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64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市静安区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子曰:“饭疏食,饮水,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 述而)(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孟子鱼我所欲也)(3)苏轼江城子写自己在梦中见到妻子,想说的话太多,但不知从何说起,所有情思全在泪水中托出,这句词是_,_。【答案】 (1). 曲肱而枕之 (2). 论语 (3). 贤者能勿丧耳 (4). 相顾无言 (5). 惟有泪千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

2、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肱”“勿”“耳”“惟”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

3、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选择题。(5分)2.在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名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太太要他当心那些泛泛之交,以及他根据“世间无恶人”理论而交上的朋友。他的麻烦就出在这儿;他无法看出别人的错处。他太太对他说:“当心那些朋友。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东坡承认,她的话总是应验,我想她这方面的智慧是来自中国“ _ ”的古训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A. 白首如新,倾盖如故B.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C. 知人知面不知心D. 君子之交淡如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依据古诗文中出现的关键字词,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诗句的主旨,然后结合题干

4、给出的条件与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意为:有些人虽然相交已久,却如同初识一般。有些人刚刚认识,却好像认识了很久一样,一见如故。比喻感情的厚薄是不以时间长短来衡量的。从文中太太的话“当心那些朋友。太快建立的友情不会长久的”可知,此句不合适。B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意为: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足够了。表达结交朋友不在多,在于能找到一个真正志趣相投的知己。与太太的话不符。C项,“知人知面不知心”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通常用来告诫对方在与人交往时,要谨慎。不做害人之事,也不要忘记防人之心。D项,“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庄子山木的“谓贤者之交

5、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意为:君子之间因心怀坦荡,所以无须存有戒备之心,不用讲究太多礼节及客套语,不用太过谦卑,轻松自然,心境如水一样清澈透明。现在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朋友平时交往可能并不频繁,联系也不多,但双方全心信任彼此的友谊,一方一旦需要帮助,另一方定会两肋插刀。且“水”没有令人兴奋的味道,却永远不会生厌,最符合题干语境。故选D。3.根据“只有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作出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张三梳理清楚了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张三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所以他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张三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能梳理清楚文

6、章的论证思路。张三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说明他不能梳理清楚文章的论证思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整合信息并进行推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推理要立足文本,不可武断。题干句子里的关联词“只有才”,为必要条件复句,且条件唯一,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做不到“只有”的条件必然实现不了“才”后面的内容,但做到了“只有”的条件不一定能实现“才”后面的内容。句,张三做到了“只有”的条件,但不一定能实现“才”后面的内容。结论错误。句,张三不能做到“只有”的条件,自然实现不了“才”后面的内容。结论正确。句,

7、张三实现了“才”后面的内容,自然是因为他做到了“只有”的条件。结论正确。句,张三没有实现“才”后面的内容,有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做到“只有”的条件,也有可能他做到了“只有”的条件。结论错误。故选C。二、阅读70分(一)(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吕思勉历史到底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有什么用处?提出这一个问题,我知道多数人都能不待思索而回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即,从前的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但世事不会完全相同,用相同的方法去应付不同的事情,哪有不失败之理?所以愤激的人说道:历史是足以误

8、事的。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以定应付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而不能见其真相了。历史知识足以误事之言,并不能说它不对。然而没有历史知识,亦未尝不误事。当袁世凯想做皇帝时,先由筹安会诸人列名发出通电,说要从学理上研究中国的国体问题,到底君主民主,孰为适宜?当时大家看见这个通电,就说:袁世凯想做皇帝了。我以为生于现今世界,而还想做皇帝;还想推戴人家做皇帝;除非目不识丁而全不知天南地北的人,不至于此。然而后来,事情一层层披露出来,竟真的如此,这不是一件奇事么?此无他,

9、还是缺乏历史知识。据这件事情看来,历史知识是不会误事的,所以误事,还是苦于历史知识的不足。袁世凯和筹安会中人,想做皇帝,想推戴人家做皇帝时,何尝没有他们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是如此做成的;推戴人家做皇帝,是如此而成功的;岂能说是没有?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反对的人,自然不会没有的,然而据历史上的成例推测,岂不可期其软化?即有少数人不肯软化,又岂不可望其削平?这个,据着他们仅有的、一偏的历史知识推测,自亦可以作此断案,自不免于希冀侥幸。倘使他们再多读一些近代的外国历史;倘使他们的心思再能用得深一点,知道历史上的事情前后不符的甚多,未可轻易地执着前事以推断后事;他们自然不至于有此失着了。所以说

10、: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历史上成功的,大家所认为好的事情,既不能摹仿;据历史上的成例,以推断事情,又易陷于错误;而没有历史知识,又要误事;然则如何是好呢?须知道:应付事情,最紧要的,是要注意于学与术之别。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浅薄的人往往说:我能够应付就得了,事物的真相,管它干嘛?殊不知你知道了事物的真相,应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我们要用一个人,为什么要打听他的出身?为什么要打听他的经历?岂不以一个人的性格、才能等等,就是他的出身、经历等等微信公众号:语文考试助力造成的。我们试再反躬自省:我为什么成为这样子的

11、我,岂不和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朋友,我的职业,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放眼纵观:我们所认得的人,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读书的人多少有些迂腐气;做官的人多少有些官僚气;生意人多少有些市侩气;白相人多少有些流氓气;这是为什么?他们是生来如此的么?然而中国的社会,为什么和欧洲不同?欧洲的社会,为什么和日本不同?甚而至于英国和美国不同;日本和朝鲜不同;就中国的社会,南北风气亦不能尽同;其故安在?就可以深长思了。寻常人对于一切事物,大都不甚深求,所以觉得不成问题。其实略加思考,任何事物,所以如此,莫不有很深远的原因在内;深求其故,无不可以追溯至于极远之世的。固然,我们对于一切事物,总不能真正寻根究底

12、,然而多知道一些,毕竟要好一些,然则历史怎好不研究呢?(选自历史研究法,见吕思勉史学与史籍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4. 第段提出的“历史是前车之鉴”“历史是足以误事的”两种看法各有理由,请对这些理由加以概述。5. 分析第段的论述思路。6. 以下对第段中“学”与“术”两个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用来寻找事物真相的被称为“学”。B. 用来应付事物方法被称为“术”。C. 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D. “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7. 下面是对第段“研究历史的作用”的回答,依据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 对历史研究得越深入,我们就越能鉴往知来。B. 研究历

13、史,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真相的认识。C. 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D. 研究历史,能促进我们了解万事万物的原因。8. 第段中,作者是怎样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点的,请对例证的运用进行评析。【答案】4. 前人做事成功,后人可效法;前人失败,后人引以为戒,所以历史是前车之鉴。世事不同,用前人办法解决当下问题,易为成见所蔽,所以历史足以误事。 5. 第段开篇亮出“没有历史知识未尝不误事”的观点,是对第段有人认为“历史知识足以误事”这个观点的纠偏。然后以袁世凯称帝失败为例,指出其失败是由于历史知识不足。最后得出“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这一结论。 6. D 7. C 8. 本段

14、以“用人”“性格形成”“各国差异”“中国南北不同”等为例,论证了研究历史的作用认识事物要深求其故。作者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例,对这些现象不停发问,引发人们思考,也使其观点水到渠成。【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题干要求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根据要求进行概括。文中“从前人做的事情,成功了,大家认为好的,我们可奉以为法,照着他做;失败了,大家认为坏的,我们当引以为戒,不照着他做”是“历史是前车之鉴”的理由,而“历史是足以误事的”理由为“因为不读历史,倒还面对着事实,一件新事情来,要去考察它的真相,以定应付

15、的方针;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即使去考察,亦易为成见所蔽,而不能见其真相了”。需要注意的是题干要求“概括”,所以必须从文本中找出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进行简练概括,而不能照抄原文。【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段落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分析段落的行文思路,从内容观点、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这样写的目的和效果。答题时可运用这样的思路:怎么写(运用举例论证)、写了什么(以袁世凯称帝失败为例,指出其失败是由于历史知识不足)、写得如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误事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知识不足”这一结论,与开篇“没有历史知识

16、未尝不误事”的观点相照应,对第二段有人认为“历史知识足以误事”的观点进行纠偏)。【6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文中,“学”是所以求知道事物的真相的,“术”则是应付事物的方法。D项,“术与学原本是一对矛盾的关系”分析错误,通过原文“知道了事物的真相,应付的方法自然会生出来,只有浅薄的应付方法,则终必穷于应付而后已。”可知两者的关系为拥有了“学”,自然会有“术”,没有“学”,也就没有正确的“术”,所以两者并不是一对矛盾关系。故选D。【

17、7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C项,“我们就能回避现实失误”的结论错误,从文中“一有了历史知识:先入为主,就会借重已往的经验,来应付现在的事情,而不再去考察其真相”可知对历史研究得深刻,有时也容易误事。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评析文章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了解题干要求的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评析这种论证方法在表达观点上的优点或缺点。题干提出的评析对象是“第五段的例证运用”,还要求分析作者是怎样

18、采用例证法证明其观点的,所以针对第五段运用的举例论证,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第五段运用了以“用人”“性格形成”“各国差异”“中国南北不同”等为例,有力地论证了研究历史的作用认识事物要深求其故的观点。最后针对这种论证方法在表达观点的效果上进行评析:这些例证贴近生活,易于读者理解,而且作者在例证中还运用了不断发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引发读者思考,使得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更易于被读者接受。(二)(15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金川的花季陈应松大地如此慈祥。沿着大渡河两岸,以及上游的大金川,一百里盛大的花海,盛大到浩荡,到奔腾,到翻滚,到延袤不断。只有一种色彩:洁白;只有一种味道:清香。这百里的白,

19、满川的香,这被梨花淹没的一个又一个藏寨,被馥郁席卷的一座又一座山头,仿佛大雪突兀而至。这样的村庄,为迎接春天的到来,用一万株、十万株、百万株古老梨树的花,抵抗山顶雪峰的冷、大河奔流的寒。蜿蜒飘拂的梨花海,如爆着响声的玉佩,点燃耀眼的浮冰。云帛重锦,这是大地的哈达,献给春天的吉祥祝福;它就横亘在川西,横亘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之上,有吐尽天下芳香的豪气。我闯入这样的花海,带着少年一样的亢奋,有如一个春天之火的蹈火者。高原的阳光照耀着那些纯真笑脸,那些青春丽影,那些在花丛中徜徉和歌舞的人们,那些蜜蜂的嗡鸣,那些吹起的长长的铜钦、甲铃和敲响的咚咚的藏鼓,那些嘉绒藏族男女跳起的马奈锅庄。这茫茫

20、的香雪海,玉洁冰清的漩流,旋转在金川的土地上。沿着梨花的长廊,织着河流的花环,这里的大金川河谷已经完全是茫茫花海。沙耳乡、咯尔乡、庆宁乡、勒乌乡、万林乡数不清的千村万寨,全笼罩在梨花盛开的赫然气势中,梨花烂漫,粉妆玉垒,雪浪翻飞,不可遏止。金川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被称为阿坝的江南。不过我更看重她的气候,三月这里如此温煦,春风如此和蔼,阳光如此明媚,天空的蓝把梨花的白和雪山的白衬得格外纯净。因为梨花的肥厚,近看像是水晶雕出的巨大花树,在河流的滋润下,以天真的素白照耀和守护着这儿仙境般的生活。收获果实的秋天一定比想象的还要壮观,也有同样的温暖和甜蜜馈赠给勤劳的人们。这种恢弘的春天的仪式,是古老先

21、民为子孙创造的狂欢节,它依然浸透着祖先们的记忆、嘱托和想象,让春天变得如此华丽,盎然吐放着他们的激情,那么浓郁、雄健、炽热,洪波涌起,渐至澎湃。那被点燃的高原之火,白色的烈焰,是山川的血液。群山在梨花中浮动,绚烂瑰丽,令人情迷的磅礴光流,被流淌弯曲的大渡河带向世界。那几乎透明的花瓣,细小精致的花蕊,有黄,有红,有绿,以微小的光芒组成汹涌的火树,点亮这片吉祥的天空。在夜晚,它是一万个月亮照耀下的银色河川,这些白色的精灵纵情劲舞,跳跃和奔泻在梦里,被河水拉曳成银色的星空。火焰相互串联的秘语,遵循着高原季节的召唤,一瞬间喷发如春雪。煨桑祈福的烟火和村庄的炊烟汇合,从花缝里钻出来,流溢和洇染在梨树林、

22、古碉和藏式小楼之上,这袅袅的、慵懒的、牧歌般的自在日子,让这里的人民如此幸福地陶醉在静谧如童话的梨花园里,令人艳羡。梨花的怒放,梨花的挤攘,梨花的壅塞,在这片高原上、河川里滚滚向前,就像春天冰河炸裂。漫天纷飞的花语,属于云朵之下的善良人民。香气蒸腾,银光堆泻,这春天之火,静静地在阿坝高原上燃烧,这古老而又年轻的玉树琼枝,一年一年带给人们无尽的惊喜和狂欢。在这里,河流、梨花海、雪峰、寺庙、铜钦、古碉、优美的舞蹈、部族的传说,全都闪现在强烈的阳光下,葳蕤并滋润着这片香风花雨之地。一年一度追寻你的踪迹是不可能的,但我会记得这次的偶遇和邂逅,记得你在天边一隅散发的异香,展示的幻景。阿坝连绵起伏的高原群

23、山之间,你汹涌腾越拍击天穹的花海,扬起清香的气息。是一双什么样的巧手,是谁,织就了这条巨大的哈达,捧来这满满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这属于高原的永远的花季,让金川永远吉祥,永远明艳,永远甜蜜,永远年轻(选自人民日报“大地”副刊,2020321)注哈达:蒙古族、藏族作为礼仪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9. 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10. 作者在第段和第段都以“哈达”作为喻体,赏析这种写法的效果。11. 赏析第段和第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和蔼:_肥厚:_壅塞:_炸裂:_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答案】9. 领起本段:这片大地孕育了千万株梨树,盛开的梨花形成了清香的花海。总领

24、全篇:这片大地养育了善良的人民,这里人民生活在牧歌的美好中。 10. 两处都将阿坝高原上的梨花海比作哈达,这个富有地域特色的喻体,形象地描摹了无边花海的轻盈雪白;第段说梨花海是大地献给春天的哈达,第段追问是谁的巧手制就的哈达,一答一问,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祝福。 11. (1). 本指人性情温和,态度可亲。这里暗用拟人,写出作者置身春天的金川,倍感温煦。 (2). 本指食物肥腴丰厚,这里用“肥厚”形容轻盈的梨花,是突出其重重叠叠形成的气势。 (3). 本义是阻塞,这里突显怒放的梨花的拥挤状,写出了梨花带来了奔放的春天气息。 (4). 指物体突然破

25、裂,冰河炸裂就是一江春水;梨花海一旦炸裂,就是漫天花语,极具气势。 12. 答案示例:本文描写金川怒放的梨花,突显了春天的力量,赞美了这片大地上蓬勃的生命力,真诚祝福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天地有大美,自然有奇观,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精神自足;我们应珍惜自然的馈赠,让生命在和自然的交融中获得意义。【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及作用的能力。分析重要句子作用的方法:(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5)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本题运用方法(3)(4)(5)即可做出答案。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扩展语境

26、,即结合上下文来丰富答案,上下文是对画线句的提示或加深理解的参考。关注相关段落的开头,即中心句有助于理解情感态度和写作用意。题干为: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画线句“大地如此慈祥”在开头段的开头部分,结构上必然总领全文或相关段,表达上这是抒情句,使用了拟人修辞,内容主旨方面,赋予大地母亲的秉性,赞扬土地的宽厚伟大,不仅养育了植株梨树,还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表达效果上生动形象,给人亲切感,增强可读性。【1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的能力。一般从三方面解答: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题干为:作者在第段和第段都以“哈达”作为喻体,赏析这种写法的效果。“写法效果”侧重

27、语言表达特色,但必然结合内容主旨作答。写法效果的答题模式为:明确手法+分析手法+情感作用。首先找到答题区间,即相关的句子:云帛重锦,这是大地的哈达,献给春天的吉祥祝福;它就横亘在川西,横亘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高原之上,有吐尽天下芳香的豪气。是一双什么样的巧手,是谁,织就了这条巨大的哈达,捧来这满满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这属于高原的永远的花季,让金川永远吉祥,永远明艳,永远甜蜜,永远年轻然后加以解析:都是用了比喻修辞,第段本体为“云帛重锦(蜿蜒飘拂的梨花海)”,第段本体为“香风花雨之地上的花海”,除了比喻这两段兼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花海风光,如哈达一般纯净洁白飘逸柔美。两段之间

28、又遥相呼应,结构严谨匠心独具,第段写大地献给春天如哈达般洁白浩渺的梨花海,第段使用问句,层层发问,明问实褒,赞美大自然巧夺天工织就雪白的哈达,答问之间,既是结构上的紧密照应,又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对这片土地和美好生活的讴歌和礼赞,借助哈达这一意象深沉委婉地祝福这篇神圣沃土上的子民永远幸福安康。【1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内容主旨方面,注意本义和句中意、象征比喻义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层解答。修辞效果方面,先明确手法,再结合例句分析修辞表现以及对于表情达意的效果。题干为:赏析第段和第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回归文本到相关段落里找到加点词语其次按照本义和修辞义分别作答:比如“

29、和蔼”本义为温和平易可亲,把人的性格秉性赋予春风,使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了作者置身大自然的温馨惬意美好。“肥厚”本义应该是用来形容外形肥大宽厚,句中巧用比拟移用到梨花上,借以表现梨花的特点:饱满、丰盈、层层叠叠,富有气势。“壅塞”本义是形容受到阻碍而堵塞的感觉,句中造出三个整齐句式,层层铺排,彰显梨花的怒放,花朵因为繁多而显得拥挤状,给人繁盛、热闹感,张扬、蓬勃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炸裂”本义指物体突然破碎裂开的样子,这里照应梨花海的比喻,再次使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梨花在这片高原上、河川里滚滚向前,就像春天破冰奔涌的滚滚江水般,一派磅礴、律动。【12题详解】本题考查本题考查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

30、读能力。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题干为: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评析是指分析、评论。解答思路或模式:本文描写了什么(大意、内容),比如金川漫山遍野恣意怒放的梨花海,突显(赞扬、讴歌)了什么,即明确立场态度、思想感情,比如赞美大自然的美好神奇和春天的富有生机和活力,歌颂了这片大地上飞扬着的生命力,真诚祝福了生活在这片大地上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人民。天地有大美,自然有奇观,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物质充

31、盈精神自足;从而启示我们珍惜当下,热爱自然,感恩所有,创造人生价值,并未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献身出力。【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与客饮杏花下宋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

32、流水涵青蘋。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注褰:qin,撩起;揭起。13.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写暮春夜晚,杏花随风飞落于竹帘上,把最后的春意吹走了。B. 三四句写如水月光穿过杏花,投下斑斑花影,宛如沉在水中的青蘋。C. 五六句写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将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D. 尾句写杏花满地,但枝头杏子初长成;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14. 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篇首四句描写工巧:杏花飞落明月入户,月中花影一派清幽。B. 九十两句由

33、人及物:箫声断、月将落、酒将空,实写人将别。C. 篇末二句转换自然:由前句惜月转写惜花,抒发了人生感慨。D. 全诗情景交融,声调优美;写月写酒写花写人,均流畅新颖。15. 有人说“争挽长条落香雪”化用了杜甫与白居易诗句,分析苏轼是怎样化用的。杜甫遣兴: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白居易晚春酤酒: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答案】13. D 14. B 15. 杜甫诗句写柳枝在风中摆动;苏轼借“争挽长条”四字,写摇动树枝,杏花飘落之状。白居易诗句写暮春花落如雪,强调落花成阵、花色淡雅;苏轼将“落如雪”并改为“落香雪”,突显杏花色、香俱佳。

34、【解析】【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文学常识、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等,分析选项时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仔细辨析,判断正误。A项,正确。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具体时间和地点。两句大意是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给驱散了。B项,正确。三四句写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C项,正确。五六句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花与酒

35、互相映发。D项,“枝头杏子初长成,暗含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的分析错误,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虽然眼前的月下之花十分动人,但诗人想到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于是将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故选D。【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文学常识、形象、艺术手法、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等,分析选项时明确具体的考核要点,然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仔细辨析,判断正误。B项,“实写人将别”分析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

36、是别的,而是月落,抒发了诗人的“惜月”之情。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诗人忧从中来。故选B。【15题详解】此题变相考查诗歌意象和手法。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作答。本题题干要求分析苏轼是怎样化用杜甫与白居易诗句的,首先要理解杜甫与白居易诗句中的意象特点和所用手法,在此基础上分析苏轼继承了哪些,又有了哪些创新。杜甫的诗句“狂风挽断最长条”是描写柳树的枝条随狂风摇摆的模样。苏轼化用为“争挽长条”四字,用来形容杏树摇动枝条以致杏花飘落之景。白居易的“百花落如

37、雪”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晚春时节,白色的春花如雪般纷纷飘落,苏轼化用成“落香雪”不仅以比喻突出杏花之色,还突出了它的香味。考生结合这些分析即可。(四)(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嗣业传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累功为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卒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立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虏不虞军至,因大溃,投崖谷死者十七八。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安禄山反,

38、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以巨棒笞斗,贼值,类崩溃。进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遂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贼东走,遂平长安。

39、进收东都,嗣业战多。与子仪等围相州,师耄,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流血数升卒。谥曰忠勇,赠武威郡王,给灵舆护还在所。葬日,使中人临吊,中朝臣祖泣,茔给扫除十户。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选自新唐书卷一三八,有删节)注陌刀:唐代长柄刀的一种。勃律:古国名,在今印度。仆固怀恩:复姓仆固,字怀恩。唐朝中兴名将。掎角:从两方面夹攻敌人。耄:疲劳。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而嗣业尤善( )(2)虏不虞军至(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阵于香积祠北( )A战斗队形

40、B列阵;布阵C阵地;战场 D成群结队貌(2)赠武威郡王( )A送给 B以殉葬用品送葬C送走;驱除 D赐死者以爵位18.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虏号为“神通大将”。19. 对第段画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B.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C.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D. 嗣业忠毅爱国不计/居产有宛马十匹/前后赏赐/皆上于官/以助军云。20. 第段画线句表现了唐肃宗对李嗣业的、。21. 按照示例,分析李嗣业的言行

41、对塑造其形象的作用(选择李嗣业的另外两个特点进行分析)。示例第段写其善用陌刀,第段写与勃律交战“立大旗走险”,第段写其多次奋勇冲杀,功劳为众军之冠,死前仍呼喊杀敌: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的英勇作战、战功卓著的特点。【答案】16. (1). 擅长;善于 (2). 猜度;料想 17. (1)B(2)D 18. (李嗣业带领大唐官军)击鼓进军,杀到勃律,擒获敌军首领,平定其国;敌军称(李嗣业)为“神通大将”。 19. A 20. 赏识/倚重、勉励 21. 答案示例:(1)第段写其领军偷袭勃律,第段写其割臂盟誓,要求部下“秋毫无犯”:这些言行突显了李嗣业作为将领,富有谋略、纪律严明的特点。(2)第段其写

42、收复长安,身处险境,冒死求生,终于平定叛乱: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临危不惧、能当大事的特点。(3)第段写其将所得赏赐,献给官府,以助军用:这些行为突显了李嗣业忠毅忧国、重义轻财的特点。【解析】【1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语意来推导。(1)而嗣业尤善,善:善于、擅长,句意: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陌刀)。(2)虏不虞军至,虞:料想,句意:敌军没料到唐军突然来到。【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解释含义,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确定它的词性,根据词性并结合语境对其意义进行推断,有的

43、词还可根据其结构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性活用现象,然后与选项内容逐一比对,辨析出最恰当含义的选项。(1)阵于香积祠北,句意为:在香积祠北边列阵。阵:列阵,名作动。故选B。(2)赠武威郡王,句意为:赐(他)武威郡王的爵位。赠:赐予死者爵位。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词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该句翻译要点:补充句子主语:李嗣业带领唐军;“鼓”,击鼓进军;“禽”,通“擒”,擒获;“虏”,敌军;“号为”,称(他)为,补充宾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

44、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此句句意为:李嗣业忠心为国,不置家财,只有十匹大宛马,先后赏给他的东西,他都交给官府来补充军费。“嗣业”为人名,“忠毅爱国”是用来形容李嗣业,断开,排除BCD。“不计”“有”为动词,之间断开,“前后”是用来修饰“赏赐”,而不是“马匹”,所以应在“十匹”后断开。故选A。【20题详

45、解】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划线句的意思为:现在你来了,胜过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全靠你们了。从中可以看出皇上认为李嗣业一人能顶几万人,并将讨伐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表现出对他的欣赏和器重,同时也体现出皇上对他此番前去讨贼的勉励。【2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找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才智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反映人物品性特征的事件,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

46、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进行评价的语句提炼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互相包含。解答本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勾画出描写李嗣业言行的句子,如“嗣业提步卒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立大旗先走险”“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常为先锋,以巨棒笞斗”“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填涧壑死几半”“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流血数升卒”等。从中可总结出其

47、形象除了“英勇作战、战功卓著”外还有富有谋略、纪律严明、临危不惧、能当大事等特点。然后按照示例要求及格式进行仿写。从示例中可看出,答题时需要概括出李嗣业的相关言行(不能照抄原文,或大段引用原文),并精确指出来自哪一段落,继而分析这些言行塑造了他形象中的哪两个特点,两个特点之间不能互相包含。【点睛】参考译文:李嗣业,京兆府高陵县人,身高七尺,力大超群。开元年间,积累功劳被封为昭武校尉。后来被召募到安西,军队中开始使用陌刀,李嗣业特别擅长使用,每次战斗必定担任先锋,所向无敌。高仙芝征伐勃律国,任命李嗣业为陌刀将。当时吐蕃十万军队驻扎在娑勒城,靠山临河,用木材修成城寨,来抵御唐军。高仙芝夜里偷渡信图

48、河,下令说:“到中午打败敌人,不然都处死。”李嗣业率步兵登上高山,往下推石头砸死敌军,又扛着大旗带头冲向险路,众将都跟着他。敌军没料到唐军突然来了,因此大败,十人中有七八个跳到山崖下摔死了。(李嗣业带领唐军)击鼓进军,杀到勃律国,擒获了敌军首领,平定了他们的国家。敌军称(李嗣业)为“神通大将”。安禄山反叛,唐肃宗调李嗣业回来,诏书一到,他就率军上路,并和众将割破手臂起誓说:“路过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侵犯。”到达凤翔,拜见皇帝,皇帝高兴地说:“现在你来了,胜过几万军队,讨贼能否成功,全靠你们了。”于是下诏命他和郭子仪、仆固怀恩配合夹攻敌人。(他)常常担任先锋,用大棒挥击,叛军碰到,大多被瓦解。

49、又升任四镇、伊西、北庭行军兵马使。广平王收复长安时,李嗣业率前军,在香积祠北边列阵。叛军将领李归仁率精锐骑兵来挑战,唐军用箭射退他们后派骑兵追赶他们,还没跑到叛军营地,敌军大举出击,掩杀追击的唐军骑兵,回过头来侵袭他们,使唐军难以维持阵型。李嗣业对郭子仪说:“现在不拼死求生,全军就完了。”立刻脱掉衣服手持长刀,大喊着冲到阵前,杀死了几十名叛军,唐军的阵型才恢复整齐。(他)率两千步兵持陌刀、长柄斧并排前进,所向无敌,李归仁将军队埋伏在军营左边,窥测战况,广平王分出回纥精兵进攻叛军的伏兵,李嗣业也从敌军背后夹攻,从中午战到太阳偏西,斩敌首六万颗,死在山涧山谷中的将近一半,叛军东逃,于是收复了长安,

50、李嗣业作战最多。后来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军队疲倦了,众将都没能建功,只有李嗣业穿铠甲多次奋勇杀敌,在众军中数第一。后被流箭射中,躺在营帐里,伤刚好,突然听见了发令的战鼓声,他知道是在和叛军作战,就大喊杀敌,伤口又裂开,流了几升血后去世了。皇帝赐(给他)谥号叫忠勇,赐(他)武威郡王的爵位,派灵车护送回任所。下葬的那天,又派宦官去吊唁,朝中大臣哭着为他致哀,他的墓地安排十户人家常年清扫。李嗣业忠心为国,不置家财,只有十匹大宛马,先后赏给他的东西,他都交给官府来补充军费。(五)(13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槎墩记明吴廷翰槎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既家湖上,而墩遂当堂前。小舟径渡,坐卧终日,以为足以

51、休老。架木而亭其中,四隅亦缘树结茅,如亭环列。以柳若干株为巷,冬青六为门,蕉二为台,水荆、木槿之类杂蔽为垣,芙蓉为屏。墩之名曰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槎之所有也。晓日、晚霞、雨笠、风帆,以助四时之景者,槎之所见。【甲】曰:夫槎之为物也,引之以牵则进,鼓之以浮则游,然而可泊焉。【乙】夫动也而能静者乎!既骇之以风涛,或啮之以蛟龙,然而不犯焉。【丙】夫险也而能夷者乎!放之可以达四海,溯之可以致万里,然而能返焉。【丁】夫远也而能近者乎!予以微名飘逐流浪于外,其历夷微之域,犯谗惧之厄,盖屡矣。既困而归,潜形屏足,乃卒得栖泊于此,以偃仰游泳于一泓之间,庶几终身可以免惊覆之患。夫近而不能远,夷而不能险

52、,静而不能动,则槎之用不行。然远不可近,险不可夷,动不可静,则槎之体不全。夫物也,而道存乎其间,则予之所托以终身者。(选自明吴廷翰著,容肇祖点校吴廷翰集,中华书局出版)注槎:ch,木筏。22. 可填入第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A. 焉B. 哉C. 也D. 矣23. 对第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小百万湖湖畔安家定居,门前对着土墩,风景佳妙。B. 湖上小舟往还,如桃源盛境,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C. 柳树、冬青、芭蕉、水荆、木槿、芙蓉围拱了作者的房子。D. 风水雪月、晓日晚霞、风帆雨笠,组成了槎墩四时的景致。24. 将“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还原到第段中,正确的选择是( )A

53、. 放到【甲】处B. 放到【乙】处C. 放到【丙】处D. 放到【丁】处25. 第段写“槎”的特点是_、_。26. 本文先描写“槎”的形制,再结合自己的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衔接自然,试对此进行评析。【答案】22. C 23. B 24. A 25. (1). 能动能静 (2). 能远能近 26. “槎”在进退、浮游、动静、险夷、远近等变化中能自如自在,是由于“槎”的一切都符合“道”,即“道存乎其间”。(指出“槎”的特点是符合“道”)人像“槎”一样,将终身托付给“道”,就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指出类比关系) 本文的道理由形象引申而出,自然真切,易于为读者接受。【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

54、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考生应先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根据虚词的用法以及句中的位置进行选择。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句句意是:晓日、晚霞、雨笠、风帆,增添了四季的景致,以上这些都是槎亭里极目可见的美景。所填的虚词应表判断、肯定语气,选项中只有“也”可与前一句的“者”相配合,固定句式表判断语气。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然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重点阅读第一段,理解文意:作者将湖中的墩改造成槎亭,可欣赏四季美景

55、。B项,“但作者身处江湖仍不忘其君”分析错误。第一段主写在槎亭中所见美景,作者沉醉其中,觉得闲适得可以在这里安度晚年,并没有“不忘其君”的想法。故选B。【24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选择最合适的位置,考生需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把握前后文的语境,明确前后文内容的照应,选择最合适的位置。“或谓墩何取于槎而名之”意为:有人说“墩为什么取于槎而用槎命名它?”根据文章的叙述层次可知,第一段主写作者在墩上造了亭,取名槎亭,第二段主写了槎的三个特点:槎可漂浮泛游,故能动能静;槎在湖泊中会面临很多危险,但又能化险为夷,故槎能遇险也能化险

56、;槎漂泊在水里能到达万里之远也能回到原地,故槎能远也能近。所以第二段解释了为什么作者给墩取名为槎。开头的“曰:夫槎之为物也”正是回答“或谓”提出的问题,所以放在甲处最合适。故选A。【25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首先通读全文,重点读与选项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而分析内容,提炼重要信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概括。从第二段的“夫动也而能静者乎!夫险也而能夷者乎!夫远也而能近者乎!”三句中可知,槎的特点为:能动能静、能险能夷、能远能近。26题详解】本题考查评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答此类题,首先了解题干要求的写作方式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评析这种写作方式

57、在表情达意的优点或缺点。题干提出的评析对象是“先描写槎的形式再结合自己经历讨论存乎其间的道这样衔接自然的写作方式”,针对这种写作方式,先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指出槎的具体特点,分析这种特点是符合“道”的,能自然地引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最后对这种写作方式进行评析: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要和槎一样,只有符合“道”,将一生托付给“道”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这样的写作思路使得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真实自然生动,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参考译文:槎墩在小百万湖中。己亥年,我把家建在湖上,然后墩就正对着堂屋门前。乘坐小舟可以直接渡湖到墩,或坐或躺,一整天都处于自在闲适中,自认为这样足够用来安享晚年了

58、。在墩上搭建木架造亭,四周角落也倚靠着树木覆盖茅草,好像一个个小亭子般环绕排列。用若干棵柳树做成巷道,六个冬青树做成门,两棵芭蕉树做成台子,水荆、木槿这类的混杂着遮挡成墙壁,芙蓉作为屏风。于是把这个墩起名叫槎亭。水月、云霞、风雪、烟雨,槎亭里都能见到,自是它所拥有之物。晓日、晚霞、雨笠、风帆,增添了四季的景致,以上这些都是槎亭里极目可见的美景。【甲】说:那槎亭作为物件,拉拽它可以用来牵引前进,摇动它可以漂浮泛游,除了以上用途还可以停泊驻留作亭子。【乙】这样看来是能动也能静的呀!面临的既有惊涛骇浪,又有蛟龙啃噬,然而什么都侵犯、奈何不了它。【丙】那危险原来也是可以化为平安的呀!放纵它自由漂泊可以

59、到达天下四方,逆流而上也可以到达万里远的地方,这样以后还能回返。【丁】这样看来远也可以成为近啊!我靠着微贱的名声在外浪迹生涯,我在平安微小的地方待过,也经历过令人惶恐的谗言困扰,这样的情形很多次啊。遭受困顿后回家,闭门隐居不出,于是最终得以在此处栖居停留,因此能够在一湖间或俯或仰地畅快游泳,希望终身可以借此地免却令人惊悚败亡的灾祸。想要距离近就不能拥有远处,想要平安自然就远离危险,想要安静就不能拥有热闹,那么就用不着槎了。可是像这样没有了槎的话远的就不能变近了,危险也不能转为平安了,动的不能变成静的了,那么在槎上的体会就不圆满周面了。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但是道理却存在其间,我愿意把一生托

60、付给它。三、写作 70分2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王欣宜对同学说:“最近我有点困惑,因为有人说我很执着,还有人说我有点轴(说话、做事爱较真,不听人劝)。”请你以好朋友身份,给王欣宜写一封信,帮其解惑。注意:明确写信目的;考虑如何说服收信者,语气得体;遵照书信基本格式;不少于800字。下面方框中的话可以帮你思考这个问题,供你参考。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种人是小人啊!因为他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言行。”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贯彻始终,重要的是我们得按照道义行事。【答案】范文执着要有度亲爱的王欣宜:展信佳!听闻你最近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把握

61、“执着”和“轴”之间的度,所以我尝试着把我的想法用写信的方式传达给你,希望能解答你的一些困惑。的确,执着和轴之间的度很难把握,一时不注意就容易顾此失彼。这样的困惑,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因此你不必过于焦虑。而我认为执着是一件好事,但我们应学会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调整,做一个有主见,有坚持却要懂得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不可否认,执着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品质。于自身而言,执着是目标明确的体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追求梦想,不受外界的影响和诱惑,不迷茫徘徊,清醒有主见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于他人而言,言语信实,言出必行是值得被信赖、深交的好朋友。但若是过于执着,这种执着则容易变味,就成了你所说的轴。正如孔

62、夫子所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种人是小人。因为他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自己的言行。”诚然,社会事物并非一成不变,一味固守原先的目标承诺,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最终脱离具体情况行事,忽视事实,走入怪圈。正如刻舟求剑中那样,不懂变通,不听人劝,最后不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反而贻笑大方吗?而在人际交往中,一味苛求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一致,摩擦将不可避免,自己也将成为他人口中的“斤斤计较”、“爱较真”的人。而当局者迷,这样的行为在自身看来可能是正确的、守信的行为,却在不知不觉中可能伤害了他人的感受或者利益,一味埋头前行,将此奉为为人处世的不二准则,错而不知,最终只会和他人渐行渐远。因此,我们应学会

63、变通,在原则问题上坚持、执着,而在触及不到原则的问题上,懂得按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当然,我所说的进行调整并不是指完全放弃自己所执着的原则。正如孟子所说,重要的是我们得按照道义行事。不盲目执着,清楚原则的标准,对他人、自己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较真,相信你的困惑会迎刃而解。希望我的解答能给你一些帮助和启发,希望看到你解决问题后自信明媚的笑容。祝好!你的朋友安安2020年6月10日【解析】【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分析、整合、写作的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套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做到准确,并力求深刻

64、、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为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审题:这次的材料是要求给材料主人公写信,帮助其解惑。通过王欣宜的话,可以得知她是个能坚守一些原则或信念的人,有人认为这种坚守是值得褒扬的“执着”,有人认为这是需要改善的“轴”。面对他人的评价,她的这种“坚守”是应该继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是需要根据他人的劝说而改善呢?这就需要考生来为她解惑了。考生需要明确什么是“执着”什么是“轴”,以及两者之间的度,结合方框里孔子和孟子的话,说服收信人接受自己的建议。方框里首先引用了孔子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并且作了解释,小人坚守诚信但不管是非曲直

65、;其次引用孟子的话:“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解释为贤人坚守道义而非坚守诚信。这些材料都在提醒考生所谓的“坚守”到底是“执着”还是“轴”得看坚守的是什么。坚守诚信看似是一种美德,但它也会成为不辨是非的“轴”,看似没有坚守诚信,但只要坚守住道义,它也是值得赞美的“执着”行为。立意:“执着”不可弃、坚守也要讲变通、不要盲目执着、坚持也要审时度势、过于“执着”就成了“轴”等等。素材:1、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

66、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2、越战期间,一个叫穆司提的男子每晚都点着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在一个雨夜,他还是手拿蜡烛站在那里。一名记者忍不住问他:“穆司提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着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穆司提回答:“不,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3、2009年3月1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认

67、为他不讲诚信、恶意破坏规则,也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4、“执着”是不可放弃的,但应在尊重客观前提的基础上,并且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我们不必太在意来自外界的评价,有时却需要这些评价来反省自身的不足。执着或轴,都不能完全约束你。有人欣赏你坚持的人生态度,也有人看见你做事欠妥之处,这其实都是值得高兴的事。适当听取他人客观的建议和评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是夸大事实,恶意抹黑的评价,则让它随风飘去,不要放在心上。人无完人,缺点是人进步的来源,但无法掩过你的光芒,不必焦虑太多,也不用处处担心。怀着你那颗赤诚执着的心吧!再稍微改正一点点做事爱较真的习惯,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5、史记中有这么一句:“守经事而不知

68、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我们要在时代潮流冲刷下,坚持自己的行为准则,谨遵道德规范,不在浪潮中迷失自我,更应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掌握规律而制定计划,兼取方能解惑。参考结构:采用书信体格式:1、开头称呼,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2、问候语,如:你好、见字如晤等。3、正文:表达来信目的,以自己的想法为收信人解惑。结合收信人遇到的困惑,分析什么是“执着”什么是“轴”,以及两者之间的度,再结合方框里孔子和孟子的话,说服收信人接受自己的建议。4、祝颂语。在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字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