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13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 专题测试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一、选择题1.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2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说过:“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B列强与农民运动的冲击C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D儒学受外来思想的冲击3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

2、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从中得出的认识有A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成功选择 B中体西用的提倡者并不反封建C中体西用的提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体西用遭到近代士人的反对5晚清公使郭嵩焘旅居英国时感叹:“政教风俗

3、,欧洲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中国士大夫知此义者尚无其人,伤哉!”据此分析,郭嵩焘A沉醉于西方的物质文明B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观念C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认识6.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人才的匮乏7.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

4、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 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 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8青年胡嗣穈在某书中看到“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话,想到当时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此后便将“适之”作为自己的表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胡嗣穈改名主要归因于A魏源的启迪 B康有为的变法C梁启超的鼓噪 D严复的宣传9.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C.天

5、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10.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11.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12. 1

6、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 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13. 蔡元培在发刊词中提道:“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A. 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B. 传播互学,彻

7、底否定中学C. 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 使新文化运动由比展开14. 北京大学曾是新文化运动的摇篮,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在办学上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在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 吸引外来文化 B. 提倡学术自由至上C. 促进民主改革 D. 鼓励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15. 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见,陈独秀反对A. 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C. 孔子主张 D 封建专制16.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其中“两位先生”是指

8、A. 达尔文、赫胥黎 B. 鲁迅、胡适C. 马克思、恩格斯 D. 民主、科学17.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人物言论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梁启超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陈独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C. 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 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18.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

9、“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A. 首倡民主与科学 B. 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C. 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 宣传马克思主义19. 李大钊指出:“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西洋文明是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常求以人为克制自然,时时进步,时时创造。”这说明李大钊A. 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 B. 希望中国改革政治制度C. 主张加快工业近代化 D. 肯定了西方文化的长处20. 李厚泽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下列的主张与他的观点最一致的是A.“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

10、 B.“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C.“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何可得开哉?” D.“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21.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吴玉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题的诗。主要是肯定李大钊A. 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C. 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 猛烈批判尊孔复古思潮22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B进行社会主义运动C联合地方实力派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3.1924年3、4月间,孙中

11、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就民权主义发表了一系列演讲。他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其解释的本质目的在于A. 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C. 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 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241925年3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A提出了三民主义B倡导了三大政策C领导了辛亥革命D主张“平均地权”25“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这种从农村

12、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这种战略”提出于A大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6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材料表明()A主张全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说明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C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D找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二、非选择题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

13、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 材料二 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康有为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

14、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材料三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文明在历史上兴起衰落,离散聚合,消失或成长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自我封闭,对其他文明采取排斥对立态度的民族,迟早要葬身在时间的大漠之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摘自王天玺多极世界和为贵兼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有关教育发展的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从西方文明中吸取营养,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的。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严复指出,“交通之用必资舟车,而轮船铁路,非汽不行,汽则力学之事也。地不爱宝,必由农矿之学,有地质,有动植,有化学,有力学,缺一则其事不成。而当事之人,不经教育者,无论矣”。学校中课程,必有数学、理、化、动、植诸科,“不但以其中所言,为人生不可少之智识”,而且“可以见微知著,闻因决果学几何、三角者,必日事于测高仞深,学理、化、动、植者,必成业于冶铸树畜也”。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蔡元培指出,“凡自然现象,自昔为哲学所包含者,皆已建立为科学矣。其它若社会学,若伦理学,若人类学,若比较宗教学,若比较言语学等,今日悉以归纳法治之,将自成为科学。”“世界事事物物,虽然复杂,总可以

16、用科学说明他们;科学的名目,虽然也很复杂,总可以用三类包举他们。第一、是现象学的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等;第二、是发生的科学,如历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第三、是系统的科学,如植物、动物、生物学等等。” 摘编自秦英君科学乎 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严复科学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关于“科学”的基本内涵。(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和蔡元培科学观的共同影响。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

17、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 我们今日的环境,真是不幸极了:社会的种种组织、风俗、制度,都是过渡时代、“青黄不接”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使得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比之

18、欧洲黑暗时代,也差不多。左立夫中学毕业生的切身问题(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又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

19、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2【解析】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说“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实际是主张中国封建统治思想必须顺应形势,向西方学习技术,而列强与农民运动的冲击促使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故B项正确;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在19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中国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器物,没有发展到思想层面,因而儒学也未受外来启蒙思想的冲击,故D项错误。【答案】B3【解析】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的接受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证

20、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错误;西方科技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B4【解析】中体西用“包庇封建”是“破启锢闭”的重要措施,未使中国成功实现近代化,故A 项错误;材料强调中体西用对近代化的客观作用,而非其内涵,故B项错误;材料“欲破启锢闭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体现中体西用推动近代化有积极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近代士人对中体西用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C5【解析】 根据“政教风俗,欧洲独擅其胜”可知郭嵩焘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故A项错误;郭嵩焘批判中国士大夫不知道西方制度的先进,表明他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故B项错误;郭嵩焘意在批评国

21、人不了解西方制度,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郭嵩焘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表明已经突破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6.【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即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乏的信息。A项“中外交涉”,B项“顽固派的抵制”,C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D。7.【答案】C【解析】结合甲午战后的时代背景,可知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是为了

22、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C项正确。据题干中“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得出梁启超希望中国能像英日那样崛起,并未倡导倡导民主革命,故A项排除。梁启超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故B项排除。改良思想的开端应该是在早期维新思想时期,与题意时间不合,故D项排除8【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结合所学知识,严复翻译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作品,译成天演论,核心观点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魏源是地主阶级改革派,代表作为海国图志,故A项错误;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梁启超主张申民权、设议院,与题意不符,故C项

23、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正确。【答案】D9.【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报刊。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10.【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保其身体”“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可知,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11.【答案】D【解析】从禁止使用的名词来看都是一些外来词和新名词,因此禁止使用的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

24、本题选择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等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信息,B项错误;C选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2. 【答案】A【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13.【答案】

25、C【解析】材料体现了蔡元培“兼容并蓄”的思想,其实质是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故C项正确;由此,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这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有关,故A项错误;“同罗众家”说明该理念没有彻底否定哪家文化,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展开的标志是1915年新青年的发表,故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袁世凯当时在思想界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很显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实质是要让资产阶级思想得以包容,故答案为D。15.【答案】D【解析】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根据“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可知陈独秀反对的是阻碍中国实现

26、民主共和的封建专制,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孔子主张并不是他反对的目标,他反对的真正目标是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和孔子主张背后的专制制度,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16.【答案】D【解析】据“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可以知道,其中“两位先生”是指民主、科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故排除ABC,选D。 17.【答案】D【解析】表格中的人物涉及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都与主张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中国近代化有着密切关系

27、,故D符合题意;洋务派只学器物,与“启蒙”“民主政治”无关,AB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与“工业化”无关,C不符合题意。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说明鲁迅用白话文批判封建礼教,故C项正确;AB是陈独秀;D是李大钊。19.【答案】D【解析】据材料“西方文明之特质建立在工商经济上的构造,具有一种动的精神进步,时时创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李大钊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创造精神,属于西方文化的积极方面,故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李大钊全盘否定了中国文化,故

28、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中国改革政治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加快工业近代化的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20.【答案】A【解析】中国近代具有思想启蒙、文化改造意义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屏弃传统改变中国的现状,“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是胡适的思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是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的思想;“夫不兴民权则民智何可得开哉?”是梁启超的思想;“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主张。21.【答案】B【解析】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李大钊在中国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题诗是针对上述史实

29、给予的评价。故答案为B项。为新青年撰稿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不能体现“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的含义,排除AD项;发表文学革命论的是陈独秀,排除C项。22【答案】D【解析】武装夺取政权是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就有的主张,故A项错误;进行社会主义运动是中共的主张而不是国民党的主张,故B项错误;在1924年之前已经证明联合地方实力派的做法是走不通的了,故C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实行第一次合作,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D项正确。23.【答案】D【解析】孙中山对民权主义进行改造,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旧三民主义,故A项错误;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

30、思想属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来源,故B项错误;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属于民族主义,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国民党一大和国共合作建立后,孙中山增加了民权主义的内容,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通过“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来实现,故D项正确。24【答案】B【解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故A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孙中山晚年为了继续完成“民族革命”倡导了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孙中山晚年领导了辛亥革命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主张“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25【答案】B【解析】材料“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指毛泽东工农

31、武装割据理论,形成于井冈山时期,选择B项符合题意。26【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着重打击农村封建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国民革命既要打到军阀又要打到农村封建阶级,故B项错误;打击农村封建阶级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故C项正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是通过武装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赶走侵略者,建立民主共和国,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7【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的信息可以概括出“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依据“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可以归结出“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的答案。(2)此题考查对材料二的概括,“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

32、三,而体育亦特重焉”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强调合群,“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诂,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注重培养政治素养。(3)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中“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对立统一、冲突交融中展开的。”可知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依据材料三中“只有那些开放的、善于从其他文明中吸取营养的民族,才有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可知,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作答即可,即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及洋

33、务派,兴起了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的技术)的潮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学习西方的思想),变革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学习西方的制度),共同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答案】(1)观点: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 (2)观点:把教育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服务于政治; 阐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提倡培养群体观念; 立足于挽救民族危机,注重培养政治素养。(3)观点:文明的

34、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举例: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及洋务派,兴起了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的技术)的潮流,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学习西方的制度),共同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学习西方的思想),变革儒家的传统思想,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道路。28【解析】(1)根据材料一“而当事之人,不经教育者,无论矣”可以得出重视科学教育;根据材料一“学几何、三角者,必日事于测高仞

35、深,学理、化、动、植者,必成业于冶铸树畜也”可以得出:侧重科学的实用性;根据材料一“学校中课程,必有数学、理、化、动、植诸科”得出关注自然科学知识。 (2)根据材料二“今日悉以归纳法治之,将自成为科学。”得出科学方法;根据材料二“世界事事物物,虽然复杂,总可以用科学说明他们”得出科学意识;根据材料二“科学的名目,虽然也很复杂,总可以用三类包举”得出科学分类;根据材料二“是现象学的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等;第二、是发生的科学,如历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第三、是系统的科学,如植物、动物、生物学等等。”得出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3)明清时期中国思想的特点:专制,僵化、愚昧,缺乏理性思维

36、,严复和蔡元培推动了西方思想(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进而推动社会的社会进步,近代化进程等。【答案】(1)特点:侧重科学的实用性;关注自然科学知识;重视科学教育。(2)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分类;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3)影响:改变人们的科学观;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西学的深入;加速近代科技转型;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近代化进程。29. 【解析】(1)旧道德观念,据材料一“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传统道德的角度回答作者所说“旧道德观念”指的是什么。思想来源,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37、的角度回答作者所提出的”新道德标准”的思想来源。(2)发展阶段,据材料二“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器物-制度-思想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原因,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资产 阶级的追求、尊孔复古逆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方面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直接原因。(3)问题,据材料三“新文化未能完全产出,旧道德已宣告破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道德伦理规范混乱角度指出当时中国道德伦理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据材料三“国内的军政,民政,以及工商百业,都显出一种黯淡凋零的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文化运动弊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答案】(1)儒家传统道德(或三纲五常)。西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或启蒙思想)等。(2)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资产阶级追求民主政治;尊孔复古逆流兴起;袁世凯复辟帝制;新式知识分子的作用。(3)除旧而未能立新;道德伦理规范混乱。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倾向;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