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30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9-2020学年新教材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5-2第二节土壤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节土壤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物质组成。2.了解观察土壤的内容。3.了解土壤形成的条件。4.理解土壤与其它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观察内容野外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命名如黑土、红壤等;(2)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土壤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来判断。不同土壤通气、通

2、水等条件不同,因此耕作条件不同。(3)土壤剖面构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由下向上分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等。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等。2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土壤与人类活动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用

3、的珍贵资源,土壤功能的可持续性与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1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为什么冷湿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答案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减少。探究点一 土壤及其形成材料悯农(节选)李绅锄

4、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问题诗句中的“土”指的是土地还是土壤,二者有何区别?提示土壤。区别:土壤与土地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土壤只是构成土地的重要要素之一,而土地则是指陆地表层部分,除土壤外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也是区别于岩石及成土母质的根本所在。1土壤的肥力特性与土壤的物质组成(1)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2)土壤的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和空气:两者的比例常

5、常随外界变化而此消彼长,共同影响土壤的热量和植物的生长。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2)气候与土壤(3)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下图: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对土壤肥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下图:(4)地形与土壤【例1】土壤微生物量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物土层在1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量分布。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B随纬

6、度升高而降低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A有大量凋落物进入土壤B高温多雨,微生物繁殖快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D土壤温度和湿度高审题指导(1)仔细读图,可以判读出土壤微生物量随时间以及植被类型的变化规律。(2)结合材料,确定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的因素,再结合该地区气候特征进行分析。解析(1)读图可知,土壤微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2)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量高的主要原因是秋季树木落叶,枯枝落叶最多,生物的分解量最大,因此微生物量最大,所以A正确。答案(1)C(2)A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

7、主要来源。森林中植被茂盛,但一般而言森林土却不如草原土肥沃。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盛,但是其地带性土壤砖红壤肥力却很低。这是因为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微生物活动旺盛,植物提供的枯枝落叶很快就被微生物分解,导致土壤中存留的有机质很少。探究点二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材料竹枝词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问题请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诗词中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提示“长刀短笠去烧畲”意思是“前去放火烧荒,准备耕种”,这种生产方式会破坏植被,产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人类活动与土

8、壤(1)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如下图:水稻土是人工培育土;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东北的黑土,华北的黄土,四川的紫色土是自然土壤。【例2】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下图是某山区梯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生物 D人类活动(2)随着海拔升高,梯田中水稻土()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审题指导准确读图和理解水稻土的特性是解题关键。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地形崎岖,坡度较大,靠自然力量很难形成水稻土,人类

9、修造梯田是关键,所以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选择D。第(2)题,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薄,A错;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海拔高度影响小,B错;修造梯田,地面都是相对平坦,迁移速度差不多,C错;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D对。答案(1)D(2)D人类通过施肥可以为土壤补充其短缺的一些养分元素,从而提高土壤肥力。但是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如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局部地区土壤板结、质量退化,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气性能下降;超量使用的肥料还会随着雨水进入江河,引发水体富营养化。1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决定于()A低等生物

10、 B高等生物C成土母质 D气候条件解析矿物质是指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和植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具有大量的孔隙,具备透水性、透气性和一定的保水性。在土壤形成中,母质是直接参与物质的迁移与转化的因素。一般来说,母质的颗粒不同,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也不同。土壤矿物质成分与母质的关系极为密切。尽管生物对母质进行改造,并且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它却不能决定土壤固体颗粒的含量。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高等植物的选择吸收,把岩石风化释放出的养分集中累积在土壤中;微生物为土壤创造了氮素;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气候条件可以

11、影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答案C2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和程度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性状的疏松程度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A BC D解析不能完全以抵抗自然灾害的程度衡量土壤肥力的高低,有的作物在肥力很高的土壤环境下生长反而不能抗倒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也不能以土壤疏松程度来衡量土壤肥力的高低,沙性土壤很疏松,但其肥力并不是很高。答案D3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土母质B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C草木、木本植物的着生D人类活动的参与解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由

12、坚硬的块状岩体变成了岩石碎块,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所组成的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形成土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提供物质基础的作用。岩石经过风化作用把原来含在矿物中的不溶性营养物(如钾、钙、镁、磷及其他微量元素)释放出来,由于这些营养物质易被雨水淋失,而进入到地质循环过程中去,只有当母质中出现了微生物和植物,土壤的形成过程才算是真正开始。答案B4在人类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有()黑垆土黑钙土水稻土紫色土A B C D解析黑钙土是温带草原形成的典型土壤,紫色土是在红色的砂岩、页岩基础上形成的,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肥沃土壤。答案C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图中未表示完整的各

13、部分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2)在图中适当的位置上标注出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两个作用。(a.有机质积累b矿物养分富集)解析此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图示表示的四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明确生物循环过程及其土壤的作用。答案(1)、(2)见图课后作业(十四)一、单项选择题图1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图1图2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解析是气候对水文的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

14、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答案A2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A B C D解析图2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答案D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3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解析木材作燃料导致乱砍滥伐、

15、森林破坏;畜粪作燃料,造成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用草皮当燃料,再加上破坏草皮,很容易确定B为牧业减产。答案D4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解析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是生活能源不足引起的,故着眼点还是解决生活能源不足的问题。答案C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

16、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答案C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

17、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答案B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710题。材料一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材料二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7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答案C8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

18、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答案C9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19、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解析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答案C10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解析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答案C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1112题。11“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A植被遭到破坏 B

20、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解析“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答案A12“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解析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答案D二、非选择题13读“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代表的地球外部四个圈层是:_圈,_圈,_圈,_圈。(2

21、)土壤是处于四大圈层中紧密接触的_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_作用的产物,是地表_循环和_转化非常活跃的地带。(3)在构成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中,_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4)自然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A盐碱土 B沙化土C农业土壤 D成土母质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各圈层的位置,可写出圈层的名称。第(2)题,考查土壤在地球圈层中的位置和作用。第(3)题,在构成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中,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4)题,人类活动会影响土壤,在人类精心耕作和管理下,会成为农业土壤。答案(1)岩石水大气生物(2)过渡综合物质能量(3)生物(4)C14下图是“不同气候条

22、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1)a、b、c三条曲线,_曲线表示蒸发量。(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填写字母)地带。(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层、腐殖质层、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

23、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的极薄风化壳,可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答案(1)a(2)E、GA(3)枯枝落叶淋滤(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5)温带荒漠缺水(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