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4.96MB ,
资源ID:24733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733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3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1、考纲原文1.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3.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高考题组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读图,回答12题。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扩大答案1.A2.C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

2、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第2题,“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A、B项错误。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恶性循环,C项正确。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D项错误。(2013江苏地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与全国温度曲线()、黄河流域温度曲线()、江苏省温度曲线()、喜马拉雅山南麓

3、尼泊尔温度曲线()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3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 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 D负相关关系4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答案3.B4.A解析第3题,由图分析,易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第4题,图中四地年平均温度均发生波动,但四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且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

4、因素。高考题组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和聚落的影响(2014江苏地理)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56题。5“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6“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答案5.C6.A解析第5题,由材料中“山有小口”“初极狭”“复行数十步”“土地平旷”等描述可知,该处地形应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山间盆地。第6题,“桃花源”这种盆地式封闭环境的形成

5、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2014广东文综)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7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8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A黄土高原 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 D江南丘陵答案7.C8.A解析第7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

6、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故选C,不选A。阅读图2,找出聚落数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故不选B、D。第8题,三江平原海拔在200 m以下,且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故不选B。塔里木盆地虽然海拔较高,但聚落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坡度也较小,故不选C。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地势起伏较大,聚落集聚区的坡度也较大,但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江南丘陵海拔较低,故选A,不选D。9(2012北京文综)读图,回答问题。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答案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山地和高原

7、: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解析图中显示,东部平原城镇数量多,交通线密集,西部和北部山区城镇数量少,交通线相对稀疏。高考题组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2014重庆文综)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1011题。10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1119922007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答案10.A11.A解析第10题,人均耕地耕地

8、面积/人口数量。材料中提到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说明乌克兰的人口数量减少,A项正确;城市化率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人均耕地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有关,而与土壤质量及粮食单产关系不大,C、D项错误。第11题,人均耕地增加,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均粮食产量会增加,A项正确;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粮食大量出口,C项错误;农业生产投入、亩均农业产值与人均耕地面积无直接联系,B、D项错误。(2014四川文综)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反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

9、答1213题。12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南风 D西北风13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A地 B地 C地 D地答案12.A13.B解析第12题,题干材料中说明了风功率密度等级与风能资源的关系,且“冬季高于夏季”,我国南海地区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较大。 故选A。第13题,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建风力发电站既要考虑风能资源是否丰富,也要考虑市场因素,地与地接近市场,但是地风能资源比地丰富,地与地远离市场。故选B。高考题组四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14(2014广东文综)近年来,我国南方沿

10、海出现“填海造房风”,所建“海景房”将吸引居民住在海岸线附近。“海景房”面临的灾害风险最小的是()A台风引发风暴潮 B寒潮造成冰冻C海岸受侵蚀后退 D地表下沉塌陷答案B解析我国南方沿海是台风多发区,台风及其引发的风暴潮对“海景房”的威胁较大,故不选A。海岸线附近,海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明显,可能面临海岸受侵蚀后退、地表下沉塌陷等威胁,故不选C、D。南方沿海离冬季风源地较远,南下的寒潮及其带来的冰冻灾害对“海景房”的威胁最小,故选B。15(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

11、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

12、)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解析(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3)可从对铁

13、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4)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本专题是体现“学以致用”的重要内容。从考查内容看,主要考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地形、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都经常出现。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当今世界热点地区的环境变化、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自然灾害等,尤其当今备受关注的能源问题、气候变化和重大自然灾害更易成为考查的重点。网络构建名

14、师点拨本专题是联系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纽带,复习过程中结合一个核心自然要素;四个重点: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形成、危害及防御,重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开发及利用,地表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及防御措施核心点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主干精讲1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原因(1)自然原因:太阳的异常活动。(2)人为原因: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破坏植被,致使森林等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2主要影响(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2)导致干旱、暴雨和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3)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4)大量物种难以

15、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最终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3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新能源;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2)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3)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培育农作物新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海岸堤坝,防止海水入侵。(4)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排查纠错1气候变化就是指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现象。( )2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 )3人为原因是导致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 )4气候变暖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气象灾害频发等,百害而无一利。(

16、 ) 预测演练命题点一全球气候变暖及对策预测题型:选择题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提出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的温度。据此并结合下图(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回答12题。1关于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叙述正确的是()A中能量最强的是紫外线B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C一般只出现在夜晚D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2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A到达地面的减弱B被大气吸收的减弱C到达地面的减弱D射向宇宙空间的增强答案1.D2.A解析第1题,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知:是太阳辐射;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大

17、气逆辐射,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存在;是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部分,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第2题,输往大气的大量氦气微粒,可以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以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命题点二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商丘位于河南东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介于11449E11639E、3343N3452N之间。下图为“商丘地区1971年2010年气温、降水量和日照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34题。3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A趋向于暖湿化 B趋向于冷湿化C趋向于暖干化 D趋向于冷干化4该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农作物是()A玉米 B水稻C甜菜 D甘蔗答案3.A4.A

18、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知,该区域平均气温有升高趋势,降水量有增多趋势,而日照时间则有减少趋势,据此知该地区19712010年气候趋向于暖湿化。第4题,商丘地处黄淮平原,是我国主要的玉米产区,该区域气候变化将对该区域玉米生产产生较大影响。 方法技巧全球变暖的影响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在复习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时,应注重理清思路,防止单纯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高考时,比较注重思路的考查,应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加以分析。如在分析全球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时,主要从全球变暖会引起水循环环节和水资源状况的变化两方面展开,如下图所示:核心点二地形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主干精讲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表现原因

19、典例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山区和高原,气候一般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高原上相对较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平原山区运输方式交通方式多样,根据实地条件灵活选择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线路走向受限制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经过河流,尽量经过村镇和小城市且离大城市的距离近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20、修建,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线路弯曲较小较大线路安全安全系数较高,多受洪水、台风等影响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易受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的破坏投资成本相对较小相对较大 排查纠错1地表形态只影响聚落的分布和规模,对其类型和发展没有影响。( )2热带地区高原城市多于平原,是因为高原地势平坦,建设成本较低。( )3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力不断下降。( )4我国古代“南船北马”的交通特色与南北方地表形态密切相关。( ) 预测演练命题点一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读“某山地风景区游览图(局部)”,回答12题。1图中公路的走向及其选建考虑的最主要因素是()A沿河谷延伸靠近水源地B大致

21、沿等高线弯曲降低沿途坡度C与各种路线交会便于游人选择D蜿蜒曲折营造幽深景致2A地区附近的地形特征是()A狭小突兀 B低洼幽深C开阔平坦 D参差崎岖答案1.B2.C解析第1题,在山地,为降低沿途坡度公路呈“之”字形大致沿等高线弯曲。第2题,A地位于公路、索道和台阶路交会处,这里游客汇集量大,需要较为开阔平坦地形才能满足游览需要。命题点二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3读“华北平原西汉前的古村落分布图”和“地形剖面潜水水位图”,回答问题。(1)根据图示,描述华北平原西汉前的古村落分布特点。(2)从生活和生产角度分析古村落分布的有利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答案(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山脉

22、的南麓),远离古黄河。(2)古村落位于太行山东麓冬季风的背风坡,削弱冬季风的影响,气温较高,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气候较温暖湿润。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洪积扇上,地势较平坦开阔,有机质较丰富,土壤较肥沃,山麓地带地下水较丰富,地势较高,地下水较深,不易发生盐碱和洪涝,远离黄河,避免洪涝的威胁。有利于居住和耕作,形成聚落。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古村落与太行山及古黄河的关系进行描述。第(2)题,结合古村落分布特点,从地势地形、土壤和地下水等因素说明对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方法技巧我国交通线“以桥代路”原因分析(1)青藏铁路:首创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以桥代路”的先河,是为了克服高原冻土、山地地形等问

23、题,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保护大河源头不被截断等。(2)京沪高铁:该线穿过东部平原农耕区,以桥代路可以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节约耕地;也有利于达到铁路的高标准平顺度,大大提高路基稳固程度。同时可以避免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平面交叉,实现全封闭,保证交通畅通和安全。核心点三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主干精讲1水资源的利用(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大小受下列因素影响:(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资源型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4)解决水资

24、源短缺的措施:开源节流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3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平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1.6%);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

25、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定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排查纠错1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2总量大,相对量少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3自然资源的数量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4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采取措施促进其更新再生,并加以充分利用。( ) 预测演练命题点水资源供应紧张的

26、原因及应对措施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读图,回答13题。1根据图中数据判断,冬小麦生长期水资源最紧缺的是()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2影响该区域冬小麦生长期降水量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 B海陆位置C太阳辐射 D地形因素3缓解该区域水资源紧张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跨流域调水 B修建水库C调整种植结构 D增加小麦出口答案1.C2.A3.D解析第1题,结合冬小麦生长期平均有效降水量和耗水量的对比关系知,丙地差值最大,说明在冬小麦生长期水资源最紧缺。第2题,结合经纬网知,该区域位于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期为春季,此时夏季风势力较弱,雨季还没到来,使该区域冬小麦生长期降水量较少。第3题,通过对四

27、选项分析知,增加小麦出口,只能加重粮食供应紧张,对缓解水资源紧张没有益处。 归纳总结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量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核心点四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主干精讲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御台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强风:掀翻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造成河堤决口,

28、水坝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村镇。特大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岛屿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时预防;营造沿海防护林暴雨洪涝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大暴雨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护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遭受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预报和警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

29、等做好防寒准备2.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类型成因多发区危害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分布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频繁的地区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排查纠错1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危害,一无是处。( )2世界上季风气候典型的国家,旱涝灾害也较频繁。( )3对农作

30、物危害最严重的寒潮出现在秋季和春季。( )4一次地震有一个烈度,但有多个震级。( )5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防灾、抗灾的能力较强。( ) 预测演练命题点自然灾害的分布、产生、危害及防御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读“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哪些地区几乎不受寒潮影响?(2)读出成都和南京出现寒潮的次数,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3)寒潮发生时,农作物受害最严重的是什么季节?我们该如何防范?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青藏高原;滇南谷地。(2)成都:0南京:12。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由于周围高原、山地的阻挡寒潮不易入侵

31、;南京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缺少高大山系的阻挡,相对受寒潮影响明显。(3)春秋季。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提高农业技术,培育防寒作物品种等。解析第(1)题,结合我国寒潮等次数线分布图可知寒潮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点。从图中可直接读出青藏高原和滇南谷地等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第(2)题,根据等值线判断方法,直接读出成都和南京出现的寒潮次数。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分析原因。第(3)题,春秋季节正是农作物生长或即将成熟的季节,寒潮危害更加严重。我们应从思想意识、预报预警、生产技术等方面加强防范。 答题模板1自然灾害的分布(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2)时间分布

32、: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综合分析。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有关。3防灾措施(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测;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探究点自然环境与人类关系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典题例析下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

33、费与GDP增长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2)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审题破题破题关键具体分析关键点1关键信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设问指向: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特点读图知,两条曲线都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不同,从1990年开始二者不断接近,

34、2007年后,GDP曲线超过能源消费量曲线,说明单位GDP的能耗在不断下降关键点2关键信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特点及二者关系设问指向: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GDP在不断增长,能源供应充足,能够加快GDP的增长;影响GDP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并不完全取决于能源储量的大小;我国现阶段是能源进口国答案(1)D(2)C 方法技巧自然环境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影响人类活动的方式也是多样的,特别是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对人类活动影响更加明显。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地形对聚落发育和交通线路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

35、的影响等。分析该类试题的思路大致相同: 明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特别是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特征自然因素如何对聚落、交通、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类型造成的危害还应探讨应采取的措施 预测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德国的地形和河流图。材料二德国计划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压缩火电装机容量,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电力消费中的占比目标达到30%以上。目前德国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位,在海上风电的装备制造业方面,仅西门子公司一家就占据了欧洲市场的80%以上。德国的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其中近90%是用户端的“屋顶电站”。(1)分析德国积极发展海上风

36、电场的有利条件。(2)中国75%的光伏发电站是西部荒漠电站。与德国“屋顶电站”比较,指出中国西部荒漠电站的优缺点。(3)目前,德国的水力发电仅占总供电量的3.6%,许多地方和电力主管部门却反对兴建新的大型水电工程。指出德国发展水电的天然优势,并说明被限制发展的原因。答案(1)德国北部海域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大;市场广阔;技术水平高。(2)优点:太阳能资源丰富;荒地广阔,地价低廉。缺点:远离消费市场,电力远距离输送的成本高。(3)优势: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南部地区地势落差大。限制原因: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内河航运。解析第(1)题,结合德国风力资源特点、市场和技术等条件回答。第(2

37、)题,从资源分布、土地价格说明优点。从市场距离和输电距离说明缺点。第(3)题,水能资源丰富为德国开发水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电开发会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和航运造成影响,也限制了水电开发。一、选择题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45秒,智利西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下图为“智利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岩石圈B软流层C下地幔D外核2该地震发生源于()A火山喷发 B板块张裂 C板块挤压 D地层塌陷3目前智利防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是()A加大投入,增加快速运载工具B加强科研,提高预报的准确率C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D加固岩体,

38、提高抗震防塌标准答案1.A2.C3.C解析第1题,地震是岩石圈断裂,导致能量释放而引起的,所以震源发生在岩石圈。第2题,智利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地带,此次地震是板块挤压作用造成的结果。第3题,智利属于发展中国家,准确预报地震还难以做到;加固岩体,提供抗震防塌标准不现实。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读“我国陕西省南部区域图”,回答45题。4与汉水谷地相比较,该省渭河平原的聚落()A规模大,数量少 B规模大,数量多C规模小,数量少 D规模小,数量多5关于该省渭河与汉水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汉水流域经济更加发达B汉水流域河流含沙量较小C渭河流域气候更加湿润D渭河流域水能

39、资源更加丰富答案4.B5.B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信息,渭河平原地形更加平坦开阔,水源较丰富,利于聚落的发育,规模大,数量多。第5题,汉水流域地处夏季风迎风地带,降水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河流含沙量较小。(2014北京海淀期中考试)现代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读图,回答67题。6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A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B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C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D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7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A干旱与洪涝 B海潮与海冰C冻雨与风沙 D冻土与生态脆弱答案6.B7.D解析第6题,京沪高铁以桥代路主要是减小铁路

40、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少占耕地;杭州湾大桥则是为了缩短宁波到上海的行程;贵州清水河大桥目的是减少复杂地质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青藏北部清水河大桥则是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7题,京沪高铁的不利因素是河湖众多;杭州湾大桥面临海潮和海水侵蚀;贵州清水河大桥是地质条件复杂和崎岖的地形;青藏地区则是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及冻土广布。我国缺水类型分为三种(如下表),分析完成89题。资源性缺水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水质性缺水水资源由于受到各种污染而不能使用造成缺水现象工程性缺水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不缺,但由于工程建设没有跟上,造成供水不足效率性缺水由于制度或技术原因,造成水资源浪费而

41、导致的缺水8.我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解决的是华北地区的()A资源性缺水 B水质性缺水C工程性缺水 D效率性缺水9解决珠三角城市群缺水的措施有()淡化海水倡导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A BC D答案8.A9.D解析第8题,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但由于地处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再加上环境污染,水资源供应紧张,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属于资源性缺水。第9题,珠三角地区水资源总量充足,但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使得水资源供应紧张。为此应倡导节约用水,治理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读图,回答1011题。10图示漫画反映的本质是()A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环境破坏B开采矿

42、产资源获得资金,用来治理环境C大力开采矿产资源,提高经济效益D稀土矿开采,需要占用大面积土地11关于解决图示问题的根本措施,正确的是()A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进而获得更高经济效益B多方筹集资金,治理生态环境C禁止矿产资源的开采,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D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答案10.A11.D解析第10题,由漫画知,较少的稀土售价需要大量的环境恢复费来弥补,说明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第11题,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二、综合题12读“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区域聚落分布有何特点?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43、_。(2)甲镇中学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家乡进行考察,他们沿ACE线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发现A、E两处岩层形成的地质年代相同,而且距今较近,C处岩层最为古老。据此做出沿ACE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并在图中显示其地质构造。(3)为了改善区域联系,规划在甲乙丙镇之间修建公路(如图所示),列表比较甲乙两镇之间的公路与乙丙两镇之间的公路的差异,并说明原因。路段道路平直情况原因甲乙镇之间的公路乙丙镇之间的公路答案(1)聚落沿河分布。地形(河流)(2)画图时应注意:A、C、E三点高程相当,背斜构造。(如下图)(3)路段道路平直情况原因甲乙镇之间的公路平直地势平坦乙丙镇之间的公路“之”字形(S形弯曲)沿途地形起伏

44、大,减少坡度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明显看出,该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流分布。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第(2)题,画图时一定要按照要求,特别是要求A、C、E三点高程相当,并呈现出背斜构造。第(3)题,甲镇到乙镇公路沿河谷分布,地形平坦,道路平直。乙镇至丙镇公路,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公路沿等高线呈“之”字形延伸。13邓小平同志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稀土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中越来越被重视。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江西省的赣州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原矿基地之一,勘探发现稀土矿主要富含在土壤层中,并发现其稀土元素来自于当地花岗岩、砂页岩、千枚岩等。赣州的许多小企业在稀土的

45、提取过程中,先将山体表层土壤和植被搬走,然后用硫酸铵去浸泡下层土壤,最后在土壤里留下大量的是硫酸根和铵离子,把植物的根都“烧”掉。(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稀土资源丰富的A、B、C省区中,目前水能开发量最大的是_(填字母)省,其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2)根据材料一,说明1960年以后世界稀土生产构成变化特点。(3)根据材料二,说明江西赣州稀土成矿的地质作用过程,并分析赣州在稀土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 (4)结合材料,你认为在我国的稀土资源开发中,应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1)B长江径流量大;地处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落差大(2)19601985年美国产量比重大,198520

46、10年中国产量增长快,目前中国产量占绝大部分。(3)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再经沉积作用(淋溶、沉积作用)富集而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稀土资源锐减。(4)减少出口配额,防止过度开采(或节约稀土资源);扩大稀土企业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延长稀土工业产业链,实施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提高生产技术,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率;依靠科技创新,实行产品升级战略和品牌战略;把握稀土资源的相关话语权和稀土出口定价权。解析第(1)题,水能资源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水量大小和地势落差。据此判断水能开发量最大的省区。第(2)题,结合世界稀土产量变化图进行说明。第(3)题,从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资源减少等方面进行说明。第(4)题,从防止对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回答。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