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浦东新区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一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在美国的许多城市,人们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洁的空气,这种追求几乎达到了宗教般的狂热。为此,一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应运而生,可是谁也不曾想到,人们却为此不断付出巨大的代价。 1990年,美国的洁净空气法规强制空气质量差的地区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剂等化学制品,从而减少一氧化碳和苯等害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区。科学家认为,水中即使有十亿分之几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会对
2、人的健康有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会致癌。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中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科学家们证实,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 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国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关闭受污染的水井,断绝受污染的水源,设法从受污染区外部调水,当然,解决这些问题所需要的资金数量是巨
3、大的。还有一个办法是通过改进贮油箱来减少含有有害物质的汽油的泄露,但这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水源污染问题。目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制定一个从水源中清除这种有害物质的计划,他们试图把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被称作PM1的细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据说,PM1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较大剂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学家们同时坦率地说,这项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试样中已经获得成功的试验,在清洁地下水的具体应用中,还没有让人信服的实例。看来,这种“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是值得注意的。1. 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漏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其根本原因_2. “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一句中“这些”是指_3. “它
4、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 请 出来”一句用了_修辞手法。4. 下列不属于“巨大代价”所指的一项内容是A. 已经对地下饮水造成严重污染。B. 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C. 为解决水污染二耗费大量人力和资金。D. 水污染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很难。5. 联系全文,说说“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含义【答案】1. 水溶性强,不亲合土壤,难分解。 2. 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饮水源和对局部地区空气的影响。 3. 拟人 4. B 5. 指美国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出现的顾此失彼的现象。【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漏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其根本原因”,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
5、性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段,通读第三段,根据信息筛选点“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漏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根本原因”,可以筛选出“这种化学物质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对土壤几乎没有亲合力,同时它又是很难分解的寿命很长的物质。虽说甲基叔丁基乙醚见光可分解, 但阳光很难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而它渗入到更深水层的可能性则是不可避免的了”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漏会造成地下饮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2.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麻烦的事远不止这些一句中这些是指”,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关键词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联系关键词
6、所在的上下文来理解。本题中“这些”是指什么,可根据本句前面一段中内容第段中的“现在发现,大多数常用的充氧剂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从地下贮油箱中渗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饮水源,使这一地区可能在几年内成为美国最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区”“一些曾坚决反对运用这项技术的团体还认为,加油站的空气中这中充氧剂气体含量过高,会使人呼吸困难、头痛和眩晕,不仅加油站的人,就连路上的行人也会受到影响”,来理解“这些”指什么。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用修辞手法能力。“它一旦进入地下水中,人们就很难将它请出来”,是把甲基叔丁基乙醚当人来写,运用的是拟人手法。4.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不属于巨大代价所指的一项内
7、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B项,“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不属于“巨大代价”,是付出巨大代价的目的。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B项,“使人们希望呼吸清洁空气的追求落空”不属于“巨大代价”,是付出巨大代价的目的。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联系全文,说说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含义”,按下葫芦起来瓢是一句民间俗语:意思是刚把水缸里漂着的葫芦按下去,瓢又浮起来了。比喻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形容在遇到问题时,由于事先没有准
8、备充分,而使事情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结合文章中美国为了呼吸新鲜空气,采取了减少空气污染的新技术,结果这项新技术虽然暂时解决新鲜空气问题,却又带来了地下饮用水及空气方面的新污染。所以这里按下葫芦起来瓢是说美国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出现的顾此失彼的现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着大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 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
9、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 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 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实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
10、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
11、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
12、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
13、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忄刘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
14、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6. 文中第一段中说,诗经“离我们那么近”,又说“与我们保持着距离”,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离我们那么近”_“与我们保持着距离”_7. 第二段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依据是:
15、 (1) _(2)_ (3) _8. 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其最主要的作用是_9. 完成下列填空: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_)首。这些诗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史实和风土人情。诗经由风、(_)、颂三部分组成。10. 作者结尾说:“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请你再从诗经中找一篇诗歌,任选角度,具体分析它的美【答案】6. (1). 诗经左右了“我们”的思想感情,影响这“我们”的日常行为,且时间久远。 (2). 我们错误的认为诗经是史,并竭力把它道德化和学术化。 7. (1). (1)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却并无任何历史依据。司马迁和左
16、传都没提到“采诗”说,大、小雅的出处尚无定论,其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2). (2)司马迁虽然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3). (3)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依据充满的质疑,但反应寥寥。 8. 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9. (1). 305 (2). 雅 10. 举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7、这首诗取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论意境无句可出其右,整首诗三章分别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开头,创造了一种水乡泽国清秋苍茫凄迷的环境和氛围,引起人心中怅然苍凉之感,而诗中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寻觅,其想象以及可望又不可及的期望之情成为整首诗中最浓稠最深切的情愫。飘渺迷人的气氛,缠绵又略带感伤的情调,执着又不免失落的意绪,使诗歌充满了情韵和美趣,其画面如至眼前,使读者情思恍惚如入其境。【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联系重要词语所在的上下文来理解。“离我们很
18、近”的含义,可根据本句之后的“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来理解。而“与我们保持着距离”的含义,可以根据本句之后的“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 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
19、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来理解。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第二段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的依据,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第四、五、六三个自然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从中筛选出有关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的依据,进行整合概括即可。8. 试题分析:本题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是考查作用题,作用题要接和具体内容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在写陈风月出之前说“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
20、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然后写了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最美,而作者认为是陈风月出最美,紧接为了证明其美,就大篇幅写了陈风月出,所写此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然后写自己对陈风月出的解读,是“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是在告诉人们诗经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9.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
21、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本题主要考查了诗经中收录诗的篇数和组成部分,根据记忆提取即可。10. 试题分析:本题:作者结尾说:“诗经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请你再从诗经中找一篇诗歌,任选角度,具体分析它的美。答题时从诗经中选一首自己熟悉的诗,先把这首诗写出来,然后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分析这首诗的美,分析时可以从内容、手法、韵律、意境、形象等方面,任选一个方面,结合诗的具体进行赏析该诗的美。注意赏析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语句通顺。默写填空。11.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1)_,七叶珥汉貂。(左思咏史)(
22、2)携来百侣曾游,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_,白露未已。蒹葭(4)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5)大音希声,_ 。老子【答案】 (1). 金张藉旧业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蒹葭采采 (4). 山气日夕佳 (5). 大象无形【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藉”“峥嵘”“稠”“蒹葭”“佳”“象”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
23、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
24、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注 此诗为古诗十九首之一。12.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_。【答案】古体诗.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是A一、二句写皎洁的月色透过轻薄的罗帐,照着主人公,勾起了他的无尽乡愁。B“揽衣起徘徊”一句用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主人公失眠的时间之长,忧愁之深。C五、六句表明主人公即使在欢乐的旅途中仍然时时思念家乡,时时依恋家乡。D结尾两句主人公由“出户”又“入户”,内心的愁情无法排遣,以至泪下沾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目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C项,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自己。不是选项中的“表
25、明主人公即使在欢乐的旅途中仍然时时思念家乡,时时依恋家乡”。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比如本题C项,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设想其夫思自己。14.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的?【答案】通过心理描写或动作描写塑造一个久居他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人物形象。【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赏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都要从诗句中找出一些与人物形象相关的关键词,通
26、过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来分析作答。“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写思妇夜不成寐,“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通过动作具体写其愁思辗转,“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自己设想游子也在思念自己,属于心理描写;“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是通过动作行为女主人公也不成寐,有无人诉说的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27、。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
28、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15. 本文作者 _。16.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1)病偻(_)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_) (3)其莳也若子(_) (4)字而幼孩(_)17.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中“之”用法相同的是A.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B.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C.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 句读
29、之不知,惑之不解 。18. 指出下列划线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A. 驼业种树 B. 非有能硕茂之也C.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D.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19. 翻译: (1)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20. 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特点的?【答案】15. 柳宗元 16. (1). 患病 (2). 用指甲抓 (3). 种植 (4). 养育 17. B 18. A 19. (1)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2)但是我住在乡里, 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20. 作者借郭橐驼种
30、树突出了其遵循“顺木天性,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将种树与治民类比,由此推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对昏庸官吏扰民、伤民政治给予揭露和贬斥。【解析】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有关知识的识记能力。本文种树郭橐驼传,作者柳宗元。只要上课认真听了,根据记忆提取即可。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本题,(1)“偻”是“佝偻”。是一种病的名称,所以这里的“病”作名词,意思为“患病”。(2)“抓”,根据整个句子意思“厉害的,抓它的皮来验证它枯没枯萎”,所以这里的“爪”用该是通假字“抓”,指用指甲抓。用同样的
31、方法,可以解释出“莳”的意思是“种植”,“字”的意思是“养育”。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结构助词,的。C项,之:动词,到,往。D项,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选B。点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类型能力
32、。A项,业:作意动用法,以为业。B项,硕茂:作使动词,使高大繁茂。C项,蕃:作使动词,使结果果实。D项,复:作使动词,使恢复。故A。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1)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窥伺:暗中观察。莫能如也:没有谁能比得上。(2)然:但是。长人者:当官的。烦:不断地。怜:怜爱。卒:结果。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
33、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20. 试题分析:本文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作者借郭橐驼种树
34、突出了其遵循“顺木天性,以致其性”的根本法则。并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将种树与治民类比,由此推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对昏庸官吏扰民、伤民政治给予揭露和贬斥。参考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害了脊背向前弯曲的病,背部隆起的样子,俯着身走路,好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叫他“驼”。驼子听到这个绰号,说:“很好,这样称呼我本来就很恰当。”于是他放弃了他原名,也自称为骆驼。他所在的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面。他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豪富人家要修建供观赏游览的花圃园林,以及卖水果的,都争着接他到家里供养。看骆驼栽种的树,或者移栽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又能早结果实,又结得多。别的种
35、树人,即使暗中观察,仿效仰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问的人说:“把你说的种树的道理,移用到当官治民,可以吗?”骆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当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然而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治民的官吏喜欢不断发布命令,好像非常关怀百姓,但以祸告终。从早到晚,吏役来呼喊道:官府下令催促你们耕田,鼓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好你们的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抚育好你们的小孩,饲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来让大家集合,会儿敲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停下晚饭早饭来慰劳那些吏役尚且忙不过来,又靠什么来增加我们的生产,安定我们的生活呢?所以搞得既困苦又疲乏。像这个样子,则和我从事的活计大概也有相似之处吧?
36、”问的人说:“啊,这不是也很好嘛!我问种树,却获得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之传神写照者(1),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予顷(2)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3),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4),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然予方将东游雁荡,窥龙湫,登玉霄以望蓬莱,西历麻源,经玉笥,据祝融之绝顶,以临洞庭风涛之壮,北出九江,
37、上庐阜,入虎溪,访陶翁之遗迹,然后归而思自休焉。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而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因其告行(5),书以为赠。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注释:(1)传神写照:此处指人物画。(2)顷:近来。(3)惠然来自昭武: 惠然来,即惠临之意。昭武,今甘肃境内县城。 (4)损益:此指修改画稿。 (5)告行:即辞行。21. 第一段用普通画工和郭拱辰进行对比,其作用是(1)_ (2)_【答案】 (1). (1)反衬了郭拱辰画艺的高超 (2). (2)阐发了作者看“神似”的艺术创作观点【解析】试题分析:本文开篇先是向读者陈述了画工,如果“能稍得
38、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而郭振辰却“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这是拿普通的画工画艺与郭拱辰的画艺进行比较,突出了郭拱辰画艺的高超,阐发了作者看“神似”的艺术创作观点。22. “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_风度(限两个字)【答案】隐士(或闲适、闲散)【解析】试题分析:“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是说给作者画的两张肖像,看起来 “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所以“麋鹿之姿,林野之性”在文中指的是作者身上显露的隐士(或闲适、闲散)风度23. 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正、侧面描写的灵活运用,鲜明地表现了郭拱辰的高超画技。 B.第三段笔锋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表现
39、了朱熹浓烈真切的山水雅兴,主旨立显。C本文属于“赠序”,篇幅较短小,但剪裁得当,行文从容,语短意隽。D本文看似语浅,实则意深,谈画论艺之中,贤人在野,朝政昏庸之意,见于言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分析不正确,第三段转至对游览路线的设想,是为了说明自己和让郭拱辰与自己同游这些地方,寻访隐士,而郭拱辰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来项我告辞,我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给他。也就是写与郭拱辰分手的原因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24. 第三段作者感叹“予于是又遗恨焉”,作者的“遗恨”是什么?【答案】表面上,是不能为隐士画像而遗憾
40、;进一层看,是为郭氏的高超画技不能传扬,以及失去与郭氏这样风骨高洁之人同游的机会而遗憾。【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根据文段中“彼当有隐君子者,世人所不得见,而予幸将见之,欲图其形以归”“郭君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予于是有遗恨焉”,再结合前文“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而如今他却“以岁晚思亲,不能久从予游矣”,所以作者遗憾的原因面上,是不能为隐士画像而遗憾;进一层看,是为郭氏的高超画技不能传扬,以及失去与郭氏这样风骨高洁之人同游的机会而遗憾。参考译文:世人作人物画,能够把外形画得象,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郭拱
41、辰(善画人物),不但能画象外形,连人物的精神意趣都能够全部表现出来,这真是奇妙呀。 我此前见到友人林择之、游诚之,他们向我称赞郭君,但没能把他请来。今年他居然不请自来了,本地士大夫们,想要看一看他的本事(请他作画),他能够一画就象,或者稍稍作些修改,最后没有不象的,同时把人的风神气韵,都巧妙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到发笑。为我画了大小两张肖像,有麋鹿适得林野那样的隐士情趣。拿给人看,即使是听说过我而没有见到过我的人,也知道画的是我。 然而我将要东游雁荡山,去看一看那有名的大小龙湫(瀑布),又想登上玉霄峰眺望蓬莱仙山,往西经过麻源、玉笥山,登上衡山的祝融峰顶,俯瞰洞庭湖风涛之雄壮,北出九江,上庐山,入
42、虎溪,寻访陶渊明的遗迹,然后(此生之愿足矣),我可以回家慢慢回味这些经历,并好好休息了。我想那些地方一定会有隐士,是世人所不能见到的,而我将有幸见到,并让郭君把他们一一画下来带回。然而郭君因为快到年底了想念家人,不能跟我进行这番游历了。我于是觉得很遗憾呀。因他向我来辞行,我就写下这番话作为赠送。淳熙元年九月庚子晦翁书。二 写作25. 请以幸福, 在那一刻绽放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那一刻,我明白了幸福面对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人浮于事的大都市,幸福好象离我们这些整天披星戴月的学生来说,变得有些陌生了,不知是幸福疏远了我们?还是我们身居幸福之中而变得麻木起来,其实,只要我们用心
43、体会,你会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我最享受自信的时候,昂首向天。天空那美丽的弧线仿佛是为我谱写的美好乐曲,他让我追求卓越,向更高的山头发起挑战。在种下奋斗,经过努力,收获果实后,自信而满足的享受着属于我自己的掌声和鲜花,当别人向我投来肯定和赞许的目光后,那一刻,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风迎面吹来的那种快感,有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感觉。站在山顶上,任刺骨的狂风吹来,我毅然不动地遥望着远方我的理想,在我一次次爬上更高的山顶,俯视美好河山时,那一刻,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汗水划过身体的那一瞬,所有的努力奋斗将在这一刻被证明,所有的坚持不懈将在这一刻被肯定。我向来喜欢阳光,我觉的在阳光下有无穷无尽的活力。
44、让我拼搏奋进。所有的烦恼和不愉快在阳光下蒸发,只留下一个信心百倍,完美的我,那一刻,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在母爱中得到呵护,当早晨上学的时候,母亲的祝福让我精神百倍,中午在学校吃饭不回家的时候,电话那头母亲一遍遍告诉我吃好,吃饱,下午饿了就买点东西吃。晚上当我带着一身疲倦回到家中的时候,母亲早己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我归来,母亲的嘘寒问暖让我忘记一身的疲倦,那一刻,我好幸福。 我最享受在友情的大海中遨游,高兴的事可以和同学分享,有了烦恼有朋友听你诉说,学习上我们互励互勉,生活上我们相互关照,那一刻,我好幸福。 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只要时常怀着一颗善良感恩的心,体会生活,友善他人,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下
45、站等你。【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命题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幸福,在那一刻绽放,从题目来看适合写记叙文或者散文。写作重点应该放在“那一刻”上,也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给你感觉幸福。作文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达“幸福在那一刻绽放”,比如在生活或者学习上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当然这里的事情可以是具体事情,也可以是一段灰色心情。让你感觉失意,伤心而这时,一个你没有想到的人,甚至是有点小恩怨的人给你莫大的帮助,帮你战胜一切,或者陪你走过阴霾,你感觉那一刻幸福绽放。也可以通过几个小的片段,来表达幸福在那一刻绽放。不管如何写,都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少于800字。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
46、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