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A.西装B.长袍马褂C.旗袍D.中山装解析:西装源于西方国家,长袍马褂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中山装体现了中西合璧但没有融合满汉风格,故排除A、B、D三项;旗袍是在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服装的长处而形成的,同时具有中西合璧、满汉风格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2.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传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后C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答案:B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在重庆,“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反映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答案:D4.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
3、放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答案:D5.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答案:C6.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辛亥革命的推动B.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C.西方文明的传播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答案:A7.大公报
4、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D.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解析: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材料时间是“1906年”,故A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儒家传统礼仪此时并没有被废除,故B、C两项错误;“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与晚清时期曾进行过社会习俗的改革的信息相符合,故D项正确。答案:D8.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
5、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人拒绝剪辫。这表明()A.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B.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C.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D.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解析:题干材料中剃发令和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都是官方法令,不属于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虽然前后颁布法令进行剃发、剪辫,但仍有很多人不服从,这说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剪辫子是一种习俗,不能体现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剃发令属于民族同化措施,故D项错误。答案:B9.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
6、是()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解析: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A项与题干时间“1911年”不符,故排除;“不剪发不算革命”说明剪发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故选B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在辛亥革命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C项;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答案:B10.近代上海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据此我们可知()A.近代上海人打破了以往在消费领域中的等级尊卑观念B.近代上海人已无贵贱之分C.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
7、近代上海人生活富足解析:根据材料“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可知近代上海人在衣着出行消费领域中打破了以往的等级尊卑观念,故选A项。答案:A11.1880年,刘锡鸿等官员认为,修建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致使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这说明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B.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C.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D.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解析:“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等信息,反映了封建传统迷信思想阻挠近代铁路的兴修,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答案:D12.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
8、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等信息,说明交通工具近代化冲击了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13.在近代中国,新式交通、通信工具的引进与推广所产生的影响,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B.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D.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解析:A、B、C、D四项均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影响,其中推动近代化进程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9、故A项正确。答案:A14.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D.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解析:近代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的,排除B项;1905年中国人已经拍摄了第一部电影,排除C项;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是在1993年,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15.右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A.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B.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C.报刊宣传有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D.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解析:材料中报纸宣传的内容有助于妇
10、女的解放,故选C项。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均排除。答案:C16.1911年之前,白话书报在全国各地涌现,日渐兴盛,其中白话报纸有10多种,白话教科书有50多种。与该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A.康、梁维新思想启蒙心智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D.文学革命成果喜人解析:根据时间信息“1911年”,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因为文学革命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答案:D17.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
11、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答案:A18.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右面的启事,由此可见()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仅凭该广告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
12、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19.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都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一篇报道引发穿黄裙子的风潮,这说明D项符合题意。答案:D20.如今各大电视台热播的选秀节目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众多国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与其相关的人和观点
13、成为瞩目的焦点。这说明()A.电视节目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B.当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和不断进步C.该节目满足了所有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D.中国的爱情婚姻观又一次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电视节目受到社会的关注,说明电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大,故选A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6分,共5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21.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黄浦江畔,
14、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材料二在上海还陆续创建了一些轻工业企业,如面粉厂、纱厂、罐头食品厂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材料三1908年和1914年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相继传入上海,一些市民怕触电身亡,多不敢乘坐电车。为了吸引乘客,电车公司在车身外用斗大的汉字书写“大众可乘,稳而且快”。还向尝试乘车的市民赠送牙膏和香皂等日用品。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指
15、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4分)(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简要分析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影响有哪些。(6分)参考答案:(1)西式建筑的出现;邮政事业的发展;电报事业的出现;新式航运业兴起;近代金融业形成;西式餐饮业兴起;中国人穿着西装;交通运输近代化。(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上海是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最早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带来了出行方式的变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容易受到西方风尚的影响。(答出其中三个层面即可)(3)有利于革除陈
16、规陋习,促进社会生活进步;有利于推进社会变革,加快政治经济发展;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民主进步意识。(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22.“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变化。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某家庭在民国初期的三幅“老照片”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女性服饰(1)材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2)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试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变化:妇女改穿旗袍并不再缠足,男子剪掉辫子。主要原因:辛亥革命的重大
17、影响;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民国政府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2)看法:这一观点反映了服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正确的。理由: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亲密、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实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民生活的富足、审美观念的提高,导致了服饰的多样化。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诗经秦风无衣材料二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
18、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南宋时已不可遏制,“衣服之章,上下混淆”。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摘编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材料三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团龙、立龙”却已成为平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住房上,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曾不以越分为愧”。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四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民国人的
19、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新周刊330期陈丹青民国答问录(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这一风气在商鞅变法后更盛,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更盛的主要原因。(4分)(2)材料二反映了两宋时期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中晚期怎样的社会风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风尚的主要社会原因。(4分)(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国范儿”产生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民国范儿”的认识。(4分)参考答案:(1)风气:从军或尚武。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2)变化:从北宋的控制到南宋的失控或从保守到开放。原因:多个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文化世俗化趋势。(3)风尚:“逾礼越制”成为普遍现象;或封建礼制被破坏。原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反封建的思想出现。(4)背景:政治上,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君主专制的结束;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的影响,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社会生活上,社会生活的西化。认识:“民国范儿”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社会运动或时代变革相关;应与时俱进,融入新社会中。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