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723.50KB ,
资源ID:249007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900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资料.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资料.doc

1、中国近代史单元复习资料(内部资料,注意保存)高中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但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变化和演变。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

2、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大平天国运动失败(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末世的中国,以鸦片问题为引子,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但也有

3、鲜明的时代内容。鸦片战争严重冲击了闭关、落后的中国,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时期,则是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第二阶段: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清政府适应当时局势,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在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下,列强先是造成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继而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此后,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4、,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外“和好”局面又一次打破,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彻底被降服,通过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派别都作出了反映:清朝爱国官兵作了英勇抵抗;农民阶级发动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推行“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统治阶级中以光绪帝为代表的开明派,支持维新变法;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另一方面,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发展,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在这一时期,

5、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第三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五四运动前(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西文化碰撞和新旧文化并存的时期。一战 时,列强忙于在欧洲的厮杀,被迫调整了侵华政策,“以华治华”,先扶清政府,后拉袁世凯,进一步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日本乘机在中国大肆扩张,是本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角。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宣传革命思想,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发动反清起义等,大大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6、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此后,为了维护共和和民主,革命派又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其阶级时代的局限,这一系列运动多是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中国社会陷入黑暗的谷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民主与共和成为当时两大思潮,中国的近代化加快。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第四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

7、,中国革命面貌焕然新。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致力于工人运动。为推动民主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1924年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高潮。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取得了反帝斗争的一系列胜利。在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异常尖锐。由于中共当时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国民党集团的叛卖,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第五阶段:从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到1937年七七

8、事变前(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南京国民政府;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的探索。“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寻求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革命道路。由于 “左”倾错误,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在此期间,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的打击,加紧了侵华步伐,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民族危机空前。中共又一次调整政策,开始放弃”抗日反蒋”口

9、号,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但自1931年后,随着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第六阶段: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八年抗战,历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抗战中,形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主要力量的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国民党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在抗战初期,组织过几次

10、大规模的会战,但结果多是失败。中共在敌后战场,建立农村根据地,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成为抗日的中坚力量。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亡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战期间,中日民族矛盾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的矛盾虽存在,但一直居于矛盾的次要地位。第七阶段: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解放战争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政权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争取国内民主、和平的努力失败。国民党反动政权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旨在消灭共产党及领导的人民军队,维

11、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进行了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并开展土地改革,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准备。最后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终结。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12、时期的历史。在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阶级矛盾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长期的历史任务。中国现代史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艰难曲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拔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沿着邓小平理论指明的方向,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之,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

13、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曲折发展的历史。中国现代史分为下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时期的前三年,面临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首先,人民解放军解放大陆,进行抗美援朝,完成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从而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巩固了人民政权;同时,努力恢复国民经济,初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从1953年1月,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经过近四年的努力,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

14、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取得了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党也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第二阶段: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中共率领全国人民基本执行了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左”的指导思想开始抬头,政治上出现了反右斗争的扩大化错误,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大跃进”

15、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继而又进行了反对彭德怀等人正确主张的“反右倾”斗争,致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党对“左”倾错误进行了一定纠正。调整国民经济,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但党的指导思想是左的倾向和阶级斗争理论,并逐步扩大为全局性的错误,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阶段:从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时期。1966年5月到1969年4月,是“文革”发动阶段,形成全国动乱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中断。

16、此后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相继掌权,“左”倾错误发展到了顶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受挫。“文革”后期,邓小平在周恩来的支持下进行整顿,国民经济一度复苏,但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都处于”左”的思想严重影响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到巨大灾难,但由于干部和群众的抵制,仍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外交一度活跃,国际地位有了一定提高。第四阶段,从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革”结束之初,由于当时“两个凡是”的影响,我国各项工作曾处于徘徊状态。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

17、史上的伟大转折。在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等领域的改革,出现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此后在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主题:中国近代化起步和初步发展的历史(1840-191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历史(1919-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社会

18、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1949至今)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一条主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大任务:独立和富强(政治独立和经济富强革命和建设)两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两大结晶毛思想和邓理论。三场巨变:1911建民国;1949新中国;1978改革开放。四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发展史(近代化。)四个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六大帝国六场战争:英法美德日俄;一鸦,二鸦,中法,甲午,八国,抗日。七大派别探索:地主阶级开明派洋务派,农民阶级太平军义和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中共九个阶段:早期斗争,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烽火,解放战争,社会

19、改造,曲折探索,动乱十年,改革开放。单元一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结构 国内:封建制度衰落,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原因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 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开始战争爆发。经过结果 战争的两个阶段及重大事件。 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 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根本原因:英、法等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军北上、签订天津条约;英法联军攻陷广州;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经过结果 影响:中国半殖民

20、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中国社会开始变化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政治: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思想文化:“新思想萌发,”“西学东渐”局面出现。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新思想萌发中国人民探索与抗争的开始代表人物及主张: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特点:鲜明的时代印记;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清朝统治腐朽;外国侵略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前期斗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的全盛。后期斗争: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颁布资政新篇;军事防御战。

21、经过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历史意义: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时代特点:反封建、反侵略;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影响阶段特征本阶段的时代特征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太平天国运动,因为新的时代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农民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任务,因此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起点。剧变的原因:19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而这时的

22、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中国社会的剧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剧变的表现:1、 政治上:(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国政局发生变化:两次鸦片战争,开始控制清政府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

23、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3)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2、经济上: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占主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封建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虽然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但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3、对外关系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自守政策破产。4、思想上: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师夷长技”。资政新篇具有

24、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第一节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基础网络重点、难点、考点1、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差距: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英国成为工业强国。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黑暗腐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改革巩固了统治。军事上:中国装备落后、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英国殖民扩张。战前中国日趋衰落的社会状况,使英国侵略中国有了可能性,英国为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实行的扩张政策,使英国侵略中国成为必然。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比较中 国世 界经济经济落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形成:1840年英国完成工

25、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政治政治腐败:官场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初步形成:19中期西方先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外交闭关自守、盲目自大通过对外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手段: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军事装备陈旧落后军纪败坏坚船利炮思想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科技科技落后:传统科技出现总结性成果,但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总体特征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3、“闭关锁国”政策的分析(1)“闭关锁国”政策:指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

26、易的政策。(2)社会根源: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3)实施原因是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不得不采取闭关政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使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的心理是其思想基础。(3)打破: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一系列口岸,标志着闭关政策开始走向破产。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规定开放十

27、一个口岸,准许外国人自由进入内地经商,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基本破产。(4)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认识:资本主义使整个世界从分散走向统一的整体,任何国家妄图用自我封闭的办法抗拒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只能使自己落后挨打邓小平曾对此作了恰当的概

28、括:“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就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4、鸦片走私危害:加重了人民负担,影响人民生活;影响了清政府财政收入;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5、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极力扩大海外市场,开拓殖民地。而封建统治下日趋没落的中国,必然成为它们的侵略对象。中英之间鸦片问题上的冲突,仅仅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线;没有这种冲突战争也将

29、因其他借口而发生。6、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根本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落后的经济技术、虚弱的军事实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失败。英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列强,蓄意打开中国市场,对战争是预谋已久。而中国方面: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战和不定,组织抵抗不力。清政府长期以来与人民处于对抗地位,使得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反侵略力量不能充分发挥。尽管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7、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30、,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

31、击作用。 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8、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国家主权的影响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清政府的国家主权地位,表现是:(1)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英国割占香港岛;后列强又在通商口岸设立“租界”。(2)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被剥夺。战后西方列强取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强迫中国实行“值百抽五”的低税率。(3)中国的海关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清政府允许侵略者兵舰和商船巡行于各口。(4)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条约,英国首先取得在华的领

32、事裁判权。(5)利于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取消天主教禁令,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取得了“自由传教”的权利。(6)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了清政府给一个国家的特权和利益,其他国都可以享受。此外,条约虽未提到“鸦片贸易”,但鸦片贸易实际上已得到清政府的默认。9、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危害南京条约(1)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长达百余年之久。(2)赔款2100万银元。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支付战争赔款,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我

33、国东南沿海门户打开,使得英法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清朝官员董宗远在上奏道光帝时认为签订南京条约:“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南京条约附件(1)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降低关税税率为5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2)中英虎门条约

34、片面最惠国待遇便利外国侵略者获得更多权益,降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损害了中国应得利益。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中美望厦条约(1)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2)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3)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便利了美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中法黄埔条约法国除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外,同时还取得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及其坟地的特权。教材详解一、战争背景与原因:(1)国内形势:鸦片战争前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清

35、朝统治下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呈现出封建末世的衰败象征。经济落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治腐败:官场腐败;军备废弛;财政困难;阶级矛盾激化外交无知:闭关锁国。闭目塞听,愚昧无知军事: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思想: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社会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社会外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都在缓慢地瓦解着自然经济(特别是后者),从根本上破坏着清朝统治的基础。清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专制王朝的腐败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的蓄意侵略造成了

36、民族危机,经济、政治都面临潜在的严重危机,是谓危机四伏。封建统治者并未察觉到潜在的危机,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因此成为侵略者攻击的理想目标。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落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最关键的是思想意识落后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是蛮夷,是番邦;认为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重科举而轻实用;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且在反侵略中屡屡失败的深层次原因。(2)国际形势:鸦片战争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欧美资本主义迅速

37、崛起,加紧对外扩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殖民地的要求也最迫切;从18世纪中期以来一直掌握着海上霸权;19世纪上半期在东方建立起殖民体系,使之成为进一步侵略的基地。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条件,才使得英国有可能首先发动侵华战争。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 他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对外侵略扩张。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列宁所著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有个深刻的分析:“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19世纪上半期,我国周边的一

38、些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列强的势力范围,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越来越少了,它们必然要把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当作下一个掠夺对象。结论:面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清王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这里已预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腐朽的清政府既不“知彼”,也不“知己”,而要去领导一场反侵略战争,焉有不败之理?我们在这里要作简要的解释,为以后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作准备。(3)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正当的中英贸易 双方进出口货物:英国出口呢绒、棉布等,中国出口茶叶、生丝、药材等。 双方贸易结果: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战前中英

39、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是不正常的现象。中国市场对先进工业品的拒绝实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购买力的低下。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闭关锁国、购买力。在当时的中英贸易中:一方面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英国需要中国的工业原料和特有农产品,同时要求中国成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封建落后的中国在向英国输出大量农副产品的同时,对于英国以棉布为主的工业品并没有特别的需求,这样便形成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这种贸易地位对中国是有利的,但也应看到,这是一种低消费水平上的满足,它恰恰反映出中国经济的落后。19世纪初期,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贩卖鸦片,掠夺中国白银,中国外贸出现入超,但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仍然处于

40、出超地位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输出并没有象西方想向的大幅增加,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依然存在、鸦片大量输入影响了中国对正当商品的购买力、英国从鸦片战争中获得的特权有限。)19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中国全面出现入超。(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的特权大大增加、商埠更多:自然经济也加快解体。)英国的鸦片走私 走私原因 A、英处入超;B、不了解中国国情;C、中国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走私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门户走私情况:战争前的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共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白银三四亿银元。随着鸦片走私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平衡了对

41、华贸易差额,而且造成了中国白银大量流向英国。这种情况不仅有利于英国的鸦片资本集团,同样有利于英国政府和工商业资本集团。当中国政府决心根除鸦片危害,中华民族掀起禁烟运动时,英国政府便决定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用炮舰政策来推动经济侵略 性质:英国无耻地用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手段,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这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贩卖鸦片的危害:既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也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危机。A、引起中国白银外流,清政府出现银荒;B、 腐蚀清政府军队,清政府出现兵弱;C、腐蚀清政府官吏,清政府更加腐败;D、加重劳动人民负担。中国的禁烟运动 林则徐、黄爵滋请求道光帝禁烟。 林则徐到达广州,得到两广总督

42、邓廷桢支持,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难。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维护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结论: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直接原因:英国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战争二、战争经过1、 鸦片战争的性质:从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看: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保护鸦片贸易,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是主要目的,以适应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建立在忽视和侵犯一个古老国家的主权基础上的。因而,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无论如何都是非正义的,

43、应该受到谴责。从英国发动战争的直接目的看: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完全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中国被迫进行的则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2. 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犯至天津白河口,清政府派琦善谈判,将林则徐革职。第二阶段:18411842年,英扩大战争,占香港岛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 第三阶段:1842年,英军闯入长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3、各阶层在战争中的表现 1) 爱国将领:2) 人民: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3) 政府:组织抵抗不力,导致战败。4、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1)客观原因:英

44、国的综合国力、战争准备明显强于中国。(2)主观原因:中国正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政治腐败,统治者闭目塞听,愚昧无知。战争中,内部纷争,缺乏准备,用人不当,指挥失误。军备落后。三、结果:签定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1842)(1)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香港成为英国侵略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圆恶化了清政府财政,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宁上广厦福便利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

45、原料出口的工具。(2)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一特权使近代中国形成了列强各国共同侵华的局面。危害最大。 租赁居住权后来发展为租界。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和永久居住权。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2、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1)望厦条约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这就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海权。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2)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要负责保护。自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利用传教士中的不法分子以宗教作为

46、侵略中国的武器之一。四、战争的影响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要线索是近代化的过程。但从革命的角度看是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一)、政治上: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社会性质变化:(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在政治上逐渐处于从属地位。(2)经济上: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解体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是个渐进的过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推销市场和原料

47、供给地,使中国在经济上也逐渐处于从属地位。2、社会矛盾变化: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双重主要矛盾,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了,中国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由于中国的社会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作用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所以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3、革命任务变化: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主要矛盾,因此也就赋予中国人民双重的革命任务,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定义:民主革命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由于革命的领导阶级、前途

48、不同,将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840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中国政局变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改革派(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二)、经济上:经济结构变化:1、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经济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标志: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农产品

49、商品化,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3、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三)、思想上:由闭关锁国到开眼看世界。新思潮的萌发。补充理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指的是国家类型,形式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主权及领土完整已遭严重破坏,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别国,介于主权国和殖民地之间,同时由于政治经济交互作用,半殖民地 还具有经济丧失独立性等显著特征。半封建是指社会形态。封建制度已

50、遭瓦解破坏,资本主义已经产生,社会形态介于封建制和资本主义之间。经济上封建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并存;政治上封建统治势力和资本主义政权形式相结合,同时出现了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代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因而“半殖民地半封建”既非国家类型,也非社会形态,而是指国家的特点和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主权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是灾难,而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则是进步。因此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对中国来说是灾难与机遇并存。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基础网络教材详解重点、难点、考点一、原因1、国际背景:19世纪50年代,扩大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2、根本原因:英法企图借修约进一步

51、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从英法发动这次侵略战争的原因看,其根本目的是与鸦片战争相同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3、国内情况:政治上,鸦片战争虽然使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侵犯,但清政府还没有完全放弃“天朝上国”的迷梦,并未从战争的失败中认真吸取教训。另外,本已江河日下的清帝国又经历一场空前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进入高潮,清政府忙于镇压农民起义,力量分散。经济上,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掠夺和倾销,使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保护下,侵略者的鸦片走私活动更加猖撅,攫取了中国的巨额财富。但就整个中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居于绝对优

52、势地位,顽强地抵抗着外国的商品倾销。4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这两个事件只是英法发动这次战争的借口,而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徘徊不前的原因:(1)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西方的商品有顽强的抵抗力。西方资本主义的势力尚局限在通商口岸等极为有限的地区,广大地区的以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对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加之残酷的封建剥削,广大农民的购买力极低。国商品遭到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个通商口岸及其周围东南沿海地区;(2)外国输华商品有不少根本不适应中国人的消费和要求。

53、如进口的刀叉、睡帽、钢琴之类。(3)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其抵销,削弱了中国购买外国工业品的能力,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二、经过:1、概况:时间18561860年,英法联军头目:额尔金、葛罗,美俄充当调停第一阶段 1856年 炮击广州,二鸦片战开始1857年 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联军在广州设立占领委员会。柏贵投降,成为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1858年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第二阶段 1859年 大沽口之战,中国胜利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分析:(1)天津条约:18586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

54、交。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这就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大量主权,为列强扩大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内地传教的规定成了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各地进行种种不法活动的护符。向英法两国赔款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2)北京条约:1860年10月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

55、威胁北京的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关于准许华工出国的规定,与现时我国劳务出口有本质的区别。那时的所谓华工出国与罪恶的黑奴贸易性质是一样的。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两次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 (l)南京条约: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2)天津条约:汕头、台湾、淡水、九江、汉口、镇江、南京、烟台、营口。(3)北京条约:天津。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口岸的特点:多:通商口岸达10个;广:口岸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深:南京、汉口的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队、中国腹地。3、第二次鸦片战

56、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扩大: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共签订了七个条约。 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通商口岸和

57、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c、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三、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公里时 间不平等条约名称割 占 领 土 范 围领 土 面 积1858年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40多万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58、44万1881年改订条约中国西北部7万多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宗教势力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向西方学习思潮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政治上加深了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史实: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领土进一步沦丧;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中央的

59、干涉控制;列强开始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长江口岸自由航行破坏内河航运主权。经济上加深了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史实:通商口岸深入到南北和内地,便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便于其深入内地侵略;允许华工出国便于掠夺劳动力;控制中国海关便于经济侵略。)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各国的侵略目标有差异。1、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和美国的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中期陆续完成,而俄国在1861年才进行农奴制改革。因此,在侵华过程中,英国一直是主角,法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因此成为配角,俄国只是扮演“帮凶”角色。2、在侵华目标上,英国关注经济特权、谋取经济利益,俄国主

60、要兴趣在于扩张领土。差别的根源在于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不同。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蓬勃发展;俄国工业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处于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经济要求相对薄弱。3、按马克思的说法,殖民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后果。这一论断对英国适用,因为它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品和资本主义方式,但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没有双重后果。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联系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对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的双重性: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附庸,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手工业者

61、和农民破产,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冲击了当地的落后的社会制度,传播了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这种双重性在战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表现:先挖掘战后中国社会中的新的现象,归纳这些新的现象。第三节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略)第四节 太平天国运动基础网络重点、难点、考点1、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在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产生根源 第一,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

62、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第二,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第三,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评价认识 :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

63、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隐含着危机。2、太平天国早期军事取胜的成就和原因成就:从18511853年、太平军由南向北,顺利进军。定都

64、天京,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1853一1855年,大平天国进行北伐,北伐军深入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打乱了清军的战略部署,为其西征和东征创造了有利的战场条件、18531855年,太平天日通过西征,巩固了天就革命大本营。1856年,太平军的东征、攻破了江北、江南大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了全盛时期。取胜的原因:(1)主观原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反封建反侵略)和群众性(天朝田亩制度对社会下层的影响)是取胜的主要原因;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到之处,支持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

65、租斗争,打击官僚地主,分给农民土地,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2)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欧美列强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迅猛发展,同时鉴于太平天国的性质,以及对其对外政策的不了解,所以表面上暂时采取了“中立”政策,这有利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3、太平天国与西方的关系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把西方侵略者误认为是自己的同教者。在太平军刚定都天京后,英国、法国的公使先后抵达天京,窥探太平天国的实际情况和对他们的态度,太平天国与西方有了交往。外国此时还采取“中立”态度,其目的一方面想利用太平天国起义要挟清政府,另一方面又企图协迫太平天国承认其侵略权益。太平天国与西方关

66、系具体表现在:吸收西方宗教理论并加以改造,为其所用。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迫使清政府取消对西方宗教的禁令,洪秀全受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用以反对清王朝及其封建统治。向西方寻求真理,首先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割占香港岛,洪仁玕在香港学习并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等学说。来到天京后,于1859年提出了资政新篇,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对外来侵略。太平天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承认南京条约,同时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贸易、自由通商,保护正当的商

67、业贸易,禁止吸食鸦片,执行独立的关税政策。4、太平天国的性质、功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主要功绩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其领导人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同亚洲其他各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5、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结论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

68、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贪图享乐,特权思想膨胀。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结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6、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有何表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农民阶级尚处于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

69、和保持内部团结。7、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起义相比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背景有所不同:以往的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而太平天国起义则更增加了一层战争赔款。起义形式不同。过去的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有变化,尤其以洪仁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

70、篇,它反映出一部分领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教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是清王朝统治下长期积聚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汇聚而成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与封建主义两大矛盾的集中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打击的目标主要是清王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太平军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抗争,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了顶点。一、原因与背景(内因和外因原理)1、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与亚洲革命风暴。2、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3、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

71、民带来新的灾难,加剧了阶级矛盾。广州附近一带地区是中国接触外国资本主义最早,受西方国家侵略最早,人民反抗斗争最激烈的地区。4、时机成熟:自然灾害引发饥民暴动。5、西方宗教的影响:西方宗教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对劳苦大众有很大号召力。对“拜上帝教”的认识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领袖常常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也不例外。鸦片战争后,洪秀全顺应农民革命潮流,创立拜上帝会,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农民革命思想和信条,作为农民革命思想和行动原则,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举行反清起义。应当承认,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反封

72、建压迫斗争中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后在太平天国的斗争实践中,拜上帝教成为了农民领袖们维护自己特权地位的一种工具,成了杨秀清他个人牵制天王,树立威严的工具演化变质成为一种邪教。李大钊说过:“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6、主观原因:理论准备:洪秀全创拜上帝教。理论来源:受劝世良言的启发,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将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号召力。 理论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

73、训和原道觉世训等。 理论特点:将农民平等自由思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组织准备: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代表的六人领导核心形成。根据地建立:冯云山深入广西紫金山区活动,建立根据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影响之间的关系:太平天国运动是多年来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偿付大量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后开辟通商口岸,便利了西方商品的输入,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批农民破产,流民增加;战后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加上统治集团生活腐败奢侈,更加剧了阶级矛盾。当时,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二、过程:1

74、、 前期(18511853):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纲领(1)金田起义(1851年)(2)永安建制在此整顿建制,严肃军纪,清除奸细,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使太平天国的各项军政制度与立国规模初步确定,这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为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定都天京(1853年,形成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永安突围。太平军北上。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形成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胜利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2、全盛

75、(18531856):北伐西征东征全盛(1)定都天京之时太平天国面临的形势进行北伐,攻破北京,推翻清朝;发动西征,控制长江中游以保天京安全;组织东征,阻断清政府漕粮运输,充实自己的经济实力。(2)概况:北伐:时间:1853年。 目的:直捣北京,推翻清朝统治。 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经过:略 失败原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主动南撤。撤退中,步步为营,固守城镇,失去了流动作战灵活机动的特点。后继援军失败,使军心不稳。未能发动当地群众予以支持;面临北方严冬的恶劣条件;清军的围攻,京师重地,调集大军防守,力量远远超过北伐军。 北伐的战略作用:北伐虽然失败,但北伐军浴血奋战两年,转战苏、皖、豫

76、、晋、冀、鲁6省,深入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打乱了敌人围攻天京的计划,震动了清朝的统治;为东征和西征创造了有利战场条件。长江流域的太平军西征:时间:1853年。 目的:巩固天京革命的大本营。 将领:赖汉英、石达开。 经过:略作战地区:皖、湘、鄂、赣。 战役:石达开指挥湖口战役。 结果:攻占了长江上游许多地区,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东征:秦日纲攻破江北大营,与石达开攻破江南大营 时间:1856年。 目的: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经济力量。 将领:秦日纲、石达开。 经过:略 经过:秦日纲东征夺扬州,破江北大营;秦、石会师,破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3)意义:西征与东征取得重大胜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

77、到全盛,太平天国运动的前期军事斗争发展到最高潮。3、转折(1856):天京变乱建立新的领导核心(1)天京变乱的原因:在军事斗争上,革命进取心减退:骄傲轻敌,不思进取,对主要战略任务灭亡清政权,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 在统治方法上,制订礼仪,用森严的封建等级制辅助宗教神学来巩固统治。 在个人生活上,贪图享乐,广建宫室,备极奢华,迅速腐化 在领导集团关系上,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导致领导集团分裂 根本原因:是封建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任何情况下,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都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在缺乏先进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农民运动只会使封

78、建的生产关系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破坏,但绝不会彻底摧毁它,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起义政权,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性,并会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日趋浓厚,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随着地位的巨变,自觉不自觉地在追求平等的同时制造了新的不平等,在反对特权的同时建立起新的特权,无法超越历史发展的规律。(2)天京变乱的经过: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遭猜忌出走。(3)性质:它是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产物,因此,其性质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4)天京变乱的恶果。天京变乱不仅是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分裂,而且屠杀了数万名太平天国的骨干。干部的损失、军事力量的削弱,造成“国中无人”、“

79、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这是天京变乱的直接恶果。清军乘机反扑,天京又被围困,军事形势急转直下,太平天国处于左支右绌难以应付的境地。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从胜利发展滑向失败灭亡的转折点,是太平军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有:贪欲和特权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来的理想;滥杀和猜忌代替了团结合作;太平天国中央再也无人能像杨秀清那样驾驭整个政治、军事局面,行使指挥大权。从而使太平天国不仅是在军事上,而是在各方面由盛转衰。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5)重建领导核心:为摆脱危局,重整朝纲,大胆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任用洪仁玕总

80、理朝政。军事: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 政治:干王洪仁玕 洪仁提出资政新篇4、防御(18561861):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陷(1)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再破江北大营和三河镇大捷(2)1860年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根本解围(3)进军苏南(4)安庆失守和陈玉成牺牲5、失败(18611864):清军三路围攻天京失陷三、天朝田亩制度(见重点、难点、考点)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其主要内容分为政治、经济、文教、外交几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某些资本主义性质

81、的改革,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对资政新篇应认识到: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迫于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施。资政新篇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资产阶级尚未诞生,资政新篇缺乏实施的经济和阶级基础。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

82、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83、。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和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上海等处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写成。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由于这一纲领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对这一纲领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

84、,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四、经验教训1、 失败原因:(1)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将士的目标不明确。农民是分散的小生产者。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

85、,不可能用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封建生产关系,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也不可能超越农民阶级的狭隘,提出科学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反侵略反封建的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性不明确,大多迫于贫困,希望改变经济地位。天朝田亩制度虽然符合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革命愿望,但它却是一个不切实际,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定都天京后,领导特权思想膨胀,骄傲自满,腐化坠落,争权夺利,贪图享乐。领导人的宗派斗争,使太平天国力量大大削弱,丧失了革命发展的大好形势。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后又就死守天京。内部分裂。定都天京后蜕变,后内部分裂,极大削弱了革命力量;(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2、 教

86、训与启示: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3、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封建。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包括平均分配土地在内的社会改革方案,表达了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小农经济社会的强烈愿望,从而将农民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农民阶级毕竟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它提出的目标与历史发展的趋势相悖,尤其是圣库制度和取消商品经济的政策,对发动农民参加起义有积极作用,但从社会文明发展来看破坏作用很大。4、时代特点:(1)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2)一些领导入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近代

87、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并不是这场农民战争的产物,因此不可能实行。(3)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4)作为“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还同其他国家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5)加速了整个封建制度的崩溃。6、功绩: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它坚持了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 在反封建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外国侵略者展开了大规摸的武装斗争,打破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一些领导人主张与各国通商交易,主张学习西方,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

88、峰。 领导人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期又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7、中外反动势力为什么会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发展壮大时,由于英法等列强正与清政府进行战争,中国政局不明朗,所以列强纷纷宣告“中立,作为投机观望的权益之计。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政策,一再拒绝列强的无理要求。列强逐渐放弃了“中立的伪装。(2)北京条约签字后,清政府“尽心和议,列强侵略要求得到满足。太平天国运动使列强取得的一些权益难以落实,且太平天国已走向衰败,中国局势明朗。(3)经过两次对外战

89、争,清政府对侵略者妥协投降,把人民革命斗争看作是“心腹之患,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投降列强,借助列强势力镇压人民。列强为维护侵华权益,只好依靠中国的反动政府。可以说,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了。8、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种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又有何表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农民阶级尚处于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

90、的政权;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第五节 新思想的萌发基础网络重点、难点、考点1、新思潮的萌发:背景:a、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当时的知识界受到极其强烈的震动和刺激。b、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抛弃传统的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关心时局。c、清王朝失败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屈辱,使他们去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核心内容是向西方学习,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新思潮的核心和目的。“新思潮”之“新”表现在:a、林则徐、魏源等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开眼看世界”;b、他们敢

91、于抛弃陈腐观念,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主张“师夷长技”,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等。他们还从实践上研制战舰、磨盘炮架等。c、新思潮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告中断,但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2、资政新篇的分析(1)社会根源 第一,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第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第三,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2)主要内容及实质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提倡发展

92、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文教上提倡办新式学校和学习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3)历史地位 第一,革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

93、,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第二,进步性:它主张从经济到政治、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天朝田亩制度相反)。第三,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当时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的基础。从实践上看,它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这是资政新篇不能实施的根本原因。(4)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 第一,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第二,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第三,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3、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原因 太平天国后期,清军一直对太平天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

94、进攻,军事斗争的形势异常紧张,太平天国的领袖无暇顾及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这是资政新篇没能实施的客观原因。 19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已开始解体,但其速度异常缓慢,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市场等社会条件。中国并不具备,这是资政新篇未能实施的根本原因: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积极作用,这是其未能实现的又一重要原因。教材详解一、新思想萌发原因1、鸦片战争前中国思想界的基本情况:清朝是一个满洲贵族居统治地位的政权,又

95、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清统治者极力提倡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程朱理学,压制进步反清思想和思想,造成了思想界万马齐喑2、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基础:有识的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思想基础。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加上政府财源枯竭,清朝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继承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学风,强调经世致用,解决现实问题。他们致力于兴力除弊,倡导社会变革,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3、促成新思想萌发的条件:鸦片战争后,爱国知识分子惊醒,开始寻求强国之道。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船坚炮利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

96、腐败弊端丛生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鸦片战争失败后,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他们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于是这一新思想萌发了。核心:学西方,求强国御侮之道。 倡导者:林则徐和魏源。二、地主阶级的新思想1、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起到了探求西方知识,放眼世界的开拓作用。(1)事迹关注西方,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主张建立新式海军(2)评价: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最早注意了解西方国家的先进人物,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在当时战争情况下,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他们对西方的学习还是肤浅的。能提出学习先进技术,以御外侮的主

97、张,不可能认识到西方国家进步的根本原因,当然也就无法使中国真正找到一条迅速进步的道路。2、 魏源海国图志(1)概况: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又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它系统介绍世界各国人文情况,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用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以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走上富强道路。“师夷长技”只是手段,御侮图强才是主要目的。通过实践和研究,魏源看到英国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直接的敌人,也是全世界最有“长技”的国家。他认为只有真正“知其情”、“知其形”才能“师夷长技”,才能最终制驭它。只要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完全可以抵抗外国侵略并战胜敌人。(3)

98、特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4)作用:开阔了人们视野,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3、 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1)原因: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程度不同地与现实政治问题相联系的作品。(2)概况:姚莹康 纪行、徐继 瀛环志略林则徐、魏源等人是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探索救国真理的人物,但他们毕竟不能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他们的主张仍是以保存封建制度为前提的。对新思想的评价: 进步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洋务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思潮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告中断,但它首开“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 局限性: 在目的上,新思潮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在认识上,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器物(坚船炮利)层面; 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潮流,而是仅仅局限于封建地主阶级内部极少数先进人士,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三、农民阶级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略章末总结: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