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669.65KB ,
资源ID:24796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796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5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师用书:5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坐标单元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国家分裂,战火连绵,形势动荡。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有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统一,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有重要建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课标解读:1.

2、结合三国两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足之势形成(1)魏: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蜀: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3)吴:孙权定国号吴,定都建业。2西晋统一和灭亡(1)过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

3、完成统一。(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问题探究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提示:经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兼并,终于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与东汉末年的混乱相比,三国鼎立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应该看到,由于三国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各统治地区内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东汉末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相比,确实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原因,曹、刘、孙三个政治势力谁也无法马上统一全国,所以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走向全国统一的过渡环节。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4、。(2)政权特点:高门士族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东晋的士族?提示:士族的兴盛,依赖于统治阶级颁行的各项法令。法令的出台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

5、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时期。士族在政治上享有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北朝(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6、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a.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b.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主要内容:a.迁都洛阳;b.穿汉服、说汉话;c.改汉姓;d.与汉族通婚。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4)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问题探究3:三国两晋南北朝

7、时期的民族交融的表现有哪些?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民族交融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次大规模人口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2)三个阶段的民族交融: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后,长城沿线出现民族交融局面;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步伐加快;北魏时期,民族交融出现高潮。(3)四种交融方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战争、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探究点一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史料一(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宋书孔秀恭等传论史料二中国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从经线来看

8、,总体呈自西向东的趋势;以纬线观之,则时南时北。政权南移在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有三次:晋代宋代元末明初中国古代史思考:(1)据史料一,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信息解读(1)从“无风尘之警”“民勤本业”等信息中得出社会安定和人民勤劳。(2)抓住“政治中心”等关键词,认识其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提示(1)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政权南移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起了带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典例1】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农村区域经济发

9、达B江南开发程度提高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农产品高度商品化审题指导定时空: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抓关键:材料关键为“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表明江南农业种植技术有所进步。析选项:从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把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江南农业种植技术有所进步,带动江南开发加速,表明江南开发程度发达,故答案为B。农村区域经济发达是在清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根据所学经济重心一直到南宋才完成南移,两晋的经济重心还在黄河流域,C错误。农产品高度商品化是发生在当代农业现代化高度发达的国家,

10、D错误。答案B探究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思考:(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史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

11、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信息解读(1)第一小问,概括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2)依据史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史料中“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3)可以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提示(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

12、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1)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

13、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典例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审题指导定时空: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

14、期的经济。抓关键: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是在宋朝。错误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正确C项材料只表明江南经济区获得显著发展。错误D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宋朝。错误答案B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A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解析根据“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

15、方各政权长期对峙。这其中就有得益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南北方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故A正确;南北对峙并没有阻断经济文化交流,B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不利于恢复生产,C错误;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而不是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D错误。答案A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这里的江南指的是()江东地区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岭南地区和闽江流域ABCD解析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江南除去地理

16、上的区域所指外,更兼有文化上的内涵,这里指广义的江南。答案A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产粮区。这表明()A军事战争决定经济兴衰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南方农业技术更加先进D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农耕规模缩小,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出现了一些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逐渐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故B正确;决定经济兴衰的关键因素是生产力发展,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北方的农业技术比南方先进,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相反,农耕规模缩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D错误。答案B4439

17、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的是()A北魏B前秦 C成汉D西秦解析根据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A符合题意。成汉、西秦是十六国时期的局部政权,故C、D不符合题意;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A5南朝和北朝的关系是()A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B先后出现的两个王朝C统一的局面D一国两制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方的南朝与北方的北朝相互对峙,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依次是宋、齐、梁、陈四朝,所

18、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答案A课后作业(五)一、选择题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五个政权,先后顺序是()A后汉后唐后晋后梁后周B后唐后晋后汉后梁后周C后梁后晋后唐后周后汉D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所以D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时间先后顺序均错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答案D2“三国鼎立”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

19、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导致这一局面最终形成的是()A曹操建魏B曹丕称帝C蜀汉建立D孙权建吴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孙权称王,建吴定都建业。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答案D3我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居民大量地迁移到南方,这主要是因为()A北方战乱频仍B北方瘟疫肆虐C北方灾荒严重D南方经济发达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战争不断,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甚至迁到南方,故A正确;北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的战乱,不是北方的瘟疫和灾荒,故B、C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发达,故D错误。答案A4据晋书文帝纪记载: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材料可以论证()A古代人口流动属两晋最快B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C文帝掠夺劳动力所造成后果D民间自发人口迁徙的影响解析材料反映了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中“最快”说法不准确,故A排

21、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文帝掠夺劳动力,故C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人口迁徙是否是自发现象,故D排除。答案B5根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宋代则相反。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从西汉至北宋,北方时有战乱发生,南方则相对稳定。答案A6魏晋时

22、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解析由材料可知,畜牧带南移至内地。结合所学知识,畜牧业以草场牧场为主,相比较于农业,它更有利北方生态环境的恢复,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北经济的互补性,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少数民族并未接受农耕文明,故C项错误。答案D7据下表可以推知,西晋时期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北所辖郡数秦岭淮河以南所辖郡数西汉1037429

23、西晋1628676A.统治疆域得到扩大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与西汉时期相比较,西晋全国总郡数有所增加,增加部分主要是南方,南北方郡数差距明显减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说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选D项。郡数的多少并不能反映统治疆域是否扩大,故排除A项。郡数的变化也无法说明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和北方政局相对稳定,故排除B、C项。答案D8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

24、建化改革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根据“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可知洛阳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迁都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加强统治是迁都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推行封建化改革和防止柔然的骚扰也是迁都的推动因素,但与巩固统治相比都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C项。答案D9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

25、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反映了鲜卑与汉族的民族交融,故C正确;族际通婚并不等于改行汉制,故A排除;族际通婚加快了民族融合,并不是单纯的政治联姻,故B排除;族际通婚也不可能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故D排除。答案C10下图民族交融示意图反映了五世纪末的一次重大改革,推行这一改革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B鲜卑族C匈奴族D羌族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答案B11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

26、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根本目的在于()A密切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B稳定鲜卑社会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当时希望得到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缓和民族矛盾,因此与这些世家大族联姻,以拉拢其支持政权,进而巩固统治,选项C正确;选项A是表象,排除;孝文帝结交汉族世家大族是为了缓和鲜卑贵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而非稳定鲜卑社会,选项B排除;选项D是客观影响,非孝文帝的主观意图,排除。答案C1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

27、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析孝文帝改革使内迁民族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加速了北方内迁各民族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这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故选C。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生产技术的推广,不符合题意,A错误;生产生活比较稳定以及为后来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都未从社会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B和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人口流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4至6世纪中国境内民族迁移示意图材料二晋书记载:“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庶

28、有旋返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南、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解析4至6世纪属于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迁移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可以联系所学,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影响来回答。南方统治者面对大规模民族迁移所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等信息来回答。其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

29、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答案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或答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南方:东晋政府允许侨人登记户籍,免除赋役;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重心南移。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

30、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材料四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出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表明南方农业产量提高、材料二表明农工商发达、材料三表明农业发展、赋税仰仗南方、材料四表明南方人口超过北方。(2)依据材料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回答。(3)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等角度思考回答。答案(1)状况: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业不发达。发展:东晋时期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