同的自然景观带
52、为发展不同的农业部门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工业基础好。苏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工业基础较好,是世界上第二工业大国。发达的工业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第四,劳动力资源雄厚。全苏2.7亿人口中,农业人口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农业劳动力约2,500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近五分之一,是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所占比例之高,在发达国家中是不多见的。最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及农业政策的调整。十月革命后,在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解决了土地所有制问题。近些年来,重视了农业生产,调整了一些农业政策,采取了一些刺激农民积极性的措施,增加了农业投资,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提倡发展农工综合体等,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