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北高级中学高三历史集体备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2)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二:教学目的: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三:教学重难点: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对话五:教学过程(二)高潮阶段1、 武昌起义(武昌武汉三镇)(1)背景:A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破产,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B各省保路运动革命时机成熟C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入川,湖北兵力空虚武昌起义的客观条件武昌起义1911年10、10 湖北新军(2)胜利原因:A、革命时机成熟,为起义准备主客观条件。革命党人起义,推动全国革
2、命形势发展。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进程。保路运动,为革命造成有利时机。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进行长期的秘密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在武昌成立机关,为起义作准备。B、革命党人在情况突变的情况下,主动机智地抓住战机,互相配合。C、革命党人充沛的革命激情和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3)影响:A、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各省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武汉三镇湖北)性质:革命党人联合封建军阀、官僚和立宪派组成。关于立宪派性质:立宪派是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基本主张: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3、”。代表人物:国内:张謇国外:康有为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对立宪派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消极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使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
4、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使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失败。3、各省宣布独立(湖北全国)4、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权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法令措施:废除了一些封建制度和陋习,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减轻了人民负担,使民主共和观点进一步深入人心,具有进步意义。对外政策: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国家抱有幻想。评价:进步性:A、政权及性质。B、成立后,设立了参议院,颁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临时约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C、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进步措施,具有积极意义(见上)局限性:A、一些立宪派
5、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使之潜伏着危机。B、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告友邦书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C、虽一度顶住来自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的压力,但最终还是屈从于袁世凯及帝国主义的压力,交出革命政权。颁布临时约法A、制订原因:维护共和制,防止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B、指导思想:民权思想。C、性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D、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人们心目中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虽未能制止袁世凯专权独裁等倒行逆施,但对于动员社会舆论,杜绝封建帝制在中国复活却起了积极作用。(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手段及过程;2、窃取原
6、因:革命党人软弱妥协;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袁世凯采取欺骗手段。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三、意义 政治: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法律: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思想: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失败(一)失败之处: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二)失败原因:(内因)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和妥协性1、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
7、国家抱有幻想)2、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而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得主要力量,无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3、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国民党人虽掌握一些军队,但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依靠军阀的力量。4、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松懈的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新组阁,挽救革命,但未果。5、未发动人民群众。典型例题结合史实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如何
8、?完全意义:有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同盟会)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民众(论战、起义)推翻了帝制,颁布临时约法,使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软弱性:无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告友邦书)纲领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宣传局限在知识分子之间且掺杂着大汉族主义)方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结果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同:背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目的: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希望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都是进步和爱国的。领导阶级及其两面性相同。
9、失败原因:资产阶级妥协性和软弱性,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结果有相同的一面:最终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异:主张(政治纲领)戊戌变法:领导阶级是维新派(资产阶级上层)理论依据:进化论;目的:保留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领导阶级是革命派(资产阶级中下层)理论依据:三民主义。目的: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果:(戊戌变法)法令基本被废除。(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根据辛亥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的成败,分析其社会条件方面的差异和影响
10、。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同:英国: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较大发展,资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时机成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但仍较薄弱,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参与革命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时正处于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不具备良好的革命环境。国家性质于敌对势力强弱不同:英国:当时是独立完整的封建国家,革命的敌人主要是国内腐朽的封建势力。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须同本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结果和社会影响;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强烈要求的产物,尽管资产阶级妥协,但在人民推动下有所克服。最终胜利,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中国:是中国资产阶级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产物
11、,在内外压力下,妥协性强烈。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后,经历了哪几次短暂发展时期?试述每次发展的主要原因、影响及受挫原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第一次:原因:甲午后,外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运动。受挫原因: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阻碍。第二次原因:辛亥革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掀起新文化运动。受挫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使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
12、到列强压制。基本结论:资本主义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要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发展民主政治,在当时是进步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尤其是后者)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这说明,不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是不可能的。中国近代史上实行过哪几次“新政”,简述其背景、内容和影响。提示: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新政;1898年戊戌新政;清政府1901年“新政”。【注意点】第一节1、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兴中会;维新团体:强学会;革命团体:兴中会革命政党:同盟会。(注意在同盟会成立前后的
13、组织)2、纲领: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3、广州起义:第一次:1895年(兴中会成立后)第二次:1911年4月(同盟会成立后)即黄花岗起义。4、区别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5、资产阶级革命派初步形成:兴中会成立已经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6、区别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和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性质。第二节1、总理衙门1861年设立1901年辛丑条约中改为外务部。2、主要人物:保路同志会:蒲殿俊。荣县革命政府:吴永珊。保路同志军:龙鸣剑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纪元:黄帝纪元军旗:十八星旗。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纪元:公历、中华民国纪元国旗:五色旗。第三节1、注意中华民国全图黑龙江、吉林范围特别区域(今无):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今无省份:奉天、直隶、阿尔泰区域、外蒙古。今增加省份:上海、海南、宁夏、重庆。注意都城、省府名称。2、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1912年2月12日。农村封建剥削制度消灭:1953年土改。我国封建制度消灭: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三座大山被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1949年新政协会议召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