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解析:选A。均田制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
2、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可知当时吏治有所好转,而这正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结果。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
3、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解析:选D。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5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A井田制盛行 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 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C。本题考查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与正确解读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某时期少数民族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定
4、居生活的历史现象。井田制盛行于西周时期,这是中原汉族文化,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不是少数民族,也早已是农业生产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鲜卑族是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原先过着游牧生活,入主中原后,经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走向定居生活,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经济,排除D项。6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
5、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材料反映的史实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主要体现在()迁居洛阳的鲜卑族改变了其落后的游牧生活,成为定居农民鲜卑贵族逐渐演化为中原的封建地主和商人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大批鲜卑贵族深谙汉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族政权中的官员A BC D解析:选A。由于孝文帝改革,汉族官员可以在北魏政权中任职,但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当时南朝政权并未进行相应的改革,排除。8北魏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6、()A分配北方无主土地恢复小农经济B雕版印刷齐民要术推广生产经验C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D创制翻车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解析:选A。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均田制的内容,所以A项是对的。B项错在“雕版印刷”上,我国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C项错在长江流域,因为北魏的统治区域没有到达长江流域。D项错在“创制翻车”,因为翻车是三国时马钧创制的。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
7、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当时民族矛盾比较尖锐,对此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第(2)问,从材料看,改革艰难、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第(3)问,从民族融合
8、、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 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课中思考题】北魏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教材P28)提示: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一次讨论,尽量让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归纳总结。(1)可以达到。俸禄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吏的贪污现象。在俸禄制实施前,因为官吏没有收入来源,所以官吏的贪赃枉法、巧取豪夺是“合情合理”的、必然的。现在由政府统一发放俸禄
9、,官吏们有了合法的收入,就不能再通过其他手段聚敛财富了。并且当时还出台了严厉惩治贪赃枉法的法令,肯定对纠正官场的风气有较大的影响,多数官吏是可以奉公守法的,不会触犯法律,所以实行俸禄制是可以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的。(2)俸禄制不一定能彻底清除贪赃枉法的现象。当整个社会和官场风气比较清正的时候,贪赃枉法现象会少。反之,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总会有个别贪心重的人会以身试法。当个别现象得不到有效的纠正和制裁时,会进一步恶化社会风气,使贪污受贿盛行,进而败坏整个社会风气,一些官吏在拿俸禄外还会捞取更多的不义之财。【阅读与思考】(教材P32)仔细观察下列插图,看一看左图中孝文帝及其侍从的服饰与哪个俑
10、的服饰较为相似。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提示:孝文帝及其侍从的服饰与汉服俑的服饰较为相似。原因是经过孝文帝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的改革之后,汉族服装已经被广大的鲜卑族民众所接受,孝文帝及其身边的人更是以身作则,在这场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解析与探究】(教材P33)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材料一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着想。材料二反映当时南方人对于地处长江以北的洛阳有一定的偏见,认为它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必然破败萧条,尽显荒芜。但是,经过孝文帝的经营,洛阳城繁荣兴旺,礼仪犹在,人民殷富,景象完全超乎南朝人的想象。两段材料说明孝文帝高瞻远瞩,为鲜卑民族的未来发展而勇于改革,
11、开创千秋伟业。他不但具备迁都的智谋,还具备发展的眼光,更具有建设、繁荣洛阳的能力。【自我测评】(教材P33)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提示: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了对广大汉族人民和农耕文明十分发达的黄河流域的统治。当时北方的柔然各部经常在冬天进入大漠以南进行劫掠,北魏都城平城常年处于柔然强敌的侵扰之中。柔然的威胁使北魏政权不能全力在中原地区谋求发展,严重制约了鲜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阻碍了鲜卑族汉化的进程。拓跋部在进入中原初期,遇到汉族世家大族和广大民众的积极抵抗或消极逃亡,为了缓和与中原地区汉族的矛盾并适应新的政治形势,鲜卑族开始学习效仿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如招募汉族地主参议政事,
12、或在统治思想中引入儒家思想观念,不断用汉族文化影响鲜卑族民众。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然有所缓和,但由于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的巧取豪夺、统治阶级的过度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不断发生。为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快鲜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冯太后和孝文帝先后进行了社会改革。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提示: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总体概括有几个方面:(1)推行均田制,解决土地问题。主要内容是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直属州郡的三长制。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
13、田亩、户口和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以及维持地方治安。(3)整顿吏治,推行俸禄制和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官吏的俸禄由政府统一筹集发放,杜绝私自在民间征收和贪赃枉法现象。(4)迁都洛阳。保障北魏政权对广大北方地区的有效统治。(5)实行汉制,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并“定姓族”;宣布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政府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3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提示:(1)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长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其势力的恶性发展,有助于招募农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2)整顿吏治,推行俸禄,严惩贪赃枉法,有助于清除历来官府鱼肉百姓之积弊,对于加强封建政权建设有积极作用。(3)迁都洛阳和提倡汉化政策有力地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