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88.90KB ,
资源ID:24704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470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新培优同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x

1、专题一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解析:宗法制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世世代代由嫡长子传宗继统,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宗法制的继承原则不符。答案:C2.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中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

2、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之间的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解析:材料中的制度指的是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巩固国家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答案:B3.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授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民D.人民和铁犁答案:C4.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

3、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解析:这段文字的出处是周礼,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敬天法祖”的思想,排除C项;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王城的建设“九里见方”“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可知周代城市的建设体现了中正有序的特点,故选B项。答案:B5.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A.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B.根

4、深蒂固的宗法观念C.女性社会地位低下D.束缚人性的三纲五常解析:题干材料对中国古代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等,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示其根源,故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妇女出嫁后不在三族中,没有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束缚,故排除D项。答案:B6.柳宗元的封建论中载:“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由此可知秦朝()A.拆毁城郭,破坏各国都城B.打破各国原有管理体制,推行郡县制C.修建万里长城,加固边防D.打击各国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秦”“为之郡邑”

5、“废侯卫”可以得出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裂都会”是为了设立郡县,A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答案:B7.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年幼的皇帝往往封外戚(即舅舅、外祖父)为列侯,用他们来辅政,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正说明了皇帝的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说明重用外戚是为了抑制相权,故A项可

6、排除;B项“家天下”观念反对外戚干政,故排除;外戚不一定是刘氏同姓诸侯,故D项错误。答案:C8.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故C项正确;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中的“

7、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B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课标全国)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武则天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从材料来看,武则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的数量,这实际上降低了原来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武则天,她的主要目的

8、应当是加强自身的统治,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故B项错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干只反映出宰相数量的变化,或者说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并不能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C10.南宋理宗时,大臣杜范说:“凡君德之过衍、朝政之差谬、庙堂之壅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言者,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上述材料表明宋代()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君德”“朝政”“庙堂”“臣工”“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可知A项最符合材料要求

9、;B项中“儒学复兴”、C项中“内重外轻”、D项中“文重武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A11.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世家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8课标全国)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

10、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选官制度。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两宋时期出身于“无官职记录”(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数量所占比重最大,且从北宋到南宋人数增加,说明宋代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B项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出身于高、中级官员家庭的宰相数量在减少,说明世家大族的影响在减弱,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中表格数据的变化是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结果,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功能在增强,

11、故D项错误。答案:B13.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B.秦朝C.宋朝D.唐朝解析:根据材料中“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描述的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故选C项。答案:C14.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解析:从题目图片中可以看到“中书省”,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C项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排除A项;宋朝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门下,排除B项;明朝废除中书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六

12、部直接受命于皇帝,排除D项。答案:C15.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即中书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因元朝统一全国,不敢把政权分散,故完全把权力集中到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立行省是为了()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缓和民族矛盾D.提高汉族官僚地位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C、D三项与材料无关,均排除。根据材料“行动的中书省”“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可知设置行省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答案:B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

13、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题干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共性手段,要求从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来入手分析。唐朝的政事堂和北宋的中书门下都是宰相议事机构,行使行政权,故B项符合题意。东周的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而元代行省是地方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可排除A项;西汉的州刺史与明朝的监察御史均为监察官员,但西汉州刺史为地方监察官员,明朝御史则直属中央,分道巡狩,故C项可以排除;宋提点刑狱司属于司法机构,明通政司

14、则属掌内外奏章的机构,故D项排除。答案:B17.明会要记载:“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据此可知()A.朱元璋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制B.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C.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D.内阁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解析:设立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低,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D项说法错误。答案:C18.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

15、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从材料信息看,明初,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明朝中叶以后,设置了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可见,明代地方体制经历了从权力分割到权力集中的过程,权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权力的分合而非扩大,这种分合与中央六部无关,故排除A、C两项;材料只反映了地方权力的分合,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无法得出有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B19.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 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如军务、政务、官吏、

16、民情、水旱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的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反映了皇权的加强,这也体现了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故选D项。答案:D2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17、.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解析:维系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是经济联系的加强,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或基础是小农经济的出现,因此,A、B、D三项都是错误的。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看,专制程度是不断加强的,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6分,共40分)21.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

18、,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孙国栋唐宋史论丛(1)根据材料一并结

19、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并概述其组织形式。(4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3分)(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3分)参考答案:(1)三省六部制。形式: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2)利: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弊: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

20、,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司隶校尉武帝征和四年初置督大奸猾。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有学者根据明史等资料统计209名御史的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

21、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做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5分)(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5分)参考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关系:承袭秦制。(2)特点: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时代

22、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3)积极: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消极: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来自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

23、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6分)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