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史一、知识归类1、国际工人运动的重大事件法国两次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年)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法国工人六月起义(1848年6月)“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第一次伟大战斗”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英国:宪章运动(1836年)英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1844年)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十一月革命中的柏林起义(19181919年)推翻德意志第二帝国,基本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无产阶级力图使之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失败。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罢工(1
2、886年)在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一战后初期美国钢铁工人罢工俄国1905年革命因为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而引起,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革命持续到1907年,列宁称之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俄国彼得格勒工人武装起义(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匈牙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1919年)实现暴利基础上的和平夺权,但遭协约国镇压而失败印度: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1905年)印度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五四运动中的“六三运动”(1919年6月3日)上海工人为了声援学生举行罢工,各地工人也相
3、继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意大利:一战后工人夺取工厂运动2、国际工人运动组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6年)马、恩建立于布鲁塞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筹备建党起了重要作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由正义者同盟改组而成。1847年底,马、恩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这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18641872年)1964年成立于伦敦,原称“国际工人协会”它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二国际(18891914年)1889年7月14日成立于巴黎,这次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
4、大会讨论了国际劳工立法、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等问题,以及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节等的决议。第二国际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列宁为周的马克思主义者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多数政党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瓦解。它的特点是:是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活动的,它不是各国工人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国际性工人组织。建立于工人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恩格斯参与 第二国际活动前期的指导。不同点:组成不同
5、:第一国际由各国工人团体组成,而第二国际由社会主义政党组成。活动范围和内容不同:参加第一国际的主要是少数欧洲国家的工人组织,它还是一个宣传和鼓动的团体。而第二国际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欧洲和北美,它的活动已经同各国工人的斗争结合在一起。组织形式不同:第一国际是各国工人组织的上级组织。而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明方向。共产国际(19191943年)1919年成立于莫斯科,又名第三国际。在列宁的领导下,它对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3、各国工人政
6、党及其活动德国: 演变: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69年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党(1890年改名)德国共产党(1919年底由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团”为基础建立) 活动:a.德国共产党在1918年“十一月革命”期间于巴伐利亚建立苏维埃政权。b.30年代德国共产党开展反法西斯斗争。c.戈林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德国共产党。法国:法国工人党(1879年成立)美国:美国社会主义工党(1876年成立)俄国: 演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成立)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1903年)俄共(布)(1918年3月改名)联共(布)(1925年改名) 活动:a.领导1905年革命。b.领导二月革命。c.领导十月
7、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d.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匈牙利:匈牙利共产党,1918年11月成立,领导人库恩贝拉。西班牙:西班牙共产党,1919年成立,领导人何塞迪亚斯。4、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活动家德国: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俄国: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等匈牙利:库恩贝拉5、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私有制进行了无情批判,描述了人类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对后来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造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
8、、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由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
9、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探索了一条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的内容;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6、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苏维埃俄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委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十一月革命中,1919年在德国南部建立,很快被临时政府镇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一战后,匈牙利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于1919年3月成立,但最
10、终遭到协约国武装干涉而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东欧建立的八个人民民主国家: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亚洲包括蒙古、朝鲜、越南和中国。7、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特点俄国:走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匈牙利:无产阶级在暴利基础上的和平夺权二战后东欧国家获得解放的方式不同:a.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主要靠本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法西斯武装力量。b.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11、共产党领导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投靠法西斯的本国政府,转向同盟国,在苏军协助下获得解放。c.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主要倚靠苏军的力量把法西斯势力铲除。d.民主德国:战败后,由于苏军的占领,建立人民政权。这些国家的共同点: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如进行土地改革。它们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体表现在:a.广泛实行银行和工业国有化,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b.在中央的集体领导下,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认识:a.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恢复和发展动;欧各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落后面貌。b.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
12、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全面提高埋下了隐患。二战后的亚洲国家:朝鲜、蒙古、越南、中国(略)8、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苏俄苏联列宁: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内容、评价)列宁:新经济政策(背景、实施、内容、结果、评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结果、特点、作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背景、内容、积极作用和出现的问题)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失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手法、改革的结果)东欧国家的改革背景:照搬苏联模式带来的
13、消极后果,促使东欧各国不同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改革的主持者:波兰哥穆尔卡;匈牙利卡达尔;捷克斯洛伐克杜布切克改革的内容:波兰: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匈牙利:从1968年起,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同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捷克斯洛伐克:捷共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改革的结果:波兰:未取得明显效果,60年代末,出现了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匈牙利: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农
14、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平稳,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捷克斯洛伐克:苏共领导指责行动纲领离开社会主义道路,并于8月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改革就此中断。10、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相似之处:时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性质:都是共产党丧失了国家政权,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原因:都根源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都由于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的错误政策引起的,都受到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和影响。东欧剧变的经过第一阶段: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党内外出现反对派,并联合起来。第二阶段:执政党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
15、化和多党制。第三阶段:反对派制造动乱,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通过大选取得政权,个别国家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苏联解体的过程 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完全解体)二、知识深化1、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线索兴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共产主义同盟建立、共产党宣言发表发展:法国工人六月起义、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革命受挫:巴黎公社革命失败、机会主义滋生泛滥和第二国际的破产高潮: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再次受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概况与阶段
16、特征19世纪上半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法国工人六月起义。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一般带有以政治斗争为主、以暴力斗争为主和自发性、分散性很强的特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已经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但还没有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当时工人运动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只是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促进和推动,并力争更彻底些,还没有消灭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和纲领。19世纪中期的工人运动 主要包括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1864年欧洲工人声援波兰人民反俄起义等。这一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
17、、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提高,不少国家工人成立了自己的组织,斗争的自发性减少,还加强了国际团结。其中的巴黎公社革命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工人运动的最高峰,体现了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所有主要特点,如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发扬国际社会主义精神,同时创造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新经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人运动 从巴黎公社后到20世纪初,除俄国发生1905年革命外,各国美有发生过革命,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更注重剥削工人的相对剩余价值,因而对工人的文化素质也提高了要求,工资水平也明显提高。这对工人
18、运动带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工人运动更加广泛;以经济斗争为主;工人的集中程度提高,组织性增强。第二国际的成立,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到二战爆发时期的工人运动一战后,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在英法美日等战胜国爆发了如美国钢铁工人罢工、日本抢米运动、意大利工农夺厂夺地运动等。到了30年代工人运动又同反法西斯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3、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变为多国的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巧妙结合,使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十月革命的特点:
19、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革命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正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联系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它冲破了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阵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它是在一个世界上地域辽阔的国家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它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转化的经验,给各国以普遍的启迪。社会主义
20、力量空前壮大,有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 二战后,从东欧到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仅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今天中国模式还在实践和发展,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搞社会主义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反对全盘苏化和全盘西化,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必须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关键时政治思想建设;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抵制和平演变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4、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的转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状况的不断成熟,
21、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认识的不断深化,工人阶级的斗争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以斗争形式分,有最初的原始斗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理论斗争;就其斗争中心而言,经历着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的斗争中心的更替转移;就其性质而言,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等区分。19世纪前期工人运动中心在英国,主要事件有工人捣毁机器厂房、宪章运动等。19世纪30年代到1971年以法国为中心,主要事件有两次里昂工人起义、二月革, 、六月起义、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公社革命等。巴黎公社失败后,工人运动中心转移到德国,主要事件有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国会选举重社会民主党议席的增加、取得反“非常法”的胜利等。19世纪
22、末国际共运中心转移到俄国,主要事件有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共产国际的成立、苏联家呢社会主义等。5、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和教训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9181920年是国内战争时期。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进攻时,苏维埃政权在列宁领导下采取一切手段,建立红军抵抗进攻;同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集中人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最终打退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实践证明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19211925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严峻形势下,列宁领导的俄共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
23、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俄国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并且于1922年成立了苏联。19261941年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通过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基本实现了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形成了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显现出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6、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与教训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演变战后初期(19461952年):巩固战争胜利果实,加强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
24、团结合和合作,但片面强调苏联的安全和利益,任意干涉他国内政,1948年的苏南冲突造成严重的后果。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加紧控制社会主义国家,干涉各国的内政外交。成立华约组织;1956年波匈事件;与中国关系的恶化并之至破裂。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10月1982年11月):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8年纠合华约国家入侵捷克;1969年挑起中苏珍宝岛事件。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三次高潮:a.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到1957年苏联队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除了南斯
25、拉夫外,都没有涉及苏联模式的弊端,未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b.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也没有涉及体制弊端,而且由于苏联入侵捷克尔受到严重挫折。c.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水主义道路,而东欧国家和苏联则失败,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的,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改革试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进行;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到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
26、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有很大突破。四种模式:a.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b.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c.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d.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东关系问题上的教训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律平等地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当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不能以一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7、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关键是政治思想建设。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抵制和平演变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正确认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的挫折:从历史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而且这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莫,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两者不是等同概念,而且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还在实践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