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775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写作上的从小见大周国平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

2、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

3、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

4、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1. 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2. 第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_。3. 对第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B. 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C. 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D. 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4. 阅读第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答案】1.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从小见大对写作者很重要”的观点,引出下文对如何做到从小见大的方法的阐述。 2. 证明平时勤于思考大道理,敏于感受小事物,才会有从小见大的好眼力的观点 3. B 4. (1)抓住小和大的关联点,并着重描述

5、:(2)语言表述要简洁、质朴、独特。【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具体考查分析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结合前后语段内容“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等分析,第二段内容结构上主要是承上启下,答题时候需要具体分析承上启下的内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

6、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第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需要立足文本第三节内容,联系上下文语句等分析目的。结合“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分析,写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等,为了证明平时勤于思考大道理,敏于感受小事物,才会有从小见大的好眼力的观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

7、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结合“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等分析,语段主要强调写作前的积累,平时要不断记录,不断积累等。B项理解最恰当,故选B。【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结合“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

8、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分析,在具体写作时,抓住小和大的关联点,并着重描述。结合“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分析,在具体写作时,语言表述要简洁、质朴、独特。【点睛】信息筛选整合题,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

9、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黄州赤壁谒东坡我又来了,在这满天秋碧的日子。我是来看苏东坡的。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滚滚江水边这片青松与修竹掩映的江矶兀立于小城一侧,兀立于如烟波一般浩渺的文化时空里;在我的心目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黄州只有苏轼屹立在这里,屹立在历史的苍穹之下。江上的霞晖刚刚散去,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任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依然能让他产生无限怀想。是

10、的,先生没有离开过黄州。他把自己最好的创造年华留在了黄州,他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留在了黄州,他把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和生命表现留在了黄州。不曾有过干戈扰攘的著名战事,不曾有过或虚或实的传说故事,黄州的悠远,黄州的名望,是靠文化构筑起来的。说得具体些,是在970多年前的那个风雨如磐的日子,一个近似囚犯的人被押解到这里,在这里留下了几纸文字之后,就把这座小城高高地垫起,让世人刮目相看了。如今,不闻低吟高诵之声,横笛漫吹的悠扬也已渐渐远去,但有苏轼伫立在这里。无论是秋色中的黄州,还是春阳下的黄州,见到苏公,都能让人遐想翩翩。那是一个让人永远无法悟透的文化话题,本是一场人生悲剧,却导致了一次生命意义的至高

11、升华。在我们今天为宋词、为唐宋散文这些巨大文化财富而备感骄傲的同时,只能庆幸当年的黄州,不是今天人们印象中的这座大江似练、山水如绘的美丽小城,上苍就不会将那次重大的文学孵化选定在这里。黄州有幸。当年,这处在人们看来十分偏僻的蛮夷之地,却意外地迎来了才华盖世的词人,加上它临江的地理位置,还有个与赤壁鏖战之地同名的矶头,使词人想到了历史上那场著名的激战,使这座平淡无奇的小小江矶得以峥嵘出世,使千万年安然流淌的江水在文字的画卷中显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使这座城池肩负起了一次重大的文化使命。词人有幸。作为悲剧的主角,乌台诗案带给他的政治挫折是惨重的。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苏轼来到黄州,无疑是走进了他那宦

12、海人生的巨大落差。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是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尽管人生厄运和功名未成难免使他感伤,但他得以在这个小小平台上一览辽阔江山,走向情动千古的高远之境,以江海豪情卓然独步,为中国文化史写下了极其精妙的一页。古往今来,每一个追求文化高度的汉语言书写者,无不苦思冥索地探寻过方块汉字的最佳组合之奥秘。而当年词人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随之挥毫写下了令天下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旷世之作。那样的夜晚,词人一家或寄居于小小寺庙,或局缩于简陋茅庐,忘却了自己身处逆境的他,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其笔锋之流畅,犹如天

13、授。天地广袤,山水无数,为何黄州能够诞生出震古烁今的文学作品,造就出一代文化奇人,这里的山水蕴藏着怎样的灵性,东坡先生曾在这里受到了怎样的灵感支配,才完成那样绝妙的文字组合的?这种问题也许有些玄虚,但并不一定是个可笑的话题。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人向往黄州,他们除了游览名胜,还希望从这里寻访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化名胜对寻访者的诱惑所在。苏轼被贬谪而来,本是历史对道义和文化的一次暴虐践踏,本是命运对他的一次极不负责任的安排,但他却在这种艰困和屈辱的遭遇中,实现了一次被历史大书其功的文化突破。惊世之作如此出现,除了神灵相助之功,似乎没有谁能够作出符合现实规律、并

14、且令人信服的解答。我每次到黄州,都要来赤壁一游。尽管我没有能力来破解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连苏轼谪居黄州五年的经历也缺乏研读,甚至不清楚自己一次次反复而来有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每次前来,我总要在这位先贤面前久久凝望,看他峨冠博带的衣饰,看他并不伟岸的身躯,看他自然平静的表情,看他穿透岁月的眼神。文化伟人生荣死哀,不像帝王将相那样,活着没有人敢靠近,死后没有人愿意靠近。一代代后人读着先贤的作品,总像他们还活着,不管他们离自己多么遥远。这回,我再一次走近苏轼像前,再一次屏住气息仰望,再一次留影纪念。可我似乎突然感到,他那双平和远眺的眼睛中透出的雄视百代的目光,让人震撼。原来,我无法走近他。5. 第段

15、加点词“孵化”在文中的含义是 。6. 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7. 本文第段的文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8. 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看似矛盾,实则突出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B. 本文横穿古今,通过凭吊苏轼也反思了古代的文化现象。C. 第段划线句让我们联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D. 本文语言朴实而不失于文采,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激情。9.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赏析。【答案】5. 构思、酝酿、创作。 6.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身临其境而勾起的历史回顾与联想,抒发内心对东坡的敬慕之情。 7. 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作

16、者运用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横贯古今,把东坡先生写活,重新赋予他生命,仿佛东坡先生没有离开黄州,还生活在人们中间,依然用他那宽阔的心胸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样使东坡的形象给人平易亲切之感,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仰慕与喜爱之情。 8. C 9. 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结尾紧扣题目,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从内容看,“走近”苏轼是本文行文的线索和主题。作者来到黄州,看到苏轼曾经生活过的黄州山水,勾起了他对历史的回忆,他从时间和空间上“走近”苏轼;接着,他苏轼的遭遇及其文学作品,“走近”苏轼的心灵;结果他发现自己无法“走近”苏轼,突出了苏轼高尚的人格与杰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出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并使文章的主题得

17、以升华【解析】【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考虑。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文中,“孵化”一词是阐述“重大的文学”的,该词体现的是一个过程,从原文来看应当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酝酿并写出了震惊世人的名篇,因此可以将该词的意思理解为“孕育”“诞生”,另外也可根据第14段的“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这一信息概括。【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18、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要用还原法来答题。还原法还原其“真面目”。此方法适用于运用了艺术手法(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的文采句。让语言出彩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恰当运用艺术手法(隐喻、拟人、象征等),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直露的意思变得含蓄。而形象、含蓄的语句却增添了理解、品味的难度,考生应当学会剥离艺术手法,还原本意,领会其所表之情,所达之意,把它作为理解句子含意的切入点。结合四个“使”分析,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然后分析排比的作用,即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身临其境而勾起的

19、历史回顾与联想。最后联系作者的情感,这样写是为了表达对苏轼的敬慕之情回答即可。【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手法,结合语段内容分析手法,点明效果或作用等。首先要明确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几分悠闲,几分沉思。他仍然站在坡下的那片开阔地上,展望万里长天,展望远方烟树历历的江南原野,任身旁的长河滔滔而去”等句子分析,是作者想象中的,属于虚写,“任三三俩俩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无垠江山,朗朗怀抱,今日黄州的秋空”是现实的景物,属于实写,因此表现手法可以总结为虚实结合,答想象联想也可。解答第二问可以结合段落的内容以及作

20、者的情感作答,从内容上来说,作者想象“东坡先生漫步走下矶头”是将苏轼写活了,“任三三俩俩的人群从公园穿过”是说他还生活在人们中间,这样苏轼的形象就让人觉得近在眼前,有亲切之感;从情感上来说,作者这样写主要也是为了表达他对苏轼的仰慕之情。点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组成的,因此考生在理解某一个句子时,不能孤立地进行分析,而要把它放在文章的整体语言环境中,从其与前后语句的联系推断句子的意思,推敲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只有把握住全文,才不会理解错句子的意思。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的有效阅读区间。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明确区域内有哪

21、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提供了什么信息。具体来说,要求考生把握句子的以下内容:1.抓关键词。把握重要句子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分析句子结构。3.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4.关注句子的位置。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5.揣摩句子的表达意图。尤其是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考生要弄清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让我们联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2、错误,根据画线句中“泛舟江波之上,借着如纱如水的月色,与人把盏谈笑”等信息可知,能联想起的应是赤壁赋。这应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把握能力。【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文章的最后一段进行赏析”,本题明确指出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最后一段,降低了赏析的难度,因此应从这两个方面分条作答。需要概括最后一节所写的内容,并分析结构上的作用等。从结构上说,最后一段,往往要从照应开头或题目、收束全文、深化主旨、升华主题等方面考虑,这一点回答不难,根据鉴赏术语对号入座

23、即可。结合“我是来看苏东坡的”“古往今来在这夜阑人静之时,还端坐窗前,秉烛研墨,其神情之从容,其笔锋之流畅,犹如天授”“天地广袤,山水无数还希望从这里寻访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文化名胜对寻访者的诱惑所在”“我每次到黄州,都要来赤壁一游。尽管我没有能力来破解杰出文化的诞生之谜,连苏轼谪居黄州五年的经历也缺乏研读,甚至不清楚自己一次次反复而来有什么实际意义”“可我似乎突然感到,他那双平和远眺的眼睛中透出的雄视百代的目光,让人震撼”等分析可知,从内容上说,要体会“原来,我无法走近他。”一句的内涵,联系前文可知,作者来到黄州,追忆苏轼,是想走近他,最后作者说“无法走近”

24、是为了突出苏轼的高尚人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从而表现出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三)默写【任选6空。如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0.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可堪孤馆闭春寒,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叶上初阳干宿雨,_,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_,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凤凰台上凤凰游,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晓来谁染霜林醉?_。(王实甫长亭送别)_,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答案】 (1). 多情自古伤离别 (2). 杜鹃声里斜阳暮 (3). 水面清圆 (4). 落木千山天远大 (5). 凤去台空江自流 (6). 梧

25、桐更兼细雨 (7). 总是离人泪 (8). 祸兮福之所倚【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暮”“圆”“兼”“倚”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草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

26、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注释】飐:因风而颤动、飘扬。11. “双调“是这两首小令的 ,“寿阳曲”和“水仙子”是 。12. 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曲中通过靠岸、卸鱼、卖鱼等细节写出渔人生活的艰辛。B. 第一首曲中“夕”“闲”“香”等字以声母“x”表达轻柔效应。C. 咏江南的数词值得玩味,如“十里珠帘”其实何止是十里百里。D. “爱杀江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3. 辨析两首散曲的相同之处。【答案】11. 宫调 曲牌 12. A 13. (1)都写出江南水乡景色;(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有远有近,(3)动静结合,静中有

27、动,动中有静;(4)情景交融的写法等。【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曲的文化常识。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词之由前后两阕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双调”是两首小令的宫调。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寿阳曲”和“水仙子”是曲牌名。【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

28、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写出渔人生活的艰辛”错误。这支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江村渔人晚归图,仅用二十七个字便描摹出江南渔村的闲适生活,既写出水村小镇黄昏归舟的美景,又写出渔人劳作后的轻松及喜悦之情,表现了向往宁静生活的主题。故选A。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

29、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辨析两首散曲的相同之处”,可以从曲的内容,曲的表达技巧及情感等方面辨析。【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作者擅长以极富特征的景物渲染气氛。夕阳、酒旗、欲归未归的航船、清流萦绕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静无声的断桥,犹如一幅清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幅清疏而旷远的意境。作者还善于在“无字处”给人以丰富而耐人寻味的想象。从天边静穆的夕阳,到眼前慵懒的酒旗,再到远处待归而不急于靠岸的航船

30、,视点跳跃灵动,远近结合,每个“点”的背后都是有待读者通过想象还原的画面。从全曲的两幅画面来看,前者写航船未归,后者写“卖鱼人散”,二者之间有靠岸、卸鱼、卖鱼等多个环节,动静结合,给人描绘一幅远离喧闹和嘈杂的、清淡闲远的江村渔人晚归图景。【双调】水仙子咏江南,此小令描写了烟水、晴岚、人家、画檐、芰荷、沙鸥、香风、珠帘这些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该曲中运用了“一”“两”“再三”“十”等数词,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明丽隽美的特点。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

31、生机。然后辨析总结两首曲的相同之处即可。(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

32、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4.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出自曹操作品 。15.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山川相缪 ( ) 举匏樽以相属(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 苟非吾之所有( )16.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7. 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

33、客都是作者的化身。B. 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C. 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伏笔,形成了反差。D. 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答案】14. 短歌行 15. 缭,盘绕 “嘱”,劝人饮酒 竟然 ,连都 如果 16. 如同蜉蝣般于广阔天地中寄身,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这是大自然恩赐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7. C【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出

34、自曹操作品”,需要通过回忆所积累的曹操的作品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词语辨析。结合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分析可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平时需要注意识记、积累。【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1)“缪”,结合“山川”“相”分析,应该是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的意思。通“缭”,盘绕。(2)“属”,结合“举匏樽”分析,“嘱”,引申为劝酒。(3)“曾不能”,固定词组

35、,连都不够。曾,连都。(4)“苟”,结合“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分析,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译为如果。【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寄”,寓托;“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于”,介词,在;“寄蜉蝣于天地”(状语后置句);“渺”,小;“沧海”,大海;“之”,助词,的。(2)“是”,代词,这;“造物者”,天地自然;“之”,助词,的;“无尽藏”,无穷

36、无尽的宝藏;“与”,连词,和;“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适”,享用、享受。【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伏笔”错误。第一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

37、,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第二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不是“埋下伏笔”。故选C。【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

38、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参考译文: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

39、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

40、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游鯈亭记欧阳修禹之所治大水,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

41、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注 游鯈(tio):游动的白色小鱼。诞漫:广阔无垠。击壶而歌:语出世说新语:“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18. 第段“其为汪洋诞漫”中的“其”指。(用现

42、代汉语回答)19. 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0. 联系全文,对第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段首强调,在一般人意识里,“壮者”不必登上高山临近大河,就能体会山水之乐。B. 欧阳晦叔家居荆州,“临大江”,却“规地为池,方不数丈”,这种选择,令人赞叹。C. 本段突显“壮”“勇”“乐”“适”等关键字眼,运用对照手法,文气流畅,脉络清晰。D. 作者认为欧阳晦叔与享受濠梁之乐的庄周的人生旨趣相通,故名其亭曰“游鯈亭”。21. 用一句话概述本文主旨2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答案】18. 长江 19. 第段写长江的壮观,是为了

43、和后文写狭小的游鯈亭作对比;为下文表现吾兄的品格做铺垫。 20. A 21. 本文颂扬了作者兄长“处卑困而浩然”的广阔胸襟。 22. 大概是他边击壶边歌,解开衣裳畅饮,陶醉着不认为汪洋大,不认为方丈局促,那么他的心志怎么会不浩然旷达呢!【解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其”,结合前面内容“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分析,应该指的是“江”。题干要求“用现代汉语回答”,所以“其”指的是长江。【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44、以分析语段作用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分别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作用。首先需要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根据语段所处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一般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分析,第一段主要写长江的壮观。结合第三节内容“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分析,为了和后文写狭小的游鯈亭作对比。结合后文“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分析,通过对比,为下文表现吾兄的品格做铺垫。【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45、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壮者不必登上高山临近大河,就能体会山水之乐”错误。结合“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分析,那强壮的快乐,不是登上高高的山丘,在万里之外的流,不足以为适宜。原文并没有说“壮者不必登上高山临近大河,就能体会山水之乐”。故选A。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

46、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学作品主旨的理解,(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

47、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等。本文首段先写长江的壮观,然后第二段引出我哥哥晦叔,第三段主要写我的哥哥家荆州,正在规划地为池,方圆不到几丈,治亭上,反而认为快乐。不以汪洋为大,不把方丈为局,他的心浩然。结合“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分析,本篇传记体散文主要赞颂了吾兄晦叔“处卑困而浩然”的广阔胸襟。【22

4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盖”,大概、大约;“其”,代词,他;“而”,连词,表修饰;“乎”,词缀,用于形容词后面;“以为”,认为是;“则”,连词,那么;“岂哉”,难道吗;“浩然”,正大刚直,豪迈旷达。【点睛】参考译文:大禹治理的洪水,从岷山导入长江,是其中的一部分。长江从荆州旁出,合流沅江、湘江、汉水、沔,流入大海,长江广阔无垠,是蛟龙水物所倚靠的地方,是风雨江涛变化的地方,壮观啊,这是勇者(所赏识)的景

49、观。我的兄长为人慷慨,喜好大义而胸怀大志,阅读前朝历史,能辨识其兴衰的发展趋势,听晦叔的言论,一下子就明白了。(晦叔)被位卑不曾做官所困,不被启用而身已老,但是他心中的情感已经壮大了。心志成熟的人,不登高山,不临大流,不能够满足。现在我的兄长家住荆州,靠近长江,舍弃长江壮阔的景观,却划地建池,面积不过几丈,在池上建造了亭子,反把它当作乐趣,为什么?大概是他击壶而歌,解开衣裳畅饮,陶醉着不认为汪洋大,不认为方丈局促,那么他的心志怎么会不浩然旷达呢!视富贵却不动摇,处于地位卑微困窘却内心旷达的人,是真正的勇者。既然这样,那么水波涟漪、游鱼上下游动,这是令人满足的地方,与庄周所说的关于惠施的“鱼在濠

50、梁游的乐趣”(典故 鱼之乐),有什么不同呢?哪里要蛟鱼腾游风雨变化的地方(指长江)才是壮阔呢!所以命名这座亭为:“游鲦亭”。二、作文23.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答案】文质彬彬对于一棵树而言,如果由它自由生长,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如果对它进行修剪,又可能使他缺乏个性和活力。一颗没有修剪的树虽然保持了自然和个性,但却失去了美感。这样的树最终只能成为柴火。人也是如此。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没有人的后天的学习和雕

51、琢,即使是一块美玉,也不能成大器。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然是神童但缺少了后天的学习,即使有指物成诗的天赋,也只能“泯然众人矣”。“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荀子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就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来修剪自己,使自己不断的获得完善。通过学习,人应当把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修剪,那么就能达于“无过”了。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这样的树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这样的树只能成为人们的观赏物罢了。龚自珍对于天性的束缚大声疾呼,他言道:“江浙之梅皆病。”其实何止是树木梅花,人性

52、亦是如此。在清朝大兴文字狱之下,人性受到了极度的压抑。正如梅花,在修剪之后符合了文人画士孤僻之隐,人也使自己经过修剪,以迎合大势。人的天性丧失,如病梅一样失去了个性和活力。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沦为历史车轮之后被抛弃与埋没的尘土。在程朱理学“灭人欲”的影响下,人性收到了极大的压抑。那些人们不得不遵从礼制,兢兢而如履薄冰。这样的生活失去了人性,也没有了生机。所以,我们必须在“自然”与“美感”之间为树木找到一个平衡点。对树木的修剪也应当适度,所谓“过犹不及”,修剪太过则失去了个性,不及则显得粗野。对于我们自身而言,也需要在“文”和“质”之间找到平衡,“文”就是文饰,既是礼仪制度,儒家的修身

53、齐家治国之道,“道”就是天性,即是道家无为下的天地之大美。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只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兼顾文与质的社会,既应有一定的法度,又要鼓励个性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使社会和谐稳定,人人自得其乐。同样,我们也希望树木被修剪得文质彬彬,如谦谦君子一般,文雅又富有生机。子曰: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树木,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才是丰富多彩,文质彬彬的。【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作文材料是野地里的树和公园里的树,立意就要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材料都辩证的看待,首先对比有何异同:野地里的树有活力却没有约束,公园里的树有美感却没有个性和活力。为何产生差

54、别:野地里的树由它自由生长,公园里的树多次修剪。作者的态度:批评,否定。作者立意思考:缺乏约束的树成为一堆劈柴,多次修剪的树缺少个性和活力,都不可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见,约束与自由都是我们需要的。这才是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的本意。其次,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即认可材料中的意思还是不认可,或有其他看法。可以说,材料中表述的是存在的普遍的自然现象,我们应由自然现象推向人类社会,不难想到,人的世界里也是如此。因此,最为常见的立意是认可材料中的本意。所谓“自由”有两重意思,其一曰:让自己的意愿得到最大满足;其二曰:让自己的意愿能够控制自己。孔子的 “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所谓的

55、“从心所欲”即满足自己的意愿,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后的“不逾矩”,即我们要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躯体,让自己不超越规矩,不超越社会的伦理。这其实是一个很难以把控的尺度,要求我们所能希望、所设想做到的事情恰好都在这个规矩的范围之内,这样其自由、其意愿都能得到没有任何限制的满足。并不是说所有想法都可以,而是说其所有想法都是合理的。那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人生状态,最终获得自由。结构分析:可从材料的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规则内驰骋,论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然后转向论述但经过太多的修剪,又会使树失去了他本来的个性和活力;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寻求二者的平衡。【材料链接】所谓“自由”有两重意思,其一曰:让自己的

56、意愿得到最大满足;其二曰:让自己的意愿能够控制自己。笔者读完上海卷的考题后,联想到了子曾经曰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为孔老夫子在其七十二岁时所参悟出的道理,而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正是最高的人生境界。所谓的“从心所欲”即满足自己的意愿,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后的“不逾矩”,即我们要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躯体,让自己不超越规矩,不超越社会的伦理。这其实是一个很难以把控的尺度。要求我们所能希望、所设想做到的事情恰好都在这个规矩的范围之内,这样其自由、其意愿都能得到没有任何限制的满足。并不是说所有想法都可以,而是说其所有想法都是合理的

57、。那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人生状态,最终获得自由。穿越沙漠意味着走完人生之旅,而人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其价值也在于我们选择的道路和方式。人生就是一场苦修、一番磨砺、一种困境,而最终的归宿是死亡。佛语有云:“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虽然沙漠的尽头就是人生的尽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消失于无形,而是以另一种“有我”的形式存在于“无我”的世界中。至于此“有我”的影响和价值,那就关乎你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了。有人成万古圣贤,流芳百世;有人被亲友铭记,挂念数载。【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