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三)阅读训练试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阅读十八岁出门远行片段,完成14题。 天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着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像是我身上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觉得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
2、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到家,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趴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1.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
3、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2.文中划线两句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 4.理解句子的含义。(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2)于是就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常州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试卷语文试题)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我已经八周岁了,可是我每天的任务是为生产队放鸭子,要等到十周岁才能走进学校。我们公社有规定,孩子们十岁上学。十五岁毕业,一毕业就是一个壮劳力。父亲从县城带回了一张世界地图。谁也没有料到,这张世界地图在王家
4、庄闹起了相当大的动静。大约在吃过晚饭之后,我的家里挤满了人,一起看世界来了。人们不说话。但是,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世界是沿着“中国”这个中心辐射开去的,宛如一个面疙瘩,有人用擀面杖把它压扁了,它只能花花绿绿地向四周延伸,由此派生出七个大洲,四个大洋。中国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世界地图上已经是一览无遗。看完了地图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大队部的门口,开始讨论。概括起来说有这样的几点:第一,世界究竟有几个王家庄大?地图上什么都有,为什么反而没有我们王家庄?第二,世界一定有一个底子,这个是肯定的。可它在哪里呢?是什么支撑了我们?如果支撑我们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掉到什么地方去?第三,如果
5、我们出门,一直往前走,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尽头,万一一脚下去,我们肯定会掉进无底的深渊人们聚栊在一起,显然,开始担忧了。当然,答案是没有的。因为没有答案,我们的脸庞才格外地凝重。我没有回家,直接找到了我的父亲。我要在父亲那里找到安全。找到答案。父亲站在田埂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拿着手电,仰着头。我说:“爸爸。”父亲没有理我。过了好半天,父亲说:“我们来看看大熊座。这是摇光,这是开阳”我没有耐心关心这个问题,我说:“王家庄到底在哪儿?”父亲说:“我们在地球上。地球也是宇宙里的一颗星。”我仰起头,看着夜空。我一定要从宇宙中找到地球,看地球在哪里闪烁。我从父亲的手上接过手电,到处照,到处找。星光灿烂,但没
6、有一处是手电的反光。我急了,说:“地球在哪里?”父亲笑了。父亲说:“地球是不能用眼睛去找的,要用你的脚。”我把手电塞到父亲的手上,掉头就走。走到很远的地方,对着父亲的方向我气愤地吼了一声:“难怪人人都说你神经病!”我坐在小舢板上,拿起竹篙,一把拍在了水面上。鸭子们伸长了脖子,拼命地向前逃。我要带上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我把鸭子赶出乌金荡,来到了大纵湖。大纵湖一望无际,我坚信,穿过大纵湖,只要再越过太平洋,我就可以抵达大西洋了。我没有能够穿越大纵湖。事实上,进入大纵湖不久我就彻底迷失了方向。望着茫茫的湖水,我喘着粗气,斗志与激情一落千丈。我是第二天上午被两位社员用另外一条小舢
7、板拖回来的。鸭子没有了。这一次不成功的探险损失惨重,它使我们生产队永远失去了几十只鸭子。父亲一看见我立即走上来,厉声问:“鸭子呢?”我用力睁开眼,说:“掉下去了。”父亲看了看队长,又看了看大队支书,大声说:“掉到哪里去了?”我说:“掉下去了,还在往下掉。”父亲掴了我一个大嘴巴。我在倒地的同时就睡着了。听村子里的人说,倒地之后我的父亲还在我的身上踢了一脚,告诉大队支书说我有神经病。后来王家庄的人一直喊我神经病。“神经病”从此成了我的名字。我非常高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我八岁的那一年就和我的父亲平起平坐了。5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作者的言外之意。(3分) 6作者设置世界地图这一素材在小说中起
8、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7儿子和父亲是这篇小说的重点人物,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对父子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和村民之间的关系。(6分)8小说中多次出现“世界”一词,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展现了哪几个“世界”?(5分)(二)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914题。胡同文化汪曾祺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
9、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
10、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
11、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12、。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
13、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
14、北京市民的心态。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
15、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再见吧,胡同。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9. 结合上下文,分析“远亲不如近
16、邻”、“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含义。“远亲不如近邻”:_ _“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_10. 阅读概括第段,文中“大白菜文化”指的是什么?_11. 作者是怎样阐述胡同文化的“精义”的?你从这种精义中悟出了什么?_12.下面几个片断描写体现了胡同文化的什么特点?请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答: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答: “您多余操这份
17、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答: 13.作者多年生活在北京,北京的胡同文化已深入他的感情世界。面对日渐衰败、逝去的胡同文化,作者怀有伤感的情绪,如何理解这种情绪?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14.任选下列两题中的一题作答。比较传统的“胡同文化”与现代的“高楼文化”,你认为哪一种文化更封闭?请简要说明理由。比较并简要说明北京胡同(四合院)和上海弄堂(石库门)的文化特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4题。(江西省名校2007年5月高三适应性测试)行板如歌 王蒙柴可夫斯基好象一直生活在我心里,他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
18、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比如花的圆舞曲,比如天鹅湖,家喻户晓,浑然天成。它们令人愉悦,热爱生命。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美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欢乐!他的另一些更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我总觉得,他的沉重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他的乐曲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初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瑰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艺术就是永远悲怆的
19、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忧郁的摆脱。摆脱了也还忧郁,忧郁了也要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悲与美共生,悲与美冲撞,悲与美互补。忧郁与摆脱,产生了一种摇曳,一种美的极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人生苦短,人生苦短。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哲学。是的,摇曳,柴可夫斯基最令人着迷的是他音乐的摇曳感。有多少悲哀也罢,有多少压抑也罢。他潇洒地摇曳着表现了出来,只剩下了美。这就是才华。我坚信
20、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它是上苍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类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可夫斯基教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我宁愿说他是一个抒情作曲家。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可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热
21、爱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会总是像豺狼一样的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相信美的强大,柴可夫斯基的强大。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旨意有关。我喜欢应该说是崇拜与沉醉这种风格,特别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只有在这种风格中,我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爱情的滋味,痛苦的滋味,艺术的滋味。他的一些曲子很重视旋律,有些通俗一点的,甚至人们可以跟着哼唱。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了。我写过一个中篇小说,题目就叫如歌的行板,这首乐曲是我主人公命运的一部分,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从这篇小说中听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来。还有
22、一些其他的青年时代的作品,我把柴科夫斯基看作是自己的偶像与寄托。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于是你感谢柴可夫斯基。注行板:音乐速度记号,约为每分钟6072拍,相当于人平静时的心跳节奏或不疾不徐的步行节奏。1请阅读文中第(2)小节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2文章第(4)小节中“第六交响曲的哲学”、第(7)小节里提到的“上苍的旨意”的含义各
23、是什么?请分别作答。(6分)3作者为什么说“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并分点概括作答。(6分)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一方面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体验与感受,一方面揭示艺术本质乃至人生哲理。二者融为一体,意趣隽永。B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既能令人愉悦,热爱生命,又能令人彻底摆脱忧郁与悲怆,感到安慰和怡然,从而领悟人生哲学。C文中与贝多芬、莫扎特、马勒的对比表明,他们的音乐虽然美好,却不能抒“我”的情,勾勒“我”的梦,因而他们不是真正的能催人泪下的作曲家。D柴可夫斯基才华横溢,他能将悲哀的体验变成诗的云朵、美的云霞,既悲从
24、中来又圆满无缺,从而打动听众。而在创作中,他也会沉浸在自己的赤诚与迷醉之中。E结尾以如歌的行板照应标题,升华主旨。表明作者热爱生活,相信美的强大,希望我们的生活如歌声一样越来越美好。阅读文段,完成文后510题。贝多芬百年祭萧伯纳百年前,一位虽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地,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
25、他竟被当做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是如果我们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汉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而且谁又能自负为灵魂比巴赫的还伟大呢?但是说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能很容易控制住,可是常常并不愿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毛头小伙子们现在一提起切分音就好像是一种使音乐节奏成为最强而有力的新方法;但是在听过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之后,最狂热的爵士乐听起来
26、也像“少女的祈祷”那样温和了,可以肯定地说我听过的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不会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最后的乐章那样可以引起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命地跳下去,而也没有另外哪一个作曲家可以先以他的乐曲的阴柔之美使得听众完全溶化在缠绵徘侧的境界里,而后突然以铜号的猛烈声音吹向他们,带着嘲讽似地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真傻。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他不认任何人为师,他同行里的先辈莫扎特从小起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丽,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方的。莫扎特小时候曾为了彭
27、巴杜夫人发脾气说:“这个女人是谁,也不来亲亲我,连皇后都亲我呢。”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莫扎特天性文雅,与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但也有灵魂的孤独。莫扎特和格鲁克之文雅就犹如路易十四宫廷之文雅。海顿之文雅就犹如他同时的最有教养的乡绅之文雅。和他们比起来,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嫉妒,曾称呼比他年轻的莫扎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可他就是吃不消贝多芬。像贝多芬同时的人一样,虽然他们可以懂得格鲁克和海顿和莫扎特,但从贝多芬那里得到的不但是一种使他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
28、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是听不出是音乐的由管弦乐器发出来的杂乱音响。要解释这也不难。十八世纪的音乐都是舞蹈音乐。舞蹈是由动作起来令人愉快的步子组成的对称样式;舞蹈音乐是不跳舞也听起来令人愉快的由声音组成的对称的样式。因此这些乐式虽然起初不过是像棋盘那样简单,但被展开了,复杂化了,用和声丰富起来了,最后变得类似波斯地毯,而设计像波斯地毯那种乐式的作曲家也就不再期望人们跟着这种音乐跳舞了。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能去津津有味地欣赏一张波斯地毯或者听一曲巴赫的序曲,但乐趣只止于此;可是你听了唐璜前奏曲之后却不可能不发生一种复杂的心情,它使你心里有准备去面对将淹没那种精
29、致但又是魔鬼式的欢乐的一场可怖的末日悲剧。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时你会觉得那和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一样,都是狂欢的音乐:它用响亮的鼓声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从头到尾又交织着一开始就有的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的乐调,因之更加沁人心脾。但是贝多芬所做到了的一点,也是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有时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显示出格调不高的一点,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使得产生于感觉的激情显得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于是他不
30、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感情的风暴之下竟还有什么样式存在着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跟着又用了另外几个很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5文章开头说贝多芬“是反抗性的化身”,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有那些?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6文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是哪一类人? (不超过18字)7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再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8文章刻画人物除了直接描写人物外,还调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例
31、简要分析。9写贝多芬不能离开他的音乐,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是什么?他的音乐与他的个性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请结合文本的具体句子(举出一例即可),谈谈你的理解。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E.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文段,完成14题。至于词曲,算是新起于俗间,实在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是无关轻重的;“雅俗共赏”,正是那音乐的作用。后来雅士们也曾分别将那些文辞雅化,但是因为音乐性太重,使他们不能
32、完成那种雅化,所以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而曲一直配合着音乐,雅化更难,地位也就更低,还低于词一等。可是词曲到了雅化的时期,那“共赏”的人却就雅多而俗少了。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皮簧戏也是音乐为主,大家直到现在都还在哼着那些粗俗的戏词,所以雅化难以下手,虽然一二十年来这雅化也已经试着在开始。平话和章回小说,传统里本来没有,雅化没有合式的榜样,进行就不易。三国演义虽然用了文言,却是俗化的文言,接近口语的文言,后来的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就都用白话了。不能完全雅化的作品在雅化的传统里不能有地位,至少不能有正经的地位。雅化程度的深
33、线,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一方面也决定“雅俗共赏”的范围的小和大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的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在传统里没有地位或只有低地位的作品,只算是玩艺儿;然而这些才接近民众,接近民众却还能教“雅俗共赏”,雅和俗究竟有共通的地方,不是不相理会的两橛了。单就玩艺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
34、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
35、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36、。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节选自朱自清记雅俗共赏)1.为什么说“词
37、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 _2.“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五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从全文角度应如何理解?_3.“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_4.作者对我国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出现的“新文化”持什么态度?_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三)阅读训练试题参考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起来写是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内心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2.用环境
38、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的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的不同心情。通过对照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3.出门远行前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巨大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4.(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意对即可)5含蓄地讽刺了王家庄人意识中的浅薄自大,同时也讽刺了具有同样心态的中国人。(3分)6(1)有利于深刻地表现主题。世界地图引发了王家庄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慌和思考,
39、表现特定时代中人们的愚昧无知。(2)世界地图是“父亲”带到王家庄的,反映了父亲对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有助于塑造父亲探索者的形象。(3)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为儿子行动上的探索设置了伏笔。(每点3分,共6分)7(1)这对父子对世界和宇宙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充满幻想,并且具有探索精神。父亲在黑夜里用他的眼睛去探索宇宙的奥秘,而儿子则像父亲说的那样“用脚”去寻找世界的终极。 (特点2分,分析2分) (2)父子俩以其幼稚但执著的探索行为而有别于周围的人们,在王家庄村民眼里,是一对“神经病”,都属于异类。小说以村民反衬这对父子。(2分)8(1)王家庄人日常生活的客观世界;(2)王家庄人愚昧封闭的精神世界;(
40、3)王家庄人由世界地图引发的对世界(地球)的想象;(4)儿子从世界地图引发出的对地球探索的理想世界; (5)父亲对宇宙探索的理想世界。(每点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5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应给分)9.讲究处街坊不爱管闲事 10.物质要求不高,容易满足北京人的一种自豪感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 11.“精义”“忍” 可悟出:如下层市民的无可奈何,其实正是统治阶级长期高压的结果。(仅举此例,以供参考。)12.封闭(重土安迁)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忍(逆来顺受、安分守已)13.面对日渐衰败、逝去的胡同文化,作者从感性上表现出了眷恋、伤感、无奈的情绪,但又从理性上认识到了胡同(文化)没落是历史的必然。作者
41、在文中历数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胡同名字,细说了胡同里人们平和恬淡的生活方式,详述了北京人知足常乐、安分守已的生活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喜爱、眷恋之情。另一方面,作者又对这种文化(特别是“忍”)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再见吧,胡同”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告别这种文化的理智。因此,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提示,所答能结合文本有所分析即可,不用如上之全面)14.提示:答第题,两面皆可,关键是能说出一点点理由。答第题,要体现出“比较性”,比较其“异”或其“同”皆可。如两种文化都比较封闭(但上海人受洋风沐浴,又有开放的一面,崇洋却不很媚外),都重面子等。又如胡同文化重人情往来,重礼数,老北京人厚
42、道、待人热情;弄堂文化则显得特立独行甚至孤芳自赏,人情淡漠,老上海人精明,有的还有歧视外乡人的习性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柴可夫斯基的才华、作品中的感情以及作品旋律的逐次叙述。(答“承上启下,承接开头句,阐述原因,并引出下文具体内容”,亦可适当给分)内容上:阐述了柴可夫斯基之所以容易接受,成为我生活一部分的原因。2(1)音乐使软弱的人在人生的苦痛中感到骄傲、安慰、怡然。 (2)上苍让柴可夫斯基用音乐的形式,把懂得珍惜、更加感激和平安这样最珍贵的礼物送给人类。3(1)他以流畅优美的旋律给我的人生增添了色彩与欢乐。(2)他以洋溢看悲与美的感情给我以安慰,让我懂得自我解脱
43、和超越。(3)他以珍贵的才华教我懂得珍惜。(4)他使我在年轻时体会到生活、爱情、痛苦、艺术的滋味。(5)他使我心灵净化,即使历经沧桑也不会麻木。(答到两点给3分,答到四点可给满分)4A D5能体现贝多芬“反抗性化身”的具体事件有:街上遇到大公不脱帽,且在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穿着不讲究,被警察当作流浪汉抓起来。这些虽是一些平凡的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小中见大,把人物的反抗性点染得形象、生动、淋漓尽致。以“反抗性的化身”这一独特的视角切入,写出了贝多芬的抗争式的辉煌,凸显了作者心中的“贝多芬精神”,完美地展现了贝多芬的品格和音乐。6. 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7. 答案应包括三人音乐
44、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即讲究乐式,又表达8还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第一,谈到贝多芬的灵魂是奔腾澎湃时,与汉德尔、巴赫相比较,突出贝多芬的活力与热情。第二,莫扎特、海顿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大音乐家,但在这里,似乎都成了贝多芬的铺垫和陪衬。第三,从服饰上把贝多芬等穿“散腿裤”与莫扎特等人的穿“紧腿裤”作比较,形象地写出了不同身份的两种人,突出了贝多芬的鲜明个性。9贝多芬音乐的精髓惊人的活力与激情。音乐中的活力与激情,来源于他不屈的反抗性的个性品格,这种个性品格在它的作品里充分展示出来,他的个性魅力与他的音乐成就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如:“说贝多芬的灵魂是
45、奔腾的澎湃的,那可没有一点问题。”“奔腾澎湃”的灵魂,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的活力和激情,这种活力也一样作用于音乐之中,涌现出音乐的无穷的魅力。“他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他自己很容易控制,可是常常并不愿意去控制,这个和他狂呼大笑的滑稽诙谐之处是在别的作曲家作品里都找不到的。”音乐的律动,是“奔腾澎湃”的灵魂的再现。(补充示例一:如:“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17世纪和18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不拘泥于传统的风尚,就意味着音乐中有与时代的不协调音,这正是“造成法国革命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补充示例二:如:
46、“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他还能表达感情。”“他一生非常保守的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贝多芬真正解读了音乐的内涵,把音乐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10. C E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1.因为词曲起于俗间,以音乐为重,文辞原本无关轻重,尽管后来雅士们也曾将那些文辞雅化,但因音乐性太重,雅化也就无法最终完成,因此词曲终于不能达到诗的地位。2.文学的雅俗共赏由社会和其自身两方面原因决定。 雅俗共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大的群众。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有宾主之分;“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这些文学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雅化,但由于其自身特点雅化未最终完成,因此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深受欢迎,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3.指西厢记水浒传表现了人之常情,说出了人们心中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以雅化为标准,既注重欣赏者的趣味,又做到“俗不伤雅”。4.作者对新文化走“大众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路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对某些走“欧化”的新艺术、脱离农工大众,持批评的意见。