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84KB ,
资源ID:24813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813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测试卷--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测试卷--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

1、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一、选择题1.“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2. 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A. 经世思想得到发展 B. 思想控制逐渐加强C. 传统文化日趋衰落 D. “中体西用”的影响3.毕竟使中

2、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海国图志 B. 中体西用C. 维新思想 D. 新文化运动4.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这反映出A. 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 西学冲击了中国人认知思维C. 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D. 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5.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

3、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一脉相承的是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学习西方的技术C.“师夷长技以制夷” D. 倡西学、兴民权6.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的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7. 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 专制制度 B. 工业经济C. 传统儒家思想 D. 民主制度8.

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高呼:中国“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其思想核心是A. 批判清政府的腐败 B. 振兴工商业C. 改革封建政治制度 D. 重视传统道德9.1901年10月,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下列观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A. 君主立宪 B. 以法治国C. 人民主权 D. 契约立国10. 孙中山说:“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

5、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A. 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 B. 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C 平均地权解决国计民生 D. 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11. 孙中山说:“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为地球上最富的国家。”文中的“社会革命”是指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 D.社会主义12.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 促进了马克思主

6、义的传播 D. 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13.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该规定是为了A. 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B. 顺应“共和民国”的宗旨C. 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D. 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教育14.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A. 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 B. 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舆论C. 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D. 共和制度不适应于中国15. 1915年底,梁启超撰文说:“在现行国体

7、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这说明此时的梁启超反对民主共和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思想与时俱进,政治上更趋进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A. B. C. D. 16.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A.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C.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17.罗兹墨菲在亚洲史提出:“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鲁

8、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 传统文化遭到鲁迅等人的绝对否定 B.“完全拒绝”是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沦丧C. 鲁迅等人的觉醒不在于外来的侵略 D. 接受西方文化是中国近代化必由之路1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A. 说明中西文化在很

9、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 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C. 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 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19.下列言论,按其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划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 B. C. D. 20.民国七年,刘大白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其创作背景可能是A. 中华民国成立 B.

10、五四运动爆发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中国共产党成立21.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 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 B. 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C. 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 D. 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22.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

11、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A. 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C. 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二、非选择题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 战必胜说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

12、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全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前,华夷观念是中国人描述世界局势的固定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将中国称为“天朝”“天朝上国”,而将中国以外的国家称为“夷狄”“蛮夷”等。在华夏族的眼里“夷”是不知礼仪的野蛮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逐步增多,他们描述世界的词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称西方为“夷”者仍然存在,但是“泰西”(即遥远的西方之意)和“西洋各国”的使用逐渐增多。郑观应指出,“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 甲午战争之后,“夷”在整个中国人的世界词汇中已经微乎其微了。与此同时,“泰西”“西洋各国”“西洋”等词汇居于主导地

13、位,以“强国”“列强”指英、法、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也开始增多“瓜分”一词也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话语。 摘编自任云仙近代中国国际政治词汇演变论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日本态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词汇使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思想观念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变化的历程,并分析说明其影响。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以倡导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的道理,随口说说,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材料二 (1912年)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

14、、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孙中山全集第2卷材料三 一、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民国十三年四月)(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及其基本主张。(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民国初年(1912年)和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方面与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3)结合上述材料,你对孙中山的历史活动有何认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

15、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

16、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动摇中国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萌发,推动了中国人民重新对世界的认识,对当时的思想有启迪作用,B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 林则徐、魏源等人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排除D。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17、明清时期的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清朝晚期统治者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表明其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所以正确的是A项,没有涉及到思想控制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衰落和“中体西用”思想,所以排除CD。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体西用。依据所学,A是魏源的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向西方学习,与题干材料“中西文化频繁接触”不符;B是在19世纪中期洋务派提出,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朝封建制度和文化,符合题意;C是在19世纪末由康有为等维新派提出,与题意不符;D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与题意也不符。所以应选B。4.【答案】B【解析

18、】材料说明传统的学术以“六艺”“四部”为基础,近代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学科范畴,反映出中国传统学术受到近代西学的冲击而发生变化,故选B;材料无法反映出“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中国传统儒学发展陷入困境”,排除CD;近代中学“缺乏稳固根基”材料中缺乏根据,排除A。5.【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861年”“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可知这应为洋务运动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故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6.【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解读题干

19、:从题干“夷务”变成“洋务”和“西学”,改变了对西方的藐视,体现了人们对西方的认识逐步加深,向西方学习层次也不断加深。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表述均是对题干信息的曲解和误读,排除BCD。7.【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变革封建制度,故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故D项正确。专制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相矛盾,故A项错误。工业经济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B项排除。传统儒家思想,也是改革的对象,故C项排除。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华民族探索史的内容

20、。由材料“速立宪法,改良政治”可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张,即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故答正确答案是C项。项不符合材料意思。郑观应属于地主阶级,不会批判清政府,A项错误。有材料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的是“改良政治”故B项排除。D项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与材料中心意思不符,故排除。9.【答案】A【解析】“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体现了契约立国的思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体现了以法治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君主

21、立宪思想,故本题选A项。10.【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推翻清王朝、改造国民和平均地权,故排除A、B、C三项;题目中的信息“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体现了孙中山“依法治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张,故本题应选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主张平均地权,属于社会革命,故C项符合材料信息。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属于民族革命,与材料的社会革命不符,排除A。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属于政治革命,与材料的社会革命不符,排除B。社会主义不属于孙中山思想的内容,排除

22、D。12.【答案】B【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仅仅在政治方面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完成了辛亥革命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任务,故选B;辛亥革命与科学发展关系不大,无法体现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排除A;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无法体现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排除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D与“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无关,排除D。13.【答案】A【解析】由材料“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可知其反映了对孔子思想的固守,结合1914年的时代背景可知是为了袁世凯复

23、辟帝制做舆论准备,故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和民国”宗旨是拥护共和,发扬民主,但在材料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排除;由材料“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可知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尊崇,并没有冲击儒学传统文化,故D项排除。14.【答案】B【解析】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后想更进一步恢复帝制,成为皇帝。总统顾问宣扬“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是为恢复君主制制造舆论。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1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初期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旨

24、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1915年底的国体应为名义上的民主共和制,故由题目中的信息“在现行国体之下.鼓吹他种国体.皆反对之”可知第项中“反对民主共和制”的表述错误,故排除;该主张体现了梁启超反对当时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的进步性,故两项的表述与此相符;新文化运动由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展,与题目中“梁启超”的身份“资产阶级维新派”不符,故排除第项,本题应选D项。16.【答案】C【解析】材料不能体现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反映了该学者不主张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C正确;材料反应该学者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但B选项不能具体表明该学者的观点

25、,B不是最佳选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该学者“主张改造儒家思想”,排除D。17.【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内容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腐朽的关键原因,所以遭到了鲁迅的否定,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可以看出;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含义相违背。18.【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可见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外来文化的蔑视,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到“实业”英语里有勤的含义,没有对中西文化的联系进行叙述,故A项排除;材料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谈到了中国人对其态度,与新文化运

26、动是否有阻力无关,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可见对西方文化没有全盘肯定,故C项排除。故选D。19.【答案】B【解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薄伽丘的名言,是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名言,是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名言,出自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故正确顺序为 。故选B项。20.【答案】C【解析】民国七年为1918年,根据“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判断可知是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C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AB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21.【答案】C【解析】材

27、料中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从“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变化体现出新文化运动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要求,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已失去”;B项错误,错在“各阶级共识”;D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2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故B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的本质,

28、阶级斗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不是材料主要表明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可知,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的理论,因此D选项说法有误,故D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3【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变化,根据材料一中“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等信息可知其态度变化为从轻视转变为主张学习;第二小问原因,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2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历程,材料分为三个时期来阐述,我们也可以分三个时期来作答:鸦片战争以前是华夷观念(“蛮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夷的称呼减少,华夷观念被冲击,平等观念增强(“泰西”“西洋各国”)甲午中日战争后夷的称呼基本消失,认识到西方各国强于中国(“列强”),概述起来,晚清时期中国国际观念体现出越来越平等看待各国、对外国的认识日益清楚和客观的趋势。第二小问影响,跟着第一小问回答,可以分两个阶段作答会更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引起了(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上)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后,引起了(政治上)戊戌变法、辛亥

30、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等救亡运动。【答案】(1)变化:从轻视日本到主张向日本学习原因: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逐渐传入;民族意识的觉醒;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2)历程: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逐步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影响:有利于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4分)甲午战争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先进,民族危机的意识日益增强。影响:救亡运动兴起,出现了政治上的改革和革命。24.【解析】(1)关于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根据材料一“所以倡导民生主义,

31、就是因贫富不均”可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方面作答。关于民生主义的基本主张,根据材料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可从平均地权方面作答。(2)根据材料二“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可知1912年主张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根据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足民食”“裕民衣”“乐民居”“利民行”等信息可知1924年国家把民生问题作为建设之首要,注重解决民众的“衣、食、住、行”。(3)以上三则材料都反映了民生问题,也可看出孙中山一直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而且能够适应形势适时的调整政策,始终致力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答案】(1)

32、原因:看到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基本主张:平均地权(或核定地价)。(2)民国初年(1912年):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民国十三年:将民生问题放在国家建设的首位;以发展经济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或发展经济,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3)认识:孙中山始终关注民生,并与时俱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25【解析】(1)异同点包括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文字,从中找出相同信息和不同信息进行归纳。材料一中“康有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与材料二“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民

33、权思想矣”可得出第一个相同点是都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可用的思想;材料一中“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和材料二中“故与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得出第二个相同点是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都向西方学习;材料一中康有为倡导维新,即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完成,材料二中孙中山倡导共和制度,此其二者的不同点。 (2)第一小问概括观点,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简要概括即可。材料三中“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表明政治制度必须是根据本国的情况而制定;“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意思是即使是学习国外的制度,但也必须结合本

34、国的传统,才能发挥政治制度的作用。第二小问论证作者观点,题干要求用两个出处来论证,一是“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二是“实践结果”。首先寻找“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来论证这一观点:材料一中“康有为等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说明维新派假借孔子名义来宣传维新思想,但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说明维新派没有彻底把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国的国情相融合;材料二中孙中山引进了民主共和思想,但却与“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相混淆,也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故他也没有将西方的先进思想与中国国情彻底融合。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只是把西方思想嫁接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没有彻底批判传统思想,导致儒家思想依然占统治地位,没有起到

35、启迪中国人思想的效果。其次从“实践结果”来论证这一观点,注意必须答出“实践”和“结果”两个部分: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情导致中国无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即中国是两半社会,资本主义在双重压迫下非常微弱,资产阶级力量很小。可见,无论思想、制度没有与国情相结合都不能成功,正好论证材料的观点。【答案】(1)同: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寻求可用的思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异: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教外衣宣场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效仿欧美民主,在中国建立共和国。(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专制影响根深蒂固而脱离了中国实际,最终失败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