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010.43KB ,
资源ID:248130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813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18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18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因、内容和评价。2.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和意义。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和影响。课标解读: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3.搜集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一、戊戌维新运动1原因(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根本原因。(2)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阶级基础。(3)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和封建危机加深。(4)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思

2、想基础。康有为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主张:明确指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2经过(1)“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3)戊戌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

3、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3评价(1)积极: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局限:由于守旧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问题探究1: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不尽相同,差别的根源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你如何认识这一观点?提示:错误。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

4、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即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2)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洋教势力的猖狂。2兴起:1898年于山东。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丧失对清王朝的警惕。4败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的强大与共同镇压。5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6评价(1)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加速其灭亡。(2)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知识拓展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1)“灭洋”,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

5、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的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但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以致后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源自农民阶级的爱国与反侵略情感,表明他们没有能力辨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的关系,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企图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的义和团

6、运动,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2概况(1)时间:1900年。(2)国家:英、日、美、意、法、德、俄、奥。3辛丑条约(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4)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省,位居六部之上。4影响(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

7、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提示:经济上:中国完全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军事上:列强在战略要地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地位,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最终确立。探究点一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一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

8、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思考:(1)据史料一归纳康有为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及其目的。(2)史料二反映出康、梁维新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信息解读(1)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2)“跪着造反”,看似可笑,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能这样。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需要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提示(1)核心内容:实行君主立宪制。目的:变法图强。(2)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等思想。(1)康有为维新思

9、想的特点及成因特点a.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b.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c.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成因a.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b.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作的贡献政

10、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典例1】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审题指导定时空:戊戌

11、变法。抓关键: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戊戌变法更多受外来压力的推动,是面临严重危机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正确B项“极不充分”未涉及。错误C项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错误D项改革措施没有脱离国情,戊戌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错误答案A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因此,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

12、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探究点二 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史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史料二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思考:(1)从史料一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认识其影响?信息解读(1)“只因鬼子闹中原”说明了兴起原因;“只因鬼子止住天”等体现了迷信色彩。(2)注意史料分析:“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一根火柴

13、”都是洋货,因此被杀,体现盲目排外、落后和残暴。提示(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影响: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

14、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典例2】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审题指导定时空:义和团运动。抓关键: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正确B项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错误C项材

15、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错误D项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错误答案A近代中国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旋起旋灭,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2)评价:这些自发的反抗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进程。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些反抗斗争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因此,评价中国近代的民众自发斗争,在肯定其正义性和历史作

16、用的同时,还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一、对辛丑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认识1从签订条约的背景看:它是在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同盟之后,在清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八个国家武装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后签订的。2从签订条约的国家由8国增加为11个来看,表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可以任意欺辱中国。反映了中国主权的完全丧失,地位的低下。3从内容来看:这是继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损害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该条约没有割地与通商之类的内容,但实际危害大大超过前者。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奴役与军事控制上:如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表现出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狂

17、妄企图;拆毁炮台、驻军要地、设“使馆界”等,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同时辛丑条约实际上是清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对帝国主义的一次大拍卖,正式承认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局面的形成。清政府彻底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东南互保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清廷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此事件虽使河北、山东等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

18、战乱的波及,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其虚弱表露无遗。对于“东南互保”的性质,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洋人勾结,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一种卖国行径;而现代则有其他观点认为,在当时之条件下,张之洞等人的行为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之作用。雷颐:如此“怪象”充分说明清政府中央控制力的迅速减弱,因为在如此重大问题上,地方大臣竟敢而且能够联手抗衡朝廷。然而,正因为他们使尽浑身解数抗衡朝廷几近疯狂的决策而“东南互保”,使中国最富庶繁华之地、为数不多的新式工商业最集中之区局面大体平静,免于战火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同时也阻止了列强势力在长江流域更迅速、更强烈的深入。三、

19、如何理解清政府态度由“剿灭”到“招抚”的转变剿灭招抚原因义和团运动严重危害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由于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一时难以剿灭,义和团势力已经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制侵略,使义和团力量受到削弱,清政府只好转为招抚目的消灭义和团,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控制利用义和团,达到消灭或化解义和团这股反清势力实质剿、抚实质一样,是为了控制、利用义和团以达到消灭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清政府的统治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教材必背1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2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人民觉醒,

20、形成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义和团运动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阴谋。4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经济掠夺更为严重的阶段特征。1鸦片战争之后,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大致从“器物”学习渐次深入到“制度”学习和“思想文化”学习,这一变化()A说明中国启蒙思想的不断深化B得益于资产阶级的大力推动C反映了中华文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D推动了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解析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明显体现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不断深化,故选A项;“器物”阶段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洋务派

21、,而不是资产阶级,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中华文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故排除C项;中国近代并没有推动制度层面的真正转型,故排除D项。答案A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A夺取资本输出场所 B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C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推翻清政府统治解析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口号,沉重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俄、日、美、德、英、法、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故选B;夺取资本输出场所、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排除A、C;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而不是推翻清

22、政府统治,排除D。答案B3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华制华”的历史事件是()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C太平天国 D甲午战争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严厉禁止中国人民反帝,并镇压参与反帝的官吏,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外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以华制华”的策略,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促使中国失去了大量的权益,但是并未成为列强的工具,A和D项错误;太平天国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此时清政府并没有完全受到列强的控制,C错误。答案

23、B4赫德说:“义和团之运动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这反映出他认识到()A义和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解析由材料“他日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可见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积极影响而非局限性,故B错误;义和团运动是自发的群众性运动,最终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故C错误;义和团运

24、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故D项错误。答案A5下面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根据材料“农民阶层”“扶清灭洋”“以反帝为核心目标”“盲目排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这次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颁布了资政新篇,故A项排除;B项是地主阶级发起的,排除;D项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排除。答案C课后作业(十八)一、选择题11892年,维新思想家

25、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变法维新营造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答案B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26、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目的是()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解析从材料“日本人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所表现的巨大差异:日本向西方学习政治与教育,并付诸于实践而日趋强盛,中国向西方学习器械制造而未能使中国富强,通过日本与中国的强弱对比,意在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B、C项是A项的具体表

27、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中日之间近代化道路的异同,故D项排除。答案A3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A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B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C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D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解析A项错在“完全传承”,此时知识分子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等,故A错误;根据材料“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可以看出维新思想既有思想的

28、启蒙又有救亡图存改革政局的历史使命,故B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全方位学习西方的时期,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故D错误。答案B4有学者指出,尽管维新变法运动中的思想激荡之势包含各种各样的思想,但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这显示出维新思想()A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B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C因激进而难以被接受 D打破了传统政治秩序解析根据“他对国家富强的广泛要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倾向,打击了传统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可知,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冲击了旧思想,具有思想启蒙的特征,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重分歧”,排除A

29、;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思想难以被接受,排除C;维新思想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实现,没有打破传统政治秩序,D错误。答案B5下表为严复1895年所发部分文章简表。这些著述反映出此时()时间题目核心内容2月论世变之亟中西之间的理道本是相同的,但西方国家行之则常通,中国行之则常病,究其原因,则在西方有自由,而中国无自由3月上旬原强提出中国标本兼治方案:“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本是民智、民力、民德。果使民智日开,而标将自立。”3月中旬辟韩民迫不得已而立君与臣的初衷,是欲君臣担当“卫民”的职责,而非只是收税征粮,作威作福A.变法维新思潮势不可挡 B民族危机已空前加深C民主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D君主立宪是必然

30、选择解析1895年初,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势必扩大侵华权益,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这体现在严复文章中的“常病”、“练军实”、“卫民”等处,B项正确;表格无法体现严复文章的社会反响,A项错误;严复旨在宣扬变法维新,并不主张革命,C项错误;君主立宪的方案在实践中并未成功,不适合中国,D项错误。答案B6“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A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B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C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D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时的中国人认为可以利用民众去对外,而且

31、可以“有胜无败”;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文明的枪炮和蒸汽机面前,血肉之躯终究无济于事,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仅靠民众是很落后的,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强调的是“慈禧太后”等“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是利用“民心”“民气”,不是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也没有反映民族矛盾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具有盲目排外色彩的是中国近代的义和团运动,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排除。答案B7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A南方地区

32、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B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C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地区D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解析根据材料对义和团运动、改良派和革命派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可知体现的是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答案为D选项。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政府态度,B选项排除。西方侵略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C选项排除。答案D8下表反映了18611898年中国教案的情况。据此可知,甲午战争后()A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松弛B团会对教会攻击是教案主要冲突形态C官方的介入使民教冲突得以明显缓和D义和团

33、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宗教势力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材料数据反映了18611898年中国教案分类当中,团会对教民的打击数量剧增,并占据多数,这说明团会对教会攻击是教案主要冲突形态,故B正确;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并没有松弛,故A排除;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官方的介入使民教冲突得以明显缓和,而是说明民教冲突加剧,故C排除;仅凭材料数据也无法说明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宗教势力,故D排除。答案B9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

34、”协议,该协议的签订()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解析根据“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东南互保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下,南方各省为保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清朝的旨意与列强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确保了南方地区的稳定,有效维护了南方经济发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排除A;“东南互保”协议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C;“东南互保”协议使清廷威信扫地,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排除D。答案B101900年,慈禧发布要

35、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为首的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这一事件()A加剧了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B地方自保避战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C缓和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D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解析材料中“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民族危机严重,但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即材料所述事件加剧了中

36、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故答案为A项。B项,地方自保避战是导致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的说法没有依据,明显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矛盾的信息点,排除;D项,地方实权派完全掌控国家外交事务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11下图为北京某历史时期的地图,该图可以佐证()A北京成为通商口岸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允许在京开设工厂 D北京使馆界的设置解析根据“意大利使馆”“意大利兵营”等信息可知,该时期是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划分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所以该图可以佐证北京使馆界的设置,故D正确;北京在近代没有被列强开为通商口岸,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

37、的内容,故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工厂的信息,故C项排除。答案D12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A.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B证明“弱国无外交”C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内容中不涉及割地、开埠,故C错误,符合题意。这些条约都属列强利用军事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这段历史也告诉我们“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故A、B、

38、D均属于共同点,不合题意,排除。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制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

39、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1840年3月”、“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前局势”指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结合所学可从中国的国情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等方面分析作答

40、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结合所学可知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3)结合所学可从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的角度分析作答瓦德西说出“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其结果是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变化是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

41、完全被驯服。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3)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方式: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结果: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完全被驯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爱国主

42、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不说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请结合材料围绕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提炼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43、解析论述:根据材料陈旭麓对爱国的定义“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可以确定论述的主题为爱国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过时的,但是爱国不能违背社会进步的原则。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结合近代民族英雄关天培、邓世昌等英勇反抗外敌入侵,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而义和团运动在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同时却盲目排外,仇视近代工业文明,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最后综合论述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

44、上的爱国主义。答案示例: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当中华民族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关天培、邓世昌及抗战时期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仇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守护已经陈腐的旧观念、旧制度,其“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所以,近代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综上,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