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学年第一学期八校联考高三历史试卷2015年1月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3“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4朱
2、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5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6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
3、高7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8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9仔细观察右面图示。图示中所反映的这种内外形势与格局得以最终解决是由于A设置河西四郡、郡国并行制B三次北击匈奴、内外朝体制C设置河西四郡、颁布推恩令D三次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10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
4、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11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1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5、13右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墙上画作的风格人物的发型照明手段饮食方式A BC D14“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春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这是鲁迅先生对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史学著作的赞叹。这部史书在叙述历史时采用A以人物为中心展开 B以事件之始末记述C以时序为主线写作 D以地域之联系综述15从文明史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B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
6、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D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备受冲击16右面地图所示的四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最晚的是ABCD17下表所示为1750年至1900年,中国与英美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其中,造成这一时期中西制造业所占份额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1750-1900年)(单位:)年份1750年1800年1830年1860年1880年1900年英国1.94.39.519.922.918.5美国0.10.82.47.214.723.6中国32.833.329.819.712.56.2A市场需求 B原料来源 C生产目的 D生产方式18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
7、标志之一,下列哪项不属于亚非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希腊字母19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有直接选举产生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20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成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
8、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2113世纪和14世纪德意志的大城市变成了一个个富庶开明的小共和国,这种局面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活跃 B市民争夺司法权和行政权C封建割据势力大于国王权力 D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22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23“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
9、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24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这种“扩张”对欧洲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B开始了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C促进了君主专制的形成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25“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这一评论最符合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 B德国帝国制的形成过程C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形成过程 D法国共和制的形成过程261830年代以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渐趋频繁,在这过程中,有许多误解,并发生过几次战争。
10、不过德国与中国一直要到义和团事件才首次发生武装冲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世纪中期以前的德意志,仍处于积弱与分裂状态,无力向外扩张B德意志许多哲人如伏尔泰对中国一向敬佩,所以其政府也对中国友善C德意志人民一向爱好和平,对其他国家没有野心,所以不曾向外掠夺D德意志工业发展,希望中国能购买其工业产品,所以采取友好的态度27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28英汉辞典在解释“bu
11、s”时,列出的义项有公共汽车 火箭的一级 火车车厢 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A B C D2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30“已经按约建立一个国家的人,由于因此而受信约的束缚,必
12、须承认某一个人的行为与裁断因此,一个君主的臣民不得到君主的允许,便不能抛弃君主政体。”这一主张的提出者是:A苏格拉底 B洛克 C霍布斯 D卢梭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其实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农业生产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32刘邦在大风歌中既表达了创业的艰辛与豪迈,又蕴涵对守业艰难的隐忧。为此,他采取的治国方略是基于A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B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C徇周之制,剖海
13、内而立宗子,封功臣D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33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34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政府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对材料解读最接近威尔逊本人想法的是A合众国宪法因为简洁,所以能在美国历史上发挥恒久的作用B合众国宪法虽能发挥恒
14、久的历史作用,但须不断修正与完善C合众国宪法的不完善在于保留了种植园经济制度,必须废除D合众国宪法颁布时虽不完善,但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3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全世界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现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一些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3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15、度(12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
16、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2分)37对革命之不同评价(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阴谋、屠杀
17、、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呢被赋予一种成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应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
18、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彪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中国倡言革命者,实为无病呻吟。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赫然可观”。法国自18世纪以来王族贵族“骄恣暴戾”,国王之死乃自食其果。所谓革命“即不能不杀人流血”,并非革命必得之果”。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柏克对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态度及其依据。(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法国大革命的两种评价及其理由(8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造成对重大历史事件评价各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9、(2分)38文明的交流(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摘自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人马可波
20、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摘自南方周末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古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6分)(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3分)及其启示。(2分)3
21、9英国现代化(12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马格纳雷拉指出:“现代化是经历了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一般而言,其内涵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等。”根据马格纳雷拉现代化的内涵,叙述17世纪开始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现代化进程。40近代的“夷务”观(25分)材料一: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
22、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材料二: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
23、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据清德宗实录等请回答:(25分)(1)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2分)材料一“”处的条款内容可能有哪些?(3分)(2)材料二中(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指什
24、么?(2分)列举相关史实作说明。(3分)(3)你如何理解近代的“夷务”观?(15分)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八校联考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201501第卷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2345678910CBBDBBADDB11121314151617181920CBBABDDDDB21222324252627282930BADDAAADBC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个选项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分1分0分31DA、CB32DB、CA33AB、DC34BA、DC35BA、CD第卷非选择题(共75分)36答案(12分)
25、(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政、议政;令其诘难大臣。(2分)(2)说明:按照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规定,诏敕必须由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皇帝不能直接发出的诏令。(3分)(3)职责:对皇帝劝谏归过,议论兴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审查、签收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3分)说明:内阁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实质上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无决策权。(2分)(4)策略:分散、削弱相权。原则:皇权至上。(2分)37答案:(13分)(1)基本态度:否定(批判)(1分)依据:法国大革命方式激进,破坏巨大;过于追求形式,没有建设性。(2分)(2)评价:否定;肯定。(2分)否定的理由
26、:盲目学美,导致大乱;体制变革应循序渐进;革命带来恐怖统治和社会动荡。(3分)肯定的理由:推翻专制,享有平等权利;革命爆发和处死国王有其必然性;革命并非一定带来破坏。(3分)(3)时代的影响,个人的政治立场,思维方式,阅历,对历史事件本身了解的程度等(2分。本问题回答出2点即可赋满分。)38答案:(13分)(1)与古代东方通商贸易;吸取东方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存。(答到2点即可,2分)(2)随着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或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思想解放与因循守旧)。(6分)(3)因素:地理环
27、境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局限于毗邻地区;经济贸易与科技发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范围;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的不同,使文明交流呈现出复杂性;文明的多元与共享价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鉴的意义。(答到3点即可,3分)启示: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文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2分)39答案:(12分)1640年,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曲折与反复后,英国以革命形式结束君主专制统治,并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1分)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1分)实现了政治民主化。17世纪,英国最早出现启蒙思想。霍布斯反对神学、宗
28、教和教会,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契约论的国家专制主义学说;(1分)洛克的政治分权学说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提供了理论论证。(1分)英国在思想上进入理性化阶段。此后长期的社会稳定,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1分)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英国率先进入大机器时代和蒸汽时代,成为“世界工厂”;(1分)由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所占比重不断缩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1分);英国经济率先步入工业化,并加紧对外进行殖民侵略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1分)。(以上答案供参考,在叙述组织上,组织分得2
29、分。)40答案:(25分)(1)咸丰帝(2分)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等(3分)符合天津条约即可(2)由抵制外夷到效法外夷,取其所长(师夷长技)。(2分)1861年清廷建立“总理衙门”;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开始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3分)(3)评分意见: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内因、外因两个视角分析“夷务”产生的原因,将该问题置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即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进行剖析,观点鲜明,史实准确,论述逻辑清晰。(911分)“夷务”观主体的本质不仅仅是“他”(恭亲王)、“慈禧”等具体的人,而应理解为整个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若能从这一视角再作分析,则思维品质更
30、高一些。(12分以上)如下示例:近代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渐次发生的,是从“鄙夷”、“排夷”到“师夷”、“制夷”,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从“被动”学习到痛定思痛“主动”学习的过程。如材料一所述近代初期,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依然信守天朝上国思想,甚至以不惜牺牲“主权”为代价。由材料二不难发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廷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开始改变对外政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采取合作态度,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改革限于“练兵制器”,学习西方科技。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正如材料三所指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再遭重创,出于自保,清廷对“夷务”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意识到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派员出国考察欧美政体,修订律例,预备仿行宪政可以视为中国近代君主立宪政体进入实施阶段的重大信号,使戊戌变法中断后的中国社会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恭亲王也好、慈禧也罢,他们对“夷务”的好恶,不应简单理解为个人对近代西方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理解,而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又足以影响整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走向。所以,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反映了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这种观念的转变同样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