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17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全套教案(人民版必修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通史概要: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

2、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

3、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

4、动和结果;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5、。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

6、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学建议:1、导入: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2、有关“睁眼看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

7、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外也注意收集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

8、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3)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这一时期,其他的爱国人士学习西方的状况。如: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姚莹的康輶纪行。3

9、、关于“维新变法”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想起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教材未介绍早期维新思想,教师可以补充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张,并说明其积极意义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和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由此引出康梁的维新思想。(2)重点理解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的维新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托古改制。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

10、维新变法理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近代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和学说已经无法应对当时的局势,但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还是无法动摇的。为了寻求支持变革的合理依据,康有为就把孔子描述成一个主张“托古改制”的人,想利用孔子削弱反对势力。(3)对于维新变法运动,课本只介绍了它的结果和影响,建议教师补充维新变法运的动经过和内容,以便更好的理解其意义。4、关于“走向共和”一目,建议教师:(1)向学生补充介绍民主共和方案的总设计师孙中山的生平: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孙中山先生是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

11、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他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在他光辉的一生中,他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他得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他坚决捍卫共和国,领导了讨袁护法运动;晚年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北上谋求和平统一。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解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并从中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民主共和方案提出和发展的历程。让学生能认识到民主共和方案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更深刻体会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实现民主共和的艰辛。(3)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内容及其意

12、义。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 “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 “平均地权”,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公开提出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符合本阶级要求的国家的设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4)

13、引导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论战的背景、内容,并进一步分析这场论战的意义。关于“论战的背景”由教师讲明: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在此教师要对康、梁在历史上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即可。关于“论战的意义”,由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得出。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使

14、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江苏省仪征中学历史教研组 执笔:胡家珍 审订:姚国平二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教师可选取相关的电影或文学作品让学生

15、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以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新文化运动和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并从整体上梳理出近代先进的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会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与分析,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的内容难

16、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2)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教学建议: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探索行动及其结果。然后教师总结设问: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最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何在?中国富强的前途何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2、教师先解释标题:什么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

17、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3、关于“新青年的新觉醒”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兴起。建议教师:(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观点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资本主

18、义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爆发有历史的必然性。)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6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说复古尊孔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为下面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突破重点做铺垫。(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同时多媒体展示: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及生平资料)。(其中教师采用讲述法重点介绍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如陈独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及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教师总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

19、将汇集北大,新青年迁到北大。)4、关于“高扬科学民主大旗”一目,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新文化运动是在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他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所以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2)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分析归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提倡科学和民主?他们的提出有什么意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教师可先设

20、问,什么是旧道德?什么是新道德?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入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由于旧道德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文学革命”的主要代表及其作品(同时多媒体展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学生阅读后教师分析指出:胡适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并提出“须言之有物”等文学改良八项主张,主要是文学内容和文体方面的改革;陈独

21、秀号召建立新文学。(3)最后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以科学的精神重新审视他们的价值,以此引入下一目内容。5、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利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它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此处可补充有关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

22、劳,也有严重的缺点。首先,它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西方文化完全肯定的情况;其次,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再次,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2)在上述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现今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可作为研究课题)6、本课小结可帮助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江苏省仪征中学历史教研组 执笔:胡家珍 审订:姚国平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教

23、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和主要的代表人物,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不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之后成为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了解问题与主义之争;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结局,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的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

24、前两节内容,归纳概括分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实践效果,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并给予及时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五四爱国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解新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课时:1.5课时。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

25、原因。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本课知识理论性强,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距离,所以教师要尽量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设计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可借助于多媒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等进行教学。本节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可让学生带着这一线索去梳理本节内容。2、导入:利用多媒体投影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

26、大学教授 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教师设问: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入新课。3、关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一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1)马克思主义的开始传入,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的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27、)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情况(注意梁启超、朱执信、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教师要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分析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时的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人只是初步接触,所以宣传不全面,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缺乏准确和客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的社会影响并不大)。(2)马克思主义的正式传播及其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了解马克思主义正式传播的背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国际方面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国内方面则注意引导学生探讨新

28、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使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以及其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引导中国人走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学过,可由学生主讲,教师则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视频剪辑等辅助。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李大钊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首先进一步提高了人们的觉悟,促进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其次在知识分子中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并有一批知识分子在李

29、大钊的影响下转变成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此同时,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之间的桥梁。而他们的积极宣传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4、关于“新思潮的竞起”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分析新思潮竞起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一、五四运动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其中大多数人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出现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二、各种刊物争相介绍社会主义思想,但当时对社会主义又缺乏科学的认识,所宣传的社会主义内容纷繁庞杂。三、资产阶级改良

30、主义思潮的影响。(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列表归纳对比当时各种新思潮。(附表)名 称主要代表基本主张简单评述无政府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5、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其他各种思潮的斗争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的,论战是其最主要的途径。)(2)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可让学生转换角色,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上个世纪初,举办一场“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模拟辩论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会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相关内容。辩论结束后,教师适时的总结指出:这场论战的实质是社会主

31、义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要求:课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查阅相关的资料,为辩论做好准备工作;辩论中,要求必须以理服人,史论结合,切忌空发议论。在辩论中,教师可以作辩论会的主持人,也可以加入到其中一方,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3)关于“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的内容,教师只需依据教材点出其失败的原因和影响即可。(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和影响。(途径:一是组织学会,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通过论战,继续和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意义:扩大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使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坚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就中国的信心,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6、本课小结:引导学生归纳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江苏省仪征中学历史教研组 执笔:胡家珍 审订:姚国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