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普陀区2022年中考化学一模试题一、选择题(共20分)1-14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中国民俗文化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贴春联B包粽子C画彩蛋D酿米酒【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贴春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包粽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画彩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酿米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氧元素B氮元素C碳元素D氢
2、元素【分析】根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所以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故选:B。3下列建材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水泥B环保涂料C复合木材D铜制电线【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水泥、环保涂料、复合木材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解答】解:A、水泥中有碳酸钙和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B、环保涂料中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
3、、复合木材中有木材和粘合剂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铜制电线,铜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故选:D。4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A+1B+2C+3D+4【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0,则x+1价。故选:A。5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熔点B密度C硬度D可燃性【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
4、、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解答】解:A、熔点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硬度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6Na2SO4中的原子团名称是()A硫酸根B碳酸根C硝酸根D氢氧根【分析】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常见的原子团,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Na2SO4是硫酸钠的化学式,含有的原子团的名称是硫酸根。故选:A。7自来水生产中,加入“氯气”的作用是()A沉降颗粒物B吸附悬浮物C杀菌消毒D提高口感【分析】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解答】解:加氯气,即向水中通入氯气,氯气遇水会
5、产生次氯酸HClO,用于杀菌消毒。故选:C。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制取氧气B倾倒液体C蒸发浓缩D量取液体【分析】A、根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分析;B、根据倾倒液体药品时的注意事项解答;C、按照实验室蒸发操作的正确方法作答;D、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分析;【解答】解: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炸裂试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以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试管,故错误;B、试剂瓶标签面向手心,可以防止瓶口残液沿外壁流下时腐蚀标签,图中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故错误;C、在蒸发操作的过程中,加热时要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飞溅,当加热到有少量液体剩余时停止加热,
6、此时剩下的少量液体可以利用余温蒸发干;故正确;D、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应俯视,故错误;故选:C。9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溶液是()A碳酸饮料B石灰水C氯化钠溶液D盐酸【分析】根据已有的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碳酸饮料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错误;B、石灰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正确;C、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错误;D、盐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错误;故选:B。10物质对应的用途错误的是()A氧气:高能燃料B稀有气体:多用途电光源C二氧化碳:灭火剂D金刚石:切割玻璃【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
7、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角度进行分析。【解答】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不能作燃料,故A错误;B、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可以用作电光源,故B正确;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灭火剂,故C正确;D、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所以可用作切割玻璃,故D正确。故选:A。11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Fe+3O22Fe2O3B2H2O2H2+O2CCH4+2O2CO2+2H2ODMg+CO2MgO+C【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解答】解:
8、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错误。B、该化学方程式氢气、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2O2H2+O2,故选项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D、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Mg+CO22MgO+C,故选项错误。故选:C。12下列关于2mol S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为32克B含有4g氧元素C含有2mol硫原子D约含有6.021023个分子【分析】A、根据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1mol二氧化硫中含有2mol氧元素,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
9、1个硫原子,进行分析判断。D、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构成该物质的粒子,即1mol任何物质中含有构成该物质的6.021023个构成该物质的粒子。【解答】解:A、2molSO2的质量为2mol64g/mol128g,故选项说法错误。B、1mol二氧化硫中含有2mol氧元素,2molSO2中氧元素的质量为2mol216g/mol64g,故选项说法错误。C、1个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有1个硫原子,2molSO2中含2mol12mol硫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硫是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的,2molSO2中约含有2mol6.0210231.2041024个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13
10、若用和分别表示氢、氧元素的原子,表示为水分子,以下对分子原子的理解正确的是()A水分子可以分解B不同原子的大小可以随意表示C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分子结合而成D反应前后氢、氧原子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B、根据不同原子的大小有所不同分析;C、根据分子的构成分析;D、根据分子的概念分析。【解答】解:A、分子在化学反应中首先分解为原子,即水分子可以分解,说法正确;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不同原子的大小有所不同,氧原子半径比氢原子的大,因此不同原子的大小不可以随意表示,说法错误;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故说法错误;D、氢、
11、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后,氢、氧原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故说法错误。故选:A。14将8克固体粉末进行如图实验:对于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判断正确的是()A原固体是纯净物B溶液一定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C剩余的2g固体一定是纯净物D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分析】根据题意,将8克固体粉末进行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加入10g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g,说明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能溶解了8g4g4g固体;过滤后,向固体中再加入10g水,剩余2g,说明10g水中只溶解了2g固体,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将8克固体粉末进行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加入10g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g,说明该温度下,10
12、g水最多能溶解了8g4g4g固体;过滤后,向固体中再加入10g水,剩余2g,说明10g水中只溶解了2g固体,说明剩余的固体为难溶于水的杂质,或者是第二次溶解的固体中的溶质和第一次溶解的不同,则原固体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B、将8克固体粉末进行如图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加入10g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g,说明该温度下,10g水最多能溶解8g4g4g固体,则溶液一定是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C、剩余的2g固体不一定是纯净物,也可能是含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D、若溶解的固体中的溶质和第一次溶解的不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二
13、.15-17题有1-2个正确选项15单质在氧气中发生燃烧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产物一般是氧化物B一定比在空气中更加剧烈C反应发生均需要点燃或加热D产物在常温下一定是气体或固体【分析】A、根据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发生氧化反应来分析;B、根据氧气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来分析;C、根据单质在氧气中发生燃烧时,达到着火点即可,不一定需要点燃或加热来分析;D、根据产物在常温下不一定是气体或固体来分析。【解答】解:A、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发生氧化反应,产物一定是氧化物,故A错误;B、因为氧气中氧气的浓度大于空气,所以单质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加剧烈,故B正确;C、单质在氧气中发生燃烧时,达到着火点即可,不
14、一定需要点燃或加热,例如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故C错误;D、产物在常温下不一定是气体或固体,如氢气的燃烧产物水常温下是液体,故D错误;故选:B。16关于“化合物”判断正确的是()A化合反应的反应物是化合物B分解反应的反应物是化合物C化合反应的产物是化合物D分解反应的产物是化合物【分析】根据化合物、单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化合反应反应物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氢气和氧气经化合反应生成水,反应物都是单质,说法错误;B、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故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说法正确;C、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
15、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化合反应产物一定是化合物,说法正确;D、分解反应的产物不一定是化合物,比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产物是单质,说法错误。故选:BC。17某温度时,一定质量的固体M(不含结晶水)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甲,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B降温,一定有固体M析出C该温度时,M形成的溶液中,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D该温度时,溶解等质量的M,形成甲溶液时所需水量最少【分析】某温度时,一定质量的固体M(不含结晶水)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甲,结合饱和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某温度时,一定质量的固体M(不含结晶水)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甲,甲溶液不能再溶解M物质,
16、但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故选项说法错误。B、无法确定M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趋势,降温,不一定有固体M析出,故选项说法错误。C、该温度时,M形成的溶液中,甲溶液为饱和溶液,则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正确。D、该温度时,溶解等质量的M,甲溶液为饱和溶液,形成甲溶液时所需水量最少,形成不饱和溶液时所需的水的量比形成饱和溶液时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D。二、简答题(共30分)18碳中和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自然界中有很多含“碳”的物质。其中金刚石属于 单质(选填“单质”或“化合物”),它的同素异形体有 石墨、C60等。含碳的矿石
17、燃料,燃烧后均有CO2产生,大气中CO2含量过多的后果是 导致温室效应,目前替代的清洁能源可以有 太阳能、水能等。海水可以溶解吸收一部分的CO2,写出水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H2OH2CO3;将CO2转化为固体含碳化合物,称之为“固碳”,写出一种“固碳”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中国科学家将CO2转变成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转变的过程中,你认为还需要的原料可能是 水。【分析】根据单质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分析;根据温室效应的成因,以及新能源的认知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并结合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解答】解:金刚石是由
18、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的同素异形体有石墨、C60等;大气中CO2含量过多的后果是导致温室效应,目前替代矿石燃料的清洁能源可以有太阳能、水能等;水与CO2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将CO2转化为固体含碳化合物,称之为“固碳”,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并结合光合作用的原理,可知将CO2转变成淀粉化学式为(C6H10O5)n,转变的过程中,还需要的原料可能是水。故答案为:单质;石墨、C60等;导致温室效应,目前替代矿石燃料的清洁能
19、源可以有太阳能、水能等;CO2+H2OH2CO3;CO2+Ca(OH)2CaCO3+H2O;水。19阅读下列溶解度曲线,并回答有关问题: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80g。“氢氧化钙的溶解的曲线”未呈现在“a图”中的原因是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并且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与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不同。20时,11g硝酸钾投入到10g水中,形成的是 饱和(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硝酸钾不断溶解,当温度升高到 60以上时,固体全部溶解。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是 压强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一定时,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若将CO2通入海水中吸收,应通入 深(选填“深”或“浅”)海中
20、。实验室回收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得到硝酸钾固体,操作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压强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一定时,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从溶液中结晶的方法有两种: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时,应该用蒸发结晶;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时,应该用降温结晶【解答】解: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g;“氢氧化钙的溶解的曲线”未呈现在“a图”中的原因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并且随着温
21、度升高而减小,与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不同。故答案为:80g;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并且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与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不同。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0g,11g硝酸钾投入到10g水中,能够溶解3g,形成的是饱和溶液,随着温度的升高,硝酸钾不断溶解,当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固体全部溶解,是因为6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110g,并且随着温度升高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故答案为:饱和;60。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是压强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温度一定时,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若将CO2通入海水中吸收,应通入深海中,是因为深海中的压强比浅海中的压强大,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故答案为:压强一定时,随着温度升高而
22、减小,温度一定时,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深。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实验室回收的硝酸钾溶液,若要得到硝酸钾固体,操作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答案为:降温结晶。20实验室常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制取氧气。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若要制得0.96g氧气,参加反应的氯酸钾应有 0.02mol。实验过程中,二氧化锰起 催化作用,为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没有变化,事先称量滤纸、二氧化锰的质量,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进行的实验操作流程如图。过滤时,需要用蒸馏水不断冲洗滤渣和滤纸,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为了洗去其表面的残留液;连带滤纸一起称量的优点是 减少二氧化锰
23、的消耗。【分析】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准确;根据二氧化锰在制取氧气中的作用和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解: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若要制得0.96g氧气,生成的氧气的物质的量0.03mol;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物质的量为x;2KClO32KCl+3O22mol 3mol x 0.03molx0.02mol实验过程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过滤时,需要用蒸馏水不断冲洗滤渣和滤纸,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洗去其表面的残留液;连带滤纸一起称量的优点是减少二氧化锰的消耗。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0.02;催化;为了洗去其表面的残留液;减少二氧
24、化锰的消耗。21将相似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下表是两种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法。实验内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炭粉还原氧化铜反应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CuOCu+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CuO2Cu+CO2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 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步骤实验开始:先通CO;进行 验纯操作,确认排尽空气后,点燃C处酒精灯。实验进行:点燃A处酒精灯,加热氧化铜。实验停止:先撤走 A(选填“A”或“C”)处酒精灯,继续通入CO待冷却后停止通气,结束实验。实验开始:点燃酒精灯,加热固体;实验停止:待固体明显变色后,停止实验。“停止实验”操作方法是 先在橡胶管上夹上止
25、水夹,然后再熄灭酒精喷灯。实验结论反思该实验说明CO具有 还原性(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实验停止时,还要继续通CO的目的是 防止生成的铜被重新氧化,且能防止石灰水倒吸,造成玻璃管炸裂。实验结束后,发现固体中还有一些黑色固体,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炭粉剩余或炭粉不足,造成氧化铜未被全部还原(写出一条理由即可)。【分析】反应原理: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实验现象: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性质来分析;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操作的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实验结论反思:根据物质的性质、实验的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解:反应原理:在加热的条件下,氧化铜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26、,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气体,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故答案为:CO+CuOCu+CO2;C+2CuO2Cu+CO2;实验现象: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生成的铜是一种红色固体,因此实验中观察到黑色固体变为红色;故答案为:红;实验步骤: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开始:先通CO;进行验纯操作,确认排尽空气后,点燃C处酒精灯,以防气体不纯,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进行:点燃A处酒精灯,加热氧化铜。实验停止:先撤走A处酒精灯,继续通入CO待冷却后停止通气,结束实验。故答案为:验纯;A;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开始:点燃酒精灯,加热固体;
27、实验停止:待固体明显变色后,停止实验。“停止实验”操作方法是先在橡胶管上夹上止水夹,然后再熄灭酒精喷灯,以防石灰水倒吸,造成试管炸裂;故答案为:先在橡胶管上夹上止水夹,然后再熄灭酒精喷灯;实验结论反思: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该实验中,一氧化碳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说明CO具有还原性。实验停止时,还要继续通CO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铜被重新氧化,且能防止石灰水倒吸,造成玻璃管炸裂;故答案为:还原性;防止生成的铜被重新氧化,且能防止石灰水倒吸,造成玻璃管炸裂;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结束后,发现固体中还有一些黑色固体,产生该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炭粉剩余或碳粉不足,造成氧化铜未被全部还原;故答案为:炭粉剩余或炭粉不足,造成氧化铜未被全部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